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未来学校教师读后感(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未来学校教师读后感 篇1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未来学校将是怎样的学校?今天的学校将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呢?未来学习中心将重新定义教育,归根结底不是描绘一幅蓝图,一定为了梳理一条行动的路径。我们当下的行动,才是真正的未来。
慢慢的,我翻阅它….
今天以及未来的我们,的确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认清并顺应大时代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序言,真实的让人连声赞叹,表示一万个“嗯,是。”这确实是我们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里,一节又一节,循规蹈矩,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翻来覆去的书本以及师生都喜欢的寒暑假,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运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学校给我们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必须推陈出新,认清形势,做能动者和创造者,以学生的发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为中心,不断逼迫自己,快,跟上!
未来学校一定是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不仅要教会,还要会教,学科融合,思想先进,独立,清晰,明确目标…
总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老了也得学,第二是学到的要落实,才能创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来,第三要时刻牢记未来照亮现实这一使命,创新加行动!
真的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要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后,公园里我将是那个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见识广,修养好,那种骨子里散发着的教师的韵味。
未来学校教师读后感 篇2
我们常常说,“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但你可曾想过,“铁打的校园”有一天也会变成流水的校园?你可曾想过,我们今天的学校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吗?学校的形态永远是今天这个样子吗?人类的教育一开始就是今天这样的面貌吗?
现在的学校制度规定,学生一定要满6周岁或者7周岁,以每年9月1日为准入学,每天早上8点上课。这其实是延续工业革命之后的学校模式,存在不过百年。它曾为我们带来丰硕的果实,但100多年后,这个果实已经不像当初那么甜美。越来越多的声音,在探讨学校与教育的其他可能。
教育学者朱永新就是这些声音当中最响亮的一个。近期,他出版了新书《未来学校》,认为在未来传统的学校将会消失,被学习中心所取代,我们也将不再需要文凭。他的很多设想或许会被视作“乌托邦”,但不管你同意与否,这些观点与讨论都能带来诸多启发,帮助我们想象与重构未来的教育。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杨司奇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作者:朱永新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6月
现代学校制度积弊甚深,自上个世纪60年代“去学校化运动”以来,不断涌现各种批评与反思之声。最根本的问题是: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安排教育生活,统一的入学时间,统一的上课时间,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考试评价体系,以此来培养年龄相同但个性迥异、能力水平不一的人。
这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之床。据说恶魔普洛克路斯忒斯有一张铁床,他热情邀请人们到家中过夜,但只有身体高度和床一样长的人才被允许睡觉,比床长的人要被砍掉腿脚,比床短的人则要被强行拉到和床一样长。
教育学者朱永新说,这张床,就类似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标准。用这个标准要求学生,所以学生学习得很累、很苦,每个人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潜能得不到发挥。这正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在缺陷。
积弊如此之深,该如何改变?20年前,朱永新曾感慨于著述与实践之间的脱节,发起“新教育实验”,倡导新人文教育,力图改变知识灌输、分数至上的应试窠臼。今年,研究中国教育多年的朱永新又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出版了一本《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从学校形态到教师队伍,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评价体系到教育制度,全部进行了反思与重构。
朱永新认为,在未来,传统的学校将会消失,并被学习中心所取代。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校学习。所谓的.学习中心,可以是网络型,也可以是实体型,实体型的学习中心,有的是从现在的学校转型而来,有的是从现在的各种培训机构、社会教育机构转型而来。未来的学生,不像现在只在一所学校学习,而是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未来的学习内容会改变,转向更加综合性、个人化的学习,班级、年级、教室等概念会进一步重构,包括高考在内的考试与评价体系也会发生变化。
很多人觉得,这些想法是空想,是乌托邦,但其实这些构想都能在现实世界里找到原型。朱永新一直在书里举例子,各种各样现实生活的例子,通过这些讲述,我们或许会意识到,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一个“应当如此”的理想,还是一个“肯定如此”的预判。不过,也许大家更关注的问题是:这样的未来有多远?
有多远呢?谁也不知道。就像朱永新说的:我们看不见它在变,但突然之间它可能就变了。更重要的是,与其追问未来到底还有多远,不如关注可能影响未来的每一个小小的趋势性变化。朱永新觉得:“之所以会有未来,恰恰是因为我们现在行动上的创造。从这个意义而言,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在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
未来学校教师读后感 篇3
在25世纪,到处是高科技学校,它们各个造型别致,功能强大,给老师带来很多便利,也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想要进入学校,学生需要刷“指纹”进入,老师需要刷“脸”进入。新入学的学生在入学第一天填写姓名、个人信息、接送家长信息,利于保护学生安全,新的实习老师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和住址,方便“机器人快车”接送。
往里走,有一个大花坛,里面种满了花花绿绿的花草,正中间植着一颗老松树,高千米,顶天立地,已有数百岁,是校长小时候亲手栽种的,下面一层层的花当然就是他历届的学生栽种的,一层叠着一层,层层叠叠。花坛后面是每年会自动翻新的教学楼。走进教学楼,老校长拖着长长的雪白胡子过来迎接大家,带新同学去教室。教室里有会帮老师记笔记的自动黑板,会自动播放的大屏幕,还有老师累的时候会服务老师的小助手机器人。
绕过教学楼,是一个400米大操场,旁边有观众席,同学累了,坐上椅子休息,椅子会给你按摩,送餐机器人送上好吃的点心,不一会就精神抖擞了。
最有趣的'就数操场旁的“小森林”了,直径有200米,每天会有新鲜的空气提供给老师和学生们,这里也是同学们累了来散散步、看看绿植、放松眼睛,如果有烦心事或者考试考得不好,都可以来这里散散心。小森林很神奇,如果作文写不出,它可以帮你带来一次免费的穿越!
这就是未来的学校,欢迎来参观。
未来学校教师读后感 篇4
未来的社会,很多知识不用记住,需要时可以网上查找,甚至,很多工作都会由智能机器人完成。人工智能,攻陷了一系列人类智力的高地。目前,在医学和法律两个需要高智慧的领域,智能机器人也出手不凡。河南人机教育大赛中,机器人完胜人类教师。作为老师,如果一如既往地教死知识,早晚会被机器人毫不留情地取代。
美国教育界曾经广为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查到的东西不需要再课堂上教。那能在百度上搜到的东西,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
老师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我们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看清教育与学校变化的格局与趋势,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与教师的本质与特质。
想要不被淘汰,要做到两条:一是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
我们优于机器人的是我们作为人类可以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我们要时刻记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把学生当成人来对待。我们要在教育中有情感,有互动,有亲和力,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此外,我们能优于机器人的是更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需要修炼才可具备),平衡各种力量与关系。总得来说,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我们还要借助机器人,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强大。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学校的计算机老师自主研发了一套软件,可以详细分析学生的各项数据,以各种图文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充分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各种原因。如果利用好这套软件,势必可以节省时间,并且高效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总得来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转型,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娴熟地运用智能机器人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及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
未来学校教师读后感 篇5
未来学校是一幢不起眼的楼房,它的墙壁上同周围其它的建筑一样长满了绿色的草,用盛开的鲜花拼成的“教学楼”三个大字,让它与身边其它的建筑物区分开。教堂楼里,老师们身穿浅蓝色的防尘服,正襟危坐在一台台计算机前,不停地忙碌着。学生呢?你是不是觉得奇怪,是呀,没有教室,没有学生,也听不到读书声,怎么会是学校呢?其实,学生都在自己家里呢!他们不用上学吗?你也许会问,嘿嘿,他们正在上课呢!
每天上午8点整,我会准时坐在家用多媒体中心前,打开计算机(“你的书呢?”为了节约资源,保护森林和减少环境污染,纸张的`使用已被严格地限制,课本也就变成了一台台小巧的计算机。),当天安排好的课程表会显示在屏幕上,点击课程表,一睫眼的功夫,老师做好的多媒体课件就已发送到了计算机上,有语音、动画还有音乐,图文并茂,活泼有趣,而且内容丰富,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哲学等等,学累了,还可以听一会音乐。一遍不会,还可以看第二遍。当我点击“结束教学”时,本课的重点,难点,例题会自动显示在屏幕上,邦我复习巩固该课的知识,如果我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我可以点击“对话”,与老师即时对话。所有的问题弄清楚后,我点击“结束学习”,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会出现在屏幕上并同时自动发送一份副本到我的电子邮箱里。在课后,我可以打开电子邮箱,找到今天的作业,做完后再发到老师的邮箱里,让老师改。你会问,考试怎么办?
未来学校教师读后感 篇6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未来学校将是怎样的学校?今天的学校将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呢?未来学习中心将重新定义教育,归根结底不是描绘一幅蓝图,一定为了梳理一条行动的路径。我们当下的行动,才是真正的未来。
慢慢的,我翻阅它….
今天以及未来的我们,的确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认清并顺应大时代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序言,真实的让人连声赞叹,表示一万个“嗯,是。”这确实是我们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里,一节又一节,循规蹈矩,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翻来覆去的书本以及师生都喜欢的寒暑假,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运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学校给我们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必须推陈出新,认清形势,做能动者和创造者,以学生的发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为中心,不断逼迫自己,快,跟上!
未来学校一定是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不仅要教会,还要会教,学科融合,思想先进,独立,清晰,明确目标…
总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老了也得学,第二是学到的要落实,才能创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来,第三要时刻牢记未来照亮现实这一使命,创新加行动!
真的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要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后,公园里我将是那个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见识广,修养好,那种骨子里散发着的教师的韵味。
未来学校教师读后感 篇7
未来的我是一个设计师,我设计了一套“未来学校”。
首先,学校门口有一个刷卡机。开学时,每个人将会得到一张学生卡,到时候只要把卡往刷卡机上一放就行。如果你身份与学生卡上信息不配对,则会有一名保安将你带走。如果你的学生卡丢了,校门口还有一个人脸识别仪,你只需往那儿一站,接受扫描就行了。这个人脸识别仪里存放着各个人的信息,如果信息匹配,你也可以进入学校。
进入校园,校园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颇有大森林的韵致。校园后面有一个足球场,还有一圈800米长的环形跑道。足球场旁边还有一个比较正规的'篮球场,篮球场附近还有一个大沙坑,上面有些器材,大约占了沙坑的一小部分。校园里还有一个大花园,好多同学喜欢在里面“探险”。校园内分布着饮水机,当同学们没水的时候还可以加水。
到了班上,门口还有X光检测仪,看看学生是否携带危险物品。如果有,将会没收,预防危险发生。每个学生的桌子上都嵌着一个液晶电脑,学生只需在电脑上听课便可。每节课还有课堂互动,在听课时,电脑其他功能全部关闭,只得听课。下课20分钟,学生可在电脑上打一些联机小游戏(网页游戏,不可下载)或在室外活动。
中午,学生在食堂打饭,可以使用电脑订餐功能,随时取餐,食堂提供优质、健康饭菜。
晚上6点30分准时放学,不可拖延,不得布置任何家庭作业。作业一律在学校完成。
怎么样?“未来学校”还不错吧!想来上学吗?
未来学校教师读后感 篇8
每天清晨,匆匆上学;每天傍晚,高兴回家。教科书,翻来覆去;作业本,搬进搬出;教与学,你来我往;上下课,周而复始;大小考,轮番上阵;节假日,如期而至;寒暑假,各自安排;毕业季,各奔东西;老师们,辞旧迎新。以上场景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这样的学校生活,昨天是,今天是,那么未来是否也会一直持续下去呢?寒假里,我们学校推荐了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这本书,它开篇就真实得描述了现实生活,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未来的学校又会是怎样的呢?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谈到,互联网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条件。恰逢疫情下我们的老师都有网络授课经历,老师们对此也都有了更深的感触。“停课不停学”活动开展后,网络直播课兴起。这也是师生们有史以来第一次离开校园,老师在家教学,学生在家上课,这样的形式与书中“未来学校”的学习形式很像。通过阅读,结合近期的经历,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会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网络课程的.开展也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让我也意识到老师自身发展的必要性。书中提到“学习中心”的老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陪伴者,指导者。“能者为师”,每一个掌握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老师,这让今天的我有了职业的危机感,不学习不努力进步的老师终会被时代淘汰。同时这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指引我朝着新时代老师的方向努力。
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在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让我们顺应教育发展规律,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做好当下的教育,静待未来学校。
未来学校教师读后感 篇9
“滴滴滴”我的和平闹钟把我从梦境中换醒, “啊——”我打了个大哈欠,起了床,这时背包从天上降掉在了床边,我背上书包,按了一下床头的按钮,便穿好了衣服,这时,门后的景色变了,变成了教室的场景,我走出了门,坐在那课桌上, 5分钟后老师的全息影像出现在了讲台上。同时出现了三角龙的全息影像,有的同学还被吓了一跳,老师指了指三角龙的皮肤说,三角龙的皮肤很粗糙,但他的尾巴可以袭击背后偷袭的龙,他们很少分开,一般是一群一群的,很少出现有单独行动的情况。“滴——滴——滴——”下课铃响了。
这时一个 履带式机器开了过来拉着一堆练习本,他把练习本传送到了每一个同学的桌上,便离开了,我打开这个铁本子,他弹出了个全息屏幕,上面显示着许多题目。这是第二个履带式机器人。开了过来。他随身带着一个咀嚼片,他扫描了一下随后他又把咀嚼片复制传送到了每一个同学的桌上。别看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咀嚼片,它里面可包含着红烧肉,蓝莓汤等等的滋味呢。
午休时间到了。我在课桌的右下角按了一个按钮。这时,硬硬的.课桌瞬间变成了柔软的枕头,我同样也在凳子上按了一个按钮,凳子就变成了柔软的床。这时你只需要躺在上面舒舒服服的睡大觉了。
怎么样?科技的力量显而易见。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制造更好的工具。让我们活的更加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