《灰椋鸟》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8-25教案

请欣赏《灰椋鸟》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灰椋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学习造比较复杂的比喻句:好像……,又像……;似……,如……。

3、学习本课作者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造林工人的赞颂之情;增加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能理解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

你们有没有亲眼看见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呢?

老师也没有,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欣赏一番,好吗?

二、 读文感悟

过渡:要看得真真切切,同学们还得带三件宝物。第一,你们的眼睛,用眼睛仔细地看;第二,你们的耳朵,用耳朵认真地听;第三,你们的心,让你们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课文106页,自己轻轻地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呢?把关键词语圈出来,然后一边读一边用心想象画面,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

教师谈话:同学们,读了这一部分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图画? (打出第四自然段前四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描述,点出“一小群一小群、整群整群、列队、一批一批”)

3、教师谈话:那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归纳一下,它们是怎么归林的呢?

成群结队(板书)

4、教师谈话:正因为是成群结队的归林,所以才有这么壮观的场面,这一小节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壮观的场面?

(学生答:浩浩荡荡、排空而至。)(点击:“浩浩荡荡、排空而至”)

谁能把这两个词语读一读,读出壮观的景象?

(赛读、齐读)

5、那么,我们能不能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出它壮观的景象呢?

好,大家自己继续练习一边读,一边想象它的画面。 (学生自由练习)

愿意读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读,自告奋勇地站起来。

一开始要读得怎么样?(轻)(师生有感情地齐读)

6、教师谈话:这是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画面,你还听到了什么呢?(生答)

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听来可丰富着呢!(打出:第四自然段第四句到结束)(引读: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又像……后到……边读边点击“好像……又像……”)

7、教师谈话:

你听,鸟儿叫得好欢呀!(放鸟叫声)

同学们如果你现在就在林中,你就是其中一只灰椋鸟,此时此刻,你向你的同伴倾诉哪些见闻和收获,你回怎样呼唤和应和自己的同伴和儿女?让你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吧。(点击倾诉、呼唤、应和)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练一练(学生自由练习)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林中?(请学生答)

教师:说得真好!送点掌声给他们。“把掌声送给别人,要把信心留给自己。”

8、评价小结

9、 打出:练习:

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好像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好像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

10、教师谈话:那么,这样一幅欢乐的景象,这样一个壮观的场面,这是一幅什么图?

[学生答:归林图(板书)]

11、教师谈话:很好,请同学们拿好课本,我们一起来完整地欣赏一下。(有感情地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

教师谈话: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此时此刻,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面自学第五自然段,对照课文插图,找出你喜欢的写鸟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然后交流一下你喜欢的原因。

(1)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自学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

(1)、打出“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

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A、学生自由说理由

B、老师这里有一首曲子(放《百鸟朝凤》)

C、你听到什么?(自由说)(板书:百鸟争鸣)

D、真像课文所说:树林内外……(女生读)

E、谁会用这种句式来说句话?__________________,似 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

(2)打出“它们的羽毛全变成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把灰椋鸟写得很美,那是由于在晚霞的映照下,还用了一个拟人句,这样把灰椋鸟当作人来写,感觉和真的一样。

(3)打出:“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么热闹?”

(4)、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的话,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指名学生说。学生想象说话:①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啊!这场面真壮观!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的美丽。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②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③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

3、有感情地朗读

4、教师谈话:那么,这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生答:闹林图(板书)]

三、课后延伸,学习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学习结尾)

1、教师谈话:作者在兴奋、感慨之余,她又陷入了深深地沉思。请一位同学把最后一节来读一下。打出最后的一段

2、把最后一句话改为陈述句

3、师:是啊,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为鸟儿提供这么好的生存环境,我们又怎会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得感谢林场工人,但同时我们也要感谢——作者。是她让我们看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景象。

4、学了课文,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生答:热爱大自然、爱鸟(板书)]

5、认识作者:(显示)

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我们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

(1)教师谈话:(点击)可是就在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救一只走散的丹顶鹤,而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于是创作了一首《一个真实的故事》,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

(2)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会唱的一起唱)

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呢?

三、总结拓展

教师谈话:好的,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通过一边朗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跟随着作者来到了林场,一起观赏了鸟儿归林的两幅不同画面。

这一种读书方法对我们读书很有帮助,你说我们祖国有许许多多的景象,我们不可能都亲眼目睹。但是,有许多的作家为我们把这么多的美景都写出来了,所以我们只要这样入情入境地来朗读课文,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作业:

1、设计两句爱鸟的公益用语

2、背诵四五小节

《灰椋鸟》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析

本课是烈士徐秀娟在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所作,作者用浅显易懂、质朴唯美的语言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及归林的热闹情形,表达了作者对鸟、对大自然、对自己事业的热爱。课文的第3——5节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归林时及进入林中后尽情欢歌、热闹非凡的景象,使整篇文章处在一片欢快的气氛之中。

教学要求: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学的过程中,能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体会体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你来?(灰椋鸟)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

二、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一壮观景象啊?(想)那好,就请跟随老师一起来吧!(学生欣赏)

第一部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见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师范读)

第二部分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师范读)

三、出示学习方法

看了这一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观赏了灰椋鸟归林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作者用怎样的`优美的语言把这壮观的的景象写下来的啊?(想)请同学们打开自己心爱的课本,课文写这壮观的景象主要是哪几个自然段啊?(第四和第五两小节)为了能让同学们能更好的学习这两小节,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1)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划: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3)品: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根据板书过渡:课文重点写了灰椋鸟归林、闹林的场面。课文写得非常美,特别是四、五两个自然段,文字优美,场面恢宏。这是一道丰盛的美味佳肴,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尝。请认真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的哪些词语、哪些句子给了你比较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把一些描写鸟的句子画下来,可以轻轻地读上几遍,可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也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彼此的收获。

四、自读自悟,品味课文

1、交流自读,品味文字,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1)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为什么喜欢这段话?说说你的感受。

(读议结合,引导体会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引导体会投入的妙用。小结:这幅画面着重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板书:壮观)

(2)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你为什么欣赏这段话?(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好像........又像........一句。

小结:作者真是一个有心人,她不仅听到了鸟的叫声,还听懂了鸟的叫声。听,它们来了!(播放鸟叫录音)你听到了它们在说什么?尝试用上好像......又像......

小结:这是一幅欢快的画面。(板书:欢快)

(3)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①指导反复朗读,读出灰椋鸟的美丽,读出作者的赞美小结: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板书:美丽)

②引导与课文第一自然段对比体会:

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对比朗读,引导体会:读了这两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

(作者因为喜爱上了灰椋鸟,所以原本并不美丽的灰椋鸟这时候在作者眼里变得那么美丽,那么可爱。)

(4)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①你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引导品味这段文字。

②感受场面。(播放群鸟喧闹录音)

③激情:似飞瀑般的鸟叫声你听到了吗?如惊涛般的鸟叫声你听到了吗?看到这样的场面,谁能不欢呼雀跃呢!作者看到了这样的场面,不禁这样想——(读)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

④是呀,这样的场面,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把你的欢呼,赞叹,惊喜,放到你的朗读中去吧!个人练读——分男女声齐读——全班一齐读,读出喧闹热烈的气势。

⑤小结:这是一幅鸟儿闹林的热烈的画面。(板书:热烈)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和欢快,它们闹林时的美丽和热烈。

五、介绍作者,情感熏陶

1、看到了这样的场面,在回来的路上,作者这样想到:(引读)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2、读了课文,课文的作者有没有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能不能够感觉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简单交流,简单体会作者爱鸟,爱自然,爱生活。)

3、教师介绍作者。

4、艺术家被她的事迹感染,创作了一首动人的歌。(播放flash)

5、(教师低沉小结)

六、情感升华

1、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鸟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要爱护鸟,让我们整个世界更美好。

2、让我们永远记住徐秀娟的这句话:“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学生齐有感情的朗读)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七、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优美语句。

2、课外阅读《鸟的天堂》。

3、根据课文内容自编小报《鸟的乐园》

《灰椋鸟》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2、想象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灰椋鸟(生齐读课题)

如果我们是初次见到灰椋鸟,高兴地叫――

看到灰椋鸟远远地非来了,和它打个招呼

灰椋鸟栖息了,睡着了,轻轻地读一下

二、精读指导

1、学习第1节

(大屏幕出示灰椋鸟图)请大家看,这就是灰椋鸟,它好看吗?

作者徐秀娟是怎么认为的?(打开书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作者认为它好看吗?(板书:不好看)你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让我们带着作者的情感读一下这句。(指名读、齐读)

2、学习2、3节

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一段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板书:归林)

默读课文3-4节,画出灰椋鸟归林的有关语句,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学生交流:

出示:“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投入”换成“飞入”好吗?你什么时候投入过哪里?这个词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这段话中,你特别关注了哪些词语?从中感受到什么?

“数百米”有多长呢?!

椭圆形有多大呢?一只灰椋鸟大约有二十厘米,大约有多少只灰椋鸟呀!

此时的'天空中出现什么情景?(看图)――这就是“排空而至”

能把你的感受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人有人的语言,鸟有鸟的语言,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它们在倾诉着什么?我们现在好像变成了一只只灰椋鸟,你会说些什么呢?

请说说你今天的见闻……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鸟儿们又会怎样的呼唤,怎样的应和呢?老师做先回来的鸟,你们做后回来的鸟,我呼你们,看你们能不能来和我。

我呼:喂――你和――

我呼:好朋友,我在这儿,快来,快来,你和……

我呼:哎,这儿有条大虫子呢,要来尝尝么?

天黑了,快回来睡觉吧!

你认为这仅仅是写灰椋鸟多吗?假如你把它当作人来想,我们还能想到灰椋鸟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不仅此时它们是快乐的,哪怕是夕阳西下,它们也不愿休息。它们在干什么呢?

3、学习第5节

请你自由地读一读第5节,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指名读。你从这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为什么是“金红色”?

作者把灰椋鸟写得很美,回顾开头,作者认为灰椋鸟并不好看,板书:美

但是作者现在喜欢上了这些小生灵后,它们在作者的眼中竟是那么的美!带着喜欢的语气读读这一节,你有喜欢的句子吗?

出示:“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什么叫“俱乐部”?人们在俱乐部里会干些什么?为什么说……俱乐部呢?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为什么喜欢?“似飞瀑”,“如惊涛”写出了什么?

置身在这个俱乐部里,作者会发出了怎样的欢呼?作者仅仅是在为灰椋鸟欢呼吗?

4、学习第6节

此时,她想大声告诉全世界的人们:出示最后一节,齐读。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地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欣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就是说:有了——————,有了————————,才有—————。你明白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

1、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2、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这两个词的意思能不能换?为什么?

(“观察”是细细地看,看它的样子、形状、姿态,了解它的生活习性,所以用“观察”;“观赏”,好看的东西才能用“赏”,作者走进刺槐林,靠近灰椋鸟,那百鸟归林的恢宏壮观,那群鸟啾啾的温馨和美,那夕阳下联欢的喧闹热烈,一个个场面,怎能不赏呢?)

三、情感升华

是啊,我们要热爱树林、热爱鸟儿,学到这儿,你还觉得灰椋鸟不好看吗?作者先写灰椋鸟不好看,再写它们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在作者的眼中灰椋鸟又这么地美了,作者情不自禁地为它欢呼,这样的写法叫――欲扬先抑(板书)

此时此刻,我们也和作者徐秀娟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群鸟儿,它们的名字叫――灰椋鸟(生齐读课题)。

只有真正爱鸟的人,才能走进鸟的内心。徐秀娟,她心中有爱,眼里有情,才能写出像灰椋鸟这样的生命的赞歌,她在徐秀娟为寻找这只飞散的丹顶鹤,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寻找失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

看MTV《一个真实的故事》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为鸟儿献出自己生命的女孩——徐秀娟(板书、齐读)让我们像她一样做个爱鸟、护鸟的人!

《灰椋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课文第4、5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体会句中分号的用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重点是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完成《评价手册》上的“预习导航”。

2、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MTV)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刚刚在课间,我们听到的是一首老歌,名字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那个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而不慎陷入沼泽地的女孩,名叫——徐秀娟。(出示照片及名字)。

2、过渡:徐秀娟一生爱鸟,不惜为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生前写过的一篇关于鸟的文章,题目就叫——灰椋鸟(板书)。

二、齐读课题,认识灰椋鸟。

1、提醒学生注意:灰椋鸟的“椋”字的读音和字形。齐读课题。

2、你们认识灰椋鸟吗?(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灰椋鸟吗? 请学生读一读《补充习题》86页上的'“灰椋鸟的小知识”

3、(出示句子):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指名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齐读句子。

不管怎么说,灰椋鸟好看吗?

读了课文后,你对灰椋鸟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交流初步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1)水杉 绒地毯 栖息 扑棱棱 深涧

翘首 应和 盛大

指名读,提醒注意多音字的读音。生字的字形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

(2)排空而至 整群整群 浩浩荡荡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叽叽啾啾

指名读。知道这些词语写什么的吗?自己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词语形容。(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归林、壮观、喧闹、热烈等)。

2、过渡:这篇课文比较长,特别是一些长句子,你们会读吗?(出示句子):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自由读,指名读,体会分号的用法。再齐读句子。

3、理清课文脉络。

(1)按照:想去观看灰椋鸟—观赏灰椋鸟—回去的路上,把课文分成三段。

(2)你觉得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里?指名读,谈体会。

(3)围绕课文质疑。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过渡:作者一开始对这种鸟没有什么好的印象,没有想过走近它。后来为什么又决定去看灰椋鸟?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2、一个偶然的机会,什么叫“偶然”?这是一部怎样的录像呢?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3、不管是什么,反正引起了作者的兴趣,所以作者决定去看灰椋鸟。 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很多,请读一读这两个句字。(出示课后第3题)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4、作者与同伴来到林场,走进林内,这是怎样的林子?找出句子读一读。体会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5、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内:完成《补充习题》第一、二、三题。

课外:熟读课文第4、5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壮观

灰椋鸟 归林 喧闹

热烈

《灰椋鸟》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品读描写灰椋鸟归林情景的句子,体会其壮观场景。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述: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8课《灰椋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指名回答)

2、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很不简单!那么,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向我们展示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再来细细品读一下这部分内容。

二、学习重点段:

师述:同学们,要想把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景看得清清楚楚,感受得真真切切,老师提醒大家带好三样宝物:

第一是我们的眼睛,要用眼睛仔细地看;

第二是我们的耳朵,要用耳朵认真地听;

第三是我们的心,要让心插上想象的翅膀。

同学们,大家准备好了吗?(生齐答)那好,让我们跟随作者,选择好观察的位置,静静地等候灰椋鸟归林吧。

(一)学习第四节。

配乐过渡:周围静极了,路两旁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同伴的一声呼喊,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那它是怎样归林的呢?同学们,让我们睁大眼睛,唤醒了耳朵,用心去感受吧。

1、自由读第四小节,不论是你听到的,还是看到的,把你印象最深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看看能感受到什么?

2、学生自由读,圈画,思考。

3、学生汇报,师随即指导朗读,体会。

重点对下面两句进行交流品读:

4、师总结第四小节及写法:

同学们的眼睛不仅亮,耳朵还很灵。你看,我们听到了鸟儿动听的歌喉所演奏的一曲委婉动听的奏鸣曲。同学们,当作者置身于刺槐林内,眼前是鸟儿飞舞的身影,耳畔是鸟儿欢快地鸣叫,这一切统统交织再一起。那么,作者想要把它描述下来展现在我们面前,于是,他先写了看到的“排空而至”的情景,再写了鸟儿欢快地鸣叫,这样先写看到的',再写听到的,这样很有条理地展现了当时的情景。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4小节,感受感受吧。

学生朗读第4小节。

(二)学习第5小节。

配乐过渡: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整个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可是整个林子里的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它们在林子里尽情地飞舞,尽情地欢畅。同学们,让我们继续用眼、用耳、用心去感受吧。

1、读一读第5小节,哪些描写灰椋鸟的句子深深地吸引了你,你最喜欢的,勾画下来,在旁边可以把喜欢的原因写下来,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交流。

2、学生边读边画,并做一些适当的批注。

3、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谈原因,老师随即指导品读。

重点对以下两句进行品读:

①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②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4、师小结4、5两节:

如果说刚才灰椋鸟归林时候,那是一曲动听的奏鸣曲。那么,此时百鸟争鸣就汇合成了一曲雄浑的交响乐。我们现在不妨来静静地聆听4、5两小节,进一步去感受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吧。

播放4、5两节录音。

三、引读第6小节。

师述:是啊!此情此景出现在作者面前,作者不由地激动万分。他想了许多,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还是……要不……我被……竟情不自禁……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

四、总结全文。

是啊!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正是林场工人为它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它们才能那么快乐地生活着。而作者为了能够把这种壮观的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他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尽情地描述,可以说文中精彩之处,不胜枚举。课后,同学们可以拿出你的笔记本,摘录一些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读一读,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灰椋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灰椋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灰椋鸟》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2、想象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灰椋鸟(生齐读课题)

如果我们是初次见到灰椋鸟,高兴地叫――

看到灰椋鸟远远地非来了,和它打个招呼

灰椋鸟栖息了,睡着了,轻轻地读一下

二、精读指导

1、学习第1节

(大屏幕出示灰椋鸟图)请大家看,这就是灰椋鸟,它好看吗?

作者徐秀娟是怎么认为的?(打开书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作者认为它好看吗?(板书:不好看)你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让我们带着作者的情感读一下这句。(指名读、齐读)

2、学习2、3节

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一段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板书:归林)

默读课文3-4节,画出灰椋鸟归林的有关语句,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学生交流:

出示:“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投入”换成“飞入”好吗?你什么时候投入过哪里?这个词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这段话中,你特别关注了哪些词语?从中感受到什么?

“数百米”有多长呢?!

椭圆形有多大呢?一只灰椋鸟大约有二十厘米,大约有多少只灰椋鸟呀!

此时的天空中出现什么情景?(看图)――这就是“排空而至”

能把你的感受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人有人的语言,鸟有鸟的语言,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它们在倾诉着什么?我们现在好像变成了一只只灰椋鸟,你会说些什么呢?

请说说你今天的见闻……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鸟儿们又会怎样的呼唤,怎样的应和呢?老师做先回来的鸟,你们做后回来的鸟,我呼你们,看你们能不能来和我。

我呼:喂――你和――

我呼:好朋友,我在这儿,快来,快来,你和……

我呼:哎,这儿有条大虫子呢,要来尝尝么?

天黑了,快回来睡觉吧!

你认为这仅仅是写灰椋鸟多吗?假如你把它当作人来想,我们还能想到灰椋鸟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不仅此时它们是快乐的,哪怕是夕阳西下,它们也不愿休息。它们在干什么呢?

3、学习第5节

请你自由地读一读第5节,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指名读。你从这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为什么是“金红色”?

作者把灰椋鸟写得很美,回顾开头,作者认为灰椋鸟并不好看,板书:美

但是作者现在喜欢上了这些小生灵后,它们在作者的眼中竟是那么的美!带着喜欢的语气读读这一节,你有喜欢的句子吗?

出示:“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什么叫“俱乐部”?人们在俱乐部里会干些什么?为什么说……俱乐部呢?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为什么喜欢?“似飞瀑”,“如惊涛”写出了什么?

置身在这个俱乐部里,作者会发出了怎样的欢呼?作者仅仅是在为灰椋鸟欢呼吗?

4、学习第6节

此时,她想大声告诉全世界的人们:出示最后一节,齐读。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地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欣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就是说:有了——————,有了————————,才有—————。你明白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

1、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2、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这两个词的意思能不能换?为什么?

(“观察”是细细地看,看它的样子、形状、姿态,了解它的生活习性,所以用“观察”;“观赏”,好看的东西才能用“赏”,作者走进刺槐林,靠近灰椋鸟,那百鸟归林的恢宏壮观,那群鸟啾啾的温馨和美,那夕阳下联欢的喧闹热烈,一个个场面,怎能不赏呢?)

三、情感升华

是啊,我们要热爱树林、热爱鸟儿,学到这儿,你还觉得灰椋鸟不好看吗?作者先写灰椋鸟不好看,再写它们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在作者的眼中灰椋鸟又这么地美了,作者情不自禁地为它欢呼,这样的写法叫――欲扬先抑(板书)

此时此刻,我们也和作者徐秀娟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群鸟儿,它们的名字叫――灰椋鸟(生齐读课题)。

只有真正爱鸟的人,才能走进鸟的内心。徐秀娟,她心中有爱,眼里有情,才能写出像灰椋鸟这样的生命的赞歌,她在徐秀娟为寻找这只飞散的丹顶鹤,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寻找失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

看MTV《一个真实的故事》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为鸟儿献出自己生命的女孩——徐秀娟(板书、齐读)让我们像她一样做个爱鸟、护鸟的人!

《灰椋鸟》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2、想象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灰椋鸟(生齐读课题)

如果我们是初次见到灰椋鸟,高兴地叫――

看到灰椋鸟远远地非来了,和它打个招呼

灰椋鸟栖息了,睡着了,轻轻地读一下

二、精读指导

1、学习第1节

(大屏幕出示灰椋鸟图)请大家看,这就是灰椋鸟,它好看吗?

作者徐秀娟是怎么认为的?(打开书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作者认为它好看吗?(板书:不好看)你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让我们带着作者的情感读一下这句。(指名读、齐读)

2、学习2、3节

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一段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板书:归林)

默读课文3-4节,画出灰椋鸟归林的有关语句,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学生交流:

出示:“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投入”换成“飞入”好吗?你什么时候投入过哪里?这个词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这段话中,你特别关注了哪些词语?从中感受到什么?

“数百米”有多长呢?!

椭圆形有多大呢?一只灰椋鸟大约有二十厘米,大约有多少只灰椋鸟呀!

此时的天空中出现什么情景?(看图)――这就是“排空而至”

能把你的感受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人有人的语言,鸟有鸟的语言,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它们在倾诉着什么?我们现在好像变成了一只只灰椋鸟,你会说些什么呢?

请说说你今天的见闻……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鸟儿们又会怎样的呼唤,怎样的应和呢?老师做先回来的鸟,你们做后回来的鸟,我呼你们,看你们能不能来和我。

我呼:喂――你和――

我呼:好朋友,我在这儿,快来,快来,你和……

我呼:哎,这儿有条大虫子呢,要来尝尝么?

天黑了,快回来睡觉吧!

你认为这仅仅是写灰椋鸟多吗?假如你把它当作人来想,我们还能想到灰椋鸟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不仅此时它们是快乐的,哪怕是夕阳西下,它们也不愿休息。它们在干什么呢?

3、学习第5节

请你自由地读一读第5节,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指名读。你从这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为什么是“金红色”?

作者把灰椋鸟写得很美,回顾开头,作者认为灰椋鸟并不好看,板书:美

但是作者现在喜欢上了这些小生灵后,它们在作者的眼中竟是那么的美!带着喜欢的语气读读这一节,你有喜欢的句子吗?

出示:“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什么叫“俱乐部”?人们在俱乐部里会干些什么?为什么说……俱乐部呢?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为什么喜欢?“似飞瀑”,“如惊涛”写出了什么?

置身在这个俱乐部里,作者会发出了怎样的欢呼?作者仅仅是在为灰椋鸟欢呼吗?

4、学习第6节

此时,她想大声告诉全世界的人们:出示最后一节,齐读。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地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欣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就是说:有了——————,有了————————,才有—————。你明白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

1、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2、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这两个词的意思能不能换?为什么?

(“观察”是细细地看,看它的样子、形状、姿态,了解它的生活习性,所以用“观察”;“观赏”,好看的东西才能用“赏”,作者走进刺槐林,靠近灰椋鸟,那百鸟归林的恢宏壮观,那群鸟啾啾的温馨和美,那夕阳下联欢的喧闹热烈,一个个场面,怎能不赏呢?)

三、情感升华

是啊,我们要热爱树林、热爱鸟儿,学到这儿,你还觉得灰椋鸟不好看吗?作者先写灰椋鸟不好看,再写它们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在作者的眼中灰椋鸟又这么地美了,作者情不自禁地为它欢呼,这样的写法叫――欲扬先抑(板书)

此时此刻,我们也和作者徐秀娟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群鸟儿,它们的名字叫――灰椋鸟(生齐读课题)。

只有真正爱鸟的人,才能走进鸟的内心。徐秀娟,她心中有爱,眼里有情,才能写出像灰椋鸟这样的生命的赞歌,她在徐秀娟为寻找这只飞散的丹顶鹤,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寻找失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

看MTV《一个真实的故事》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为鸟儿献出自己生命的女孩——徐秀娟(板书、齐读)让我们像她一样做个爱鸟、护鸟的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