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1
囫囵吞枣,快马加鞭地看完了此书。完成了我台历四月的作家。没想到会这么好看,从第一个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始到第六个故事,每一个都是一种莫名产生的执念,当然在这执念之中爱情是主旋律。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孩童时期的暗恋刻画深动深刻,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特别心理描写尤为精准。少女的浪漫幻想,不切实际的做法都显得可爱而合情合理。看来后来,又恨其不醒悟不争取,想来觉得是作者太过贬低女性。后来看到第四个故事,作者细节描写男性的暗恋就明白了,作者只是对所有的执念就是很有执念的描写。看到第五个故事,再次被作者细节描写的功力震惊。对于天气描写之细微,比喻手法无比让人无比赞叹。每一个细节描写,每一次心理描写无不认同。作者一定是被上帝握过手才降生的。
在我的想象里作者坐在咖啡厅仔细观察世界的一切,他应该是个极其细腻的人,对情感的感觉度极高而精准。一开始遗憾作者自杀,看完以后反而也不觉得奇怪,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一定会二刷的一本书。所以,执念究竟是好还是坏呢我那玛丽苏的文章要不要看看再改改?五月的海明威我来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2
一个人取得了某些成就,就会比较忘我,得意忘形,忘记自己之前的经历,高举这些成就去向别人炫耀。初心很难坚守,容易被一些华而不实的荣耀迷惑,让自己变得傲慢,自以为是。琴多维克是不是这样的人,不得而知,毕竟在成名之前,他就不喜同人讲话,不喜同伙伴玩耍,孤单地做着自己的事。
突然出现的博士,被扭转的局面,为后面的发言做了铺垫。象棋的比赛和故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30分钟里的自述。终于可以像正常人那样讲话,终于找到一个人,能倾听那段被囚禁的故事,终于避开了那个牢笼。
博士能记得象棋里面的布局,能记得每个象棋高手下过的棋,这个看似让人惊讶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惊讶,肯定还有许多人,能清楚的记得那段时间里每一个月每一天每一时刻发生的事情。
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他们是幸运的,能等来黎明的曙光,也是不幸,活着的时刻,每想起惨不人道的经历时,都会痛不欲生。患有“象棋病”的患者,即使在治疗中好转起来,最好不要想起,一旦想起,就像棋局里的棋子,去经历任人指挥的命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3
“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你就该明白,这是个死去女人的来信,她在向你诉说她的一生,她的一切,从头到尾都属于你。”
“我从认识你的那天起,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在那以前,我生活在一团乱麻之中,我不想再记起那段糟糕的岁月。”
“是我自己,我自愿凑到你的面前,扑到你的怀里,一头栽进我的命运里。”
这是一场一个女人用生命来诠释的爱情,她对他爱到了极致,原本打算不声不响地度过余生,却因为孩子的离世而悲恸难忍终于在生命临近时写下一纸长信寄给那个不会爱上任何的男人。
书是茨威格的短篇集,首属这一篇最为出名,也是这一篇最让我难以释怀,合上书的时候我不禁怀疑这世间是否有像这个女人那般的爱,如此卑微敏感小心翼翼也如此奋不顾身至死不渝。这个女人是疯狂的,她的爱源于和那个男人的一个照面,一个笑容,一声道谢,她亲吻他摸过的门把手,她收集他丢在门口的烟头,甚至她不知多少次找理由跑下楼仅仅为了看看他的房子里是否亮着灯以此来感觉他的存在。
这份暗恋,这份爱慕如同万丈光芒撕扯开她原本黯淡的生活,由此她因为这份爱而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甚至到后来落入风尘,困于生计也不曾放弃。
茨威格用细腻的心理描写,以一封书信,一种心里独白的形式,描绘了这样一个甚至可以说是偏执的女人在爱情面前的形象,让你为这个女人疯狂的爱震惊,也为此感伤。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4
看完沉淀过几天后,才来写书评。
对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我一直只闻其名,未曾真正拜读过他的作品。现在想来,真的是相见恨晚之意油然而生。
来谈本书的第一篇,看完书后又去找了外国黑白影片和中国徐静蕾的电影来看,两部影片都是极大尊重了原著。因为中西表现手法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外国那部影片,把那个年幼的小女孩徘徊辗转的楼道刻画的让人难以释怀,而徐导影片中是从窗户窥见的四合院落。我无法说哪个更好,但是建筑时代地点的选择,自然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认真想来,对故事中那个连姓名也不曾知晓的女孩是有着怜悯之心的,她是个悲剧的人,但这悲你无法搁置归咎到任何其他因素上去。幼时的感情,是一种混杂着崇拜敬仰好奇依赖的多重混合,在一栋小小楼内。一个携着众多书与高雅家具搬来的陌生人,会是那个灰白时光中点亮她瞳眸的浓墨重彩。所有眷恋成了理所当然,毕竟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你避不开的,关注满满演化成依恋。若故事在女孩搬家,那夜等在楼道里看着他携其他女性回来是便哑然而止,我会觉得这是个好故事。朦胧的情感被时间锋利边缘割伤,在岁月浸润下愈合。这样一段痴痴的恋,是极好的。然而作者却偏偏不放过她,多年后两次重逢,她的离去都是含泪的,因为她从未被记住,哪怕,认出。她眼中那个才情横溢的人是薄情的,或是说不在意的,就在看客都嘘然惋惜时,这个傻姑娘还在死之前念念不忘。
如果故事哑然而止,那是传奇中的现实,可是它继续了,于是便成了现实中的传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5
无望的等候,并不是为了虚度光阴,也不是为了让他人感到羞愧,而是在痴痴等待一个不可能的答案。有谁,愿意用十八年的等候去换一个并不爱自己的人的遗憾。
她住在一个充满阳光的街区,一切是多么美好与难忘,当然,除了一户整天吵架的邻里。直到那天,那个命中注定的人出现在她的生命中,那个小说家搬进了这个小街区,她只觉一种朦胧的感情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发芽、生根。时而像一条滚滚奔流的大江,惊涛骇浪,汹涌澎湃;又像一湾静谧的湖水,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她用各种方法去收藏小说家的存在,捡小说家的烟头,触摸小说家的门把手,甚至跟踪小说家,追逐他的影子。但是,她搬离了这个幸福的街区,再见到小说家的希望渺若晨星,她非常难过,心如刀割;为了小说家,她可以由淑女变为脾气暴躁的女子;为了小说家,她可以与朋友争执到恨之切骨,她甚至抱怨是上天不公。
时光荏苒,十八年的的等候悄然逝去,在茫茫人海之中,她的目光仿佛又触碰到了小说家的影子,依然是那么令她魂牵梦萦,楚楚动人。十八年的等候早已使她变得成熟,她以最好的微笑迎接他,像迎接朝阳,但是,他竟然没有认出她来。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像以前对待小说家一样对待孩子,宁愿职位低下也要让孩子上贵族学校。直至儿子病死前,写信前,她也在孜孜不倦的哺育孩子。
读到这,我才发现茨威格不只是歌颂女性在爱情中的牺牲和真挚,更加让我动容的是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我们出生至长大成人,再到娶妻生子,父母对我们的爱从一而终,从未打过任何折扣,我们终其一生都还不了这份恩情。此刻,我们正值青春年华,唯有刻苦学习,提升自己,在有空闲的时候,放下手机,帮助父母干干家务,听听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帮爸妈做一顿晚饭,给他们写一封感恩的信。表达爱,永远不嫌早。
小说的最后,小说家坐在椅子上,桌上是一封零散的信件,他面朝即逝的夕阳,吐出一长串的烟圈,长叹了一口气,发呆——为这深情的错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6
“我再也不想读60年代以后的法国文学了,再被吹得天花乱坠也不读了,因为它们的作者都是以让读者看不懂为己任的。”朋友分享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读者看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的观感。很久没有如此畅快的看一本书,只花了两天的碎片时间,我读完了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中收录了他的两部中篇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终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我绝望的爱慕之情。”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白发苍苍,举止高雅的老妇人,她在四十岁的时候,出于一种高尚的感情,去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赌徒,却由于瞬间活力的驱使而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明白的男人…”
两个故事中都以死亡告终的男女主角有一个共性,也是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偏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陌生女人,偏执的爱一个总也认不出自我的男人,即便她曾为他付出了自我,为他生过一个孩子,为他倾注了自我认识他之后的余生,直至他们的儿子和她自我皆以病亡悄无声息的消失于无形……《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赌徒,偏执的沉迷于赌博,作者对他在赌桌上形象的描述可谓淋漓尽致,他原本有显赫的家世与大好的前程,却在赌桌上输掉了自我的人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7
文章一共分成4个故事,分别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马来狂人、女人和大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的是只有奉献没有索取的爱情,尽管结局不是那么美好。贯穿始终的那信中的话语充满了痛苦挣扎与寂寞,但我想这是值得歌颂的爱情。象棋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普通人,在空虚和寂寞的折磨下,变成象棋大师战胜世界象棋冠军。但是也因为空虚的折磨,变得神经异常。马来狂人,是一个医生在探讨我们身为一个工作的角色,应该为这身份带来的义务做出多少程度的牺牲,才是在应尽的义务的范围内。女人和大地,个人感觉描述太多,完全不知道主线在哪里。只知道这是一个艳遇的故事。
个人感触最深的就是前两个故事:在阅读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感觉这女人的例子还是挺极端的,但是就是这种极端行为,才更加显示出那种纯净爱情的美好。在阅读的评论区看到一段话,也是让人感慨。
爱情真的很奇特,爱一个人不仅爱他的好,他的各种优点,更重要的是爱上他的各种不好。就像毛姆在面纱中说到:“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挑,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的势力,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有时候爱一个人,最糟糕的处境就是,我没有爱上你尽力呈现的美好一面,而是爱上了你浑浊不堪的内心”这样的爱情真的很让人羡慕。
第二个故事,讲的其实类似于一万小时定律,但是在寂寞的强大能量下,人们会因为无聊而发疯。类似现在疫情严重,只能呆在家里,不知道干什么一样。这里给我影响最深的是,人思考一项东西,是需要锚点的。我们需要有一样东西去展开我们的思想,然后才能开始我们的遨游。这时候,我想刻意去让自己的脑子变空,其实也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这有点像佛教里的正念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篇8
先是被徐静蕾拍的电影所吸引,后来又去看了话剧,脑海中始终挥不去的一个疑问是:为什么不告诉他呢?她是多么爱他,还为他生了一个孩子,甚至是在有机会和他再次相见的时候,我甚至猜测是她较为清高、自尊,放不下面子向深爱的人剖白一切。直到看完书才明白:因为懂得,所以不说。
她深爱的这个人本性只喜欢爱情中无忧无虑,轻松自在,游戏玩耍,突然之间要对一个命运负责,一定会感到难堪而棘手的,也一定会觉得她拴住了自己,并因此产生怨恨,纯粹的爱情便会产生阴翳。但是她天真的以为自己怀着爱情和感激一直思念着他,他也一定会同样的思念自己,但是不,命运比想象中更要残酷,他已经完全忘记了他,甚至在她死后,他在读着说明真相的信时,对她的回忆都是模模糊糊、朦胧不清的,宛若一块石头,在流水底下闪烁不定,飘忽无形。即使文末,提到他百感交集,突然思念起这个看不见的女人,但这种情绪又能保持多久呢?
爱情的残酷之处就在于双方永远不可能完全对等,对于付出较少的那一方,相对于用生命全心全意爱着的那一方,你甚至都不能用道德、法律之类的标准来衡量或者谴责,爱情本来就是来无影去无踪的。
情不知所起,故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