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8-29读后感

请欣赏三字经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字经读后感 篇1

在诵读课上,老师给我们读了《三字经》,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我觉得它太有趣了,每句话都只有三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请妈妈陪着我,再一次津津有味地读完了这本书,并且懂得了其中的含义。原来《三字经》里面包含了我国从古到今的许多经典故事,它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事和学习的方法等等。

《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讲的是黄香九岁就知道孝顺父母,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母睡;而孔融年仅四岁,就懂得尊敬兄长,把大梨让给哥哥,自己吃最小的梨。读到这里,我就想起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家里做小皇帝、小霸王,爸爸妈妈把什么最好的都给我,我却觉得理所当然,还一不顺心就哇哇大哭威胁他们。想到这,我的脸又红又烫,心里真惭愧啊!

有一次,我自己定了计划,每天自觉地练两页字,刚开始几天都是工工整整地写,慢慢地就没有耐心了,写出来的字好像在跳舞,正自欺欺人地想着:“两页太多了吧,要不还是改练一页好了!”这时,我读到了《三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通过写一块没有雕琢的玉石,如果没有长年累月的`细琢,是不能成为一块美玉的,教育我们人也是这样,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最终才能成功。我也应该学习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啊!

《三字经》教了我们善、恶、学、孝、礼、仪,我每天都要背诵它,还可以不时地提醒自己呢!

让我们人人都读懂《三字经》,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传承一代又一代!

三字经读后感 篇2

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开始教我读《三字经》,但那时我仅仅是作为口头禅,背背而已,不能深刻了解其中的含义,而且也只会其中的几句。真正开始读《三字经》还是到了三年级上半学期,老师把它作为一项作业布置下来。当时心里真的觉得老师太可恶,把这种无用的东西当作业,又深奥又难背。

于是乎,每一天读几句《三字经》就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每一天早晨,巷子里总能听到我朗朗的读书声。爸爸对《三字经》十分崇拜,他教我背诵的方法也很管用。渐渐地我喜欢上了《三字经》。因为它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熟读三字经,便知天下事”。其中一个个小故事,便成为我成长过程中的指路明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对父母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多了些感恩的心;“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温席扇蚊》的故事让我明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的故事使我懂得谦虚才能使人伟大;“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悬梁刺股》的故事又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深知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永远不可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三字经》,你就像一位的老师,感谢你让我看到了自我的不足。你就像一盏明灯,成为我人生的导师。我将把中华传统的美德中华传承、延续下去。同时期望我们所有的小朋友,能够在《三字经》的指引下,天天进步,健康成长。

三字经读后感 篇3

《三字经》前人所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学著作,运用精辟的三字总结社会万象;总结社会差异;总结社会更改!但是从现在的人们的眼睛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他们的迷茫、纠结于不解,是《三字经》中所记载的有错,还是我们所在的社会的本质已经改变了,这或许在各人的眼中豆各自的独特见解,毕竟一百个人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开头的这几句话,应该人人都回,但是对我的感悟确是很多!的确,人刚生出来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性格都是差不多,没一个人都是一个善良的小天使!但是现在我们再放眼现在我们身边的形形**的人们,早就变的参差不齐了!因为后天的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各自独有的模具,把他们全都变成各自的形象,也正是这存在的后天形成,才把初生的孩子们各自原本一样的距离慢慢的拉扯大!起跑线我承认是一致的,但是在起跑抬脚的时候,差距就已经显露,家庭、环境、背景等等就已经开始发挥各自的作用,距离也就次拉开了,这也并不是说明我们就因此存在的巨大差异而就注定失败,也并不是因为自己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而一步登天,有些我们可以改变的,例如环境的影响我们就可以自己解决,所以才有了“孟母三迁”的说法!就是因为环境对孟子的影响太大,所以孟母三次搬家,为的就是改变环境这一因素!但是有些却并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如家庭的优越度,所以才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精神,我们没法改变先天的,但是我们却可以改变后天的努力,先天条件优越,可能有些事做起来容易点,而我们则可以通过努力奋斗此弥补先天的缺陷!

所以因此知道了“万事无绝对”的道理!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高新技术生活的质量在不断的发展。但是,伴随着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我们的道德却以反比例的角色与我们科技生活一同“增长”一些古代时的美好道德传统我们在现实中渐渐的不常见了,但是却常常的看到出现在荧幕上了,看之后也开始无动于衷了!多少的人被金钱所迷惑了双眼,没有了路不拾遗的道德了,为了金钱而弄的妻离子散;为了金钱而兄弟变的成仇;为了金钱而干出抛家弃子! 社会的发展让人伦道德被不断的削减!父子不恩,夫妇不从,兄则不友,弟则不恭… 面对现实的生活节奏,孩子也不再规律的学习,不再是“小学终,至四书”的情况了!小小的身躯背上大大的书包,整天的在学校,补习班,兴趣爱好班…不断的穿梭,小小的身躯已经背上大大的责任于任务,那些可怜巴巴的童年不再有那么多的乐趣,在长大之后不在说是美好的童年了,而都变成悲哀的童年了!

渐渐的,游乐场所只限于那几个固定的地方,没有了传统的娱乐方式,天天玩的是Iphon, ipad等高科技,智商是再飞快的提高,也如父母所愿,变成真正的“大胖小子,大胖丫头”了,身体质量不断下降,所以不禁想问问一下:“人类,你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我们中华文化所流传下来的伟大精神,不放弃学习,不要怕大器晚成“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告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所以读书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晚的说法!只要你有决心,你就一定会成功的! 最后,我只能说我们现如今遗失了《三字经》之中许多的美好传统与良好的习惯。《三字经》中有许多我们遗失的美好,通彻里面的文化的话,我们的生活将会变的更加美好,社会将会更加和睦,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三字经读后感 篇4

这周我读了《三字经》这本书,收获很大。它主要讲了,人生下来,是善良的,后来,随着环境的变化,性格各不相同和孟子的母亲是怎样教育孟子的,还讲了人要懂礼仪,还要孝顺父母,还教我们读哪些书,怎么读。从伏羲神农黄帝时开始一直到宋元明清,这么多朝代发生的重大事情。最后讲了好多古人如何勤奋好学的小秘密。

通过看《三字经》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还知道了许多古书阅读的先后顺序,朝代更替的先后顺序和如何勤奋学习,我要向书中的好多名人学习,长大变成实验家,更上一层高楼。

三字经读后感 篇5

在这个寒假里我背完了《三字经》这本中华国学经典。它的每个句子都有三个字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背诵。

《三字经》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还有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至今这些语句中所蕴含的故事还在我的脑海中浮现。“炎宋兴,受周禅”,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这句话中所讲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他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便决定把将军们的兵权收回来。于是他就大摆宴席,把所有的将军都请进宫中,正当大家喝的尽兴时,赵匡胤发话了:“我总担心你们的部下有一天会把黄袍披到你们的身上。不如你们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做个闲官,买房置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这岂不是更好吗?”第二天,将军们都纷纷递来了辞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老师告诉我们《三字经》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文化瑰宝。我们要认真阅读,反复吟诵,才能达到增长知识,明事理的目的。我今后还要多朗读它,《三字经》会让我终生受益。

三字经读后感 篇6

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世世代代我们都诵读着千古流传经典的文化遗产。其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每个儿童必不可少读的经典著作。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它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

从小爸妈就教育我们,要多读书。五岁时,爸妈就特地给我买了一本《三字经》和《唐诗三百首》。我一打开,天啊!全是字,我的头都大了!上小学的时候,我才知道要用阅读来充实自己,当我打开书柜,拿出《三字经》时,上面有一层厚厚的灰尘。打开第一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还挺有趣的: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我开始背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再看意思:“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饱含人生哲理,我心想:这么好的`文章,我一定要看完!

其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所谓“一心不能二用”。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老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有成绩好坏之分呢?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己的心思问题,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是不是“用心专一”了。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要想想当时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儿呢?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读后感 篇7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妈妈在庐山买了一套书给我。这套书的总称是《中国古典文库》,里面有《三字经》、《增广贤文》和《百家姓》。其中我最喜欢《三字经》。

《三字经》里我最喜欢这一句三字经:勤有功,戏无益,节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勤奋好学的人一定会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是没有作为的'。年轻人应该经常用这两句话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

一读这句话,我就想起一个故事:李白从小聪明,但不喜欢学习。一天,他逃学去玩时,见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老奶奶,你磨铁杵做什么呀?”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问:“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奶奶说:“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铁杵一定会磨成针。”李白听了,后悔自己贪玩而浪费了读书的时间。从此,李白立志努力读书,后来成为了大诗人。

三字经的每一个,每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样,意思就是不能浪费时间,要珍惜每一分钟,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耐心,一步一步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