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01读后感

请欣赏我们仨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后感 篇1

我还不大能理解归途意味着什么,就像我从来都没想过我的来处一样。

人们兢兢业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很少会有人想这么没有烟火气息的哲学问题。但是,这并不是你想不想就可以决定你会不会懂。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们看似为了自己的整个山寨在努力,其实心里挂念的泉眼如若干涸,那么一切都没有意义;泉眼既已堵塞,山寨不再是自己的山寨。

我们时常处在我是谁?在哪儿?要干什么?去往何方?的荒诞感里。其实更让人无所适从的并不是这些,是还没来得及搞清楚这些事情就发现其实一切都没有答案或者永远也找不到答案了。就像还在懵懂的梦幻里想象自己来自爱和光时,突然魔鬼拎着你的领口告诉你只剩归途。我们从书本上学了很多知识,高考前还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写会算善说。可是谁告诉过我真正的真理是什么,也许没有真理,马克思让我们在绝对和相对面前独自徘徊,踟蹰久了就感觉自己像个傻X。

也许,最该是“生命就是一场虚妄”和“无奈的坚守”。这不是消极更不是悲观,可是没人愿意相信或者让自己敢于相信。太赤裸的`东西哪是随便一双眼睛就能直视的?

少年离家时在日记本上写过哪里是家的问句?做了好多个答案,不知是幼婴出生的那间房屋还是孩提玩耍的那座村庄亦或户口本上的那行文字。想来那时真是幼稚的美好,杨绛说那些答案都是客栈。家是来处。家是归途。作者:李星星

我们仨读后感 篇2

之前看过杨绛传,里面有提到《我们仨》这本书,就一直想看。虽然书中所述很多都是生活琐事,但都是些平凡、真实又美好的事。

从梦中开始,人生快到离别的境地,再通过驿道一家相聚,圆圆的入院,梦中探视等让人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唯一可以体会的是一家人的真情,以及病痛的无情,离别的无奈。是的,人生总会有离别的那一天,是生离亦或是死别,总归让人痛不欲生。最美的是生活中平凡的相处,最幸福的莫过于我在闹,你在笑。大才子钱钟书,却是个大男孩,一个人在家会做各种“坏事”,灯泡破了、门把手坏了、墨水打翻了……而这时的杨绛却似一名超人,说着“不要紧”,觉得这种生活真的特别美好,后再加上圆圆,幸福的双倍叠加,那段时间的他们应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吧。岁月静好,住着出租屋,但环境特好;吃着自己煮的饭,美味可口;有数不尽的.书可以看,精神充盈;散步“探险”感受着人生的乐趣;一家三口幸福美满……如果一直这样,该多好。

国家的沦陷,他们毅然回国,奉献自我,生离从这时候开始,两年多不见爸爸,圆圆对他很不放心,却因爸爸的一句话而变得无限亲密。当然,说了什么也只剩好奇了。圆圆和爸爸是朋友,一起闹、一起玩,一家三口随意排列组合就是一个小阵营,一家开开心心,好似那些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小小的幸福,却是最真实的样子。

圆圆的懂事,家庭的和睦以及浓郁的书香气息,让人觉得无比的温馨,《我们仨》中更多的是一种小幸福,用平实的话语,描述简单的幸福,而后期的“洗澡”“白旗”“下乡”等也都只是几笔带过,更多的突出亲友的关怀以及家人在一起的满足。而我知道那是一段特别让人身心俱疲,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光,各种莫名的迫害,身心的伤害。光从书上看来就让人觉得难以忍受,之前在《杨绛传》中也有具体的一些描述,那是经历者的伤痛,而《我们仨》中却寥寥数语,经历过磨难的人会越发看重幸福,战胜磨难的人眼中只有幸福。

杨绛先生在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后回忆他们之间的美好,好似他们就在身边。

珍惜岁月静好,多读书,体味平凡的美好!

我们仨读后感 篇3

看完杨绛女士的《我们仨》后,心情颇为激动。

杨女士(请原谅我姑且装作很成熟的唤杨绛女士为杨女士)及其夫钱钟书老先生还有其女钱媛女士的生活是如此的平凡而又不平凡。说它平凡是因为这是一个只有一家三口的世界,没有名利纷争,虽然杨女士、钱先生、钱媛女士都是我国数一数二的名人。说它不平凡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境界已经达到了一个我只能仰望的高度。

有人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此刻我终于明白,某些人的思想及品行真是是值得我们用一辈子来膜拜的。

1997年杨女士的爱女钱媛女士因病去世,1998年,仅隔一年,其夫钱先生也离开了人世。杨女士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悲恸渡过晚年呢?先后经历丧女、丧夫之痛的杨女士又该是怀着多大的伤痛来写这篇回忆录的呢?回忆里越是美好,对杨女士来说无疑越是一种残忍。

在国家局势动荡的时候,杨女士说:“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当一种爱已经渗透到骨子里的时候,他们是不会去计较形式上的爱的。而杨女士一家对祖国的爱,我想已经渗透到他们骨子里了吧。杨女士及其家人我想应该是不谙世故的,可是他们却深受身边人的爱戴。在这63年间,他们不停辗转,然后分离,再又相聚。可是不管他们到哪里,总会有那么一群人照顾和关心着他们。因为不论何时何地,他们都是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个人。他们把工作当做乐趣,写字永远是他们热衷的事。刚开始,他们不会做饭,不会用电炉烧水,钱先生甚至连火柴都不会划,可是他们的生活却处处充满乐趣。就像伉俪二人把每次的散步当做探险一样,这是一个圣洁的世界。

还有家庭的温馨也是本书最震撼的地方之一。从杨女士给这本书取名为《我们仨》这点便可推知一二。“我们仨”是并列关系,无论在谁心中,地位都是等同的。这就让人想起了“朋友”这个词。与其说他们是夫妻、是父女、是母女关系倒不如说他们是朋友关系。不论骤风暴雨他们相濡以沫。天上人间,时空阻隔不断的是挚情。杨女士的文字含蓄节制,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自力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

可是逝者永逝,在这里我只能祝愿杨女士能够安详渡过她的晚年。

我们仨读后感 篇4

不知怎的,读杨绛女士的文章,总有种平凡普通的味道。

看过《老王》,杨绛笔下的一个老实的三轮车夫老王,懂得感恩,懂得报答,在病危时刻,看到的不是躺在病床上安度晚年,而是用最终要报答大家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给作者送来了鸡蛋和香油。可是作者会错了意,留下的,只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

看了《我们仨》这本书,我感受到的除了对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对那种怀念柔和、平静的那种舒适的遐想。

刚开始,我看不懂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准确来说,是对其中那个“梦”似懂非懂,在这本书中,我分不清哪些是梦里,哪些是在现实生活中,它让我感到一片茫然。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家人亲情的诉说与回忆。从懵懂突然感到了温馨,是那么突然与迅速。

怀念与回忆中,作者没有用笔尖表达出那种悲伤,也没有对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现出激动昂扬,只是用缓和的语气,缓缓诉说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温暖。

这本书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简短,诉说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三口美好的照片,有随着时间的推逝,一家人模样的变化,也有三个人工作,各不相扰,钟书正在添补他的'华氏大辞典三个人的认真与对工作的目标与追求,夫妻俩互相帮助对方理发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动万分。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还是没有色彩的照片,但是闻到的,不仅是书香,还有甜蜜的味道和温馨的感觉。

作者追求的没有那种壮志凛然,也没有那种激烈奋斗,而她更多的,是细节中表现出的星星点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们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当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但是在作者笔下,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贝壳中的生命体,当沙子进入时,它会用割伤自己的代价来不断地磨练这颗沙子,让它成为一颗珍贵的钻石,而自己却渐渐淹没在大海中。

杨绛女士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去评价自己的生活与家庭,也没有去讲道理,只是像讲故事一样讲着讲着,似乎这个故事一直在演着,没有尽头……她后来在幕后为她的丈夫钱钟书默默奉献着,她就像那个贝壳,慢慢被淹没。这也说明了她对这个家的那份真挚感情。

读了《我们仨》,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那种平凡的味道的流连忘返……

我们仨读后感 篇5

我曾做了一个梦,梦里有我,有锺书,还有我们的圆圆。梦里似真似幻,想要脱离这梦境,却又不知从何而醒。

梦里锺书一声不响地和人走了,说是开会,然而他已上了年纪,又有什么会要开。兴得阿圆最靠得住,三两下就领着我找到了锺书暂居之地。这里驿站密布,家家却开得相似。阿圆牵着我走着驿道,叫我小心些走。古道狭长,看不见尽头,两旁栽的有柳树,花絮纷吹,自开自赏。我们走了好久,直到正午烈焰散去,方见一处残损道路,断口前有湖,一片幽蓝延伸至远处黑点。湖很广,稀稀落落置着些小船,有几只没有拴绳,飘得老远。阿圆左右寻了一阵,指着艘有“311”坠饰的木船叫喊,说就是那只。我同她踏了进去,果真是锺书的船。船上空得吓人,不见衣柜也没有帘窗。再去俯身瞧锺书,瘦了,不过几天未见,就薄得像一片枯叶,套在肥大的中衣里。眼镜没了,手提包该是也不见了,看着像个落难的灾民。我低声唤他,他动了动,仿佛睁不开眼睛似的,脸上缠着扭曲的泪痕,伸手去探我的身子,阿圆也跪坐下来去理他的发。然而不过短暂相遇,阿圆要回家里备课,我也必须在天黑前回客栈,这是这儿的规矩。

柳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新枝未尽,枯枝已袭。我在客栈与木船之间穿梭,阿圆也在周末来看望,倒也乐得悠闲,混过了几个春冬。只一天周末,女婿忽然驾车来了,是来接阿圆的,阿圆说是久病再犯,不过有专家说如今已可根治,只是要住院半年左右。我真心为圆圆高兴,过往这病折腾了她不少。送他们远走,孤寂了些,我想也无可厚非。唯有一点,自从圆圆住院后,我夜夜泛起了梦魇,梦到阿圆躺在病床上,与护工聊着天。女婿为她添了冰箱,放着许多吃食,不过阿圆胃口小,总分一半给护工大妈吃了。应当的'确是不严重了,阿圆也是这么认为的,还想要起来批作业。然而没有几周,病情越来越严重,翻身也成了难事,我焦急地发慌,讲给锺书听,锺书听的专注,叫我别乱想,老人就爱做这种梦。直至一日又是梦魇,梦中女婿与专家交谈,方得知早已无药可救,能拖一阵是一阵了。阿圆依然不知道。我忙跑去同锺书讲,他这次没有怀疑我这梦是假的,只是凄然,心中流着泪,他应当也是梦到了。阿圆没过多久就死了,在睡梦中,走得很安详。我从未想过我会有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窘境,其实也说不上,阿圆也早已成了白发。不过说着也奇怪,阿圆逝后,我再没犯过梦魇。

于是两个老人照心不宣地“忘记”阿圆的死。

大约过了几个月,锺书发了高热。

留我一人活在梦里,“忘记”他们的死。

不知道两个痴子,会不会忘了吃早饭。我早教训过他们早饭一定是要吃的,不知道忘记了没有。

我们仨读后感 篇6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为了纪念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而写的,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生活。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第一部分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平淡朴素的文字中透露着无言的感动,我们仨失散了。踏上古驿道,梦就开始了。钟书被一辆大黑汽车接走了,幸好还有女儿阿圆。“阿圆一再对我说:‘娘,不要愁,有我呢。咱们明天就能见爸爸了。”读到这里,我想,这就是亲情。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亲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的确,我也听过一句“有我在呢”,那时,心里暖暖的。终于,他们在古驿道上相聚了,只要三个人在一起,只是几个动作,即使相互无言,仍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这或许就是平淡的亲情最好的诠释吧。先生的梦在继续,慢慢地变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之间不停奔走,后来,阿圆也病重了,她很累,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看这部分时,泪早已湿润了双眼,好像自己也在经历亲人的`离别。

第二部分写先生一个人怀念我们仨。先生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多么简单的想法,多么简单的要求。在这部分里,我看到书中附带的几张照片,有夫妻俩年轻时在巴黎和伦敦留学时的合影;有夫妻俩争着看女儿自英国寄来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认真工作的画面;最后两张照片,两位老人互相理发,“我能用电推子,他会用剪刀”。简单的几张照片记录了一家三口简单而真实的生活。写求学牛津时,租房做饭,黄昏时两人总牵着手出去探险等,充满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记忆;写生下女儿后,钱钟书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杨绛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字里行间里又充满了为人妻的骄傲。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杨绛先生夫妇以读书为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没有刻意的去教育孩子,但是钱瑗不仅书读得好,工作能力强,还能时刻关心照顾父母,这样的孩子不正是我们现在父母教育孩子想要的结果吗?

我们仨读后感 篇7

第一次参加陆河读书会流动书舍的读书打卡活动,这期的主题是人物传记,我选择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书是杨先生一家三口六十三年的生活的回忆,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开始带我们走进过去,看看那时的人,听听那时的事,从中发现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看到一个单纯温馨家庭的相爱、相聚、相助、相失的人生经历。

这本书我看的很慢,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打卡,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已。果然是钱钟书亲证的“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杨先生真真是一个妙人,有着有趣的灵魂,平淡朴实的文字,却好像有魔力一般的让人沉醉其中,而在她的眼中,任何时候都有美景,所有时光都很珍贵,“当一个如此纯粹,如此清醒,如此专注于当下,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在我看来,《我们仨》这本书对生活和人生还是有着很积极的作用的,首先是杨先生和钱钟书的好读书。杨先生描述钱钟书在法国留学时的读书生活,“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而杨先生自己在牛津当旁听生的.时候,听课之余,把图书馆当成了“第二课堂”,她为自己定下课程表,一本一本书从头到尾细读。“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就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他们的女儿钱瑗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长大,从小聪慧,也是全家的“读书种子”。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哪怕是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感悟。但是只读书,不思不悟,也是无法有效的汲取到书中的营养的。读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生活的经历让我们更好的读懂书。

我们仨的相处模式也是很值得学习的。杨先生和钱钟书既是夫妻也是朋友。两个人一起探索生活的未知领域,一起看书读诗学习,相互依靠又各自独立。钱瑗和爸爸钱钟书最“哥们”,两个人喜欢在一起玩闹,连性格上都很相似,肯委屈,能忍耐。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正如杨先生在书中写的:“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要勇敢前行,不管命运如何波澜,始终静待心宽如海。感谢《我们仨》带给我的美好,感谢书舍让我找到更好的读书方法。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