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11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篇1
语文课本中千变万化的《火烧云》,带领我走进了如诗如画的《呼兰河传》。“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美景呢?我拿起《呼兰河传》,读着、读着,就像有一条清清的小河,在我的心头潺潺地流过……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作者用娴熟的笔触、细腻的心思,勾画了一座北方小镇自然单调的美丽,叙述着一个个遥远而真实的故事,描绘着一颗颗善良朴实的心灵。书中慈爱的祖父,后花园的花草树木,是作者寂寞的童年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慰藉。当我读到:祖父蹲在地上拔草,童年的'作者悄悄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上一朵朵玫瑰花,然后祖父就戴着满头红彤彤的花朵进入家门,祖母大笑起来,父亲、母亲也大笑起来,祖父自己也大笑起来时,童年的作者也忍俊不禁地笑翻了天,在炕上还打着滚笑。那“搅乱整个后园”的开心笑声,那火红耀眼、芳香扑鼻的玫瑰花,深深地吸引了我、感染了我。慈爱的祖父,放飞了孩子的天性,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我好喜欢萧红笔下的祖父,一个慈祥、善良、博学的老人。
读着《呼兰河传》,我惊讶了!萧红笔下的祖父,和我的外祖父是何等的相似呀。我的外祖父也是一个和蔼可亲、满腹经纶的老人。他看我的时候,眼睛总是笑眯眯的。我如果犯了什么错、惹了什么祸,他总是安慰我,甚至为我开脱,从来不责怪我。我的外祖父也很博学,记忆力相当好,教我背《木兰诗》、《将进酒》、《卖炭翁》,全凭口头传诵。有一次,我放学,正赶上下大雨,外祖父接我放学,雨伞一个劲儿地向我倾斜。回到家里一看,我的衣服干爽爽的,外祖父的衣服湿漉漉的。我的心酸酸的,外祖父却笑得甜甜的。还有一次,我病了,躺在床上好难受啊!外祖父一直守在我的身边。一会儿给我量体温,一会儿给我喂水果,一会儿给我讲故事……满满的爱,一直包围着我、温暖着我。而少不更事的我,稍不顺心,有时还和外祖父顶嘴,对外祖父呼来喝去。现在想起来,真是好惭愧。
《呼兰河传》中还有好多故事,让我回味无穷。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卖馒头老爷爷的辛酸经历,四月十八娘娘庙会的非凡热闹,七匹马拉着大车奔跑的寒冷冬天……我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不平与愤怒,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土和人情。正如茅盾先生所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去年暑假,我回故乡哈尔滨避暑,和爷爷、奶奶驱车来到松花江北岸的呼兰区,走进那座青砖青瓦的大院,走进那鸟语花香的后花园,走进那《呼兰河传》中的世界,寻觅着、寻觅着著名女作家萧红童年的足迹……我喜欢读《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篇2
呼兰河是个小城,它伫立在寒冷的东北大地上。那里有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还有小胡同,那里有碾磨房、豆腐店、烧饼铺、粮栈还有赫赫有名的大泥坑,大家在大泥坑这看热闹、听消息、心安理得的吃着不卫生但便宜的瘟猪肉。
呼兰河城有老爷庙、娘娘庙、跳大神、野台子戏等各种信仰风俗,十分热闹。呼兰河人在此生活,挣扎着、享受着、他们平凡、普通,他们麻木、不仁,他们冷漠、无知,他们对鬼神热情,对现实无奈。
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冬天一片冬雪,夏天满院蒿草。那里有作者的后花园,有蝴蝶、蜻蜓、黄瓜、倭瓜她可以在后花园自己玩儿,也可以在那睡觉,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那里有一位和蔼慈祥的老者,是祖父,个子很高,身体健康,眼睛是笑盈盈的,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抽着旱烟管,教她背诗,不许她吃过多的年糕,喜欢和这里的孩子们开玩笑。
小说都是生活碎片化的描写,散文化的叙述,没有跌宕起伏,但依旧触动人心。
最令我感到悲凉的是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死亡。十几岁的姑娘,活泼开朗,却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下,被毒打,跳大神,洗热水澡烫全身,她的婆婆如此愚昧无知,自以为是的善良令人既痛心又无力。
同样的人间悲剧还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他的脸焦黑焦黑,他的头顶雪白雪白。他无知、他无奈、他滑稽、他悲凉。他在呼兰河一无所有,他在呼兰河卑微的生活。
冯歪嘴子是令我欣慰的,他打着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贫穷,他的家很冷,就像露天一样,但是他一直向上,勤劳,坚韧,可是命运却不好生待他。妻子离世,留下两个幼儿,他依旧没有消极厌世,他坚持着,挣扎着,他的孩子最后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生命向上的姿态一直都在。正如结尾: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生命无常,生命绵长。比如呼兰河的岁月,呼兰河的大地,每一位生者,每一位死者,无知落后的东邻四舍,冷漠封建的围观者,看热闹的'姨婆,听消息的老厨子,后花园的蝴蝶,拉磨的小驴,掉到泥坑里的鸡鸭
我们都会死去,我们都有漫长岁月,我们怀念,我们追忆。
我记得,我家的院子下雨天时没有红砖的地方就会泥泞,大鹅会在水坑里胡乱扑腾;公鸡在我没睡醒时就开始打鸣,小鸟叽叽喳喳、吵吵闹闹;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散出几束光照在脸上暖洋洋的。
东家的小子因为偷吃了五块奶油冰棍被拿着鸡毛掸子的奶奶追着满院跑;西家的姑娘十岁就开始在家里洗洗涮涮、洗衣做饭;北边的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招呼我去大河边摸鱼。
南边的我那时从来没有想过人世间的悲凉和生命的无常。我在路边发发呆,看看花,想想明天要去姥姥家吃饺子,姥爷一定会给我吃从山东带回来的香油,金黄金黄的,可香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篇3
谈到解放,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水平的提高,人们本该已经摒弃了愚昧,摒弃了毒害国人千年的迷信思想。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性的解放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人们的愚昧与迷信仍然存在而且同样让人思考。发生在我身边的.经历就足以说明问题。
我所生长的农村,人民无疑都是质朴的善良的,但他们仍然有摆脱不了的愚昧,遇到问题还是会找这种途径寻得解决。比如哪一家出了事遇到了灾难,这家人就会去请所谓的“阴阳仙”来家里吃饭,然后让他瞧瞧家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时这位“仙人”就会在这家宅基地和祖坟地转上一转。结果还真发现了问题:无非就是你家宅基地有些洼,需要用土垫一垫;或者你家门前这个树位置不对,需要挪一挪;再或者你家祖坟地边上少一根桩子,需要嵌入一根。
再比如哪家遇到了麻烦事总是解决不了,愁眉苦脸的时候,有人就会建议这家主人去哪哪找人看一看。主人心里一想,兴许去瞧瞧高人找找办法就真的解决了。于是带上礼物不辞辛苦赶去讨问,说明问题之后这位高人就会指点该怎么怎么做:无非也是你家谁谁谁什么时候不要出门要背星;或者你家闺女出嫁不要嫁到哪个方向;再或者你要在哪个方向烧几天纸等等。求“神”的人都照做了。
这之后,有灾难的那家好几年都没了灾难,有麻烦事的那家麻烦事也解决了,都风调雨顺了。这时乡亲之间都会相互传来传去,说哪个地方的“仙人”或高人就是厉害,对他赞不绝口,以后谁家要有什么事还去请。就算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人们就会再建议主人要不换一个“仙人”再去看看,兴许你家问题很多,需要不同的人指点。这时主人还是会照办,继续“求仙问道”。
如果这些还都是我听来的,那我亲眼所见的就更真实了。我所见的这种我到现在都找不到一个可以打出来的名字来命名它。也是哪家有了麻烦,就会找年长的长辈给看一看,是不是碰到哪个孤魂野鬼了。我所亲历的是奶奶做的,有人找她给瞧一瞧是不是遇到谁谁谁了。奶奶清楚了来由,就开始去厨房忙起来。只见她找来一个碗,倒上半碗凉水,用两根筷子在碗上摆一个十字,然后再用一根筷子挑着用麻线系上的小土块,放在十心正上方。
然后开始用手边晃土块边问话。一问:“他家出现了怎样的问题是不是碰到了你谁谁谁?是的话土块转大圈一直转,不是的话土块在碗边转几圈就停下。”如果找到了是哪个小鬼搞的鬼,就会先骂上几句,然后二问:“你是不是缺钱花了?是的话土块就转大圈一直转,不是的话土块就在碗边转几圈就停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问题所在,然后夜晚几点在哪个方向给这个小鬼送点纸钱就行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篇4
说起萧红的《呼兰河传》,我并不是很陌生,因为五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名为《我和祖父的园子》的课文,这篇课文就选自《呼兰河传》。这两天,我怀着浓厚的兴趣读完了这本名著。
《呼兰河传》是一部以萧红的家乡——呼兰河为原型的"传记",生动讲述了小城呼兰河的四时风俗,"我"的美丽而寂寞的童年,以及小城里各式各样琐屑平凡的悲欢离合。果然是一本好书,深深打动了我。我特别喜欢萧红的文字,她的`文字很有味道,虽然没有过多的雕琢,但是极其生动细腻,有一种天然活泼的美感,让人读起来感到发自内心的舒畅。
《呼兰河传》虽说是一部小说,但我感觉更像散文,因为它没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角,甚至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将童年回忆中的那些人物、事情和景色娓娓道来,细细碎碎,慢慢悠悠。我很喜欢作者在后花园子中玩耍的那一段,让人看后感到轻松和愉快,特别看到作者给祖父的帽子上戴花时,我也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样,笑出声来了。
但是,总体来说,这本书里渗透出的情感并不是欢乐,而是一种对旧社会的悲伤。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她12岁就嫁到了别人家里,只因为太过活泼,不够腼腆,就遭到婆婆三番五次的毒打和酷刑。小团圆媳妇经不起折磨,身子越来越弱,最终生了一场大病,又被逼着服用各种没有依据的偏方,参加各种迷信而又残忍的治疗,在经过一系列其实毫无用处的医治后,最终离开了人世。看了这个故事,我感到的是深深的同情和悲哀,小团圆媳妇就这样成为了封建迷信的牺牲品。我心中还有一股怒火,我讨厌专横跋扈的婆婆,我憎恨愚昧无知的人们。在当年的农村中,肯定不止小团圆媳妇一个人死于迷信,因为无知,不知有多少人死于非命,实在是悲哀啊!
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有十分精到的评述:"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想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我很赞同茅盾先生的话,《呼兰河传》有着特殊的美,正如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永远回响在人们的心头。
我看过网上萧红的照片,她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就像她的文字。可惜萧红英年早逝,31岁就因病去世。这样一个天才的作家,如果健康地活到老,不知道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更为精彩的作品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篇5
我喜欢图书馆,享受在书海中穿梭的感觉,也喜欢在宁静的下午独自一人看书。记得有人说过:能读书的人是幸福的。这个暑假,因为《呼兰河传》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实的。
书中的小村庄一年似乎都笼罩在萧条又黯淡的气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复。时间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毫无目的的向前运行着,在灰色的循环中不断带走人和事。小村庄里的人封建,迂腐,这算不算时代遗留的悲哀?面对书中终年碌碌无为的他们,我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旧社会的悲剧太多,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团圆媳妇就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一个童养媳,但却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年纪,本该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她却以一个童养媳的身份,过早地操持起了家务。就算她任劳任怨的干活,也要遭到婆婆无情的打骂。终于,她不堪重负,在生命之花还未来得及绽放时,匆匆的离开了人世间。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买卖,赔本的买卖而已——只有而已。悲剧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这也许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面前,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灰色的年代。动荡时期人们再善良,也总抛不开老封建的思想。因为这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思想,人们让一起又一起的悲剧发生。可笑的是,他们宁可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实。
呼可以当时中国的旧照,缩影。人们以为人死后,会到阴间里去。亲人们就得做这么一套:阴间里怕是会饿着,会冻着,会累着。就得为他们烧纸钱,烧纸衣,烧纸车。人们请龙王,人们供香,人们烧纸,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呼兰河更像一幅写真照,人们也是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萧红用她的笔,划出了一个喧闹而寂寞的世界。
不得不说,萧红是一个好作家,她用诉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件又一件尘封已久的老事。但在她的.笔下,她的童年是快乐的,和快乐如影随形的,却是寂寞。童年的天堂是那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她和她的祖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个人的童年,其实都是一个隔绝了世俗,战争,烦恼的纯净花园。每个人的花园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它是午夜花园——那个易碎的梦。在夜晚十二点,准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忧伤,成人后的迷惘。
《呼兰河传》讲述了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写出。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回忆录。作者在回忆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不由得想到茅盾先生对它的评论“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篇6
萧红先生,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一生充满传奇,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不断抗争。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先生的《呼兰河传》,这本书写于战火纷飞的1940年。1942年,日军攻陷香港,因病住于香港医院的先生也寂寞地离开了人世,这本书成为了先生最后的著作。
这本书,是一篇优美的叙事诗、更是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以细腻的手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真实、无奈的故事。通过一个不谙世事的儿童眼中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童年的难忘经历。其中,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更多的是对那个丑陋封建社会的批判、揭露。
在这个封建社会的大舞台上,生活着一个个悠然自乐、自怨自艾的可怜虫,有二伯、老厨子、老胡一家子、周围的闲人们…
书中最慈祥的人非祖父莫属了,祖父是作者唯一的伴侣。无忧无虑的后花园中,与祖父尽情玩耍,缠着祖父讲唐诗、故事…祖父是和蔼的,他的眼睛笑盈盈的,充满童趣,像个孩子;祖父是通情达理的,在大家纷纷议论小团圆媳妇的不是时,他说小媳妇是个好孩子…祖父虽默默无闻,却不断激励着作者积极的一生。
小团圆媳妇太凄惨了!她是一个“笑呵呵”、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可她太小了,才12岁的孩子,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成了婆婆的儿媳妇。天真、大方、率性的她,无意识地违背了封建传统习惯而思索而生活。在周围人们的闲言碎语下,愚昧的婆婆为了“规矩出一个好人来”,从她一进家门就开始,打了她一个月。婆婆亲口对别人讲,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有时,吊梁上,皮带抽,打昏后用凉水浇醒;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把一个好好的人折磨病后,不给她看大夫,却听信周围的人,到处找偏方、请大仙、跳大神…就是这么一群人,一次次的从精神上、从身体上疯狂地折磨着团圆媳妇,却口口声声的.说是为了她好。最终,活活的把她害死了,周围留下了一群“热心”的、冷漠的看客…
这一切,该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才能干的出来啊?这是一件多么凄惨的事啊!这是一群多么冷酷、愚昧的“好人”啊!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殊不知,这些婆婆们,同样也是“照着几千年封建传统习惯而生活”的牺牲品!可以想象,这些屈服于封建迷信思想的人,都会为自己的愚蠢、顽固而付出代价!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过:翻开封建历史书,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却是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通过这本书,我分明看到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狰狞面目,正张着血盆大口,吞噬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想想萧红先生生活的年代,看看现在,我为自己生活在这个繁荣文明的新社会感到光荣与荣幸!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积极乐观地建设新时代的文明!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篇7
呼兰河是一个优美的小城,城市并不繁华,只有两条街,一条是东二道街,一条是西二道街,两条街里面有各美味的食物,其中里面卖的麻花、凉皮等各种食物都把我馋成小花猫了。在萧红家中,重男轻女的行为对女同志很不公平,幸好祖父、萧军、鲁迅这三郎帮助了她,尤其是祖父。
萧红小时候家庭条件很好,房子总占地面积是3000平方米,可以看出父母都是富贵人。萧红的书房很大,周围的书架上都是书,书桌很复古。虽然家中重男轻女,但是祖父对萧红的爱是无限的,祖父不管那些事儿,而是在萧红有困难的时候去帮助她,在萧红不懂某件事时,祖父会教会萧红,例如“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有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萧红原名“张迺莹”,她的性格原本不怎么好,但是祖父在慢慢改变她。
祖父名叫“张维桢”,心地善良。有一次因为冯歪嘴子结了婚,工厂里的老板就把他赶了出去,结果他既没有了事业,也没有了家产,导致所居住的房子也被人收走了。冯歪嘴子没有办法,只好向祖父请求,祖父送给他后花园的一间小房子,让他们一家在那里住,还不收房钱。祖父真有一颗“爱心。”但是萧红的父亲就不是像祖父那样忠厚、善良。父亲张延举在文学方面很有学问,可是在品质方面,她的父亲就缺少教养。有一次,家中保姆“有二伯”做一件事,没有达到他的满意,他就用鞭子把有二伯抽得浑身都是血。他还在家中实行重男轻女,害的萧红不能上学读书,幸好萧军帮助了萧红,让她得到新的起点,培养她写作,还成为妻子,后期因两者天天闹矛盾分开,只有鲁迅先生帮助她,培养她。
这本书里描绘的家乡呼兰河区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河是一个优美、朴实的小城,别看着小地儿不怎么繁华,可是这儿的老百姓都非常善良,看到谁遇到了困难,就会去主动帮助。尤其是街旁叫卖的种各样的'小吃,大的麻花、一碗凉皮、豆腐、小葱……都把我馋死了,可真想去尝一尝。
虽然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祖父的爱以及对那些被轻视的人的同情与帮助,我建议大家读一读这本书,能从中体会到祖父的善良以及那美丽的花园,仿佛就是一个童话王国。虽然语言仍不失其质朴,但我却体现出重浓的色彩。色调斑斓、生机跃动、彩蝶飞舞,金光闪耀。正是这美丽的花园,才会组成作者童年时的快乐,自由的生活。学会了善解人意、性格开朗、热情而又坚毅刚强的性格。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篇8
这个假期,我读完了《呼兰河传》,深深感到作者萧红所处的旧社会中人性的自私与丑恶。
呼兰河城是个很不同的城市。那里的人们坚守旧东西,畏惧新东西。就拿牙医生来说吧,她会用洋法子拔牙,技术先进,既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又能增加拔牙的卫生程度,按理说应该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可人们只是好奇,却都不敢尝试,觉得拔牙方式太奇怪,有点可怕。于是仍然用土办法拔牙,结果可想而知。
呼兰河城的人们不但好面子,而且贪图小便宜。只要一下雨,城里就满地泥坑,使得人马过不了路。那为什么不把泥坑填上呢?因为有时猪会淹死在坑里。这么一来,卖猪肉的把它捡走切成肉片,人们就有便宜猪肉买了。可有时瘟猪肉也会混在里面。哈哈,这下就热闹了,原先高高兴兴买便宜肉吃而患病的人,现在大声嚷嚷着卖猪肉的没良心;运气好没得病的人,就笑话得病的人,以为自己聪明绝顶;还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一说起自己家买了便宜肉,家长就会脸红得跟个苹果一样,大声反驳孩子,并且对孩子又打又骂。孩子哭着找外祖母,外祖母正想安慰一番,一看有邻居在往屋里张望,觉得丢面子,也就开始打骂孩子了。然而这些呼兰河城的人不但不肯填好泥坑,而且发明了个说法,把“瘟猪”说成是“淹猪”,这样不但占了便宜,而且能保全面子。这不是典型的“掩耳盗铃”嘛,你们说好笑不好笑?
呼兰河城里的人们重男轻女。比方说,塑像的人把男人塑得十分凶猛,却把女人塑得很温顺,像是尊敬女人似的。其实正好相反,他们把男人塑得凶猛,是要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而把女人塑得温顺,是在暗示着,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负的,那就快来欺负她们吧!
在《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还看见了孤独的作者和破败的宅院,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和她被折磨致死的故事,一贫如洗的有二伯和他非同寻常的经历,勇敢无畏的冯歪嘴子和他乐观向上的精神……
我们这一生为什么而来?我不禁思索。为磨练意志而来,为学习知识而来,为追求幸福而来,为改革创新而来,为中华腾飞而来。如果想做到这几点,就先得明白生命的意义,就要像冯歪嘴子那样乐观、坚韧、勇敢、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要有“人人平等”和不贪小便宜、不好假面子、不受诱惑、除旧革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会对得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斗。
要想在强大的压力下存活下来,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们就只能如此,别无选择。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篇9
带着对于作者萧红的一种神秘感,带着对于呼兰河传的一种新鲜感,我翻开呼兰河传。萧红用细腻的笔触,平静的话语,将我领进了1940年的东北。一个没落的村庄。我随着这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的小姑娘萧红,慢慢体会了呼兰河的生活。
小姑娘小红有个欢乐而又有些寂寞的童年。在他的童年里,只有她祖父和后院,年年种的小黄瓜,小倭瓜,年年春秋佳节,抓蝴蝶,蚂蚱,蜻蜓,慈祥而又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他和祖父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诗。白天缠着老祖父讲那些已经听厌了的故事,或看看那左邻右舍,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晚上甜蜜的躺在祖父的怀里熟睡去,他和老祖父一起种田一起收果。;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样子吧。
在这座大花园里,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勾起了小时候我快乐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是一首诗,一幅画,是一曲歌,一阵风。童年里,我们自由自在的玩耍,没有烦恼,没有分钟,三月桃花连十里,我们在春风的吹拂下放风筝,六月荷花满池塘,我们在游泳池里享受水的清凉,八月丹桂满枝黄我们在深秋品尝美味的瓜果。十二月梅花雪里藏,我们在雪中享受晶莹的世界,相比萧红的童年生活,我们不知幸福了多少,幸运了多少?我们仍十分怀念童年,这让我想起了萧红更加怀念童年的原因,写下了呼兰河传。虽然没有多少优美的情节,但处处都是故事。
读到小团圆媳妇去世的时候,我心里很难受,很纠结,很愤愤不平,小团圆媳妇才12岁啊,他的年龄比我们还小,还是一个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年龄,却被过早嫁了出去。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作童养媳。没有父母的疼爱,这已经够可怜了,可他拼命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他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他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状态造成的,在小团圆媳妇的遭遇里,我们很同情,联系他,我们为她叫屈,憎恨她的婆婆,从头到尾,愉悦陪着沉痛,我偷窥到了旧社会一角的腐败。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篇10
读完《呼兰河传》,我想到了羊。比起人,《呼兰河传》中的很多人更像一群羊。在人头攒动的娘娘庙集市,在围观小团圆媳妇洗澡的院子,在寒暑易节而永不停息的、呼兰河人们看热闹的路上,我看到一群羊。
全书最戏剧性与讽刺性的部分无疑是围绕小团圆媳妇展开的部分。在为小团圆媳妇“治病”的过程中,我总是反反复复看到三个角色:其一提出一个偏方,其余之人纷纷附和,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欣然采纳。如此往复,直到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提出偏方的人往往只是听从了不加证实的传言,纷纷附和之人却不假思索地“做了他的跟随者”,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见支持者如此之众多,便也十分信任地对小媳妇用了药。这像极了我曾经看过的一则故事:一只头羊到了悬崖边判断错误跳了下去,而后跟从的一众羊群非但不对头羊坠崖身亡的.事件总结教训,反而是想都没想直接跟着头羊跳了下去。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它们习惯于跟随,却不习惯与思考,才酿成的悲剧。呼兰河的人,便是跟在头羊身后跳下悬崖的“羊”,换个词来解释,就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的呼兰河人不会认为自己正在杀死一个本活泼、有生命力的女孩。在他们眼里,这样做是正确的,是“合规”的。他们的领头羊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传统封建礼教思想。在这一无形的“领头羊”带领下,他们杀死了爱笑的小团圆媳妇,用言语摧残着善良的冯歪嘴子,男人打着女人,婆婆虐待媳妇。在接二连三跳下悬崖的同时,他们沾沾自喜自己没有掉队,嘲笑着还没跳下悬崖的异类……。
与其说呼兰河的人们是羊,不如说,从古至今,人们都始终没有摆脱“羊”的一面。二战中的纳粹士兵,总是在各种作品中被比作凶猛的恶兽。其实,他们大多数也仅仅只是“羊”罢了。他们种种骇人听闻的恶行,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审视自己的行为,终沦落为领导者与军国主义施暴的工具。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平庸之恶”,往往会因为它的群体庞大型而酿成更可怕的结果。
今天的人们,也处处有“羊”的影子。男孩们看到流行的“AJ鞋”,即使还不了解它的好处,甚至那鞋不适合自己,都愿意花费上千元争相购买。再比如网络谣言一天一个所谓的“真相”,却一再被推翻、反转。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盲目崇拜的“追星族”。他们总是不经思考地无条件支持偶像的行为,成为了明星榨取金钱的工具……
从古至今“羊”的形象,便是盲目、逆来顺受,最后免不了被吃掉的命运。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理性思考、慎重判断,那时候,我们才能摆脱如此命运,逃离羊群,朝一个真正的人前进。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篇11
我刚刚读完了一本好书《呼兰河传》,它是由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茅盾先生曾经评价这本书说:“它是一部叙事诗,一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此书带我领略了二十世纪初东北小城呼兰河的风土人情,老百姓平凡而落后的生活。
我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了前三章,作者在祖父的菜园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这些趣事令我向往。因为城市的空气不如乡村新鲜,所以我连作者笔下那红彤彤、金灿灿的、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也看不到,真羡慕作者的童年生活啊!我也会因为作者的天真、顽皮而跟随她欢笑愉悦。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那其他人呢?当我读到第四章时,心情就逐渐沉重起来,因为后文讲述了一些人的不幸生活。我认为其中最悲惨的是小团圆媳妇,一个十二岁的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她和我年龄相仿,本该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玩耍,却由于她太过大方而不合传统“规矩”,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道人不断折磨致死。我十分悲愤,多想为她打抱不平,又无能为力!
而令我感触颇深的人物是冯歪嘴子,他幸运地和能干的王大姑娘成家了。但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王大姑娘因为难产而死,留下了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出生嗷嗷待哺。我都觉得冯歪嘴子的日子没法过了,他既要照顾年幼无知的孩子,又要赚钱维持生活,根本就看不到光明。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乐观地带着孩子们坚强地生活,他尽全力把两个孩子照顾好,生活的苦难并没有磨灭他对生活的执着追求。相比之下,我们是幸福的:冯歪嘴子的孩子出生在寒冷的冬天,但是因为贫穷连棉被都没有,而我们是在温暖舒适的空调房里呼呼大睡;他们在冰冷的磨坊里看着父亲劳作,而我们在温暖的家里看电视、玩游戏……我们可能不富有,却吃穿不愁,相比之下,我们真幸福啊!
我不禁想起曾经学过一篇课文《生命生命》,文中飞蛾强烈的求生欲、瓜苗顽强的生命力令人动容,它们和冯歪嘴子一样,对生命负责,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磨难中的他们尚且如此珍爱生命,我们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呢?只要生命没有停息,我们就要拼命追求自己的梦想。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我们都要积极地面对它,因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