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8-30读后感

请欣赏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

逆境之中梦想永存。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这美妙而又奇神奇的世界中一只小碟破茧而出,它飞过草木,越过山川,来到了溪流的尽头。这是一个漫山遍野尽是桃粉的绮丽世界,仿佛是那个战乱年代最后一片和平之地。这里没有纷争,没有战乱,有的只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或"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还有"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这是多少人的梦中仙境啊!在那个阴谋不断,政权交替,危机四伏,战火纷飞的年代。多少人妻离子散,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战死沙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愤怒、悲伤、仇恨以及不甘,可谁又能在心中留一片净土,谁又能怀揣一份美好面对悲惨的现实呢?

在这首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明媚,“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作文的热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如痴如醉,而这与当时的世界完全背道而驰而这来自美好的向往之情,更是一种摆脱了肉体,越过了现实的一种超脱,能在逆境之中怀揣的一份天真。

在现在这个繁忙的社会我们来不及也没有时间怀有梦,我们只知道每天按时完成我们的任务,我们从没有想过理想是什么追求是什么。当一块面包和未来的一亿美金中让你选择,你会毫无犹豫的选择那块面包,因为那是你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最珍贵的东西。这就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区别,干大事者必须怀有崇高的理想。马云说过,当中国每一个人都怀有梦想时,中国将会变得无比强大。梦是一个人毕生所及却又可能可望而不可达的东西,但每一个人都不应迫于现实而停止对梦的的追寻。每个人都应怀揣着一个梦,并向梦和远方奔去。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2

昨天偶翻到陶渊明老先生的《桃花源记》,中学课本上就有这篇久远的美文,那时喜欢作者营造的那种美丽的意境,曾非常羡慕过武陵渔人,为什么要出来呢?很是遗憾,他就在那桃花源里生活一辈子不是更好?

重新再读,已是中年。一番别样的滋味涌上心头。

依然是那些文字,可是读着读着,突然没来由地泪湿了双眼。在两千年前,作者就在乱世中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美丽的幻境,令人留恋。这是一篇极为优美的文字,言简义丰,用了最浅显的文字,最自在的形式,讲童话故事似的,没有任何说教,一点点地掰开我们的心灵,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和感动。

时间是“晋太元中”,地点是武陵,人物出场了,谁呢?是“武陵人”,他干嘛的呢,“捕鱼为业”,就像我们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赖以糊口的职业。大概这武陵人日复一日地捕鱼,也会厌倦,但也无奈,还要养活家人,这是一个当时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的缩影,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辛苦又忙碌。陶渊明就这样给我们以一个普通人——渔夫的角度,很客观很写实地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文章先简述了这个人,然后接着说,他“缘溪行”,想那捕鱼的人是离不了水的,这片水里鱼少了,就再换个地方,就像北方牧民放牧一样,这片草地被牛羊啃光了,就拆了蒙古包,举家搬迁,换个地方再放牧,又是一段冗长的放牧时光。只是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个武陵人沿着小溪走着走着,只是呢,走得太专心了,捕鱼太投入了,却“忘路之远近”。“忘”是这个武陵人发生故事的关键字,究竟要走多远才会迷路呢?就像我们出门旅行,结伴走,走一段时间,往往会问到哪儿啦?快到了吧?即使是到了风光宜人的景点,在走马观花的游览中,心中也是时刻提醒着自己下个景点是什么,这儿大致会有多长时间,接下来的时间去哪儿,在哪儿就餐在哪儿住宿,这些,都会在脑里,边看风景边早就做好了计划啦。可是,这个武陵人捕鱼时竟然“忘”了!迷路了!怎么办呢?估计那会儿他应该是焦虑的,忐忑的。

作者接着写“忽逢桃花林,”惊喜就这样,在不经意间降临了!沉醉于“缘溪行”的武陵人,就这样遇到了奇迹,事情出现了转机,正在不知所措之时,桃花林忽然出现了!生命中美丽的意境,灿烂芬芳的桃花林一眼望不到尽头。珍奇总是出现在勇敢探访人的世界中,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就在他茫然不觉中,在他忘记了走得太熟的老路,命运会出现转机,格外地垂青这个孤独的探索者,桃花林出现在视野中,与他深情对望,于是,所有的感官被它包围。他留恋沉醉,焦虑不安的情绪飞快地消失,心中狂喜,这是一种珍贵的发现。

既来之,则安之,武陵渔人稳定下自己的思绪,既然冥冥中迷路,就索性安住于当下这最美好的时刻,把现实中的一切束缚暂且忘掉,此时的自己,应该是没有任何标签,不是谁的丈夫或妻子,不是谁的儿或女,生命中回归水天一色的清静状态,没有任何现实羁绊,我只是我,我就是我。真正地进入到自己的本真世界,自己的心灵世界。在一片花海中,他的心灵悄悄地被作者打开了。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3

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总是令人神往的,那里景色优美,民风淳朴。

故事从一位渔人“忘路之远近”开始,我们可以设想下,若我们就是那位渔人,当自己在外迷路时,心情定是慌张焦虑的吧?可当自己眼前忽然现出一片落英缤纷的桃花林,是否喜出望外呢?当我们走到林子的尽头,碰到了一座小山,走入极其狭窄的小口时有我们何曾没有失望过呢?可上天又像跟我们开玩笑一般,将我们带入了那如同人间仙境般的桃花源,我们此时的心情又恢复成欣喜甚至是狂喜!

这一路上的经历虽然是作者寥寥几笔叙述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体会到,渔人的心情定是一波三折的:由焦虑到欣喜,再由欣喜到失望,再由失望到狂喜……

而生活不也如此么?总是将人逼到最低的谷底,然后再让人们发现谷底中又是一番新的天地。生活中总有让人苦恼甚至痛苦的时候,可生活却也会在人们不经意间带来惊喜,只要人们继续走下去,继续抬看头走下去。若渔人没有继往前探看,他又怎能发现那令人神往的桃花源呢?若是我们因为眼前高山而放奔,又怎能看到山后那一片广阔的天地呢?若我们因为挫折痛苦而放弃,那我们又怎能体会到痛苦之后成功的成就感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们被困难阻挡时不要轻言放弃,我们要坚持下去,待到那挫折之后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4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资料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我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那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那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述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用心的思想好处。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我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我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我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就应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对自我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样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那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此刻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此刻那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此刻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我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一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5

这篇文章与去年暑假的《小石潭记》非常类似,都描写了一个在繁杂的闹市之外的“世外桃源”,不同的是,陶渊明是描写一个人是误入桃花源,首先他是虚构的,其次作者只是想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内心的想法,而且故事中的人物并非作者本身;反之,小石潭记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柳宗元只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所以我认为,在所要表达的情感方面,《桃花源记》要略胜一筹。

或许这一种区别,也是陶渊明与柳宗元性格的差异吧。陶渊明,五仕五隐,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所以用《桃花源记》寄托自己的内心,而柳宗元不一样,他一直为朝廷官员,再加上他生活的时代还比较和平,所以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没有太多感情,只是表达了个人的一些感情。

陶渊明希望社会能像桃花源里的那个村庄一样,和谐、好客、单纯,可是愿望毕竟是愿望,无奈世间“渔人”太多,大家宁愿像渔人那样背信弃义,从而得到文中“太守”的赏识,也不愿像桃花源内生活的人们那样平平安安地过好一辈子。如果是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6

似乎是因为闲适,还似乎因为心绪烦乱,总之,对于如今的一些亲历和见闻有一种见了也是白见,说话似乎更是多余,就是那么一种感觉。手边的书,已经翻过不知时日,边边角角已经破损露白,我不忍再次拿起。于是,从书架子上取下了《简明历史辞典》,虽然也是“辞典”,但与时髦的“开心辞典”,毕竟截然不同。我百无聊赖地翻着,介绍陶潜的简短文字,映入眼帘,方晓得所谓的陶潜,乃大名鼎鼎的陶渊明是也。于是,我又找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找到了《桃花源诗并记》,读了起来,诗我不懂,更喜欢不起来。

我觉得,诗歌,总该是浪漫的,哪怕就是愤世嫉俗,也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从我懂事到如今,我始终不曾有过激情,更不曾有过任何浪漫。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也无从解释。我仅知道,人所以在苦水里挣扎,人之所以吃本来难以下咽的粗劣的食物,根本的是在拼争,是在同自己,同自然,同客观环境拼争,渴望见到光明,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即便没有锦衣玉食的奢望,起码该有吃饱穿暖的境遇。于是,我一直向往着能有这么一天。

在我人到中年的时候,这样的境遇,终于属于了我。不光属于了我,也属于了多数国人。这本来是该唤起我那罕有的激情的,可是,事实又把我那激情的萌芽送到爪蛙国去了。我仍旧没有任何激情。

今天,我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才似乎真正找到了我缺少激情的根本所在。好了,不说我自己,还是说《桃花源记》吧。

《桃花源记》,是一篇很好的散文。说它好,根源在于文字的朴实,故事的奇异,留给人的无穷的回味。换了酸溜溜的文人,一定要把什么“绕梁三日而不绝”而扯上。我可不这么做。我以为,“酸”是最没出息的。我一贯瞧不起那“酸”,来实的,比什么都强。

《桃花源记》,说的是在晋孝武帝的时候,一个武陵渔人,打鱼的时候迷了路,结果走进了与世隔绝很多朝代的“桃花源。”桃花源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文章的描述是这样的:这里全是桃树,并且是“落英”“缤纷”。“落英”是指桃花,而“缤纷”,则是形容桃花的繁茂。渔人见了这样的景象,感到惊异。大约只有世间少有,才会有如此的惊异吧。渔人走出了桃林,从山的小口穿过,觉得豁然开朗,见到的是土地的平坦,地域的开阔,房舍的整齐,这里有良田美池与桑竹之类。纵横交错的羊肠小路,鸡犬相闻的平静生活的景象,是宜人的。这里的人们,和外边的人,没什么不同,可是,他们竟不知道,外边是什么朝代,光知道有秦朝,不知道汉朝,至于魏晋,就更不知道了。这里的人们,一连数日,纷纷用酒食款待渔人。临别,这里人嘱咐渔人,这里的情形,不要对外人说。渔人把来路做了标记。可是,再回来寻找那桃花源,却找不到了。

事实上,所谓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人人平等的空想社会。虽然是空想,但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劳动,却是理想的。我最赞成的,不是那空想,而是那平等和自适。

据有关资料记载,陶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等官职,不满士族把持政权,对当时乱世之俗既不肯适应,又不能反抗,遂辞官归隐,过躬耕生活。他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大多描写农村生活及自然景色,语言质朴精练,真实感人,具有独特的田园诗风格。他的散文《桃花源记》驰名。

我很喜欢《桃花源记》,主要是它那“空想”的主张与那朴实无华的文字。我依旧不断地翻看我的那些旧书,褶皱的边边角角,虽经多次敷平,却又重新卷起。我无奈。也只能无奈。我仍旧务实。浪漫,与我无缘。当朝霞微露的时候,我总会不禁想到陶渊明,想到他笔下的《桃花源记》。我经常问自己:空想,难道不也是一种解脱或寄托么?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7

我觉得陶渊明是一个真正的隐士,我觉得不我们青少年不应该学习他的这种心境和生活方式,我们青少年应该积极向上,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世。我们可以像陶渊明那样做,但是不是现在。

加入一个青年,我们中国的许多青年都像他一样,归隐田园,那么国家由谁来建设,如果我们国家得不到建设,那么也就不存在真正的桃花源,试问一下,在抗日战争年代有没有真正的隐士,我们今天怎么去看待这些人。

隐士是在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奢侈的生活,而我们平常人过的是基础生活,我们为这些隐士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8

品读《桃花源记》,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一颗赤子之心。我们在羡慕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的同时,也能想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首先,如果真如桃花源中人所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那么就类似于清朝的闭关锁国,经济该如何发展呢?不提经济,农业又该如何发展呢-耕地和水源当然不是问题,可是缺少优良的作物种子,又怎么能保证高产量呢?如果农作物减产,那么村民们就要挨饿。迫不得已,他们只能出桃花源采购物资。看他们对外面的事情一无所知,显然是没有出过桃花源的。那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粮食问题的呢?

其次,一个小村庄自然不会有太多人,所以就难免出现近亲结婚的现象。如此,后代出现残疾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加,最后他们将无法再此繁衍生息。他们却并没有受到影响,依然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考虑到种种疑点,我们可以知道,宛如仙境般的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身处乱世之中,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老百姓不受剥削和压迫,不会流离失所,不用躲避战乱。他希望老百姓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禁感叹,在那个乱世之中,他的幻想多么美好啊!这是所有老百姓的心声吧。

现在,陶渊明所向往的已经一一实现。如果他知道,一定会很欣慰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9

有一位千古文人叫做陶渊明。有一位武陵人,捕鱼为业。

有一个地方叫做桃花源,有一个心愿叫做留下来。

你是否还有时间,可以再一次不厌其烦地容我讲述一遍《桃花源记》的故事?渔人来到这亦真亦假的世界,来到这如梦如幻的地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中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这里,他过上了一种在那战乱纷飞的境地,永远无法奢望的理想生活。桃花随风凌舞,一片片的花瓣轻点舞步,沾湿了他的肩头,也沾湿了他的心房,只不过,他却没有发现。

只待离开,才开始醒悟。源中老人苦苦相劝,“不足为外人道也”他却始终忍不住和其他人说,人们只当他发梦。在赋税繁多,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人们早已失去了梦想,那样美好的一个词汇,只有被无情的点点啄碎。

南阳的一位高尚士人也随他苦苦找寻,最终却抱憾而终,死前的疑问,对他们两人而言,何其痛苦,何其悲伤?

既来之,则安之,不要再走了。与其离开后无尽的悔恨,果断的选择留下来,在如此纯美的地方,可以拥有一亩田地,一处宅院,捕鱼为生。

有些际遇,其实一生真的只有一次。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0

“不足为外人道也”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讲述了因战乱而躲进桃花源的人们,而现实中会有这种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吗?答案是否定的。桃花源的人为何听了渔人述说同皆惋叹呢?更加加深了他们不想出桃源的信念。有人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却背信弃义,心思缜密的桃花源人会再次让战争进入他们的生活吗?当然是不会的。

现实生活中,当然也有这种为利益而抛弃信诺的人。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商人听说沙漠会有金子,便邀他的朋友一起去寻找金子。他们约好3天过后启程。可不守信言的朋友却在头天晚上就启程了,经过长时间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沙漠,最终得到的却是漫无日际的沙子和死亡的威胁。他心里越来越后悔,不应贪图小便宜。不过最后他却没有死,因为他的朋友救了他。是那个成功的商人。他听说他的朋友独自去了沙漠,就尾随而去。经过两人一同的努力,终于走出沙漠。或许,那个成功的商人代表了桃花源人,渔人也代表了他的朋友,这个结局应该是完美的。不过,那个朋友却疯了,这应该是他贪婪的结果吧!

有些事情是不能为别人所说的,可能会影响那个人的一生,不过,那也是那个人应有的惩罚。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