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8-28读后感

请欣赏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对于死亡,每个个体必须面对的事实。死亡对于生,到底是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死亡是否是生的对立面?死亡仅是肉体生命的终结,亦或者是抹杀一个人存在的完全终结?

村上春树曾在书中写道:“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也就是说,他认为,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点。这里说的生命,并不仅仅是指生物学上的肉体。而是,一定有什么东西,以某种方式,留在宇宙之中。

于是,这里牵扯到了意识与物质。这是贯穿西方哲学家头脑的若干问题之一。德谟克利特斯认为原子构成了万物。构造物质的本质始终如一,亿万年前构造恐龙的某个原子同样构造了今天的`人类。可这里显然不能解释超越物质以外的东西。到后来,柏拉图来了,带着他独树一帜的观点: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这个实在被称为“理性的世界”。这个世界,是靠感知的,灵魂依附于肉体的存在,以某种方式在肉体的结束以后留存下来。然而,灵魂超越物质以外,如何证明灵魂的存在,又是另外的问题了。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如果我问这几个问题,你一定觉得好笑。但殊不知,这一本书,不正阐述这几个问题吗?苏菲是上校笔下虚拟的人物,而上校不正是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虚拟的人物吗?

这么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另一个更高级的人安排的,可是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人安排,那么第一个人的生活又是谁的安排呢?是有人互相安排?或又是怎样?这不禁让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永无止境的思考下去。我们真的生活在别人的笔下吗?或许是,或许不是。但至少我这么认为:不管你怎么想,你的.生活还是会继续下去,和往日一样,那么相信与否,就显得不那么重要。

关于本书的第二个哲学问题,就是永恒之乡。真的有吗?哪里是怎样的呢?好奇就鱼贯而出。倘若有,那么永恒之乡里又有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到永恒之乡呢?他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我想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对于这个,我持有跟上述同样的观点。相信与否,生活会一样继续下去,不会也变化,即使你也在相对于另外一个地方的永恒之乡。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留给了我无限的思考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我们在本周阅读了《苏菲的世界》一书,这本书为我打开了启蒙哲学的大门,下面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了解和看法:

《苏菲的世界》是由挪威哲学教师乔斯坦贾德编著。是一本风靡世界的大师之作。这本书以信件的形式,由一个14岁女孩苏菲的视角为起点,徐徐展开了记载有关思考和哲学的轮廓的画卷。

从信箱里的第一封神秘来信开始,由最基本的“你是谁?“”世界由何而来?“到有关与各个哲学家的思想流派,神话故事以及文学艺术,乃至各种自然科学。在不断的了解,学习与思考中,我们对哲学有了一定的认识。跟随着苏菲和艾伯特的脚步,我们也展开了这场有关哲学的游历。艾伯特的语言生动形象,在引发苏菲兴趣的同时也使读者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笛卡尔曾经说过“我思故我在。“少女苏菲正是通过对事物不断的思考感知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生命是如此的美丽,又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假如我们停止了思考,也就不能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世界太大,而我太小,也许我无法以自己渺小的生命丈量宇宙的宽度。可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唤起每个人对于探索生命和宇宙的热忱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好奇与关怀。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题记

今晚,怀着好奇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翻开了《苏菲的世界》。本以为这么厚的哲学书会很枯燥。可不知不觉间,我已沉浸在这本书中了。

书中的'主人公苏菲,是一个平常的女孩。然而,一封突如其来的信注定了她的一生不会这样平凡下去。她在书信中,开始了她的哲学课程。

在第一章中,两个问题吸引了我:“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初读时对这两句话嗤之以鼻。可细细品味,似乎又另有深意。“你是谁?”我就是我啊!苏菲起初也是这样想的,但她的哲学课程给了她不一样的看法。

书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所有的生物,都是出生在兔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稀奇……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逸,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仔细思考,我不也正是如此吗?小的时候,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惊奇,总喜欢刨根问底。是从何时开始,我对一切失去了当初的热情了呢?我想,这本书,这堂哲学课程,也会让我重向兔毛顶端攀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为《苏菲的世界》的书。屹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我读过的书中最奇特的一本了。它既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又是一本悬颖侦探小说,还讲述了西方国家中世纪的历史。

书中讲述了: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样在她面前展开。在一位神秘的哲学老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考一些自己从未想到过的问题。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开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的企图解开这些谜团。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仿佛走进了哲学的世界,开始了解哲学,与著名的哲人一起沉浸在哲学的浩瀚海洋中。渐渐地……我认为哲学不像我想像的那样死板,戛然无味。哲学有时只是几个诸如:“我是谁?”,“马儿为什么叫马儿”?“世界是从哪儿来的?”这样看似简单,幼稚,实际上却难以解答的问题。

哲学不同于科学。因为前者所研究的是全人类关心的问题,像:“善与恶”、“高雅与低俗”这样的问题。它没有一个具体、固定的公式来衡量对与错。它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像一位耐心的老师领着我走进了哲学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哲学的趣味。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6

中世纪有一句格言“我信,因为我荒谬。”

意思是:正因为信仰是非理性的,所以我才相信。信仰是很重要的,无关于你信仰什么。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就中国而言,由于历史的发展,更关注的人文道德上的探讨,我认为更多的是作为行为上的约束,是理性的,而不是无条件的相信。

祁克果说:“如果我能客观地抓住上帝,我就不会相信他了。但正因为我无法如此,所以我必须相信他。如果我希望保守我的`信心,我必须事实紧握住客观的不确定性,以便让我即使在七万寸深的海上,仍能保佑我的信心。”这里让我想到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特里斯科特,一个平凡的证券经纪人,人界中年后却无法拒绝内心灵魂的召唤,舍弃一切学习绘画。用他的话说:“我必须画画,如同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对艺术的信仰,无关外界一切因素,无关物质,社会,一起禁锢灵魂的东西,一种内心本能的,原始的,甚至半人半兽的呼唤。即使抛弃一切也要去做到的,无条件的为了艺术而牺牲。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如此,因为不是每个人生来都有如此强烈的天赋。可是,信仰的缺失便是灵魂的走失。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7

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看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它是一本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书,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该书讲述的是一名15岁的小姑娘苏菲,她生活在挪威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地方,过着普通的'快乐生活,可自从一个不请自到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突然走进她的生活,苏菲的世界便完全改变了。作者借助艾伯特给苏菲上的哲学课而将一整部西方哲学简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们婉婉道来。

书中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心中的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深深的吸引了她。从此,在神秘的 艾伯特老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学习哲学这门课程,开始思索大哲学家们思索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这位老师不断送来的信,让世界谜团般在她眼前展开。苏菲企图用自己的常识与悟性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比这更怪异……

我们沿着苏菲的足迹寻找神秘的老师和从未谋面的席德。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足见作家艺术修养之高。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探究哲学的真谛。

《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通过我们熟悉的载体传达我们陌生的信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