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8-31教案

请欣赏《悯农》教学设计(精选13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悯农》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从而教育学生热爱人民,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2、认识本课11个字,一个多音字“没mo”,会正确书写8个字。

3、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

2、理解古诗内容,会背诵两首诗。

三、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韵律的同时,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

同时,培养学生喜欢古诗、爱学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电脑课件或图片、课前查找有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吗?

(农民伯伯辛勤耕种出来的)请大家到田间看看他们是怎么种田的.。(课件演示或出示图片)

2、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再仔细观察农民伯伯的动作、表情,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3、有位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很多感慨,他就写下了一首诗。你们知不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写的是什么诗?(板书课题)悯:当同情讲。悯农是同情农民的意思。

4、学生介绍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了解唐代诗人李绅。

5、这首诗大家并不陌生,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二)在朗读中理解诗句。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餐can、皆jie。

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里互相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4、再次用课件演示农民耕作画面。

边读边看图,理解第一句。

(1)结合插图读一读第一句,说一说什么意思。

(2)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头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间锄草。中午的太阳挂在空中,天气十分炎热,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农民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5、指导朗读。这句诗应该怎样读?自己练,在班里读。(饱含辛酸的语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范读、领读、指名读)

6、学习第二句,领悟其义。

(1)个人读句,小组讨论,说说读懂了什么。

(2)理解词语的意思是:“盘”指吃饭的碗,“餐”指饭,“皆”是都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每粒都是农民用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4)指导朗读,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吟诵全诗,联系实际。

1、大声诵读,练习背诵。(采用诗句、单人背、互背等方式)

2、学习这首古诗后,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你想对浪费粮食的人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悯农》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悯农》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悯农》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

1、复习《悯农(一)》

2、板书课题,学习“悯”字。

(设计意图:《悯农》是一首组诗,联系旧知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悯”字的学习意在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习惯。)

二、初读求节奏

1、谁来给大家流利地读读古诗?

2、古诗文是有韵律的,自己试着有节奏地读一读。

3、配乐范读古诗。

(初读环节通过流利读、节奏读、配乐读这三个坡度地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品读悟情感

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有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2、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注释。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试着读懂诗句的意思。

4、交流汇报

(1)交流一、二行诗

① 指名读,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赏析诗句的语言特点,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数字夸张的诗句?

③语言训练:仔细观察图,说说从春种到秋收需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④男、女生轮读这两行诗。

(2)交流三、四行诗

① 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这两行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对比的诗句? ③创设情境对话:粮食都到哪儿去

④观察图,了解时代背景

⑤语言训练:被活活饿死的农民,临死前会说什么?

我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

(在学生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入时代背景、链接相同写法的诗句,意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语言训练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

四、小结

1、师小结

2、布置作业

《悯农》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悯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悯农》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

3、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学准备:

相关录像、配乐朗读录音带、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农民伯伯劳动吗?现在就让我们到田间看一看吧!(放录像:农民头顶烈日在给禾苗锄草)同学们,谈一谈你现在的感受吧!”

2、“是啊,农民伯伯多么辛苦哇!唐朝有位大诗人李绅站在田间看到此情此景时,同你们一样,心里很有感触,便写下了一首诗《悯农》。(板书课题)这首诗广为传诵,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学习古诗。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读的效果,易读错的字:谁、皆。

3、自己读古诗。“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4、指名读古诗。“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质疑,答疑,师适明引导)

5、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

(三)朗读古诗

1、“古诗是有节奏和韵律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播放配乐朗诵)

2、自己试着读一读(跟读、诵读等)。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4、再次呈现农民耕作画面。“看哪,农民伯伯多么辛苦哇,汗水一滴滴落进泥土里,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吧!”(配乐读文)

5、同学们闭上眼睛,吟诵出心中的感受吧!(配乐读文)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那么当你面对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粮食时,你想对大家,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粮食来之不易,同学们爱惜粮食)

2、“诗人李绅还写了另外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让我们来读读吧!”

3、“通过学习古诗,我们知道了农民劳动的.辛苦。你还能背出一些这样的诗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课后我们再去查一查,找一找写人们辛苦劳动的诗,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议一议好吗?”

六、附板书设计(可用投影仪投影)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从而教育学生热爱人民,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2、认识本课11个字,一个多音字“没mo”,会正确书写8个字。

3、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

2、理解古诗内容,会背诵两首诗。

三、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韵律的同时,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

同时,培养学生喜欢古诗、爱学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电脑课件或图片、课前查找有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吗?

(农民伯伯辛勤耕种出来的)请大家到田间看看他们是怎么种田的'。(课件演示或出示图片)

2、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再仔细观察农民伯伯的动作、表情,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3、有位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很多感慨,他就写下了一首诗。你们知不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写的是什么诗?(板书课题)悯:当同情讲。悯农是同情农民的意思。

4、学生介绍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了解唐代诗人李绅。

5、这首诗大家并不陌生,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二)在朗读中理解诗句。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餐can、皆jie。

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里互相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4、再次用课件演示农民耕作画面。

边读边看图,理解第一句。

(1)结合插图读一读第一句,说一说什么意思。

(2)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头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间锄草。中午的太阳挂在空中,天气十分炎热,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农民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5、指导朗读。这句诗应该怎样读?自己练,在班里读。(饱含辛酸的语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范读、领读、指名读)

6、学习第二句,领悟其义。

(1)个人读句,小组讨论,说说读懂了什么。

(2)理解词语的意思是:“盘”指吃饭的碗,“餐”指饭,“皆”是都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每粒都是农民用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4)指导朗读,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吟诵全诗,联系实际。

1、大声诵读,练习背诵。(采用诗句、单人背、互背等方式)

2、学习这首古诗后,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你想对浪费粮食的人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悯农》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同学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从而训练同学喜爱人民,敬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2、熟悉本课11个字,一个多音字“没mo”,会正确书写8个字。

3、指导同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激发同学学习古诗的爱好。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

2、理解古诗内容,会背诵两首诗。

三、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韵律的同时,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

同时,培育同学喜爱古诗、爱学古诗的爱好。

四、教学预备

字词卡片、电脑课件或图片、课前查找有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吗?

(农夫伯伯辛勤耕种出来的)请大家到田间看看他们是怎么种田的。(课件演示或出示图片)

2、指导同学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再认真观看农夫伯伯的动作、表情,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3、有位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许多感慨,他就写下了一首诗。你们知不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写的'是什么诗?(板书课题)悯:当怜悯讲。悯农是怜悯农夫的意思。

4、同学介绍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了解唐代诗人李绅。

5、这首诗大家并不生疏,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二)在朗读中理解诗句。

1、对比拼音,自读古诗。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餐can、皆jie。

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里相互争论,然后全班沟通。

4、再次用课件演示农夫耕作画面。

边读边看图,理解第一句。

(1)结合插图读一读第一句,说一说什么意思。

(2)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头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间锄草。中午的太阳挂在空中,天气非常酷热,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农夫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5、指导朗读。这句诗应当怎样读?自己练,在班里读。(饱含辛酸的语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范读、领读、指名读)

6、学习其次句,领悟其义。

(1)个人读句,小组争论,说说读懂了什么。

(2)理解词语的意思是:“盘”指吃饭的碗,“餐”指饭,“皆”是都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每粒都是农夫用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4)指导朗读,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吟诵全诗,联系实际。

1、大声诵读,练习背诵。(采纳诗句、单人背、互背等方式)

2、学习这首古诗后,你想对农夫伯伯说些什么?你想对铺张粮食的人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长。

《悯农》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

1、复习《悯农(一)》

2、板书课题,学习“悯”字。

(设计意图:《悯农》是一首组诗,联系旧知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悯”字的学习意在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习惯。)

二、初读求节奏

1、谁来给大家流利地读读古诗?

2、古诗文是有韵律的,自己试着有节奏地读一读。

3、配乐范读古诗。

(初读环节通过流利读、节奏读、配乐读这三个坡度地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品读悟情感

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有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2、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注释。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试着读懂诗句的意思。

4、交流汇报

(1)交流一、二行诗

① 指名读,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赏析诗句的语言特点,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数字夸张的.诗句?

③语言训练:仔细观察图,说说从春种到秋收需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④男、女生轮读这两行诗。

(2)交流三、四行诗

① 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这两行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对比的诗句? ③创设情境对话:粮食都到哪儿去

④观察图,了解时代背景

⑤语言训练:被活活饿死的农民,临死前会说什么?

我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

(在学生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入时代背景、链接相同写法的诗句,意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语言训练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

四、小结

1、师小结

2、布置作业

《悯农》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熟悉8个汉字,并会口头组词,会写4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并试着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农夫伯伯的辛苦,懂得疼惜粮食。

教学重点:

1、学会8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1、农、当的写法

2、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疼惜粮食。

教学预备:

生字卡片、稻穗图、小黑板、磁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日,向老师有一个难题,想请小伴侣们帮我解决一下。你们情愿吗?

(出示一碗打倒的饭图)同学观看。

这就是向老师遇到的难题,有个孩子每天吃饭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满桌子都是。我想请会讲道理的小伴侣替向老师给他讲讲道理。(这是农夫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师出示辛苦,教读。

你见过农夫伯伯辛辛苦苦种粮食吗?

老师带来了一幅图,就是农夫伯伯平常劳作的情景,请小伴侣翻开书,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二、观看图画

1、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农夫伯伯在锄草,他很辛苦。)

2、再次齐读辛苦,并贴在黑板上。

3、你怎么看出农夫伯伯很辛苦?(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往下掉。)

4、今日,我们就要学一首配这幅图诗《悯农》。跟老师一起写写农。(师写,生书空。)

全班齐读课题。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听录音

小伴侣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要听清字的读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谁最仔细?假如会的同学能跟录音机一起读,也不必加以制止,追问一句:你从哪里学会的?提示同学: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学习学问,盼望小伴侣们做个有心人。

2.过渡:由于这首诗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娴熟背诵,所以直奔本课的生字。这首诗你们会背了,里面的生字你们都熟悉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中的生字词,看谁学得又对又快。

(二)认读生字

1.下面请你轻声读课文,用手指指着课文,圈出带红色音节的生字。

2.引导同学回忆平常学习生字的主要方法:你们平常都用哪些方法来学习生字?(拼读音节、问同学、问家长、问老师。)

3.小伴侣们归纳得真好,那就请你赶快用你自己喜爱的方法学习生字吧。(同学自主学习生字,老师巡察,发觉问题准时点播。)

4.学习完生字以后,请你给同桌读一读,留意用手指指着字读。

5、抽生教读生字。

6、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伴侣,你能把它们读出来吗?(出示词语:悯农日当午谁知汗滴粒粒辛苦)

抽生读,齐读。

7、在词语中你熟悉了生字,那么老师把生字单拿出来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假如你熟悉就站起来大声说出来。(当读到午时进行扩词,从而理解日当午。)

8、现在这些生字都躲到诗里面去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引导同学再读课文)

抽生读课文,其他小伴侣用手指着书,仔细听,听他哪个字音读准了,哪个跟你不一样,等会儿请你给他指出来。

9、齐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刚才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学得特殊好,下面,请你们再读课文,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抽生答。(我知道了农夫伯伯很辛苦)

3、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农夫伯伯很辛苦?自己读一读。

重点指导: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指导方法:先通过做锄草的动作体会辛苦应表现得行动缓慢,吃力,在朗读时语气应重而稍慢,基本事悟即可。

4、师范读全诗。

5、齐读。

6、能背的同学背一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再看看书。

五、巩固练习,指导书写

(一)捡稻穗嬉戏,复习生字

1、秋天来了,农夫通过辛勤的劳动,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你们看: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摆,好象在向人们微笑。收割后,还有一些稻穗遗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们一起去捡稻穗。你可以任选一颗,读出后面的生字,然后放到篮里。(师贴稻穗图,画篮子)

2、抽生上台拾稻穗,然后反过面贴于篮子里。

3、你准备把带哪个字的稻穗送给谁?为什么?

(二)指导写字

(出示农、当、汗、午)

1、你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2、重点指导当,熟悉小字头,同学仔细观看书上的笔顺,然后书空。

指导农,你要提示大家留意哪一笔?

3.老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同学认犯难写的字。

4.同学练习写一个字,同桌互评,然后再写一个。

五、总结全文

(板书)

6、悯农

辛苦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喜闻乐见的古诗,两三岁的小孩都会背诵,因此,读背并不难,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疼惜粮食。为此,我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同学并不简单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

1、开头设计贴近同学生活的实际,能吸引同学的留意,并乐于去解决。

2、现了同学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生字的学习,诗句的感悟,全是同学自主观看,学习。

3、通过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欢乐学习。

4、假如能从生活中找到相关的照片,录象资料,或让同学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将更能从心灵上让同学受到训练。

5、朗读的指导还要更细致

《悯农》教学设计 篇8

设计意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模式使得现在孩子不知种庄稼之辛苦,再加上有些家长勤俭观念淡薄,缺乏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意识。因此,现在孩子浪费粮食的现象日益严重:教室垃圾筐里躺着只咬了一口的面包;餐桌下撒了一地的米饭……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现象为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通过开展珍惜粮食的活动来启迪学生感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农民、珍惜劳动果实的情感;让幼儿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已刻不容缓。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诗歌的理解,教育幼儿要爱惜粮食,尊重农民伯伯。

2、能初步诵读出五言古诗的韵律。

活动准备:教学课件、挂图、

活动过程:

一、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引出出题。

导入:小朋友,今天早晨我们吃的是什么?(幼:馒头)馒头是从那里来的?(引出儿歌)。在刚才念的儿歌里,我们觉得农民伯伯种地容易吗?(幼:不容易)小朋友想不想学一首古诗来表达农民伯伯种庄稼的不易呢?(幼:想)在学古诗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出示教学挂图)

二、指导幼儿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教学挂图。

1、小朋友们看挂在天空中红红的是什么?什么时候的太阳又红罩着大地又热?比如早晨、中午、下午?(幼:中午)

2、中午太阳最红最热的时候,小朋友看这是谁,他在干什么?(幼:农民伯伯)

3、小朋友们看农民伯伯额上一滴一滴的是什么?(幼:汗水)

小结:哦,汗水一滴一滴的流着,都掉到泥土里去了。现在,小朋友是不是更清楚,明白粮食来的不易呀!(幼:是的)

三、诵读古诗,体会诗意。

师:从前有个名叫李绅的老爷爷,他也看了这幅画立马写了一首古诗,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古诗是怎么写的?(幼:好想)这首古诗叫《悯农》,小朋友跟着老师读一遍,这首诗说的是: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中午太阳当空照,农民伯伯还在地里干活,他们很辛苦,汗水一滴一滴的'往下流,都落到泥土里了。可是,有谁知道那盘子里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换来的。所以,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要带着同情与感恩的心去读。

1、教师领读。

2、幼儿自由读,读给老师或者自己的好朋友听。

3、幼儿展示自己,上台读给全班小朋友听。

4、结合诗意,体会作者感情,学古人晃动小脑袋自由读。

5、小男孩,小女孩比赛读,体会诗意。

6、认识生字:禾

四、引导幼儿爱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功。

1、出示幼儿撒放图片,结合古诗说说这种行为对不对,结合自己说说应该怎么做。

2、出示饭桌铺张浪费图片,结合古诗说说这种行为对不对,结合自己说说应该怎么做。

3、出示幼儿偏食,挑食图片,结合自己这种行为对不对,应该怎么做。

五、表演《悯农》舞蹈,升华主题。

1、幼儿跟老师学跳《悯农》舞蹈。

2、幼儿上台表演《悯农》舞蹈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古诗《悯农》,教会我们要不仅要不挑食,不偏食,而且还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七、活动反思:

《悯农》这首诗主要是要幼儿同情劳动人民,知道农民的辛苦,珍惜粮食,爱惜粮食。在课前我准备了一幅教学挂图,画面上画了一个极其干瘦的农民伯伯,一手拿锄头,一手用袖子擦汗。天空中有一个火辣辣的太阳,农民伯伯的身边都是禾苗,禾苗晒得都弯腰了。首先让幼儿观察,画面上都有什么,太阳是什么样的,禾苗是什么样的,农民伯伯又瘦又老,看上去很辛苦。认真的描述一番后在孩子的心中就有了一些印象。引导幼儿看图时应让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古诗时,老师先泛读,然后教幼儿一句一句地读。读古诗时教幼儿怎样断句,怎样读有韵律,看着孩子们摇着小脑袋学着我的样子背古诗,我真是从心里喜欢他们。但是,结合此情此景应该配上古典音乐,这样氛围就更浓厚些,在幼儿上台表演诵读时,应该让幼儿自己相互自评,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在难点突破时,我拍了一些本班幼儿在吃饭时的图片,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想说、敢说、有话说的环境,让幼儿在互动中自主的、自在的发展。

《悯农》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同学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从而训练同学喜爱人民,敬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2、熟悉本课11个字,一个多音字“没mo”,会正确书写8个字。

3、指导同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激发同学学习古诗的爱好。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

2、理解古诗内容,会背诵两首诗。

三、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韵律的同时,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

同时,培育同学喜爱古诗、爱学古诗的爱好。

四、教学预备

字词卡片、电脑课件或图片、课前查找有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吗?

(农夫伯伯辛勤耕种出来的.)请大家到田间看看他们是怎么种田的。(课件演示或出示图片)

2、指导同学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再认真观看农夫伯伯的动作、表情,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3、有位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许多感慨,他就写下了一首诗。你们知不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写的是什么诗?(板书课题)悯:当怜悯讲。悯农是怜悯农夫的意思。

4、同学介绍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了解唐代诗人李绅。

5、这首诗大家并不生疏,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二)在朗读中理解诗句。

1、对比拼音,自读古诗。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餐can、皆jie。

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里相互争论,然后全班沟通。

4、再次用课件演示农夫耕作画面。

边读边看图,理解第一句。

(1)结合插图读一读第一句,说一说什么意思。

(2)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头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间锄草。中午的太阳挂在空中,天气非常酷热,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农夫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5、指导朗读。这句诗应当怎样读?自己练,在班里读。(饱含辛酸的语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范读、领读、指名读)

6、学习其次句,领悟其义。

(1)个人读句,小组争论,说说读懂了什么。

(2)理解词语的意思是:“盘”指吃饭的碗,“餐”指饭,“皆”是都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每粒都是农夫用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4)指导朗读,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吟诵全诗,联系实际。

1、大声诵读,练习背诵。(采纳诗句、单人背、互背等方式)

2、学习这首古诗后,你想对农夫伯伯说些什么?你想对铺张粮食的人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长。

《悯农》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并会口头组词,会写4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并试着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重点:

1、学会8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农、当、午、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1、农、当的写法

2、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稻穗图、小黑板、磁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向老师有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我解决一下。你们愿意吗?

(出示一碗打倒的饭图)学生观察。

这就是向老师遇到的难题,有个孩子每天吃饭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满桌子都是。我想请会讲道理的小朋友替向老师给他讲讲道理。(这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师出示辛苦,教读。

你见过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粮食吗?

老师带来了一幅图,就是农民伯伯平常劳作的情景,请小朋友翻开书,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二、观察图画

1、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农民伯伯在锄草,他很辛苦。)

2、再次齐读辛苦,并贴在黑板上。

3、你怎么看出农民伯伯很辛苦?(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往下掉。)

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配这幅图诗《悯农》。跟老师一起写写农。(师写,生书空。)

全班齐读课题。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听录音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要听清字的读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谁最认真?如果会的同学能跟录音机一起读,也不必加以制止,追问一句:你从哪里学会的?提示学生: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学习知识,希望小朋友们做个有心人。

2.过渡:由于这首诗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熟练背诵,所以直奔本课的生字。这首诗你们会背了,里面的生字你们都认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中的生字词,看谁学得又对又快。

(二)认读生字

1.下面请你轻声读课文,用手指指着课文,圈出带红色音节的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学习生字的主要方法:你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来学习生字?(拼读音节、问同学、问家长、问老师。)

3.小朋友们归纳得真好,那就请你赶快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吧。(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播。)

4.学习完生字以后,请你给同桌读一读,注意用手指指着字读。

5、抽生教读生字。

6、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们读出来吗?(出示词语:悯农日当午谁知汗滴粒粒辛苦)

抽生读,齐读。

7、在词语中你认识了生字,那么老师把生字单拿出来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说出来。(当读到午时进行扩词,从而理解日当午。)

8、现在这些生字都躲到诗里面去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抽生读课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着书,认真听,听他哪个字音读准了,哪个跟你不一样,等会儿请你给他指出来。

9、齐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刚才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学得特别好,下面,请你们再读课文,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抽生答。(我知道了农民伯伯很辛苦)

3、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农民伯伯很辛苦?自己读一读。

重点指导: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指导方法:先通过做锄草的动作体会辛苦应表现得行动缓慢,吃力,在朗读时语气应重而稍慢,基本领悟即可。

4、师范读全诗。

5、齐读。

6、能背的同学背一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再看看书。

五、巩固练习,指导书写

(一)捡稻穗游戏,复习生字

1、秋天来了,农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你们看: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摆,好象在向人们微笑。收割后,还有一些稻穗遗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们一起去捡稻穗。你可以任选一颗,读出后面的生字,然后放到篮里。(师贴稻穗图,画篮子)

2、抽生上台拾稻穗,然后反过面贴于篮子里。

3、你打算把带哪个字的稻穗送给谁?为什么?

(二)指导写字

(出示农、当、汗、午)

1、你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2、重点指导当,认识小字头,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笔顺,然后书空。

指导农,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笔?

3.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

4.学生练习写一个字,同桌互评,然后再写一个。

五、总结全文

(板书)

6、悯农

辛苦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两三岁的小孩都会背诵,因此,读背并不难,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我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

1、开头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乐于去解决。

2、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生字的学习,诗句的感悟,全是学生自主观察,学习。

3、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

4、如果能从生活中找到相关的.照片,录象资料,或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将更能从心灵上让学生受到教育。

5、朗读的指导还要更细致。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悯农》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大概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尊敬劳动者,激发学生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悯农二首》中的一首,另一首《锄禾》第一册已经学过。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种下一颗谷物,秋天会有许多收获。尽管四海之内没有荒废的耕地,农民还是免不了活活饿死。诗人用“春种”到“秋收”,用“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变化,讲了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可诗的结尾勾勒出的却是一幅悲惨的画面:“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人以这样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二胡独奏曲《江河水》音乐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要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粒、饿”两个字,可以用熟字“立、我”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夫、颗”,可以用与熟字“天、棵”比较字形的方法识记;“死”,可以拆成“一、夕、匕”三个学过的部件来识记。

2写字教学。

要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

粒:米字旁要写窄一些,第六笔是“点”,不是“捺”。

闲:门字框里边的“木”,“捺”要变成“点”。

犹:右边不要写成“龙”。

死:“匕”的笔顺是先写“撇”,后写“竖弯钩”。

(三)词句教学

结合字形让学生了解“粟”是谷物,“万颗子”是很多谷物,从中感受到“春种”到“秋收”,“一粒”到“万颗子”的变化。

结合插图(或投影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四海”,泛指到处;“无闲田”,就是没有空的田地;“犹饿死”,即还是饿死的意思。从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悯”字的意思。

(四)朗读、背诵指导

这课古诗押“i”韵。要在读通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然后结合插图或投影进行想象,经过反复朗读大致了解诗的`内容。朗读时可辅以《江河水》忧怨的音乐,烘托气氛,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在脑子里浮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情境,感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由此产生同情感。经过反复朗读和吟诵,达到背诵。背诵在课内进行。

本诗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五)练习提示

第一、二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第三题是形近字比较,要提醒学生注意它们在字形上的差别和字义的不同。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导入新课。

谁能背诵一年级学过的古诗《悯农(一)》学了这首古诗,我们知道农民种田很辛苦。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怎样呢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古诗,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初读古诗,大致了解图意。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读古诗,想象图画的意思。

(三)自学生字。

1一边读古诗,一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自学生字的读音。2用生字卡片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

(四)了解词义,指导朗读。

通过看彩图和讨论,大概了解“粟、万颗子、四海、无闲田、犹饿死”的意思和诗文的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出节奏感。

(五)品读背诵。

借助彩图(或投影),采用各种形式的反复吟诵(配上音乐),启发学生想象诗文描绘的悲惨情境,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参考资料

《悯农》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大概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尊敬劳动者,激发学生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悯农二首》中的一首,另一首《锄禾》第一册已经学过。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种下一颗谷物,秋天会有许多收获。尽管四海之内没有荒废的耕地,农民还是免不了活活饿死。诗人用“春种”到“秋收”,用“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变化,讲了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可诗的结尾勾勒出的却是一幅悲惨的画面:“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人以这样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二胡独奏曲《江河水》音乐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要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粒、饿”两个字,可以用熟字“立、我”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夫、颗”,可以用与熟字“天、棵”比较字形的方法识记;“死”,可以拆成“一、夕、匕”三个学过的部件来识记。

2写字教学。

要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

粒:米字旁要写窄一些,第六笔是“点”,不是“捺”。

闲:门字框里边的“木”,“捺”要变成“点”。

犹:右边不要写成“龙”。

死:“匕”的笔顺是先写“撇”,后写“竖弯钩”。

(三)词句教学

结合字形让学生了解“粟”是谷物,“万颗子”是很多谷物,从中感受到“春种”到“秋收”,“一粒”到“万颗子”的变化。

结合插图(或投影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四海”,泛指到处;“无闲田”,就是没有空的田地;“犹饿死”,即还是饿死的意思。从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悯”字的意思。

(四)朗读、背诵指导

这课古诗押“i”韵。要在读通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然后结合插图或投影进行想象,经过反复朗读大致了解诗的内容。朗读时可辅以《江河水》忧怨的音乐,烘托气氛,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在脑子里浮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情境,感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由此产生同情感。经过反复朗读和吟诵,达到背诵。背诵在课内进行。

本诗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五)练习提示

第一、二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第三题是形近字比较,要提醒学生注意它们在字形上的差别和字义的不同。(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悯农》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

1、复习《悯农(一)》

2、板书课题,学习“悯”字。

(设计意图:《悯农》是一首组诗,联系旧知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悯”字的学习意在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习惯。)

二、初读求节奏

1、谁来给大家流利地读读古诗?

2、古诗文是有韵律的,自己试着有节奏地读一读。

3、配乐范读古诗。

(初读环节通过流利读、节奏读、配乐读这三个坡度地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品读悟情感

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有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2、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注释。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试着读懂诗句的意思。

4、交流汇报

(1)交流一、二行诗

① 指名读,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赏析诗句的语言特点,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数字夸张的诗句?

③语言训练:仔细观察图,说说从春种到秋收需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④男、女生轮读这两行诗。

(2)交流三、四行诗

① 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这两行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对比的诗句? ③创设情境对话:粮食都到哪儿去

④观察图,了解时代背景

⑤语言训练:被活活饿死的'农民,临死前会说什么?

我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

(在学生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入时代背景、链接相同写法的诗句,意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语言训练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

四、小结

1、师小结

2、布置作业

《悯农》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悯农》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