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8-29读后感

请欣赏《学记》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记》读后感 篇1

《学记》的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这让我明白了教育自古以来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真可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同时也让我们明确了文化和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所以,不管何时,我们都不可以停顿学习,毕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

“教学相长”、“学学半”这些经典的教育观点,至今人们都在学习和运用。是呀,教与学要互相促进,只有互相促进,才能真进步,也才符合“学无止境”的道理。

就这样,我边读边感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考虑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读到这里,我想这应该和我们所提倡的个性阅读,以学生为主体所契合吧!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的.我,对待国学,对待古文化还需要恶补,可是我也相信大道至简,所以在恶补之时,首要的是深化《学记》之中的精华,学会与学生同成长。“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把这作为前进的动力,我想还有什么不能实现的呢?

“不待扬鞭自奋蹄”,读完《学记》更是让我有了一种紧迫感、责任感,不想无病呻吟,更不想再责怪自己曾蹉跎了岁月,辜负了青春,只想每天都踏踏实实地让自己有所收获。让那恐慌、恐惧少一点,再少一点。

对于《学记》,我还将继续学习……

《学记》读后感 篇2

课堂练习,试卷中“名篇名句”题涉及到《礼记·学记》的一个句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同学没有写上。再联系以前试卷中出现过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句子,我感到是时候集中学习《学记》了,于是我整理有关资料,为同学们印发了《学记》全篇,并把它作为课文来研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我国古代比较早和比较系统的教育专论。它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作用、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有很深刻的启发意义。

在课堂学习中,我们除了完成词句理解外,有意展开思考有关教育的问题,产生了不少感想,我们分几个部分来谈。

今天我们先看开篇两段: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这两段谈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其中“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关键句,它站在治理国家、管理和教化百姓的高度来谈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实在是了不起的思想。

于是我们不禁需要反思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

第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们仅仅把教育当成培养人才的`途径,当作为经济服务的手段,而忽视了教育和受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第二,我们现在许多地方的中学教育已经彻底沦为“应试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升学和就业,教育的过程就只剩下了做题和考试。

我们过于强调教育的功利性,重视教育的短线作用,而对于教育“培养健全的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等则大大淡化甚至排斥掉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进步了,而是退步了,这实在是教育悲哀。

《学记》读后感 篇3

《礼记·学记》中的内容是如此宽泛,论述了教与学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读之受益匪浅,古今许多思想原来都源于此。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曰敩学半。”人们总是说学无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的越多反而越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无穷。大千世界有无穷的奥秘拥有的知识越多好奇心就会越强,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老师教与学生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老师在教导学生时,亦能从中有所收获,得到新的体验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老师教的过程也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会发展很落后的古代,已提出了类似于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叹服。而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仍普遍存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模式非但没有进步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值得很多人深思。时至今日,人们才领悟到教育的弊端,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推动个性的发展。读了《学记》之后,在想现在提倡的教育政策,有种返璞归,向原始回归的感觉。

如果真如《学记》中提出的那样老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将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记》读后感 篇4

《礼记·学记》中的内容是如此宽泛,论述了教与学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读之受益匪浅,古今许多思想原来都源于此。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曰敩学半。”人们总是说学无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的越多反而越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无穷。大千世界有无穷的奥秘拥有的知识越多好奇心就会越强,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老师教与学生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老师在教导学生时,亦能从中有所收获,得到新的体验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老师教的过程也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会发展很落后的古代,已提出了类似于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叹服。而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仍普遍存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模式非但没有进步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值得很多人深思。时至今日,人们才领悟到教育的`弊端,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推动个性的发展。读了《学记》之后,在想现在提倡的教育政策,有种返璞归,向原始回归的感觉。

如果真如《学记》中提出的那样老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将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平时更加深刻。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

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

《学记》读后感 篇5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出处,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说法的根源在这里。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通过这句话就是教育我们人是要学习的,我们的学生要学习,孩子就像一块璞玉,需要我们来精心雕琢,为他们来引路。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得要学习,平常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借书,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自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正所谓“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正是这个道理。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话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作为一个老师,也许你的`专业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是,但绝对是首要的。单纯记忆些零碎的知识显然是不行的。有人把教学之路比作一条河,诚然,若教育之路真的是一条河,那么要想保持河水的清澈与活力,就必须有支流的滋润和充盈,否则他就会干涸。而那些支流,就是我们在日常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反思,在反思后融于血脉的知识。为人师者所需要的,专业的知识,教学的智慧等等都可以从阅读中获得,与心灵对话,反思自己,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头脑更加的清醒,思想更加深刻;充实自己,厚积而薄发。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关于教学方法的阐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几句和现代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不谋而合,也就是说高明的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促动者,而不应当充当一个灌输者。我们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不懂,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我们是应当把知识宝库中的东西交给学生,但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自学能力,让他们找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以后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他们也能自由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学记》还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过后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走“教学相长”之路。

《学记》虽为几千年前的教育工作经验,但里面许多的哲理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学习的,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当时刻自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个人修养,用心做好每一件点点滴滴的事情,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

《学记》读后感 篇6

仔细读完《学记》,感触颇深,作为教育专业的我们,就应更早一点读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祖先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们斟酌,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资料和方法等等,这些经典,穿越了历史,也将指明将来。

开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学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国家的首位,也说明了文化及学习的重要性,不管何时,我们都不可以停顿学习,文化的传承与开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学相长”“学学半”这些经典的.教育观点,至今人们都在学习和运用。教和学是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师,需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要培养学生多考虑的习惯,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要让学生学会悟与思。最近,我们也在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我觉得这考虑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他们去考虑,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们会从中学习与成长很多。我们也要“士先志”树立学生的志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而此刻“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们厌烦,觉得学习的沉重。我们需留给他们一点空间去考虑,也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树立志向,这样学生才会更简单也更主动的去学习。

因材施教是《学记》里提很重要的一个教育规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们的教育需要遵循这规律,学生的求学才会顺利。孔子总是理解了学生的根底,有针对性地进展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说:“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答复说:“家里有兄父,怎样能自作主张呢?”而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答复说:“当然就应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很不理解,认为教师的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释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慎重些;而冉求遇事却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地去做。”

《学记》读后感 篇7

《学记》的精华是对教育原理、原那么、方法的阐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那么和,强而弗抑那么易,开而弗达那么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只有既明白了教育成功的方法与失败的原因的人才能做教师。善教的教师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不施加压力;为学生带给解决问题的空间但不代其做出结论。引导而不逼迫、多鼓励不挖苦打击,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学生学起来就感到容易了;启发而不祥解,学生就会用心去考虑。这不就是循循善诱吗?这些不就是新课改的理念吗?我们的祖先多么有远见、多么伟大呀!“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那么多,或失那么寡,或失那么易,或失那么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是呀,作为教师,务必理解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是贪多嚼不烂还是不肯多读?是见异思迁还是浅尝辄止?教师只有究其原因,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优势,纠正其学习中的过失,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的潜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进步;同时更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

《学记》读后感 篇8

《学记》也交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符合时宜,循序渐进,商讨琢磨。“道而弗牵那么和,强而弗抑那么易,开而弗达那么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那么多,或失那么寡,或失那么易,或失那么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长善而救其失。”,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擅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同时真诚的帮助他们抑制缺点。我们也需学会“比物丑类”,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也需多考虑,从学到的扩展考虑开来,应用在其他学习和处理事情上,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学到更多。书本交给我们的远远不止那些文字,我们需开阔我们的头脑,看到更广的知识,假设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们学习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