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灿烂千阳》读后感(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1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这是一本即《平凡的世界》后又一次深深感动我的书,感谢作者带给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让我认识了阿富汗,让我去了解阿富汗人民所经历过的苦难,尽管这苦难或许只是一部分。
作者展示给我的是人性的光辉,人们心底埋葬的关于希望的种子,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处境,这粒种子永远不会死去,终有一天,希望会萌生出嫩绿的芽,救赎每一个虔诚的人。两位阿富出身汗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带着不属于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摧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在不可宽恕的年代,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最终,自由与幸福抵达了穿越了战乱的莱拉,用玛利亚姆的生命。这是20世界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阿富汗,这使我十分震惊,我意外于此般生活竟然在这么近的年代的发生,这并不是过去,或者这还是未痊愈的伤疤。
我没法去深刻地体会阿富汗女性的苦难生活,我无法了解她们一生的深重灾难,但是,由她们,我更加感激并珍惜现在的生活,我自由,我拥有自己的权利。我出生并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个和平的国度。
我喜欢看书中字里行间传递给我的主人公自我救赎的毅力,她们有她们的信仰,或许我无法完全理解这样的信仰对她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隐约可以体会,信仰是她们身体中不能缺少的东西,就像大脑,就像血液。但是令我十分悲痛的是宗教往往被用作成有些人实施残暴、谋取私利的幌子,但信仰本身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零星感受。我相信,它能带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2
故事,从主人公玛丽雅姆的十五岁生日开始。
这一天,她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作为一个私生女,她从小就受尽人们的鄙视和辱骂。随着母亲的自杀,本来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仿佛陌路。为了面子,狠心的父亲将她嫁给了咯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为妻。谁料上天不公,玛丽雅姆七次怀孕却七次流产。动荡年代下又加了家庭暴力,使得她永远走不出生活的阴影。
十八年过去了,战乱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加激烈。少女莱拉的幸福家庭已被摧毁。她青梅竹马的连任塔里克举家搬迁,两个哥哥在战争中死去,而一枚火箭弹,送她父母上了天堂。无奈之下,她只得也嫁给了此时已年近六十的拉希德。
于是,玛丽雅姆与莱拉,这两名阿富汗女子,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会议,忍受着家庭暴力的重压,生活在了同一个屋檐下。曾经,为了一个并无良心的丈夫,她们水火不溶;却在经历无数磨难之后,缔结了情谊,相濡以沫。
然而,最终拉希得发现,莱拉的女儿竟是塔里克的孩子。而莱拉亦发觉,当年告诉她塔里克死讯的人,竟然是由拉希德唆使并雇佣的。于是,他们争吵、打斗。残忍拉希德竟欲掐死莱拉。危急时刻,玛丽雅姆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却毁灭了她一生的举动——杀死拉希德。
整本书的语调凄哀,色彩阴暗,当名字却叫做“灿烂千阳”。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但现在我明白了。这是怎样的一副巨大的绝望与微弱的希望共存的、坚强、悲剧的生命画卷啊!
同样是人,与生活在战乱中的阿富汗人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想要什么,几乎就有什么。如此多吃多占,我们平日里却从未想到要为那些不幸的人们做些什么。在社会底层,阴暗的角落里,有成千上万的人们在苦苦挣扎。也许只是为了一滴水,也许只是为了一粒米,但那却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希望啊!
虽然上天不公平,虽然它无数次地摧毁他们的希望,但坚强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反抗。面对动荡的社会,残忍的塔班,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拯救自己,拯救他人。很多人,像玛丽雅姆一样,有着并不幸福的生活开端,和无比悲惨的结局。但请永远记得,她们曾经为之付出,努力。她们没错,错的是这个世界,是我们!
想起莱拉父母一生的愿望:住在海边听海浪的声音,观日出日落,仅此而已。想起玛丽雅姆的愿望:再回到童年的泥屋,再闻一次那绿草的芳香,再回池塘边钓一次鱼。这么简单的愿望,却从来都没有机会去实现。我不忍,也无法想象,当火箭弹爆炸在身边的一侧,莱拉父母在想什么;当塔班举起枪,要杀死玛丽雅姆的时候,她在想什么?
能想什么呢?希望?是永远的绝望吧!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3
人性内部有一些东西是邪恶的,道德,或者“超我”给人类个体的限制有时是无法决定引领个体发展方向的好坏的。就好似阿富汗社会对女性的道德标准是穿布卡,任由丈夫纳妾、打骂,这才是“好妻子”应该有的样子。
我初读的感触是阿富汗这个国家社会的动荡不定给她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以及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当时读完的感慨是,生活在中国这样安全的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的社会,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啊。我为书里阿富汗女性的悲惨遭遇感到不幸的同时,也在为自己较她们而言的幸运暗自窃喜——那是隐藏在人性阴暗面里的,羊群围观恶狼吃掉同伴尸体时,对于被吃的不是自己而感到幸灾乐祸。
一种值得羞耻的幸灾乐祸。
我又读到玛丽雅姆的丈夫拉希德在她面前吹嘘,在她提出一些囿于文化水平的无知问题时,对她给予的嘲讽和蔑视。“这你都不知道啊,玛丽雅姆——唉,你当然不知道。”那个男人总是眼里充满冷漠,叼着烟卷,不耐烦地命令她端上晚饭,并对菜式挑三拣四。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压抑着慢腔怨怒想要冲进书里揍碎他的鼻子,读完后合上书,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思绪从压抑沉闷、充斥着动乱与战火的阿富汗飘回来,回到温暖宁静、人来人往的书店里。我感受现实的美好,感激和平的珍贵。
然而人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向前走,无论好坏。
我重读这本书是在学校的寝室里,一整天待在屋里极少动弹,我的手脚有些冰冷。第二次,我不那么迫切地想要揍碎拉希德的鼻子了。我了解到他为失去的儿子愧疚,对不容易得来的儿子极力弥补,了解到他理想中的杂志女郎与现实中娶到的“黄脸婆”的对比产生的落寞和无力。我也看到人伦在真主要求的“道德”下怎么被磨灭,法律与良知如何被碾作儿戏。身为一个男权文化下的底层人,一个失败的父亲,一个魔鬼一样的丈夫,拉希德也不过是扭曲的政治文化下驱策的傀儡。
——对于这样的傀儡,莱拉和玛丽雅姆绝对应该用更残酷的手法来整治他。
长大就要意识到人是具有多面性的。正如小姨告诉我的那番话,那些伤害你的人固然可憎,但他们同样也是更为可怜的受害者。细品拉希德的举止,我竟感到难以置信的熟悉。这种熟悉来自于——?(“这你都不知道啊”......)尽管不愿意这么想,但拉希德的话语仪态,竟是不可避免地与我爸爸重合了。这令我不寒而栗。现实的美好被翻了个面,露出了与它对立的残忍狰狞。
自私、愚蠢和面对弱者的颐指气使。阿富汗喀布尔的简陋小楼换成中国包头的敞亮大街,布卡换成皮衣,走在身边的男人不抽烟,却说着一模一样的话语,做着一模一样的动作和神情。
这便是更加怅然的,让我深层次感到无力的东西。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甚至都难以对其下定义。尽管很多东西都不一样,比如家暴,比如性伤害,比如命令。然而莱拉和玛丽雅姆会做的反抗,与我和妈妈竟也相似。如果我是阿富汗人——不!
最令人绝望的人性深处的东西,其实从来都未曾改变。
不禁想到了房思琪的那句至理名言。
“生气才是美德”。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4
男女平等喊了多少年了,真正平等了吗?既然平等了为什么还有这标志不平等的节日?阳光能照射到每一个角落吗?在我们不知道的世界中还有哪些我们未曾涉足?跟随我走进《灿烂千阳》,去感受阿富汗的妇女们的悲惨吧。
渴望得到父爱的玛丽雅姆在没有父爱中苦苦求索,但她得到的却是15岁时被父亲无情的将她嫁给大她二十几岁的老男人;逆来顺受玛丽雅姆在丈夫的蔑视中苦苦等待,在她不打死丈夫,莱拉就被丈夫掐死的情况下,她用铁锹除掉虐待她丈夫后,等待她的却是被押上上断头台。莱拉,一个有知识、漂亮的女孩,由于战争,她在怀了自己所爱的人的孩子后,在得到了爱人已经死的消息后,为了让腹中的胎儿能活下来,不得不嫁给了那个比她大四十几岁的老头子——玛丽雅姆的那个总折磨她的丈夫。命运让这两个女人生活在了同一屋檐下,他们相依为命。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莱拉终于和他的两小无猜的塔里克,她第一女儿的父亲结为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了。
她们的命运多戗,活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见到阳光。那么多的人死于非命。战争让他们流离失所,爱无所爱。战争让年轻轻的未老先衰。这两个女人的丈夫,那个脾气暴躁的修鞋匠,他带给她们多少痛苦啊!殴打、泄欲、蔑视……女人在他的眼里是什么呢?走动的动物。
身为女性,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以女性的细腻去感同身受。为阿富汗的妇女不平,为她们那不反抗而悲哀,为她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而黯然。虽然这本书的情节比较平缓,不像《追风筝的人》那么跌宕起伏(她们是同一个作者),但就这真实的叙述却打动了更多的人,尤其是女人。它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阿富汗,了解了战争的残暴。
什么时候妇女真正的解放?让阳光照到每一个角落?
为自己生活在和平环境中而高兴,为自己能为自己做主而欣喜,为自己还能在阳光下自由呼吸,欢快跳跃而大声欢笑,为自己能与家人一同生活而微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洗尽铅华,留下纯真,为他人更为自己。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5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这是诗人赛依伯的诗作《喀布尔》里赞美阿富汗喀布尔这座城市的诗句,从诗句中也能想象出未遭战火蹂躏的阿富汗有多美!书名《灿烂千阳》取自其中。
《灿烂千阳》犹如一部阿富汗民族的血泪史,胡赛尼将阿富汗这个动荡不安的国家,最黑暗血腥的几十年,毫无保留地抖露出来,暴露在阳光下。它让全世界了解了阿富汗,了解了一个积贫孱弱的民族数十年的纷繁动乱与内忧外患;无数平民百姓在历史大河里载沉载浮、无力挣扎;以及阿富汗女性如何在最不利的条件下,隐忍着伤痛与传统家庭伦理奋勇对抗。
两个普通的阿富汗女性,呈现给我们整个阿富汗女性的悲剧以及阿富汗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境况。
玛利亚姆出生在一个被父亲抛弃了的单亲家庭,童年时代活在母亲永无止境的仇恨中,同时也让她一直都幻想着渴望着父爱,没有人教给玛丽雅姆反抗和自由,在被迫嫁给拉希德以后,玛丽雅姆默默地忍受着家暴、羞辱、奴役。
丈夫拉希德形象威严,观念保守,信奉男权至上,并把女性当成生育和做家务的工具。他要求女性为他洗衣做饭、生养男孩;要求凡事服从丈夫,对妻子稍有不满,就拳打脚踢,甚至棍棒相加;他限制女性自由,强迫女性戴面纱穿黑袍,禁止她们在没有自己陪同下出门。她一生战战兢兢地服侍着丈夫,但这一切都没有换来丈夫的半点尊重,面对丈夫的屈辱,她不是没有不满,只是她并不知道如何反抗。
甚至在试图从拉希德的魔爪里救下莱拉的时候,玛丽雅姆也怀着也许拉希德会醒悟的希望,但是当她从拉希德的眼神里只看到了穷凶极恶的魔鬼脸庞而没有看到一丝悔改时,她意识到了自己别无他路可走。忍耐不会让恶魔醒悟,忍耐只会姑息甚至造就恶魔,玛丽雅姆已经忍耐地够久了。
对于她这样隐忍了一辈子的人,她的反抗是杀死了这个她顺从了一辈子但却都不为所动的丈夫。判决那天,玛利亚姆只要想到,莱拉从此将会和她的两个孩子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她便觉得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当她坚定默然地走向死神的那一刻,她才觉得自己是真正地活着。带着这个世界的偏见,她再也可以不用畏惧了。
在这场暴力家庭下和玛利亚姆相依为命的莱拉,出身于阿富汗中产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除却战争,童年度过的算是比较快乐。
但战争改变了这一切,她的两个哥哥在武装冲突中丧生,她和父母在搬家过程中遭遇流弹,父母双亡,她本人则被玛利亚姆及其修鞋匠丈夫收留。当她知道自己怀孕的时候,为了她和塔里克的孩子,她选择忍受屈辱和痛苦。就这样以一种强悍的神经来支撑她在拉希德眼皮子底下不动声色地瞒天过海。
不像玛利亚姆的隐忍,莱拉在受到屈辱时会反抗,即便这么做会遭受到拉希德的暴打;她会偷偷集资,策划一场不为人知的逃离计划;会在战后选择回到那个可怕的地方,为了参与故乡重建。
就像莱拉的爸爸小时候对莱拉的教导一样:我知道你还小,但我希望你现在就明白并且记住这个道理。婚姻可以等待,教育却不行。你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女孩,真的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莱拉。这一点我很清楚。我还知道等到这场战争结束了,阿富汗将会像需要它的男人一样需要你,甚至比需要它的男人更加需要你。因为,如果一个社会的女人没有受过教育,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的可能,莱拉,没有可能。
面对严酷的社会环境,她们的微弱的个人意志无法和残酷的时代抗衡。无止境的忍耐,是无数个玛丽雅姆们和无数个莱拉被教育着用于自保的方式,她们被驯服或被强迫着一而再而三地低头。可是她们并没有因此就一味的臣服,做一个沉默的弱者,而是以或许温和或许强烈的姿态进行着抗争。
文章最后写道,每个阿富汗人的故事都充满了死亡、失去和无法想像的悲哀,这让她吃惊不已。然而,她也看到,人们找到了一种苟且偷生、继续生活的办法。
就像,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愿世界和平!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6
这两天读了一本书。
算上这一本,作者写的书一共读了两本。《追风筝的人》好像是初中读的,具体时间已经忘了。这一本《灿烂千阳》是今天下午看完的。
小说有两个女主人公:玛丽雅姆、莱拉。
两个人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最后两人的命运却相互交织,紧密相连。小说描写了阿富汗地区将近半个世纪的事。
玛丽雅姆算得上是一个私生女,从出生开始就和母亲娜娜住在一个泥屋里。只有每逢星期四才有机会见到外面的世界,不过不是看的,而是她的父亲描述的。在母亲上吊死去之前、被父亲嫁给老男人之前,她对父亲一直是美好的。
在嫁人之后,经历了怀孕流产,随后开始了被家暴多年的人生。因为战乱频发,莱拉的家人都没了,她误认为塔吉克死去,嫁给了拉希德。玛丽雅姆却是极为厌恶的。
直到莱拉的女儿出生,二人才冰释前嫌。随后莱拉的儿子出生,儿子逐渐长大。从莱嫁人后的第十年,遇见了塔吉克。青梅竹马的感情是说忘却忘不掉的,但被拉希德发现了,他想杀了莱拉。一番搏斗后,拉希德被玛丽雅姆用铁锹杀死。
玛丽雅姆为了让莱拉活着,进了监狱,也执行了死刑。莱拉和塔吉克回到了家乡。
看到玛丽雅姆毫无反抗的嫁人,我是恨其不争的。但继续读下去,发现在那个时代,如果逃婚的话,能活下去吗?两个主人公都经历了长达多年的妥协,最后却为了彼此选择了抗争。她们的人生看起来是没有光彩的,谁也不能保证光会不会照进来。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7
那天傍晚的夕阳很美,赫拉特的风拂过了市区,摇曳到了古尔德曼这个小村庄。我沿着一条漫长而崎岖的山路,找到了一片树林掩映中的空地,那里有一座陈年旧屋,虽然看似牢固了不少,却也难掩它曾破败的模样。房子外围围出了简易的篱笆,以及一道简易的门,并没有上锁,于是我走进了这个“院子”。门里走出了一个阿富汗妇女,没有穿着布卡,只是简单地系了一条围巾,两边飘扬的头发灰白,但丝毫没有扰乱她眼中的坚定与热情。她用赫拉特口音邀我坐下,莱拉拿来了一套餐具,很精美的中国式。“中国人宁可饿三天肚子也不能一天不喝茶,对吗?”她微微一抿,“你想听听吗,我的故事?”我端起了一杯茶。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人们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我出生在喀布尔,这两句诗是我爸爸交给我的,来自米尔扎。他曾经是位教师,阿富汗的政府禁止妇女接受教育,禁止看电视,强制妇女穿布卡,从头包到脚的。但他常和我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莱拉。在炮火和枪声中,他教会了我读书写字,他教我如何计算体积,解二元一次方程,是他让我知道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有个靠海的城市……直到他被炸死的那天。
塔里克是和我一起长大的,他是我这一生第一个爱过的人,也是唯一一个。和他的分离重逢,才让我明白。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8
我最近一直在读一本书,我跟随着故事情节伤心流泪快乐。似乎这本书牵动着我每一个情绪细胞。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过去的那里经常发生战争?
故事中先后出现了两位女孩……
一位是私生女,她的妈妈是一位富人家庭中的仆人,她怀上了男主人的孩子,被赶了出来。于是她生下了故事的女主人公之一的小女孩,她在女孩面前咒骂着她的父亲。女孩的父亲很有钱,并且有三位妻子,他会不定时的来看望小女孩,并给她带来礼物。女孩怀疑她的妈妈,她觉得她的妈妈在诋毁她的父亲。女孩不愿意与她母亲交谈,更喜欢与一位驼背老爷爷谈论一切。
在这位私生子女孩长成20岁的女人时,另一位女主人公登场了,那是一位刚出生的女婴,女婴的父亲是一位老师,母亲是一位活泼的现代女子。女婴很漂亮。
回到刚才所述,私生女厌倦了她母亲谩骂她父亲的言论,于是独自踏上了寻找父亲的征程,她希望能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她顺利的找到了父亲,但是父亲为了颜面,并没有见她。冰冷的夜,她独自坐在父亲家的庭院门口,睡了一宿。第二天他父亲的司机把她送回她与妈妈共同生活的泥屋,她似乎相信***妈描述的父亲。到家的时候,她发现妈妈已经上吊死去了。她开始责怪自己,她相信一切都是由于她背叛母亲造成的。于是她再次回到了父亲的身旁,变得沉默寡言。那年小女孩15岁,父亲的妻子为了家庭名誉,决定把她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嫁给一个鞋匠,40岁又臭又暴力的鹦勾鼻子的胖鞋匠。她的父亲默许了,她和老鞋匠坐上客车之前,她的父亲试图与她交谈,她一言不发,表示失望并且告诉父亲永远也不想见到他。和鞋匠生活一段时间后,鞋匠发现女孩没有生育能力,于是每天都会骂她甚至用皮带打她,把她抛起来扔在墙上,让她咀嚼沙子和石块直到流血。
私生女也慢慢长大,变成了皮肤粗糙的女人,在她20岁那年,邻居的孩子出生了,是个漂亮的女孩。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战争不断。妇女受到非礼遇般的对待,精神肉体受尽了折磨。她看到邻居的孩子出生,是个可爱的孩子。但是在这个战争年代,漂亮女婴的爸爸失业了,哥哥战乱而死,妈妈也疯疯癫癫。
…………
过了几年,女人的父亲来看她,因为战争不断,他的父亲相继失去了妻子和孩子。父亲恳求她的原谅当年的软弱,希望能看看她,并与她交谈。她没有见父亲,直到父亲离开,才打开窗帘。父亲给她留了信,她撕碎了信,没看那封信。
邻居家漂亮的小女孩渐渐长大,她和一位青梅竹马的邻家少年相爱的。少年和女孩年纪相当,少年保护那位小女孩,送给她礼物,给她讲故事,并且承诺一定会娶她。他们一起玩耍、一起长大。但是战乱的硝烟蔓延着整个城市,男孩的父母为了家庭,打算带男孩离开这里。分别前,男孩和小女孩发生了一些事情,男孩告诉小女孩,一定要等他,他会回来娶她。男孩走了,小女孩伤心极了。
少年走了不久之后,小女孩父母也决定带着她逃离这里。就在出发前一刻,一刻炸弹落在她的家中,她的父母身亡了,她受了重伤。是邻居臭鞋匠和可怜的女人救了她。
漂亮女孩爱着那位少年,她发现自己的肚子里有了少年的孩子。外面硝烟不断,她伤势已好,却无处可逃。而那位肮脏的臭鞋匠早就打起了女孩的主意。一天一位自称是少年朋友的男人来访家中,女孩急迫的与他交谈,得知少年已经死了。她痛苦极了,于是同意嫁给老鞋匠,她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孩子出生不久,老鞋匠便发现孩子并不像他,而且不是梦寐以求的儿子,于是殴打她变成了家常便饭。可怜的女人们试图逃跑,却被遣返回来。之后受到鞋匠更痛苦的折磨。
…………
几年后,漂亮的小女孩已经变成了苍老的女人,而那位私生女也变成了更老的女人,岁月为他们洗礼。女人再次为老鞋匠生了儿子,这是鞋匠的孩子。但是鞋匠并没有停下手中的皮鞭,他挥打着皮鞭,抽打着可怜的女人和老女人。两位女人相依为命,老女人更像女人的妈妈,她们无话不谈。
就这样她们忍受着,很多很多年……
有一天,女人在一次外出的时候,看到了少年,少年已经变成了老男人,但仍像当年一样温和。原来当年的少年没有死,他的父母病死后,他受人指使去送一件大衣,原来是毒品,被警察抓进了监狱很多年。他并不认识当年那位报信的男人,也不知道是谁编造他死的消息。
当然,老鞋匠很快就知道女人和当年的少年约会,他这次要她死。是满脸布满皱纹的老女人救了她,在鞋匠要掐死女人的一刻,也许是压抑太久了,老女人用铁锹砸死了老鞋匠。于是老女人被判以死刑,她不后悔。女人来到那位老女人小时候住过的泥屋,发现后来她父亲给他写的忏悔的信,原来多年前她父亲去看望她,是请求她原谅,是他知道自己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界。老女人没有看父亲给她的信,也没有依照父亲的意愿回到泥屋,更没有见父亲最后一面。
少年、漂亮女孩、孩子,这一切都很完美的落幕。他们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一切都过去了,战争结束了,美好的生活开始了…………
读完故事,我学会了珍惜和感恩!
《灿烂千阳》读后感 篇9
《灿烂千阳》的阅读纯属偶然,第一本卡勒德·胡赛尼的书是《追风筝的人》,在地铁报上断断续续的读了后买来读的,读完后也向朋友力荐,觉得这本书真正写的是好,感动,从头到尾的感动。看完后,也私下很有负罪感的感到幸福,因为自己生活在和平盛世因为自己自小被家人的爱环绕。当看到《灿烂千阳》的作者与《追风筝的人》同为一人的时候,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我不要看,我怕我背负不起书中沉重的感觉。
前些日子在当当买了一堆书,书送到家里,才突然忆起,这本书,是说不要看的。但既然买了,总没有不看的道理,况且作者以前的作品也是我极尽溢美之辞赞扬的。这本书看完的感觉,一是震撼二是心酸,书中以一个不幸女人的一生为线索(此刻觉得,这个国度的女人,大概离幸福的距离比任何地方的都要远点)从她的视角写出国家的动荡对国民的影响。这话太笼统,可总结来,就是这感觉。里面有很多家暴的情节,并没有描述到多么详细,但聊聊数语却带给人无数的想象空间,看的我每每忍不住自心底寒战起来。也对玛丽雅姆生出敬佩,这样的环境下,她依然肯用她的爱心温暖另个与她同样不幸的人。书中有个细节描述到莱拉的父亲带他们兄妹去卡米扬大佛游玩,写到周围景观的闲散适宜,农人在田间劳作,农作物在微风中俯仰。我的思绪也仿佛被带到那个孕育温馨、神秘与期盼的下午,数章后一笔带过大佛被毁,伴随同时的还有恋人的失散和亲人的过世,虽然没有过多的描述,却有种心酸的感觉让我无法继续读下去。卡米扬大佛的被毁以前在新闻里看到过,只有看到书里带过,才真正相信,它真的被毁了,一向都不相信,这样一件民族瑰宝,怎样就会被毁了,怎样会下得了手。结尾有点点大团圆性的,莱拉和她的爱人踏上了回乡的路程,寻找身心的最终归宿。这个,我有点点怀疑,当一个人,做为人的基本权利被彻底否决,彻底践踏后,他仍然会将否决与践踏他的地方作为归宿么?当然,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是无法体会他们的悲凉与无奈的。
阿富汗,一个多么遥远而让人费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