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著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8-28读后感

请欣赏外国名著读后感(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1

初读《简爱》,翻开一页页的纸张,细品那些饱含复杂情感的文字。作者的感情便悄然入心,令我不禁热泪盈眶。

很久以前,在英国某个郡的一座宅府中,可以依稀听见一个女人尖利的叫骂声和一个小女孩的哭泣声,接着那个小女孩带着眼泪,跌跌撞撞的走进那间凄清的育儿室。这个让我心中为之一颤的不幸的女孩竟生长在了这么一个恶劣的环境中。育儿室中烛光摇曳,那个小女孩握紧了拳头,仿佛诉说着自己不公平的待遇和悲惨的身世。

文章中的主人公,自幼失去双亲,成为了孤儿。于是这个不幸的孤儿,寄人篱下,不得不生活在里德舅妈的家庭中。狠心的里德舅妈那狭窄的心胸不能对自己的孩子和简爱一视同仁,而是处处为难她,甚至折磨她。当自己的儿子出手把简爱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狠心的舅妈不但不怪罪自己的儿子,还把简爱残忍的关进红房子里,让她的身心饱受摧残。

就此,主人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品尽了人情冷暖,使她练就了敢于反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当简爱长大之后,里德太太因为她那狭窄的心胸病倒了,简爱不计前嫌,千里迢迢的去看望那个本性难移的舅妈。虽然她自己已经完全原谅了舅妈,但舅妈还是对她如此冷漠仇恨。

这些行为都体现出了简爱善良的品格,这种善良原谅过错的精神,将为她带来更多上帝的眷顾。然而里德太太的冷漠狠毒却为她带来了死亡。

所以,即使环境有多么恶劣,美好的人格总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会得到更多的上帝的眷顾。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2

最近,我们语文老师上了一篇文章——《乌塔》。乌塔一个人独自游历欧洲,而且还是14岁,我真被乌塔那善良、大胆、细心的品质所折服。读完了这篇文章后,我心里顿时掀起了巨浪,又产生了一种疑问: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不能独立自己一个人出去呢?难道人们常说的保护孩子的安全就是把孩子关在家里,或者拉着孩子的手,一起出去干任何事,你们的想法错了,我们就像一群渴望飞出窗口的鸟,去伸开翅膀,向蔚蓝的天空翱翔。

可是,你们太让自己的孩子,感到幸福,你们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像我这个家,我从来不做任何事,就算早上起来,也要妈妈为我穿衣,可是,我想帮妈妈做点事的时候,妈妈总是说:“可儿呀,你还是自己回屋去看看书,写写作业吧!”我只好回屋做作业,看看书,增长知识,练练琴吧。”在中国,父母不放飞自己的小鸟,何止我一个呢?在全中国,大约也有几十万个家庭,也像我一样。我曾听说一个故事,里面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富有的家庭,他们养了一只小鸟,整天关在笼子里,主人总是把食物放在那儿,等鸟儿来吃。

有一天,小鸟飞走了,主人在一座山上找到了小鸟的尸体,主人把小鸟带回了家,剖开身体,发现小鸟的肚子空空的,一点食物也没有,明显的可以看出小鸟是饿死的,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也要打开自由这把锁,放飞我们,我们应该也有一片独立自主的天空。乌塔是幸运的,他有着丰富的阅历,有着广愽的学识,他能亲自实践,亲身品尝人生中的酸甜苦辣,而我却只有一个滋味——幸福。所以,我以后要对我的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不是被关在鸟笼里的小鸟,我也应该撑起一篇独立的属于自己的蓝天,让自己的世界更完美,让爱更充实。”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3

舍己为人的精神,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的教育》有感,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

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里的一个小片段,里面的内容令我十分感动。这个小片段的名字是意外事故,讲的是一名叫洛佩蒂的三年级学生,在路旁看见一名新生在马路上跌倒了,这时一辆车飞快的驶来。洛佩蒂见状就冲上前把他救了出来,可他自己却被车轮轧伤了。

洛佩蒂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精神使我很感动。这正是很多人所缺少的,见到别人摔倒了,大多数人会站在在旁边看热闹,只有少数的人会吧摔倒的人扶起来,送到医院去治疗。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缺少像洛佩蒂这样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人,该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他那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精神,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那么小偷,扒手以及各种犯法的人就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安全,更幸福,我们的社会也会变的更加美好。

让我们每个人都学洛佩蒂吧!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4

智者说:“生命是一条船。在烟波浩渺的长河中高高扬起风帆乘风破浪,驶向从未有人到达的海域……而我认为生命更像是一串串风铃只有当微风吹过,她才会发出“叮当”作响的和谐悦耳的声音。

多少次,我倚着窗,抬头嘹望夕阳,不禁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最近有幸捧读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经典之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感受到了坚强的保尔面对悲惨人生,仍对生命的执卓,对生活的渴求,对学习的钻研,对朋友的真诚以及对敌人的疾恶如仇,对革命胜利的必胜信念。

保尔·柯察金,1902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由于调皮戏弄了神父,而最终成为洗刷间的教工。此时的他正处于十月革命的背景之下。他和他的伙伴们受到了革命进步思想而参加了红军。成为光荣英勇的战士,投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在革命,他历经了数以万计的挫折,失去亲朋好友的悲痛,在臂不听使唤的惨状,接着又是双目失明的痛楚。

是何种力量唤醒他13天的昏迷?是何种力量驱使他在右眼瞎了后仍忘我的工作,一心想奔赴前线,冲锋陷阵?是何种力量又让他在双目失明后不可思议地走上写作道路?无数的问题在脑海中徘徊。

我沉思了许久,对,就是保尔那比钢铁还硬的坚强斗志,对革命理想的无限忠诚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保尔的肢体虽然残缺不全,但他的生命是完美的,美丽的,永恒的。风铃正是因为风风雨雨的路程,才会奏出一曲生命之歌。只有经历无数磨练才会有精彩完美的人生。美国体坛巨星迈克尔·乔丹为追求奋斗,经历了无数挫败和艰苦的训练才将梦想成为现实。法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凡尔纳曾向出版社投过900次稿,当处于绝望时,他的妻子说:“为何不试试第901次稿?”果然第901次成功了。我想,每个人的生命就如涓涓细流,只有触击暗礁才会击起美丽的浪花。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也许,你会说,总有一天风铃会被撞得粉身碎骨,落下一片片紫色玻璃花瓣,但是,只要她能唱出那最动人的生命之歌,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一段生命豪言:生命可以燃烧也可以腐朽,我要将我的生命燃烧直至灰烬。我想到了无数仁人志士。贝多芬这个遭受双目失明的打击的作曲家,硬是“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创作出举世闻名的不朽乐章,激励了多少同他一样遭受挫败的人,使他们充实了信念与希望。与我们同样年轻的刘胡兰在侉子手面前仍坚贞不屈,心向革命,心向祖国,为国家奉献出宝贵的生命。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活的强者,没有因身残瘫痪而对生命失去希望,自暴自弃,而是更加奋发,自学成才,还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研究学习《人体解剖学》等十几中医学书,她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如此畅销,正因为奥斯特洛夫斯基塑造的保尔对人生不言放弃的坚定信念。虽然我无法企及他们的精神境界,我也要做最好的我。我时常告戒自己:“一切都尽力完成,只要努力去做,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人生的道路漫长而曲折,我们无法预见前面是坦途还是险峰,即使登上的是一面绝壁,我也会毫不犹豫的攀上顶峰,经历磨练的人会更加坚强。平凡孕育着伟大,“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倚着窗,望着天边那极天一线的曼妙身姿,她尽最大努力,放射出全部的余辉。我暗想:我要做一串风铃,随风曳出我精彩的人生!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5

12月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访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格列佛在慧因国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以致于与暗喻人类的耶胡交往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为他们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诚实,使他感到失落,对人类产生了极度的厌恶。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国,慧因国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的世界,有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发生: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小孩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抛弃自己的亲身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这与我们提倡的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是很难统一的。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时,我迟疑;当有人替我解围时,我不敢接受。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痛苦、矛盾,无所适从。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在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我不知道十八世纪美国的辉格、托利两党缠绵悱恻、暧昧的关系,当然也就无从体会斯威夫特笔下的争论吃鸡蛋应先敲哪头、鞋跟之高低等“原则”问题的“高跟党”与“低跟党”的妙处。

我错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而后来的斯威夫特也渐渐变得可以理解了,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义。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话,我认为评论得很经典:以夸张渲染时代的生气,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没有想到在那些朴实得如同流水账的大白话游记中竟蕴含着这么深邃的内涵。

我期盼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像慧因国,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我愿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与我一道,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开始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6

一本散发着油墨香的《呼啸山庄》很快就读完了。看着它静静地躺在我面前,竟欲罢不能。再重读,却又是满怀遗憾地合上了书本,不论我再读多少遍,却都是同样遗憾地合上书本,恨不得自己为主人公铺设一条完美的幸福之路。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是起于平淡之中,又在疯狂中谢幕。可是,一曲终了,站在一旁谢幕的只有希斯克利夫一个。当舞台上显示全剧终的时侯,希斯克利夫在萦绕着凯瑟琳气息的环境中合上了他的双眼,而一对小的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甜蜜爱情又再一次上演。

也许,只是在狂风暴雨中的爱情才够激烈,才真正令人难以忘怀,可是平淡中的甜蜜又何尝不夹杂着淡淡的哀愁与彷徨?身份的悬殊,主人的阻挠,希斯克利夫难以与自己相爱的人过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如果不是变故,如果不是爱情的挫伤,如果不是这仇恨的力量,希斯克利夫又怎么会生长到这般强大?

也许是上天的造化弄人,让这对热恋中的情侣因误会而分开,却又在近似痴狂的爱与恨中艰难地找寻着对方爱的痕迹。希斯克利夫用自己自私的爱毁了凯瑟琳,毁了自己至爱的尤物,也毁了自己苦苦想要找寻的爱的足迹,毁了他用爱构筑起的仇恨而坚定的信念。他想向凯瑟琳复仇,但是,当凯瑟琳的躯体渐渐冰冷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是宁愿她痛苦地醒来。他蓦然回首,爱人已悄然远去,尽管明知生也不能在一起,因为她已是别人的妻子,但却远比天人永隔来的更好些。活着的时候,像刺猬一样竖起了全身的刺想要伤害对方,却在天人永隔的那一刹那选择原谅。对将死的人来说,死是一种多么大的解脱,死了,所有的爱和误会都不存在了。可是她有没有想过,死是对对方的一种最大的自私。而他啊,在她死了之后,没有顽强的抗击,永远只能寂寞地品尝着相思的味道,却永远无法触到自己的爱人。

这爱情啊,究竟是谁犯了错,当一切阻隔都黯然退去的时候,又不敢相信,这才是真正的爱情的结局。爱像狂风来袭,涌入心底;恨却像骤雨,把梦击碎了一地。爱情,不在乎谁是谁非,谁对谁错,一切,都像是上天的安排。再强烈的抗击也无法撼动既定的事实,岁月是最好的磨合剂,能够渐渐抚平人内心的忧伤,愈合伤口,但却永远消不了心中的那块疤,到恰当的时候,它还是会慢慢地裂开,给人以彻骨的痛。

可是,这都是为爱情所受的伤。尽管受伤,希斯克利夫还是不能放下对凯瑟琳的爱,可能这就是沉醉入迷的爱吧,唯有真爱才能做到如此。有人说,为爱情所受的伤都是甜蜜而难以忘却的,可能这就是希斯克利夫不断想着凯瑟琳,寻找着凯瑟琳,深受着它的折磨却始终不肯也不舍得放手的原因吧。

呼啸中,爱与恨交织,却,紧拉着不肯放手。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7

假期闲来无事,又重新潜心拜读了一遍《老人与海》,读时却不禁感想颇深,仿佛不是在阅读一本枯燥的书,而是在阅读一颗生动的心,一颗赤红的心,一颗跳动的充满激情的心。那是数年前我体会不到的。我的感怀也由此开始。

简练,或者说精炼的文字,配上扣人心弦的叙述,即使不长的小说,也能成功,而牵动读者的心。《老人与海》在海明威的思绪中流转,充满炽热的液体,不曾冷却。

王勃笔下流淌出的千古传唱的《滕王阁序》,其间曾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志向,也是老人圣地亚哥的真实写照,是他的灵魂的最恰当描述,是一种生命意义,是一种悲剧一般的壮丽,还是一种对人生的洞悉。当这个世界的天平不向每个人倾斜时,总用人会被象征倒霉的另一端所高高抬起,没有信心,厄运会轻易吞噬空虚的心灵。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动物,为何有勇气面对死亡,却没有勇气面对失败呢?难道失败真的如此可怕吗?冷冷的海风里夹杂着一股血腥,也许这才是人真正害怕的。唯有不羁的灵魂,才是与大海的对抗,与自然的对抗,与世界的对抗,与命运的对抗,这样的灵魂才能做到,真正的伟大,即使他不曾成功过。

《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同行看成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钩到一条大鱼,大鱼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最终被老人杀死了,绑在船的另一边。老人在归途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但他仍然斗志昂扬,像一个角斗士在大海这残酷的角斗场是顽强地展开搏斗,历经了重重艰难险阻。虽然老人捕的鱼,在归航的途中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但丝毫没有减退老人的坚强意志。

远涉千里,深入大海。为的只是一条鱼么?说到底,人的真正胜利也只能是精神的胜利。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而只有精神和气魄的胜利,才使我感动,才使我和追随老人的孩子一样,为他的悲壮落泪无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他能否最终战胜自身的这个缺陷,他都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已经战胜了自己对缺陷的妥协,他是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方面倒下,恰恰是另一方面的站起,在一个宛如梦境的场景中,必定会出现胜利的结局,这是圣地亚哥的魂,也是他无论如何都不会倒下的精神层面。我认为,这,才是伟大的定义。

老人,外表的丑陋,内心的壮丽,和奋勇。无论如何,都没有人敢说他不是英雄。

英雄或许要有强大的肉体,令人称颂的作为,四方流传的美誉,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可有可无。一个英雄,拥有的,便是精神力量的巨人。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他左右自己,成为一个永不会被击倒的人,他在精神领域,没有失败的记录,也没有失败的预兆,甚至没有失败的概念。自信,坚持,不懈,拼搏,一个老人的故事,一个英雄的启迪。

那我呢?或许我觉得,所谓英雄离我太遥远,但是距离产生美。而美又是在我们身边的。我不是英雄,也许永远不会是。但是没关系,我有英雄之志,这就足够了。它告诉我的,并不是事迹,而是精神和品质。它的存在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或许我正碌碌无为,但我不会让我迈向成功的步伐停滞,也不会让我追梦的凤凰坠落。不屈服于困境,不低头于失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把不值得变成值得,把不可能化作可能。这就是我要做的,我该做的。若是这样,我才告诉自己,自己是强大的,是成功的,向老人一样,永不言弃亦永不言败。

浮想联翩之间,才领悟到,所谓老当益壮,壮的意义,我想就是一个英雄的努力,他在现实中失败,却在精神上达到了巅峰。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8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第二部作品。当我捧起这本书美读时,我就好像走进了奇妙而神秘的海底世界。

1866年,海上出现了一个行动敏捷的“庞然大物”,人们认为它是一条独角鲸,一个学富五车的科学家阿龙纳斯教授要把它除掉,最终,明白了这条独角鲸是一艘鹦鹉螺号的潜水艇,这艘潜水艇上的船长尼摩是一位国籍不明的人,他把阿龙纳斯教授、阿龙纳斯教授的伙伴尼德·兰和阿龙纳斯教授的仆人康塞尔一齐囚禁了起来,没让他们离开潜水艇。

之后,他们一齐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发现了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尼摩船长心地十分善良,看到朋友死去会无声地落泪;会把上百万黄金送给穷苦的人;会收容所有厌恶陆地的人;会把满口袋的珍珠送给可怜的采珠人。有一次,在南极缺氧的时候,潜水服的储蓄罐里只剩下一丝空气了,可是尼摩船长并没有吸最终的空气来维持生命,而是把空气给了阿龙纳斯教授,他为了别人而牺牲了自我,他的壮举让我顿时泪流满面,心生感动和震撼!

有一次,阿龙纳斯教授和尼摩船长去采珠,他们在途中看到了许多稀有的珍珠,尼摩船长带着阿龙纳斯教授去了一个海底岩洞,里面有一个十分大的珍珠,这颗珍珠是尼摩船长自我养的,阿龙纳斯十分佩服尼摩船长。

还有一次,阿龙纳斯教授和他的伙伴们看见了一个巨型海马,他们到了小艇上,尼德·兰猛地用鱼叉叉那只海马,海马挣扎了一番就死了。回到船上,阿龙纳斯教授还和他们一齐吃了一顿海马肉呢!

最终有一天,阿龙纳斯和他的伙伴一齐逃出了鹦鹉螺号,可是,阿龙纳斯很想念善良多才的尼摩船长。

读完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我十分佩服作者写作的高超技巧,它是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最喜欢的一部小说,我喜欢看《海底两万里》这部书。

外国名著读后感 篇9

雾都孤儿这本世界名著讲述的是发生在19世纪的一个动人故事。书中的主人翁是一位孤儿,他的名字是奥利弗·特威斯特。他出生于一个济贫院,出生不久妈妈就死了。他被当作一件物品送来送去,受尽折磨。

他最后遇到了一位善良的老先生:布朗洛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好心收留了他,他从此过上了好生活。读完这本书,我心中久久不能平息。可怜的奥利弗,在已经失去家人的痛苦下,还受到了这么多折磨。真不知道在他瘦弱的躯体下,有着怎样的意志,能使他坚持不懈,使他在饥饿、寒冷、孤独、悲伤、痛苦下顽强的斗争,向美好的生活前进!最令我感动的是奥利弗遇到强盗集团的那章。

奥利弗在路上走了七天七夜,饥饿和疲倦威胁着他。他遇到了杰克·道金斯:一位小偷。杰克把奥利弗带到了贼窝,小偷们想把奥利弗也训练成一位小偷。但奥利弗不愿意做小偷,逃了出来。读完这章,一种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情环绕着我的心扉。奥利弗是一位多么坚强,多么正义的孩子啊!他宁愿逃出贼窝,继续流浪,也不愿做一位小偷。面对生死的关头,面对是死在街头或做一位小偷,他坚定的选择了正义。

虽然他只有10岁,和我们一样大,但他的坚强,他的正义,他的勇敢,是谁也比不上的!奥利弗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向往,是支持他前进的力量!我们生活在蜜罐里,福窝里,却总是抱怨,总是不满足。但我们可曾想过,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孩子,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正和饥饿、寒冷、疾病作战;正面对着失去亲人,飘泊流浪的生活。他们充满着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可是苦难和他们作对。作为和他们一样活生生的生命,我们难道能视而不见吗?不,我们不能!让我们用双手和大脑,来帮助他们,来满足他们对生命的渴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