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 篇1
人生的舞台,悲剧,喜剧,喜剧,悲剧......轮番演出,不受昼夜,无尽无休......
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数十年间的兴替,命运沉浮纠缠把毫无干系的人的生命连在一起,发生在不同时代,却有相似的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在书中主人公悲欢离合的背后是不同宗教信仰文化的碰撞,在如此背景之下,难掩作者在当时特定时代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与追求。曲终掩卷,悲剧收场,叹奈何。荣辱兴衰皆随尘埃落下,消失在滚滚历史长河。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似。
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梁亦清,原是回族琢玉艺人,医生最新于玉器,因为精心雕刻的玉器受损而气急攻心而死。梁亦清育有两女:长女君璧和此女冰玉,他的徒弟韩子奇继承师业娶了长女,日寇侵华,韩子奇携妻妹来到伦敦,并日久生情,后又诞下一女取名“新月”,回国后,君璧难以接受事实,使冰玉留下女儿后远走他乡,新月日渐长大,恋上班主任楚雁潮,却得不到家人同意,之后因病去世,弥留之际,才得知亲生母亲留给她的书信,感受到了真正的母爱。多年以后,冰月回来,站在已被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博雅”宅门前,却发现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在文章最后,也是最令我动容的地方“梁冰玉轻轻的走过去,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女儿,和那个人一样,暮色悄悄的降临,婆娑树影渐渐和大地融为一体,满目雄浑的黑色,满园温馨的清香。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淡淡的,朦胧的,若有若无的”作者对景色细腻清新的叙述,将一位木器对女儿新月的思念之情烘托到了极致。月光下,树影旁,是楚雁潮在拉小提琴,“如诉如泣”“如梦如烟”的琴声述说着的是一个心碎之人对挚爱的深切眷恋,就像他所弹奏的琴曲“梁祝”一样感情凄凉婉转,每读起二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总是令人唏嘘叹惋,新月一生坎坷,当遇见真爱时,却已身患重病,又因宗教不同和父母一代的纠葛而受到梁君壁的阻挠,习俗的冲突,观念的冲突,离乱的悲歌,个体在命运的齿轮下身不由己的选择造成了他们悲惨的局面。
作者霍达用冷静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剧,这也是我不愿再次看这本书的原因。宗教的传统,爱恨的交织,在历史长河中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交汇与分歧构成了这个宏大又哀伤的恋情故事,穆斯林的葬礼,埋葬的是以往的仇恨,隔阂,留在心底的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正如文末所写的那一轮高悬于墨夜空中的新月一般。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飘渺。
当经历了生离死别,看透了悲欢离合之后,弹起的琴声回荡于天地之间,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 篇2
我近期读了朋友推荐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我手捧这这本书时,我首先阅读了书的内容介绍及作者简介,我佩服作者的才华,让我佩服的更是作者是位女作家,不尤的让我敬佩几分!喜颜巾帼不让须眉之感慨!
这本书内容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它独特的视角与真挚的感情、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辛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书中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楚雁潮等一系列人物群像,血肉丰富,栩栩如生,如泣如诉,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这本书从“月梦”、“月冷”、“月清”、“玉魔”、“玉殇”、“玉缘”一直到“月魂”每读一篇都被进入一个庄严伟大的世界,我不懂玉的无价,但从中读懂玉王韩子奇的爱玉如命,情系一生,有不少的朋友都被故事打动而流泪,而我没有,当真没有吗?不!当我深读到新月之死,天星,新月的哥哥那斯心裂肺的呐喊时,我情不自禁的流泪了!那是怎样的一个纯情灵魂、幽静的灵魂,美的灵魂!新月之死,是祝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上苍天泣血。我还清晰的在“月落”中新月的遗体抬出“博雅”宅后,运往挖掘的墓穴,最后,一个悲凉的声音,昭示亡人的亲人要给亡人的试坑时,尽这项义务的,只有亡人的至亲,被悲哀摧毁了的天星跳下墓穴、被痛苦粉碎的楚雁潮跳下墓穴!我又一次的流泪了!在最后的与恋人与世分别那肝肠寸断,天感动了、地动摇感动了。爱情是那么的美好,虽然没有花前月下,虽然没有海誓山盟,可两颗真挚的心永远在一起的!
这本书从头到尾以玉引玉,玉的长河、也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把人生的真谛写的那样深邃,那样动情!
小说读完了,可我那悲怆的心无法释怀,我还久久没有走出书境,还没有走出自我,我的心沉沉的!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 篇3
轻轻抚过书的封面,望着上面那一弯古老的残月,用一种庄严的心态去感受那来自心灵的呼唤……
新月,这是一个让人听起来多么恬静的一个名字。人如其名,她一定是一个很娴静的女孩。她在别人眼里或许幸福得无可救药,仿佛幸运女神只光顾她而已,可有谁知道,她将在自己的生命航程中遭遇几多风暴,也许这是一种冥冥中的宿命。
她出生于一个穆斯林家庭中,注定这一生会是一场悲剧——严格的家训,父亲、母亲和大姨之间的爱恨纠葛,使她在很小时便失去了母爱,她也只是曾经拥有过,在那个不懂事的孩提时代……
她有一个好哥哥——为了她,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也要让她快乐,他不愿看到妹妹不开心,总是在背后默默地保护她、呵护着妹妹脆弱的心……
她有一位好老师,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理想,他们之间的缘分由一首《梁祝》紧紧地连在一起,那凄美的旋律久久回荡在两人的心海之中,他们不正是那翩然翻飞的蝴蝶吗?
她青春年少,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在清晨的清风雨露中暗香弥漫,恰似一阙天籁之音,在庞杂的年岁中诠释真纯;谁料想这蓓蕾未曾开放便将凋落,那和声未曾扬起便戛然而止。她刚刚触碰到的爱情梦想,却被宿命硬生生击的粉碎。
老天是这样的公平,公平得让人难以接受,新月,这个可怜的姑娘,上天赐予了她美丽、才学与聪慧,却相应拿走了她的母爱,生命与幸福……
她本该是世上最幸运的人的——她有过人的聪明,美好的家庭,即将到来的甜蜜的爱情,可这一切都因为老天的公平而破灭了……
直到合上这本书,心仍在兀自颤抖。我实在无法相信,那轮纯洁、无暇的新月会悄然隐没于暗夜,池中水依然轻薄荡漾,水中月却已隐匿无踪;那如花的生命会那样瞬间凋零。花香还在鼻前飘飞,可香源却已凋落不在……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 篇4
就像冰心奶奶所说的,《穆斯林的葬礼》真的是一部奇书。用巧妙的方式将一个横贯半个世纪的家族故事贯穿起来,从时间的两端开始行进,最终汇聚成一个完整的圆。用一个玉器家族的几代兴衰,唱出一曲人生的咏叹调。在中国博大精深的玉器文化长河中唱出一曲关于命运、关于人生的悲歌。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章节目录的每一章的名字也很特别。全是两个字,而且第一个字是用“月”、“玉”来互换。那两个世界,一章章地轮番出现,其中一个世界是上一代的,是新月的爸爸那一代的世界,另一个世界时下一代的,是新月这一代的。刚刚在这一个世界发现动情处,这一章却完了,轮到另一章中的另一个世界,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深深地吸一口气,重新投入另一个世界,也带着上一章的感情读,两个世界就这样相互交融,最终汇聚出故事的答案。 当然,每本小说中的人物都和美,但是那种美式小说中丑的形象来衬托出来的。
《穆斯林的葬礼》中大部分人物的美是很自然流露出来的。琢玉高手梁亦清在沙沙的磨玉声中的那种“心中只有玉”的专注很美;两姐妹壁儿和玉儿拿着绿茸茸的盛着玛瑙似的樱桃的鲜荷叶,很美;易卜拉欣捧着清凉的滑腻的玉婉,失了魂的陶醉很美;新月在北大的未名湖畔上的石阶上坐着凝神阅读很美。 小说的主人公新月与一种别开生面的美,那是一种“不必特别地打扮自己,便有种天然去雕饰的朴素的美”,这种美含有简爱的刚强。她自信:高考时,新月自信地只填了第一志愿那是破釜沉舟般的勇气。新月凭着她的努力及自信考上了北大,当新月毕竟不成熟,她也有不自信的时候,面对对手会感到不安,担心被打败,同时又不甘心落后,这样新月这个形象才丰满,真实。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花季少女,却又心脏病,但病魔带来了爱情。我想,这就是《穆斯林的葬礼》一书中饱含的凄美,它埋葬的不仅仅是少女年轻的生命,还有悲伤的过往。开篇上的穆斯林的葬礼上的祈祷”所说的“宽恕我们这些人”中的“我们”是指全世界吧!穆斯林为着全世界祈福。让存在着民族歧视的都埋葬了吧!这一场葬礼后,全世界的人没有了障碍,天下一家亲。在新月的葬礼上,不是有汉人(楚雁潮)参加了吗?而且他还为新月试坑(试坑—穆斯林向亡人最好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这一规定的打破,不正是作者心中的呼声? 故事的结尾似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那是“玉器梁”的又一代人,诉说这下一个新月,下一个希望…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 篇5
初次端起了它,是在别人的推荐下。
刚看到书皮上的那一弯新月,那种神圣和庄严,透彻的穿过身体,像是在探寻,又像是在欣赏。
书中的"路"坎坷复杂。情节像是一团被人千百次蹂躏,一线绕着一线;又像是剥洋葱,一层又一层。但那淳朴庄严的内容,根本不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趣。反而让人钻了进去,成为故事中的一员!一次次跌倒的新月,又在亲情和爱情的帮扶下一次次的站起来。终甩脱不掉。哪怕是一个小人物糟遇了不测或是遇到了麻烦,心都像是被刀割!悲切凄凉的爱,终使人伤心。一个个故事情节,成了人们常挂嘴边的话题。
读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被书中美丽的言语和措辞深深的吸引了,不管是对于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于环境的衬托,作者运用的词语都那么的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就不以为怪了。读完这本书,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心中的悲痛与遗憾久久不能释怀,我甚至抱怨作者为什么如此残忍,要赋予一位完美的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要拆散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我曾经想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要叫做《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葬去的究竟还有什么呢?也许还有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这也是作者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但作者以一种似现、似全似残的写作方法,更令人容易深入文字中,我的心情好似秋风中坠下的一片落叶,随着人物的经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最令我震撼心灵的是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韩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爱情了吗?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没有。
读过他们,令人有一种由衷的钦羡,又有一种揪心的疼痛。从一开始的师生情深,发展到最后的心灵盟友,乃至灵魂密友,在阅读他们两人的言语和对白的同时,我内心深处也被一种深深的,同时又极为强大的情感震撼着。我不能不承认,我被这种高尚的爱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随着主人公的心情也不禁的随之变化。
说实话,我很羡慕,甚至向往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相儒以沫,但可惜的是她的爱情追求显得稀里糊涂,几乎在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的情况下,就懵懵懂懂地跟着本能的喜好感觉飘飘然起来,乃至最后死到临头满脑子还都是那么可怜的一点所谓的本能的美好感觉。不幸的出世、抑郁的生长、痛苦的爱情、悲惨的丧生……新月的悲剧也许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叫人不得不为之哀叹,这也正是整部小说的过人之处罢。
生命在命运面前似乎微不足道,哀歌为谁而响起?《梁祝》乐曲在春蚕吐丝的节奏中淡淡远去。留下一片纯净,一片空灵……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 篇6
“雁归有时,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再升”。天为什么还没亮,楚,手掌抹平坑底与周围……那一刻,潸然泪下,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痛,情投意合却要生死相隔。“我很喜欢你,但也只能是喜欢而已了”
楚雁潮那肝肠寸断的痛令人心碎……明知没有结局,仍飞蛾扑火,爱的无所顾忌,只为延长新月的生命,哪怕用一生去守侯!故事始于情,止于情。始于葬礼,也止于葬礼。凄美的爱情,心灵的葬礼,纯粹,干净。新月的死让我在黑暗长夜中流泪,而当接近四十岁头发已有花白的楚雁潮在墓园中拉奏《梁祝》时,我的心就像灌满了水的海绵,沉重的不敢触碰,念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因为有情,梁与祝“今生缠绵意”报于“来世蝶双飞”;因为有情,陆游与婉妹只能“人成各,今非昨”;因为有情,虽贵为天子,却也只能“此恨绵绵无绝期”。世间百态,人间情真!
不认同故事的男主人公韩子奇,虽然在生意方面精明能干,但在情感方面自私,懦弱,不负责任。失去了最起码的道德伦理法责。更可笑的是,他最爱的还是他的“玉”坚守一生,到最后还是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
女主人公梁君壁本性善良,乖巧,懂事,却被生活打磨的日益刻薄和凶悍(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丈夫和妹妹同时离开了她。自己一个人独自抚养着孩子支撑整个家,最后还要抚养丈夫和妹妹的孩子…?)我无法想象对于她的内心那是何种的创伤和折磨……
妹妹梁冰玉表面上纯洁善良骨子里却也是极致的自私,不考虑亲人的感受。(受西方思想的浇灌,她随心所欲,以爱为先)她的为所欲为注定了她凄凉的一生,在那个特有的时代或许她也是无可奈何吧!
爱是一种感觉,但生活需要理性!
情犊初开时,爱,善良、纯粹,干净。而人间烟火时,爱,更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智慧。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 篇7
我认识霍达,是从语文课本里的名著引读开始的。
那时还在应付紧张中考的我,便对《穆斯林的葬礼》有着由衷的好奇。终于,中考之后,慢慢舒缓自己急促的心情,漫步书店,不匆不忙的买下了这本书。
封面是一幅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画面,下面的印刷体打着穆斯林的葬礼这六个黑体字,简单而又透着庄重的气息。暑假连续几天的绵阴小雨,使我徜徉于书海中,读完这本书,一种肃穆感、敬佩感油然而生。
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里,在灰色砖墙簇拥着悬山式的门楼里,倾情的演绎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六十年间的兴衰存亡以及纠缠交错的爱情悲剧。
天生聪颖,为报师恩的韩子奇娶梁君璧为妻,事业之路蓬勃发展,最终成为北京的“玉王”。抗战爆发期间,他与梁冰玉携带珍宝远赴英国发展。在二战的硝烟之下,韩子奇与梁冰玉竟萌发了爱情,韩子奇从前只知道事业,只知道报师恩,却不懂什么是爱。直到那一刻,冰玉病重,他们两颗心紧紧地相贴,眷恋的眼神透露着缠绵。已近中年的韩子奇与梁冰玉相爱了,而新月便是他们爱情的结晶。也许这是一段不令人许可的爱,也许他们的爱被天下人广为嗟叹,也许韩子奇早有妻室,可封建的束缚终究没能约束他。其实,我很赞赏他们的爱,虽然我不懂什么是爱,也没经历过爱,但是我知道,在爱面前,所有的世俗凡尘都是无法阻挡爱的。
尽管是两代人,同样不会阻挡爱情的萌芽。
新月就读于北大,对于一个懵懵懂懂的青涩少女来说,也许还不懂什么是爱。可是梁老师却是对她情有独钟。当爱情悄悄到来时,一切话语都如此苍白无力,心里也是一片茫然。之后,楚老师毫不顾忌,勇敢的向新月表白:“新月,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
试想当时的场景,新月那青涩的脸庞,透露出一丝丝的纯真与无知,当听到这番话语时,她是何其的激动与忐忑不安,“老师,我们这是……爱情吗?这是爱情吗?
当然,无论新月是否接受,这段爱情始终无法走到岁月的尽头。他们美好的爱情被韩太太阻止了,仅仅只因为楚老师是汉人,想想都令人无比的心酸。也是,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封建的束缚,世人的眼光,就连身份背景都可以成为爱情、婚姻的绊脚石。更何况他们的关系令人无法揣测。在我眼里,他们虽是师生,可却不是师生恋,他们的爱情超越一切,超越的过概念,可没想到,始终没能冲破封建束缚的大牢。
他们的爱情是梁君璧无法想象的,她无法体会爱,她的一切就像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这也是她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悲哀。韩子奇与梁冰玉,楚雁潮与新月,他们的爱是无比纯洁的,是对抗封建束缚的又一股力量。
再回头说说这部小说,读这部书,犹如在读《巴黎圣母院》,奥妙无穷。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这本书,情节的转折,文笔的流畅,思路的清晰,都是我今后值得学习与深思的。也许我没有多么华丽的文字,丰富的辞藻,但是这部书让我懂了许多,起码懂了什么是爱。今后,对父母要爱,对老师要爱,对同学也要爱……
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的诗篇,充满着悲剧的美感。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 篇8
一部葬礼,一曲悲歌,如泣如诉!
读《穆斯林的葬礼》,感觉这是一场人间悲剧,一场跨越三代的悲剧
梁亦清一辈子兢兢业业,苦苦守着奇珍斋的名号。有着两个天生丽质的闺女,梁君壁、梁冰玉,人名如玉。虔心向着麦加方向朝拜,最后却未得到真主安拉的庇护,面对功亏一篑的宝船,口吐鲜血,含恨而去!
昔日的易卜拉欣,今天的韩子奇,不辱师命,保住了摇摇欲坠的奇珍斋,并发展到梁亦清生前所想不到的盛况。一场览玉盛会,赢得玉王称号,并抱得美人归。谁知一代玉王,以后命运如此坎坷。为保住那比他生命还要重要的玉,忍受与妻儿十年分离之痛;在伦敦与梁冰玉的结合,又欠下一生无法偿还的情债;婚姻不幸之恨,老年丧女之痛,对两个女人心存内疚之苦。最终落了个玉损人亡的结果。成也玉,败也玉!
韩新月,天生丽质,聪慧过人。虽无衣食之忧,却有着外人无法理解的痛楚:她感受不到母亲的爱,她疑惑照片上的母亲是那么温柔可亲,现实中的母亲却如此冷淡无情。虽如愿走进北大校园,徜徉于未名湖畔,还未好好享受汲取知识的快乐,却被病魔缠身。在病中与老师楚雁潮的相恋,给了她继续存活下去的勇气,却无法战胜残酷的命运。临死之际,得知自己的身世之迷:自己的母亲、照片中的母亲竟是梁冰玉,是自己一直认为漂流海外的小姨!十七年的疑惑终于解开,也算是一种安慰。可遗憾的是等到生身母亲来找她时,她已在坟墓中安息了数十年。
梁君壁、梁冰玉、韩天星,他们的人生又怎么不是一出悲剧呢?如此多的痛楚不幸集中于这一家,却让人感受不到刻意做作之假,给人的只是一声声叹息。一出穆斯林的葬礼,一出悲剧!相信这一不幸的穆斯林之家,定能在天园相会,那里再没有痛苦,毕竟前生受过太多的苦,那里再没有不幸,毕竟前生遭遇了太多不幸。天下非主,唯有安拉!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 篇9
其实初次看到《穆斯林的葬礼》是那么厚一本书的时候,手停住了,那么厚一本书,我能看完吗?但在我看了几页后,这个疑问就消除了,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他的文笔,他的情感,他的故事,都让我爱不释手。
整本书穿插着讲述了两代人的故事,是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从第一代,梁亦清为玉献生,韩子奇成家,成为玉王,出国护玉,带新月和玉儿回国,壁儿促使家产尽毁,到第二代,韩子奇为让新月上大学付出代价,新月与楚雁潮志同道合,新月的心脏病被发现,与楚雁潮相爱,抱憾而死……
穆斯林,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它是一种信仰,有着许多习俗,不过要细说习俗,也就只知道忌口猪肉、烟酒罢了。作者作为回族,一名虔诚的穆斯林,在这本书中,让读者们深刻的了解到了穆斯林。
穆斯林四海为家,同族人互相尊重,不分你我,不管是陌生人还是熟人,只要是穆斯林,他们就会伸出援手。全世界的穆斯林一日五次的礼拜都朝着穆斯林尊贵的天房——克尔白,在每个穆斯林的一生当中,如果有条件就应该前往克尔白朝觐一次,以此获得安拉的宥赦,求得死后进入天园的门券。穆斯林每天要做五次礼拜:日出前的晨礼(榜答)、午后的晌礼(撇什尼)、太阳平西时的晡礼(底盖尔)、日落黑定前的昏礼(沙目)、夜间的宵礼(虎伏滩)。然而在礼拜前,还必须进行“大净”,也就是在“水房”洗浴。在穆斯林死后,由清真寺专管洗“埋体”的人为尸体洗浴,然后用三十六尺白布覆盖全身,安卧在“埋体匣子”中,由不少于八人抬着,一路念诵着古兰真经来到坟坑,坟坑是一个长方形的深坑,南北走向,挖到底部,再从一壁向西挖半圆形的洞,称为“拉赫”。穆斯林只允许用竹子和没有烧制的土砖或者一块小小的薄石板封闭“拉赫”。在亡人下葬前应由他的亲人下去“试坑”,以确保亡人能躺的安稳。他们对汉人有一定的偏见,就像汉人对他们有一定的偏见一样,他们并不欢迎汉人,并不赞同汉人与穆斯林结婚生子……
两代人的命运都十分悲剧,韩子奇的家破,新月的死亡,都让人的心一沉。然而造成两代人的悲剧就是壁儿,或者说,是璧儿和韩子奇的封建思想。要不是韩子奇对他的玉的沉迷导致他最后逃到国外,还和玉儿生了新月,玉儿就不会走,壁儿也不会因为家中无主而乱了脚步,冤枉了家里忠心耿耿的老候,家中风景也不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落……要不是因为壁儿和韩子奇的矛盾,新月就不会躺在病床上,要不是因为壁儿对汉人和穆斯林的结合的极力反对,新月的病情也不会加重,要不是因为新月是韩子奇和玉儿的孩子,新月也不会死,至少,不会抱憾而死……
可惜没有如果,不过,就如作者所说:“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应为他毕竟完成了对自己心灵的治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 篇10
我近期读了朋友推荐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我手捧这本书时,我首先阅读了书的内容介绍及作者简介,我佩服作者的才华,让我佩服的更是作者是位女作家,不尤的让我敬佩几分!喜颜巾帼不让须眉之感慨!
本书内容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它独特的视角与真挚的感情、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辛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书中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楚雁潮等一系列人物群像,血肉丰富,栩栩如生,如泣如诉,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本书从“月梦”“月冷”“月清”“玉魔”“玉殇”“玉缘”一直到“月魂”每读一篇都被进入一个庄严伟大的世界,我不懂玉的无价,但从中读懂玉王韩子奇的爱玉如命,情系一生,有不少的朋友都被故事打动而流泪,而我没有,当真没有吗?不!当我深读到新月之死,天星,新月的哥哥那斯心裂肺的呐喊时,我情不自禁的流泪了!那是怎样的一个纯情灵魂、幽静的灵魂,美的灵魂!新月之死,是祝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上苍天泣血。我还清晰的在“月落”中新月的遗体抬出“博雅”宅后,运往挖掘的墓穴,最后,一个悲凉的声音,昭示亡人的亲人要给亡人的试坑时,尽这项义务的,只有亡人的至亲,被悲哀摧毁了的天星跳下墓穴、被痛苦粉碎的楚雁潮跳下墓穴!我又一次的流泪了!在最后的与恋人与世分别那肝肠寸断,天感动了、地动摇感动了。爱情是那么的美好,虽然没有花前月下,虽然没有海誓山盟,可两颗真挚的心永远在一起的!
本书从头到尾以玉引玉,玉的长河、也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把人生的真谛写的那样深邃,那样动情!
小说读完了,可我那悲怆的心无法释怀,我还久久没有走出书境,还没有走出自我,我的心沉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