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唯一听众》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运用写人文章的学法深入研读。
2、理解文中老人的语言与神态描写。
【教学难点】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在老人的指点下,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音乐白痴──真正的的小提琴手)
从一个音乐白痴到成为真正的的小提琴手,这奇迹的创造者老人到底有什么本领?
二、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用“──”划出老人神态的句子。
2、交流,读一读这3句话,你发现了相似之处吗?(“平静地望着我”)
3、出示第1句“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⑴ 老人在什么情况下望着我?(沮丧)
⑵ 老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羞愧)
⑶ 此时的老妇人她心里正想着……
──老人看到青年一个人在林子里拉小提琴,声音很不好听。一会儿,青年就沮丧地放下小提琴。老人想:_________。
⑷ 于是,老人叫住了我,老人对我说了什么?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老妇人?
这是我们从人物的语言感受到的,老妇人还有哪些语言能让你品味出点什么?从这些句子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妇人?
(尊重他人,真诚无私,循循善诱,对音乐爱好者的怜惜。)
我们为这位可敬可亲的老妇人深深地感动着,带着你的这些体会,运用你的表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吧。分组读。
4、所以老妇人就这么平静地望着,望着,这样的情景只是发生在这一天吗?是啊,坚持了好久好久,你从哪儿看出来?出示第2句: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⑴ 老人对我说了什么?
⑵ 从这些句子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妇人?老人这样说是对我的一种……
⑶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是……
⑷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变得怎样了?从哪里体会到?
5、我变得琴技越来越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出示第3句: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_______。”
我们为这位可敬可亲的老妇人深深地感动,让我们来读读这些句子吧。
6、小结;师生引读:
是啊,当我拉出像锯床腿一样的声音时,一位极瘦──
当我有了几份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看到了,也是一直──
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还是用她慈祥──
她的平静给了我力量,还给了我──(勇气,动力,奋斗的目标。)
此刻的沉默,胜过千言万语。让我们再次感受老人“平静地望着我”带给我的`力量。齐读3句话。
7、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升华
1、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教授和一位怎样的小提琴手?
2、我想对老教授说(你真是高明的教育家),我还想对小提琴手说(你真幸运,遇到了伯乐),我更想对自己说(我要努力,做事相信自己,努力做到最好。)
3、说实话,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感到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老师也希望我班的同学们拥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台!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真正的小提琴手
(沮丧、羞愧)关怀、帮助、鼓励(有勇气、有信心)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上得很失败,总体感觉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分析原因如下:
1、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鉴于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而我原先的设计只是让学生理解文中老人的语言与神态描写。由于一开始,学生没有理解“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一段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于是想象当“我”沮丧地放下小提琴,老人想什么就让学生感觉十分困难。由于没有深入体会老人的语言,所以后面两次“平静地望着我“理解也就只停留在表面了。
2、整个设计注重内容分析、情节分析,一问一答,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朗读不到位。
3、过分强调了挖掘教材而破坏了文章原来的美感。设计的都是填空题,形式也太单调。
4、本人没有投入到教学中,语言缺乏激情。
《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篇2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转述故事,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2.由“静”入手,读懂老妇人这一形象。
3.感受人物高尚的情操和人与人之间美好真挚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寻章摘句,品读词语,悟出老妇人静的外表下隐藏的丰富情感。
难点:读懂老妇人举动的深层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颐天地之和,莫先于乐,穷乐之趣,莫过于琴。”古人认为琴是传递心曲最好的途径。正因如此,范仲淹一生爱琴,且一生只弹一支曲子《履霜》;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谈。今天我们也将看到一个有关于琴的故事,但这琴不是七弦古琴,而是一把小提琴。……
书写课题特意将听众写成繁体字:唯一的聽众
(虽然我们现在已不用繁体字,但我还是希望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听众的听的繁体字,当中有一个“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贴近这篇课文,走进这个故事中。)
(二)心贴故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成语,并尝试运用这些成语以第一人称简要地复述本文的故事。
离家 蹑手蹑脚
回家 难以置信 自信
演奏 尽心尽力 潜滋暗长
琴技 大吃一惊
观众 成百上千
(三)心贴心
1.从大家刚刚的复述当中我们发现文中的“我”后来有了成百上千的观众,可为什么要称这位老妇人为“听众”而且是“惟一的听众”? 让我们寻章摘句,先找到描写老妇人的句子,试着用文中的一个字形容老妇人这位惟一的听众。(静)
2.你能读懂老妇人的静吗?让我们一起静静地品味这些句子,心贴着老妇人的心去思考,在这静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心情?以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她的静是一种(静是一种娴静儒雅之气,静是一种肯定鼓励之意,静是一种温柔呵护之情,静是一种聪明智慧之举。)
3.这样一位颇有声望的教授,为什么能一直坚持每天一大早就来到树林里,一个人静静地听“我”拉琴?
老妇人对音乐的爱
老妇人对青年一代的爱
“我”对音乐的爱
追求音乐的执著劲儿
(对艺术的钟爱让他把这份爱也洒向了热爱艺术的青年,人格越伟大的人越平和。)
(敬)
4.老音乐家为何要编织谎言骗“我”,为何不亲自教“我”技术要领?
(精神的教育远胜于知识的`传授)
(境)
(四)心飞扬
(可留为作业)“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当“我”得知真情后,还是一直早早地来到林子里,为这唯一的听众演奏,请发挥自己合理的想象,“我”在得知真情后第一次为老妇人演奏会有怎样的心情,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真正从心底流出来的音乐来到世上,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了寻找聆听的耳朵;真正用心创造的音乐来到世上,不是为了赢取名利,而是为了寻找知音。)
四、回扣题目,总结
老妇人带着对音乐深深的敬意,把爱洒向了一个钟爱艺术的青年,她用平静的眼神、平和的话语,给“我”创造了一个充满爱的美好境界,她用心听出了“我”的心中之曲,所以她称得上是“我”唯一的听众。
此时我们再来看题目,我写的这个繁体的“听”。它的右半部分不仅有“心”字,更有一个“德”字的右半部分。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我们通过用心贴近故事,贴近人物,看到了这位老音乐家从心中迸发出的智慧,从心里流淌出的品质。
板书:略
《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词。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划抄印象深刻的句子,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之中去。
3.自主读文,批注体会:从老教授的语言中初步感受老教授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重点:读懂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划抄印象深刻的句子,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之中。
难点:从老教授的语言中初步感受老教授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1.学习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学会课后生字。识记、理解下列词语:
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
割舍白痴洋溢诅咒懊恼蹑手蹑脚大吃一惊
温馨提示:在练习书写课后生字时,不要忘了“悠”字的一横。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文。a.解决读文之前提出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b.在读文的过程中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划下来。
2.学习要求:
(1)根据老师出示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交流。交流要求:a.小组长主持,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检查读课文的情况。关注1号、2号同学生字及词语的学习情况.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一定要全组同学参与,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自读自悟,质疑解惑
1.出示学习提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我”在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用心读一读,批注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教授语言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仔细揣摩后写下你从这些语言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
(3)在读文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你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和同学讨论。
2.按学习提示自主学习。
3.自主学习后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课堂检测
1.完成《新课标》第一题、第二题。
2.填空。
《唯一的听众》中的听众是(),她是一个()的人。“我”在她无私的`帮助下,由()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从中可以窥见老教授()、()年轻人成才的美德。
四、作业
1.将划下来的印象深刻的句子抄写在家庭作业本上。
2.“书读千遍,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不信的话,你可以试一试:再多读几遍课文,相信你一定会对老教授的言行有更深的体会,距离她那金子般的心灵又近了一步。
《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透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我”对老教授真诚无私帮忙的敬仰之情,并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信心、有毅力,只要经过刻苦努力,必须获得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读懂课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是如何帮忙“我”学会拉小提琴的,体会“我”对老人的敬仰之情。
教学难点:认识老人不仅仅帮忙我步入音乐的殿堂,更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文字、音响)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事使人难以忘怀,总有一些人是不能忘记的。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去感受那使文中的“我”难以忘怀的事,去结识“我”不能忘记的“唯一的听众”。[点击课题]
二、回顾文章的主要资料
指名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提出问题:
“我”拉小提琴,由不敢拉——小提琴成了我不可割舍的爱好,是什么原因使我产生了这巨大的变化?
(板书:变化我)
2、征求意见:对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看法?
引出学生质疑问题:老人并没有教他琴艺,他怎样会有那么大的进步和成就?
3、教师小结:老人的确是帮忙了我,可她的帮忙是与众不一样的。
(板书:老人帮忙)
四、学习重点段落
导语:我来到这片铺满落叶的幽静而美丽的.小树林里,心里异常兴奋,可很快我便灰心了,因为我又把那锯床腿的声音带到了林子里。在我懊恼之时,我与这位不寻常的老人相遇了。
[点击课件:背景——小孩、老人——锯床腿的声音]
1、老人是怎样帮忙我的?她的帮忙使我产生了哪些变化呢?默读课文第二大段。[出示“阅读思考题]
◆阅读思考:老人怎样帮忙我的?
自学提示:
(1)默读2——5自然段,用“—”画出老人说的几句话。
(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老人都是在什么状况下说这些话的?“我”听后有怎样的感受?
(3)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老师提示:在个人体会和小组讨论中,能够结合预习中的质疑问题展开学习。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学习、读书、交流:
(1)学习体会的重点:
A、老人用心良苦的四次话语[见课件]和三次“平静地望”。
B、“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沮丧——懊恼极了——有了几分信心——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
(2)教师点拨重点:
A、“用心去感受”“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竟说:带来快乐和幸福”
B、我:诗一般的语言从未有过的感觉,全力以赴地演奏。
C、三次“平静地望”的含义。
(3)引导环节设计
在此设计师生配读的读书方式:
师:当我认为自我这辈子甭想拉好小提琴时,老人说:
生:“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但是我每一天早晨都在那里坐一会儿。”
师:当我灰心的表示自我拉得很糟糕时,老人说:
生:“我猜想你必须拉得十分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师:当我演奏了一段,停下来时,老人说:
生:“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一天早晨。”
师:当我全力以赴地为老人演奏后,老人说:
生:“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多谢你,小伙子。”
过渡:
师:老人用善解人意的诚心,用了鼓励的话语使我走向成功。不止这些,她还用欣赏和期盼的目光在无声的鼓励我。再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平静地望着我”,想想这平静目光中的含义。
1、生画出相关句子
2、汇报交流
(1)“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此时的老妇人她心里正想着——
(她这样做是让“我”——大胆练习。)
师:所以老妇人就这么平静地望着,望着,这样的情景只是发生在这一天吗?是啊,坚持了好久好久,你从哪儿看出来?
(2)她总是很平静地望着我。(总是)
师:此时的老妇人她心里正想着——
(她这样做是鼓励“我”不断努力。)
(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此时的老妇人她心里正想着——
(她平静地望着我,体现对我的更高要求。)
五、点明中心,升华情感
1、练笔前的情感铺垫
师:为什么“我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我那唯一的听众”?
师:是啊!“我”怎能忘记——(师引领学生滚读)
当我灰心、沮丧时,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
并且对我说:
“是我打搅你了吗?小伙子。但是,我每一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必须拉得十分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时,
她总是很平静地望着我。
并且对我说: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多谢你,小伙子。”
“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
当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时,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点明中心,升华情感
师:在老教授的与众不一样的帮忙下,我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连专修音乐的妹妹都刮目相看。老人对我的帮忙仅仅是在音乐方面吗?
(还让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信心、有毅力,只要经过刻苦努力,必须获得成功的道理。)
六、小练笔
1、学生在音乐声中书写心声
师:一滴小小的水珠,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句温情的话语,能够给人心灵上的抚慰。一个善意的眼神,能够给人增添力量,催人奋进。应对老教授对“我”的无私而真诚的帮忙,“我”必须有许多话想对她说,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我”的心声吧!
(指名读,师评价。)
2、老师总结
师:老教授不仅仅以她的艺术魅力使我树立了信心,引导我步入了音乐的殿堂,更以她人格的魅力引导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谛。那从琴弦上飞出的不仅仅仅是一首首悦耳动听的小提琴曲,更是震撼人心的心灵之声。
七、作业(略)
板书设计:
7、唯一的听众
敬仰
变化我老人帮忙
真诚无私
《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描写人物的方法中感受老教授高贵的品质。
3、进一步学习课文,感悟文章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老教授言行的句子,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感受人物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老教授言行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回归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沮丧、幽静、抱歉、羞愧、荒唐、声望
(课堂检查方式:将听写本收齐后全班齐读这些词语)
2、复述故事梗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件:
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__________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__________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__________的故事。
二、回忆方法,合作学习
1、我们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2、想一想,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老教授的?分别写出了老教授怎样的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
4、交流反馈
(一)、聚焦外貌,初识听众
1、小组派代表读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2、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课件:
“我感觉到背后有人,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二)、辨析耳聋,再识听众
过渡语:这位“唯一的听众”最重要最特殊的特征是什么?
1、思考:她是不是聋子?从哪里读出她不是聋子?(引出妹妹的.话)
2、引导学生诵读,注意标点符号。思考:老人不但不是聋子,而且是听众中最会听的人,很容易地听出琴声中的瑕疵,而她为什么说自己“耳聋”?(联系第1-4自然段初次见面时老人看到的和听到的语句,交流讨论。)
3、讨论、交流:如果老人不说自己“耳聋”,“我”会怎样做?
出示课件: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总结:是啊,老人是为了“我”而“耳聋”呀!
(三)、聚焦眼神,走进内心
1、出示课件:理解体会“平静”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三写“平静”,读一读,想一想,这眼神背后有着怎样丰富的内心世界?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选一处写一写。(生完成练笔后交流,师生评议。)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仿佛在说。
总结:看来倾听就是要入耳地听、入目地听。唯有用心倾听,才能读出深意,浸透爱心。
(四)、聚焦话语,体悟内心
过渡语:如果说教授为“我”而聋,是不教而教的指点,那么她诗一般的话语就是声声入耳的激励。
1、诵读话语,你觉得老人的哪些话打动你的心?
2、思考:①(第1句)到底是谁打搅了谁?老人为什么要这样说?
②(第2句)明明是“锯桌腿的声音”,老人却说“我拉得非常好”,其实是──善意的谎言。老教授为什么说“不介意我在场”?
③(第3句)老教授仅仅是在椅子上坐一会儿吗?分明是在用心聆听一个学琴者的苦衷。倾听不仅要入耳,入目,更要入心。
④(第5句)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她为什么这样说?
⑤从这些句子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妇人?
出示课件:
1、“是我打搅了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2、“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3、“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4、“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5、“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总结:老教授并没有给予“我”琴技上的指导,只是给予了“我”最宝贵的信心,使“我”练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三、拓展想象,讨论鉴赏
过渡语:“我”心中珍藏的秘密在妹妹的惊叫声中真相大白。后来会发生什么?“我”心里会有怎样的感慨?会想些什么?以后的每天早晨,“我”还会在树林里拉琴吗?老人还会早早地等着“我”吗?“我”会跟老人说穿这个秘密吗?老人会跟“我”说出事实的真相吗?
1、课文使用了省略,展开想象,把这省略的内容、情景补写出来。(生练笔,然后交流。)
2、讨论鉴赏:作者写了一段话。可是编进我们的教材。却变成了省略号。你觉得是省略号好,还是这段话好?
出示课件: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个美丽的早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
总结:省与不省,都有味道,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同学们,我们把这段话一起读一读。
四、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我”,从老妇人这里,找到了自信,并由此获得了成功,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这都要感谢这位慈祥的老妇人,感谢老妇人的热情鼓励,感谢老妇人的真诚关爱。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是我们同学要学习的一种精神:懂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背诵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你的亲人朋友是怎样鼓励你的。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我”──敬佩、感激──>老教授
音乐白痴真诚的鼓励
小提琴手平静的眼神
《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唯一的听众”是谁。
3、体会老妇人对年轻人的鼓励、尊重、关心与爱护,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语段,学生自由朗读。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导入、质疑。
你们发现了吗?这位原先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的青年,后来能从容走上舞台,演奏出悦耳的小提琴曲了。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走近一位可敬的老人——唯一的听众。
3、释题:
释词:什么是“唯一”?
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这唯一的听众是谁?她做了什么事?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
4、过渡: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来的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2、“唯一的听众“是指谁?相机板书:老妇人(老教授)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
(她真诚无私地帮助、鼓励一位酷爱拉小提琴的年轻人,使他由没有信心学会,到能够在各种晚会上从容演奏。)
3、认读词语。
沮丧蹑手蹑脚抱歉溜走介意(读了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音乐学子?)
神圣悠悠庄重无法割舍大吃一惊(透来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了这位年轻人有什么变化?)
4、过渡:是啊,年轻人从一个音乐白痴走向成功,这一切都缘自于老人的影响,那么,老人主要是用什么来影响“我”的呢?(语言、神态)
三、研读课文,感受鼓励与尊重。
1、研读老人诗一般的语言。
(1)师:是啊,老人诗一般的语言令“我”感动,也令所有的读者感动。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用“——”划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反复读这些句子,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读、划、说。
(3)集体交流。
句子一: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句子二:“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句子三: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句子四: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与幸福。
(4)出示四个句子,师生接读。
2、研读老人平静的眼神。
(1)师:老人如诗般的语言让人感动着,老人那平静的眼神也令人难忘。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老人眼神的句子,用“~~~”划出,反复读,想一想从老人的心灵的窗户中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读、划。
(3)交流:
出示句子: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4)齐读3个句子。
此时无声胜有声,老人平静的眼神背后,又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写一写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音乐起)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学生写后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好一位了不起的老人啊!她用真诚关爱的眼神,诗一般的语言鼓励年轻人、培养年轻人。怪不得成才后的年轻人在舞台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对鲜花和掌声时,会不由自主地想——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2)最后,送同学们两段话:(屏幕出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不仅有物质上的给予,而且也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常常难以估量。因此,我们每个都应尽自己所能,给予别人。
五、布置作业:
1、完善课堂小练笔,写在日记本上;
2、朗读课文1遍,完成《黄冈小状元》;
3、课外阅读30分钟。
六、学生质疑。
七、板书设计:
品读老人诗一般的语言二
教师:同学们,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关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故事是真情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篇令人心动的课文。请同学们翻到47页,我们先听一听课文的主人公,在文章的开头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幻灯出示第一自然段】(请一生读)
教师: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我从“锯床腿”这个词中读懂了作者拉的'琴非常难听。
学生:我从“音乐白痴”这个词中体会到作者很不会拉琴。
教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能抓关键词来体会。我们再听一听作者在文章结尾写什么。
【幻灯出示最后一自然段】(请一生读)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现在,拉小提琴成了作者无法割舍的爱好。
教师:“无法割舍”什么意思?让你无法割舍的是什么?
学生:“无法割舍”的意思是“无法放弃,无法忘掉”。让我无法割舍的是亲情。
教师:说得好!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之前,作者拉琴很生疏,后来他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学生:作者一开始被称为“音乐白痴”,后来,他成为能在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前演奏的小提琴手。
教师:这样一个被称为音乐白痴的人怎么可能称为小提琴手呢?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知道吗?
学生: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帮助了他。
教师:这位耳聋的老人其实就是——音乐学教授。老人是用什么帮助“我”的呢?
学生:用语言和眼神。
教师:也就是说是老人用诗一般的语言和平静的眼神帮助了我。
教师:接下来,就让我们细细地品读老人诗一般的语言,用心去体会老人平静的眼神。
《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人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
教学重点:
1、从老人的外在形象去分析其的内心。
2、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感恩,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能力。
2、学生基本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能根据人物的外在形象去分析其内心活动。
3、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社会阅历,都体验过成功和挫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听众”。
理解“听众”,用什么来欣赏?一般在什么场合听,人数(规模)怎么样?
2、板书“唯一”
理解“唯一”的意思。
3、“唯一的观众”是什么意思?看了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检查自读情况。
三、整体感知,梳理层次。
1.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叙述的?
2.指导分段。
(1)课文是以“我”前后变化为线索,请找出描写“我”以前的段落,和“我”后来的成就。(第1段自然段讲以前的“我”,第12自然段讲“我”后来的成就。)
(2)第2-11自然段呢?(讲“我”为什么有这些变化)我们能不能以此为依据给课文分段呢?
四、深入分析,重点体会。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我”有什么爱好?家人是怎么评价“我”的爱好?(相机理解“白痴”“折磨”)
2、如果是你得到这样的评价,你很怎么想?
3、对此评价“我”又是怎样的感受?(理解“沮丧”)还有那些词可以表达“我”这时的心情?
(二)学习第三部分。
1、“我”还是那个“白痴”吗?从哪看出?(相机理解“无法割舍”“成千上万”)
2、“我”前后有什么不一样吗?这样的变化大吗?有哪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变化之大?
3、“我”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三)学习第二部分(深入阅读,品悟佳句)。
1.唯一的“听众”是何时进入我的眼帘的?“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是否一致?因何而改变?
2、以点带面,品味课文第二部分。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幻灯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3)逐次理解体会。
A、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练习读好这几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B、“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的平静与前面有什么不一样?体会“一直”。
②老人又是怎样鼓励我?体会“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③老人谢我什么?你觉得应该是谁谢谁呢?
④面对老人,我又有什么感受?(体会:从没有过的感觉,相机理解“洋溢”。)
C、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①从此,我有了那些变化?(抓住“常常”、“又酸又痛”、“湿透”“尽心尽力”体会。)
②老人又是怎样看待我这些变化,怎样鼓励“我”?
③理解“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老人会想说些什么?
3、这个老人是谁?从妹妹的反应你知道什么?你是否可以体会到“我”为什么有这些变化了吗?
五、感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小结)。
六、拓展。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他人,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的评价?
《唯一听众》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溜走、割舍、抱歉、悠悠的小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老人的敬佩、感激之情。
4、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老人的敬佩、感激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唯一的听众》(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词语,教师重点指导“割、歉”的写法。
理解“悠悠的小令”,读所在的句子,体会“反衬”这种写作方法。
读“悠悠的小令”所在的段落,体会并理解写作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我”先后在哪些地方拉小提琴?都有哪些听众?心情有哪些不同?请你用心读一读课文,然后概括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家人是如何评价“我”的琴声的?这样的评价对我来说犹如什么?“我”的心情如何?
(四)、品读文字,体会情感
过度:后来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我”,她是?
1、品味描写“我”发生变化的句子,引出老人的“三次望”,体会人物情感。
2、最美不过初相见
读课文的4—6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我”心情的变化,老人语言的魅力。
3、升华情感,体会“我”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引读:在许多年后,当你遇到各种困难时,你的耳畔总会有一个声音对你说:“真不错......小伙子。”
小结:也因为这种情感,他发现自己变了,我们一起来读:(课件出示句子)。
(五)、揭开美丽的谎言
1、当你知道老人的真实身份后,你会说( )。
2、拓展:读一读原文。
3、大声的对老人说一句,“谢谢你,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