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8-28教案

请欣赏《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在之前的课上,学生已经观察了校园里面的植物,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同时经过本节课的的学习,便于本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心和爱心,但是部分同学依旧对蜗牛有抵触情绪。

学生在之前的一册科学书里面的教学已经掌握观察物体,但是对于特定动物的观察,还需要进行训练。学生对于蜗牛的还不能准确的观察,对于蜗牛触角的大小长短不能观察的仔细。

部分学生还对于其他生命没有太大的概念,对于小动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可爱、有趣毛茸茸的感官上,还不能尊重生命。

学生还不能分清楚写实科画和带有人物表情的漫画有什么区别。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蜗牛有壳、腹足、触角、眼睛、口等器官。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蜗牛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产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蜗牛身上有壳、腹足、触角、眼睛、口等。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蜗牛的身体构造。

五、教学准备

每两名学生一只观察的蜗牛,放大镜。

六、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观察一种动物》属于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课。在本节课授课之前,学生已经观察了校园里的动物。本节课,学生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方便激发学生对于动物的生长环境进一步观察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蜗牛有壳、腹足、触角、口等器官。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蜗牛的外部特征,了解到蜗牛的应急反应和运动方式。

我一开始进行备课的时候,准备采取故事绘本的形式进行授课,用一个故事将整节课串联起来。让学生通过找朋友,认识新朋友,这样的学习方式认识蜗牛。同时,因为交朋友让学生了解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需要尊重朋友,和朋友友好相处的科学态度渗入到课程当中。

但是通过试教和教学研讨发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不易于也不利于放在同一节课内进行,如果将本节课内容在一节课当中进行会造成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不深,同时一节课的课堂容量太大很有可能造成本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涣散,达不到课程要求和效果。因此将本节课内容进行拆分:第一课先来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第二节课观察蜗牛的应急反应和运动方式。

因为本身为一节课的内容,现在分为两节课。因此,除了课堂上的内容外,还需要对课堂内容的深度进行拓宽。需要思考怎样将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宽,怎样把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反复强调,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得出教学重点当中对蜗牛外部形态特征观察中的教学难点即蜗牛的两对触角的形态和蜗牛眼睛位置,是否有嘴巴这几个难点进行反复琢磨,尝试针对此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

在形容蜗牛的触角的时候,因为有不同的形容词:两对、四条、四只,均可以较为精准的描述蜗牛的触角数量。但是因为在一节课上使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会对学生的理解和认知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学生可能还没有建立起“一对”的概念,不能够理解两对的名称。因此课堂上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是超出学生的理解和知识范围。

对于绘本课程的故事构建要切合实际。开始针对于课堂内容设计的是:小蚂蚁丢了自己的好朋友“蜗牛”,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蚂蚁和蜗牛是天敌,蚂蚁会对蜗牛产生攻击性行为,因此在科学课当中需要对现实生活当中情境和实际相结合,这样对于除了对于情境构建之外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于学生生活当中的认知进行够潜移默化的影响。

针对课堂上学生第一次见到蜗牛会产生兴奋的情绪,出于天性会对盒子拍打等动作。这个应该在下达观察的时候先对学生提出任务和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同时要明确观察的注意事项,对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提前做出约束,这样以保证课堂有秩序的进行。

同时反思的时候,思考了一个问题,对于科学画来讲,是否采用绘本的形式会影响漫画和科学写实画的相互理解?是否需要对小蚂蚁的漫画形象进行更改,仍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掌握所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有条理、有重点地描述动物,提高写作水平。

3、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的意识。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观察一种动物》。

提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引导学生分享对动物的喜爱和认识。

二、新课讲解

观察方法指导

(1)选择观察对象: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动物作为观察对象。

(2)观察步骤:从整体到局部,先观察动物的整体形态,再观察局部特征,如头部、四肢、尾巴等。

(3)观察内容:包括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特点等。

描述方法指导

(1)有条理地描述: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述动物,使描述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

(2)有重点地描述:抓住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和习性进行描述,使描述生动有趣。

(3)使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述更加生动具体。

三、实践操作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观察。

2、学生根据观察所得,按照指导方法进行描述,并写下观察日记。

3、小组内互相交流观察日记,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观察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分享观察过程中的有趣经历。

2、强调观察动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的意识。

五、布置作业

1、让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所选动物,完善观察日记。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身边的动物,提高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观察动物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观察方法和描述技巧,同时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通过实践操作和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学生通过对蜗牛结构、反应、运动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三)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学难点

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情景教学、启发教学、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上一节课寻访校园里动物的视频,

复习回顾。

学生观看《校园里的动物——广外滨实》视频。

通过以学生熟悉的视频导入新课。利于

2min

讲授新课

创设情境:蜗牛的求助。播放录音:小朋友们,我非常想参加动物运动会,但是我需要通过3关才能参加,你们能和我一起闯关吗?

第1关:报名

(1)请同学们帮忙画蜗牛的自画像,画在活动手册第10页,要求边观察边画。

动物运动会报名表

姓名

自画像

蜗牛

(2)观察之前先观看介绍蜗牛外部特征视频。

(3)教师投影部分学生的蜗牛绘画作品。

(4)提问学生蜗牛的主要结构。

第2关:帮蜗牛体检

(1)出示棉签和竹签,问学生选择哪种工具帮蜗牛体检?并说说为什么?

(2)播放蜗牛录音:小朋友们,请你们用棉签轻轻触碰我的身体,看看我有什么反应吧!

(3)请学生上台表演蜗牛的应激反应。

(4)播放蜗牛应激反应的实验视频,问学生的实验结果与视频是否一样,不一样的话分析原因。

第3关:热身运动

(1)讲解要求:老师这里有一块透明的塑料片,我们要请小蜗牛在塑料片上爬一爬,你们仔细看看它是怎样爬行的。

(2)当观察蜗牛爬了一段时间后,当它已经站稳了,我们可以尝试将塑料片翻过来,可以观察到依然抓得稳稳的,这是为什么呢?

(3)讲解蜗牛产生的黏液。

4.课外延伸:和蜗牛相似的动物

(1)今天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蜗牛,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和蜗牛相似的小动物呢?请同学们认一认图片上的小动物:蛞蝓、螺、蛤。

(2)小游戏:谁是蜗牛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帮助蜗牛一起闯关。

学生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活动手册的方框中。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

学生用肢体模仿观察到的蜗牛的'应激反应。

学生观察蜗牛的运动,并将塑料片翻过来,惊讶发现蜗牛不掉落。

学生认真观看蛞蝓、螺、蛤图片。

学生热烈参与游戏。

为后面的探究环节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出示实物更加能更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立体的感受蜗牛的外部特征。

通过动笔画蜗牛,尝试用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通过表演既能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蜗牛应激反应的认识。

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对蜗牛运动方式进行观察。认识到蜗牛利用腹足爬行,腹足分泌的黏液能帮助蜗牛爬行得更稳固。

拓展学生对更多动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小游戏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帮助学生辨别蜗牛,活跃课堂气氛。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学生通过对蜗牛结构、反应、运动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三)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学难点

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情景教学、启发教学、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上一节课寻访校园里动物的视频,

复习回顾。

学生观看《校园里的动物——广外滨实》视频。

通过以学生熟悉的视频导入新课。利于

2min

讲授新课

创设情境:蜗牛的求助。播放录音:小朋友们,我非常想参加动物运动会,但是我需要通过3关才能参加,你们能和我一起闯关吗?

第1关:报名

(1)请同学们帮忙画蜗牛的自画像,画在活动手册第10页,要求边观察边画。

动物运动会报名表

姓名

自画像

蜗牛

(2)观察之前先观看介绍蜗牛外部特征视频。

(3)教师投影部分学生的蜗牛绘画作品。

(4)提问学生蜗牛的主要结构。

第2关:帮蜗牛体检

(1)出示棉签和竹签,问学生选择哪种工具帮蜗牛体检?并说说为什么?

(2)播放蜗牛录音:小朋友们,请你们用棉签轻轻触碰我的身体,看看我有什么反应吧!

(3)请学生上台表演蜗牛的应激反应。

(4)播放蜗牛应激反应的实验视频,问学生的实验结果与视频是否一样,不一样的话分析原因。

第3关:热身运动

(1)讲解要求:老师这里有一块透明的塑料片,我们要请小蜗牛在塑料片上爬一爬,你们仔细看看它是怎样爬行的。

(2)当观察蜗牛爬了一段时间后,当它已经站稳了,我们可以尝试将塑料片翻过来,可以观察到依然抓得稳稳的,这是为什么呢?

(3)讲解蜗牛产生的黏液。

4.课外延伸:和蜗牛相似的动物

(1)今天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蜗牛,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和蜗牛相似的小动物呢?请同学们认一认图片上的小动物:蛞蝓、螺、蛤。

(2)小游戏:谁是蜗牛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帮助蜗牛一起闯关。

学生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活动手册的方框中。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

学生用肢体模仿观察到的蜗牛的应激反应。

学生观察蜗牛的运动,并将塑料片翻过来,惊讶发现蜗牛不掉落。

学生认真观看蛞蝓、螺、蛤图片。

学生热烈参与游戏。

为后面的探究环节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出示实物更加能更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立体的感受蜗牛的外部特征。

通过动笔画蜗牛,尝试用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通过表演既能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蜗牛应激反应的认识。

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对蜗牛运动方式进行观察。认识到蜗牛利用腹足爬行,腹足分泌的黏液能帮助蜗牛爬行得更稳固。

拓展学生对更多动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小游戏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帮助学生辨别蜗牛,活跃课堂气氛。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学生通过对蜗牛结构、反应、运动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三)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学难点

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情景教学、启发教学、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上一节课寻访校园里动物的视频,

复习回顾。

学生观看《校园里的动物——广外滨实》视频。

通过以学生熟悉的视频导入新课。利于

2min

讲授新课

创设情境:蜗牛的求助。播放录音:小朋友们,我非常想参加动物运动会,但是我需要通过3关才能参加,你们能和我一起闯关吗?

第1关:报名

(1)请同学们帮忙画蜗牛的自画像,画在活动手册第10页,要求边观察边画。

动物运动会报名表

姓名

自画像

蜗牛

(2)观察之前先观看介绍蜗牛外部特征视频。

(3)教师投影部分学生的蜗牛绘画作品。

(4)提问学生蜗牛的主要结构。

第2关:帮蜗牛体检

(1)出示棉签和竹签,问学生选择哪种工具帮蜗牛体检?并说说为什么?

(2)播放蜗牛录音:小朋友们,请你们用棉签轻轻触碰我的身体,看看我有什么反应吧!

(3)请学生上台表演蜗牛的应激反应。

(4)播放蜗牛应激反应的实验视频,问学生的实验结果与视频是否一样,不一样的话分析原因。

第3关:热身运动

(1)讲解要求:老师这里有一块透明的塑料片,我们要请小蜗牛在塑料片上爬一爬,你们仔细看看它是怎样爬行的。

(2)当观察蜗牛爬了一段时间后,当它已经站稳了,我们可以尝试将塑料片翻过来,可以观察到依然抓得稳稳的,这是为什么呢?

(3)讲解蜗牛产生的黏液。

4.课外延伸:和蜗牛相似的动物

(1)今天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蜗牛,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和蜗牛相似的小动物呢?请同学们认一认图片上的小动物:蛞蝓、螺、蛤。

(2)小游戏:谁是蜗牛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帮助蜗牛一起闯关。

学生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活动手册的方框中。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

学生用肢体模仿观察到的蜗牛的应激反应。

学生观察蜗牛的运动,并将塑料片翻过来,惊讶发现蜗牛不掉落。

学生认真观看蛞蝓、螺、蛤图片。

学生热烈参与游戏。

为后面的探究环节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出示实物更加能更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立体的感受蜗牛的外部特征。

通过动笔画蜗牛,尝试用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通过表演既能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蜗牛应激反应的认识。

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对蜗牛运动方式进行观察。认识到蜗牛利用腹足爬行,腹足分泌的黏液能帮助蜗牛爬行得更稳固。

拓展学生对更多动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小游戏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帮助学生辨别蜗牛,活跃课堂气氛。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在之前的课上,学生已经观察了校园里面的植物,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同时经过本节课的的学习,便于本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心和爱心,但是部分同学依旧对蜗牛有抵触情绪。

学生在之前的一册科学书里面的教学已经掌握观察物体,但是对于特定动物的观察,还需要进行训练。学生对于蜗牛的还不能准确的观察,对于蜗牛触角的大小长短不能观察的仔细。

部分学生还对于其他生命没有太大的概念,对于小动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可爱、有趣毛茸茸的感官上,还不能尊重生命。

学生还不能分清楚写实科画和带有人物表情的漫画有什么区别。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蜗牛有壳、腹足、触角、眼睛、口等器官。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蜗牛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产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蜗牛身上有壳、腹足、触角、眼睛、口等。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蜗牛的身体构造。

五、教学准备

每两名学生一只观察的蜗牛,放大镜。

六、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观察一种动物》属于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课。在本节课授课之前,学生已经观察了校园里的动物。本节课,学生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方便激发学生对于动物的生长环境进一步观察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蜗牛有壳、腹足、触角、口等器官。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蜗牛的外部特征,了解到蜗牛的应急反应和运动方式。

我一开始进行备课的时候,准备采取故事绘本的形式进行授课,用一个故事将整节课串联起来。让学生通过找朋友,认识新朋友,这样的学习方式认识蜗牛。同时,因为交朋友让学生了解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需要尊重朋友,和朋友友好相处的'科学态度渗入到课程当中。

但是通过试教和教学研讨发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不易于也不利于放在同一节课内进行,如果将本节课内容在一节课当中进行会造成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不深,同时一节课的课堂容量太大很有可能造成本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涣散,达不到课程要求和效果。因此将本节课内容进行拆分:第一课先来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第二节课观察蜗牛的应急反应和运动方式。

因为本身为一节课的内容,现在分为两节课。因此,除了课堂上的内容外,还需要对课堂内容的深度进行拓宽。需要思考怎样将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宽,怎样把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反复强调,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得出教学重点当中对蜗牛外部形态特征观察中的教学难点即蜗牛的两对触角的形态和蜗牛眼睛位置,是否有嘴巴这几个难点进行反复琢磨,尝试针对此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

在形容蜗牛的触角的时候,因为有不同的形容词:两对、四条、四只,均可以较为精准的描述蜗牛的触角数量。但是因为在一节课上使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会对学生的理解和认知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学生可能还没有建立起“一对”的概念,不能够理解两对的名称。因此课堂上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是超出学生的理解和知识范围。

对于绘本课程的故事构建要切合实际。开始针对于课堂内容设计的是:小蚂蚁丢了自己的好朋友“蜗牛”,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蚂蚁和蜗牛是天敌,蚂蚁会对蜗牛产生攻击性行为,因此在科学课当中需要对现实生活当中情境和实际相结合,这样对于除了对于情境构建之外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于学生生活当中的认知进行够潜移默化的影响。

针对课堂上学生第一次见到蜗牛会产生兴奋的情绪,出于天性会对盒子拍打等动作。这个应该在下达观察的时候先对学生提出任务和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同时要明确观察的注意事项,对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提前做出约束,这样以保证课堂有秩序的进行。

同时反思的时候,思考了一个问题,对于科学画来讲,是否采用绘本的形式会影响漫画和科学写实画的相互理解?是否需要对小蚂蚁的漫画形象进行更改,仍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在之前的课上,学生已经观察了校园里面的植物,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同时经过本节课的的学习,便于本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心和爱心,但是部分同学依旧对蜗牛有抵触情绪。

学生在之前的一册科学书里面的教学已经掌握观察物体,但是对于特定动物的观察,还需要进行训练。学生对于蜗牛的还不能准确的观察,对于蜗牛触角的大小长短不能观察的仔细。

部分学生还对于其他生命没有太大的概念,对于小动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可爱、有趣毛茸茸的感官上,还不能尊重生命。

学生还不能分清楚写实科画和带有人物表情的漫画有什么区别。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蜗牛有壳、腹足、触角、眼睛、口等器官。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蜗牛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产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蜗牛身上有壳、腹足、触角、眼睛、口等。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蜗牛的身体构造。

五、教学准备

每两名学生一只观察的蜗牛,放大镜。

六、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观察一种动物》属于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课。在本节课授课之前,学生已经观察了校园里的动物。本节课,学生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方便激发学生对于动物的生长环境进一步观察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蜗牛有壳、腹足、触角、口等器官。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蜗牛的`外部特征,了解到蜗牛的应急反应和运动方式。

我一开始进行备课的时候,准备采取故事绘本的形式进行授课,用一个故事将整节课串联起来。让学生通过找朋友,认识新朋友,这样的学习方式认识蜗牛。同时,因为交朋友让学生了解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需要尊重朋友,和朋友友好相处的科学态度渗入到课程当中。

但是通过试教和教学研讨发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不易于也不利于放在同一节课内进行,如果将本节课内容在一节课当中进行会造成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不深,同时一节课的课堂容量太大很有可能造成本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涣散,达不到课程要求和效果。因此将本节课内容进行拆分:第一课先来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第二节课观察蜗牛的应急反应和运动方式。

因为本身为一节课的内容,现在分为两节课。因此,除了课堂上的内容外,还需要对课堂内容的深度进行拓宽。需要思考怎样将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宽,怎样把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反复强调,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得出教学重点当中对蜗牛外部形态特征观察中的教学难点即蜗牛的两对触角的形态和蜗牛眼睛位置,是否有嘴巴这几个难点进行反复琢磨,尝试针对此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

在形容蜗牛的触角的时候,因为有不同的形容词:两对、四条、四只,均可以较为精准的描述蜗牛的触角数量。但是因为在一节课上使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会对学生的理解和认知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学生可能还没有建立起“一对”的概念,不能够理解两对的名称。因此课堂上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是超出学生的理解和知识范围。

对于绘本课程的故事构建要切合实际。开始针对于课堂内容设计的是:小蚂蚁丢了自己的好朋友“蜗牛”,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蚂蚁和蜗牛是天敌,蚂蚁会对蜗牛产生攻击性行为,因此在科学课当中需要对现实生活当中情境和实际相结合,这样对于除了对于情境构建之外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于学生生活当中的认知进行够潜移默化的影响。

针对课堂上学生第一次见到蜗牛会产生兴奋的情绪,出于天性会对盒子拍打等动作。这个应该在下达观察的时候先对学生提出任务和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同时要明确观察的注意事项,对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提前做出约束,这样以保证课堂有秩序的进行。

同时反思的时候,思考了一个问题,对于科学画来讲,是否采用绘本的形式会影响漫画和科学写实画的相互理解?是否需要对小蚂蚁的漫画形象进行更改,仍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