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文教案

笔构网

2025-08-31教案

请欣赏学生课文教案(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课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儿童故事,讲的是王力力听了妈妈是话后,盼望石榴快点笑,好早日吃到石榴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石榴到了秋天才成熟,成熟的标志是外皮裂开,就像是张开嘴巴笑了。

课文配了两幅插图。第一幅图:小朋友王力力在想办法逗石榴笑,显得天真可爱,让人忍俊不禁,极具儿童情趣。第二幅图:秋天到了,石榴笑了,力力也笑了。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对新事物吸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基础上,能初步感悟到课文意义,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共鸣。学生能较准确表达内心所想,并能说一句完整的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石榴笑了的意思。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石榴笑什么时候笑以及石榴笑了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石榴图片,CAI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一位可爱的朋友,和它打个招呼吧!(未裂嘴的石榴图)

2.教师:还有一位淘气的朋友也想认识孩子们,快把它请出来吧!(裂开嘴的石榴图)

3.比较它们的不同,引出课题。

4.板书,读题。(读出喜爱之情)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出自然段。

2.你想读一读吗?赶紧去吧,要求读正确,通顺。

3.抽生反馈,学生评议。

三.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一段

1.孩子们读得那么认真,老师带领大家到石榴园看看(课件)

2.看到这红彤彤的满树的大石榴,你想说什么?

3.指导朗读句子,流露喜爱之情

院子里有棵石榴树,树上挂满了石榴。

教师:怎么读才能让大家感受到石榴又大又多呢?

4.教师:是呀,望着一个个可爱的石榴,力力小朋友可想吃了,石榴什么时候可以吃呢?

5.抽生反馈

(二)学习第二段

1.力力多么希望石榴早点笑啊,你有好办法帮助力力吗?

2.力力怎么做的?

A.自由读第2段

B.抽生反馈

C.可结果怎么样?(板书)

3.此时,力力的心情怎样?

4指导朗读,读出力力的可爱与着急之情。让学生挑战读一读。

(三)学习第3段

1.师:力力可着急了,有一位好心的婆婆来帮助了力力,你们知道是谁吗?(风婆婆)

2.观看课件,看看风婆婆是怎么样帮助力力的?教师配音读第3段。

3.师:你瞧,石榴裂开了嘴,露出牙齿,笑了。

A.石榴笑了是什么意思,同桌读一读第3段,议一议。

B.指名反馈。

4.力力看到笑吟吟的石榴,她的心情会怎样呢?看第二幅插图说一说。

(四).再读巩固,鼓励探究

1.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用自己的表情表现力力的不同心情。

2.你还知道,秋天一到,哪些水果还会笑呢?它们笑起来又是什么样的?

作业设计

把课文美美地读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15.石榴笑了

唱歌

跳舞贴图?贴图

讲笑话(不笑)(笑了)

学生课文教案 篇2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 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1. 对比欣赏《琵琶行》、《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中的音乐描写。

2. 讨论:白居易和琵琶女感情交流共鸣的原因。

二、 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

三、 重点欣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

1. 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 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a. 完整的音乐情节的展示;b比喻的使用

3. 对比欣赏。

(1)各文段的内容从略。

(2)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

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

音乐描写的发展越来越高超。后人在前人的肩膀上给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四、 讨论:

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

————————琵琶女诗人————————————

↓↓↓↓

年少时:欢乐、风光弹琵琶听琵琶年少时:欢乐、得意

↓↓↓↓

年老时:色衰、门前冷落年老:被贬、漂沦憔悴

↓诉身世伤迁谪↓

↘↙

商人妇:轻别离,啼泪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孤苦

相逢何必曾相识

↘↓↙

同病相怜

教师小结: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两人的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的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音,于是共同成就了千古名篇。

五、 关于“音乐”的引申扩展。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乐成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

今天的流行音乐走向何方?(学生思考,写400字文章)

学生课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看图读六个词语,认识“鸽、公、鸡、席”四个字。

2、学习声母ɡ k h jq x,认识字形会读、会写。

3、能够运用学过的声母、韵母进行音节拼读。

教学重点

声母ɡ k h jq x与韵母的拼读;认识字形会读、会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任务:看图识字、学习声母ɡ k h jq x,会读,会写。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有很多好看的图画,今天老师家就带来了几张想给同学们看看,同学们想看吗?

2、师依次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第一幅图(鸽子),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你对鸽子有那些了解?使学生加强对鸽子这种飞禽的认识。

2、出示“鸽子”这个词语,让学生把图片与词语对应起来,加深对鸽子的记忆。

3、依次出示第四幅图和第六幅图,按照学习“鸽子”一词学习方法学习“公”“鸡”和“席”三个生字。方法如下:

①学生看图,说说图上是什么?你对它有那些了解?

②学生结合图自己读一读词语。

③找个别学生读一读。

④学生开火车读读。

⑤指名学生领读。

三、学习声母ɡkhjqx

1、读声母,认字形。

(1)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鸽子衔的橄榄枝的形状与旁边声母形状的异同

(2)学生轻读“鸽”,师学生从“鸽”字中体会到ɡ的读音。(提示学生发音不要过长)

(3)指名学生来读一读。

(4)师领学生读。

(5)学生齐读,学生开火车来读。

(6)后面五个声母khjqx与ɡ的教学方法相同。

(7)注意事项:记忆字形时,启发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字母进行比较,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母的`。如:n和h可以进行比较,d和q可以进行比较,ɡ和q可以进行比较。

2、写字母,掌握笔顺。

(1)提醒学生声母的笔画、笔顺和每笔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

(2)师提示“j”“x”的笔顺。

“x”的笔画“”叫作右斜,“/”叫作左斜。

四、扩展活动,拼拼读读音节

1、出示前三幅图,说说图上都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2、小黑板出示:ɡ ā ɡā;g u ā ɡuā;x i ā xiā;让学生从中体会出ɡā、ɡuā、xiā的读音,再练习音节的拼读。

3、出示后四幅图,让学生说说每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各是什么。重点指导复习jq x与ü相拼时,ü上的两点要省略的规则。

(1)学生回忆记忆口诀。

(2)还可以教给学生其他口诀:

jq x真淘气,从不和ü在一起;

小ü见了jq x 脱下帽子行个礼;

五、总结

第2课时

教学任务:巩固练习ɡkhjqx、在拼拼读读《雨中的歌》中掌握声母与韵母的相拼规则

一、复习导入

简单复习声母ɡkhjqx的读写规则,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拼音游戏

提前准备好造型新颖的头饰,上面写好声母与韵母,把能相拼的声母和韵母分几个小组,进行拼音练习。

三、拼读儿歌《雨中的歌》

1、学生自己读读儿歌,你能读懂什么?

2、同桌相互读读,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课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xq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xq,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 (清晰—模糊),近义词 (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xq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学生课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训练方面:

⑴ 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句子思想感情。

⑵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想教育方面:

⑴ 使学生感受高尚品格的熏陶,心灵受到净化。

⑵ 增强学生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信心。

3、技巧能力方面:

训练学生合理想象能力,学习如何通过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人品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桑娜的行为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体会人物行为、思想和品德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合理性。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1、出示词语、句子:(破帆、黑面包、从早到晚地干活、屋里又潮湿又阴冷)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来感受、想象一定的故事情境。

2、学生畅谈自由想象的故事情境,教师纵深引领:“这是怎样的一户人家?怎样的一种生活?”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穷人。

二、初步感知课文

1、“你怎样理解这个课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出质疑:穷人是生活上的贫穷,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和物质生活一样的贫穷吗?(在课题旁边板书“?”,有待于课文学过之后再解答。)

2、列夫托尔斯泰比下也有一个关于“穷人”的故事。学生读课文,之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过课文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对课文的初步感受。)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有选择性地将本文主要人物板书:桑娜、渔夫。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段:

⑴ 课件播放小屋内外的样子。“文章是怎样写这贫寒的家庭的呢?”学生找出与其相应的文字。 (一是学生进入当时故事情境,二是通过小屋虽然简陋,但是打扫的干净整洁,体会桑娜家贫穷,体会桑娜能干。)

⑵ 学生画一画有关句子,并读一读,想一想: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他们的家境?(板书:贫穷)

⑶ 你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导朗读)

⑷ 是呀,桑娜家的生活是这样艰难,课文为什么又说是“……温暖而舒适”呢?

(引导学生体会:主人能干,家里人员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⑸ 概括第一段的内容。(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过度:在这样风急浪高的夜晚,桑娜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2、学习第二段:

⑴ 读课文,想一想这段写了什么。

(桑娜出门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抱回两个孩子。)

⑵ 自渎课文,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动呢?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① 桑娜是在自己亲人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说明了桑娜善良、富有同情心。反过来说,正因为桑娜善良、富有同情心,才会去看望邻居西蒙。

② 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的高尚的品质?联系具体内容说一说。(心理活动和行动) A、“他的心跳的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觉的非做不可。”“非这样做不可?”有人逼他吗?哪是什么促使她“非这样做不可?”

体会:桑娜这种行为没有夹杂任何的私立因素,完全出于内心良心的驱使,因此才会” ……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觉得非做不可”。

B、“他忐忑不安的想:他还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抱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

(通过理解省略号的作用,体会桑娜的内心活动的内容:因为生活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太重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刚刚能填饱肚,再加上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只能使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桑娜的内心活动再次表现了桑娜高尚的心灵。) 你从省略号体会到了什么?

a、表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内容时断时续。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面对家庭现实,内心充满矛盾。她的思绪既不连贯,也没了条理。她想到了丈夫抚养自己5个孩子的艰辛,现在又多了2个孩子,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学生接读:他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b、可能是有什么声响使桑娜以为丈夫回来了,然后又判断出不是丈夫回来了,桑娜的心呀,七上八下。(学生接读: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c、桑娜对自己的责怪的省略。(学生接读:明明知道丈夫养活5个孩子已经够苦的了,为什么还要抱他们回来呢?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d、接着她猜测丈夫会打她,但是她一点也不后悔。(学生接读:谁让我这么做了?既然已经抱回来了,就由他打吧?自己受点皮肉不算什么,只要这两个孩子有了着落,我挨打也值得了,我也心甘情愿了。)

⑶ 再游览课文,你认为作者在表达上还运用了哪些技巧?(语言、动作、神态、标点符号)

教师小结: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把文章写生动,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标点符号也表达人物感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⑷ 在理解了人物品质、人物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桑娜抱回孩子后人物内心活动的语句,从中再次深入体会桑娜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的朴实、善良的思想境界。

3、学习第三段:

通过理解人物的语言,来感受渔夫的美好品质。

课文对桑娜的这个人物,主要通过对她什么描写,突出人物品质?(心理)那么,对于渔夫这个人物,主要进行了什么描写呢?(语言)。请画出课文中对渔夫语言的描写,读一读,体会一下。

⑴ “得把他们抱回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把这句话改成肯定:得把他们抱回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是不行的!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心灵。)

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理是什么想法? (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回来,怕孩子醒来看到母亲死去的惨相。渔夫完全为着孩子着想,至于自己生活负担如何,完全没有考虑,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⑶ 把“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把这句话换成“我们总会过下去的”,你同意吗?为什么用“熬”? (通过这个“熬”,可以看出渔夫的美好心灵,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要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四、总结全文,提升中心

再次读课文,你想说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善良)。同时解决上课之初提出的质疑:“穷人”是真正的穷吗?“不穷。”他们虽然物质生活贫穷,但是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他们勤劳、善良,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板书:富有)

五、课后作业

选择:(以体现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性。)

穷人渔夫和妻子桑娜决心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抚养七个孩子成长,他们怎样克服困难的?请同学们做一回文学大师,帮助他们把孩子养大,好吗?

六、续写练习

一是训练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二是激发学生潜在的道德素质,与渔人夫妇高尚的品格产生共鸣,三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课文教案(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课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课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儿童故事,讲的是王力力听了妈妈是话后,盼望石榴快点笑,好早日吃到石榴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石榴到了秋天才成熟,成熟的标志是外皮裂开,就像是张开嘴巴笑了。

课文配了两幅插图。第一幅图:小朋友王力力在想办法逗石榴笑,显得天真可爱,让人忍俊不禁,极具儿童情趣。第二幅图:秋天到了,石榴笑了,力力也笑了。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对新事物吸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基础上,能初步感悟到课文意义,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共鸣。学生能较准确表达内心所想,并能说一句完整的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石榴笑了的意思。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石榴笑什么时候笑以及石榴笑了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石榴图片,CAI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一位可爱的朋友,和它打个招呼吧!(未裂嘴的石榴图)

2.教师:还有一位淘气的朋友也想认识孩子们,快把它请出来吧!(裂开嘴的石榴图)

3.比较它们的不同,引出课题。

4.板书,读题。(读出喜爱之情)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出自然段。

2.你想读一读吗?赶紧去吧,要求读正确,通顺。

3.抽生反馈,学生评议。

三.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一段

1.孩子们读得那么认真,老师带领大家到石榴园看看(课件)

2.看到这红彤彤的满树的大石榴,你想说什么?

3.指导朗读句子,流露喜爱之情

院子里有棵石榴树,树上挂满了石榴。

教师:怎么读才能让大家感受到石榴又大又多呢?

4.教师:是呀,望着一个个可爱的石榴,力力小朋友可想吃了,石榴什么时候可以吃呢?

5.抽生反馈

(二)学习第二段

1.力力多么希望石榴早点笑啊,你有好办法帮助力力吗?

2.力力怎么做的?

A.自由读第2段

B.抽生反馈

C.可结果怎么样?(板书)

3.此时,力力的心情怎样?

4指导朗读,读出力力的'可爱与着急之情。让学生挑战读一读。

(三)学习第3段

1.师:力力可着急了,有一位好心的婆婆来帮助了力力,你们知道是谁吗?(风婆婆)

2.观看课件,看看风婆婆是怎么样帮助力力的?教师配音读第3段。

3.师:你瞧,石榴裂开了嘴,露出牙齿,笑了。

A.石榴笑了是什么意思,同桌读一读第3段,议一议。

B.指名反馈。

4.力力看到笑吟吟的石榴,她的心情会怎样呢?看第二幅插图说一说。

(四).再读巩固,鼓励探究

1.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用自己的表情表现力力的不同心情。

2.你还知道,秋天一到,哪些水果还会笑呢?它们笑起来又是什么样的?

作业设计

把课文美美地读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15.石榴笑了

唱歌

跳舞贴图?贴图

讲笑话(不笑)(笑了)

学生课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训练方面:

⑴ 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句子思想感情。

⑵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想教育方面:

⑴ 使学生感受高尚品格的熏陶,心灵受到净化。

⑵ 增强学生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信心。

3、技巧能力方面:

训练学生合理想象能力,学习如何通过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人品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桑娜的行为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体会人物行为、思想和品德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合理性。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1、出示词语、句子:(破帆、黑面包、从早到晚地干活、屋里又潮湿又阴冷)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来感受、想象一定的故事情境。

2、学生畅谈自由想象的故事情境,教师纵深引领:“这是怎样的一户人家?怎样的一种生活?”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穷人。

二、初步感知课文

1、“你怎样理解这个课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出质疑:穷人是生活上的贫穷,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和物质生活一样的贫穷吗?(在课题旁边板书“?”,有待于课文学过之后再解答。)

2、列夫托尔斯泰比下也有一个关于“穷人”的故事。学生读课文,之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过课文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对课文的初步感受。)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有选择性地将本文主要人物板书:桑娜、渔夫。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段:

⑴ 课件播放小屋内外的样子。“文章是怎样写这贫寒的家庭的呢?”学生找出与其相应的文字。 (一是学生进入当时故事情境,二是通过小屋虽然简陋,但是打扫的干净整洁,体会桑娜家贫穷,体会桑娜能干。)

⑵ 学生画一画有关句子,并读一读,想一想: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他们的家境?(板书:贫穷)

⑶ 你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导朗读)

⑷ 是呀,桑娜家的生活是这样艰难,课文为什么又说是“……温暖而舒适”呢?

(引导学生体会:主人能干,家里人员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⑸ 概括第一段的内容。(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过度:在这样风急浪高的夜晚,桑娜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2、学习第二段:

⑴ 读课文,想一想这段写了什么。

(桑娜出门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抱回两个孩子。)

⑵ 自渎课文,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动呢?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① 桑娜是在自己亲人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说明了桑娜善良、富有同情心。反过来说,正因为桑娜善良、富有同情心,才会去看望邻居西蒙。

② 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的高尚的品质?联系具体内容说一说。(心理活动和行动) A、“他的心跳的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觉的非做不可。”“非这样做不可?”有人逼他吗?哪是什么促使她“非这样做不可?”

体会:桑娜这种行为没有夹杂任何的私立因素,完全出于内心良心的驱使,因此才会” ……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觉得非做不可”。

B、“他忐忑不安的想:他还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抱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

(通过理解省略号的作用,体会桑娜的内心活动的内容:因为生活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太重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刚刚能填饱肚,再加上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只能使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桑娜的内心活动再次表现了桑娜高尚的心灵。) 你从省略号体会到了什么?

a、表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内容时断时续。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面对家庭现实,内心充满矛盾。她的`思绪既不连贯,也没了条理。她想到了丈夫抚养自己5个孩子的艰辛,现在又多了2个孩子,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学生接读:他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b、可能是有什么声响使桑娜以为丈夫回来了,然后又判断出不是丈夫回来了,桑娜的心呀,七上八下。(学生接读: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c、桑娜对自己的责怪的省略。(学生接读:明明知道丈夫养活5个孩子已经够苦的了,为什么还要抱他们回来呢?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d、接着她猜测丈夫会打她,但是她一点也不后悔。(学生接读:谁让我这么做了?既然已经抱回来了,就由他打吧?自己受点皮肉不算什么,只要这两个孩子有了着落,我挨打也值得了,我也心甘情愿了。)

⑶ 再游览课文,你认为作者在表达上还运用了哪些技巧?(语言、动作、神态、标点符号)

教师小结: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把文章写生动,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标点符号也表达人物感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⑷ 在理解了人物品质、人物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桑娜抱回孩子后人物内心活动的语句,从中再次深入体会桑娜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的朴实、善良的思想境界。

3、学习第三段:

通过理解人物的语言,来感受渔夫的美好品质。

课文对桑娜的这个人物,主要通过对她什么描写,突出人物品质?(心理)那么,对于渔夫这个人物,主要进行了什么描写呢?(语言)。请画出课文中对渔夫语言的描写,读一读,体会一下。

⑴ “得把他们抱回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把这句话改成肯定:得把他们抱回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是不行的!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心灵。)

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理是什么想法? (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回来,怕孩子醒来看到母亲死去的惨相。渔夫完全为着孩子着想,至于自己生活负担如何,完全没有考虑,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⑶ 把“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把这句话换成“我们总会过下去的”,你同意吗?为什么用“熬”? (通过这个“熬”,可以看出渔夫的美好心灵,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要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四、总结全文,提升中心

再次读课文,你想说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善良)。同时解决上课之初提出的质疑:“穷人”是真正的穷吗?“不穷。”他们虽然物质生活贫穷,但是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他们勤劳、善良,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板书:富有)

五、课后作业

选择:(以体现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性。)

穷人渔夫和妻子桑娜决心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抚养七个孩子成长,他们怎样克服困难的?请同学们做一回文学大师,帮助他们把孩子养大,好吗?

六、续写练习

一是训练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二是激发学生潜在的道德素质,与渔人夫妇高尚的品格产生共鸣,三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