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哲理故事的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哲理故事的读后感 篇1
当一棵草有了愿望,它会开出一朵花儿;当一只蚌有了愿望,它会育出一颗珍珠;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它会成就一座城堡。这就是我读了《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的感悟。
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邮差在送信的途中被一块石头绊倒,他因发现了这块美丽的石头,而决定用这种石头去筑起一座城堡。最终他实现了梦想,也使那低矮的城堡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在城堡入口处的一块石头上刻着:“我想知道,一块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
俗话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当一滴水有了愿望,它能忍受孤独与乏味,将石头滴穿;当一根绳有了愿望,它能忍受痛苦与毁灭,将木锯断。那人亦如何?心亦如何?当愚公有了将山移开的愿望,他和子子孙孙们便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地担担挖除;当一个全身烧伤的人有了重归工作岗位的愿望,他就能脱离轮椅,在血水的浸泡下重新迈开脚步,重新握笔写字。《两地书》中的那个主人公,从飞机上摔下来,却不愿面对轮椅,在母亲的鼓励下,微笑着面临了人生的三大痛苦。康复之后,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学习,让五星红旗也在他们的学校升起了,还在运动会上拿了两枚金牌呢!
曾有句话,大意是这样的:“伟大的行动总是伴随着伟大的计划,而伟大的计划如不伴随着伟大的行动,那就一文不值。”愿望不也应当如此吗?
愿望就是梦想,愿望就是一个人的心灵飞翔起来的翅膀。因为这对翅膀,人们能在天空中遨翔;因为这对翅膀,人们发现了更多的星座;因为这对翅膀,月球不再像从前那样神秘;因为这对翅膀,人们对宇宙一天比一天更了解……这对翅膀给予了我们好多,它带我们发现了那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真好,我要永远记住这篇文章——《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
哲理故事的读后感 篇2
最近在看这本书,还没有看完,不过里面的道理还是不错的。其实很多都是生活中琐碎的事情,道理可能很多人也懂,但是可能有些是不容易做到的,就像他里面说的道理一样,生活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怎样使自己摆正一个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一滴水,可以折身太阳的光辉;一本书,可以滋养无数的心灵。我感觉这本书里面的有些故事和道理也有点理想化了,让小学生看应该更合适。
愿书中的这些哲理故事能成为点亮你人生的灯,在它的照耀下,我们可以把不快的忧伤变为沉醉的美酒,把午夜的黑暗化为黎明的曙光,使原本没有意义的人生之旅变得格外轻松、欢快、达观。
哲理故事的读后感 篇3
我喜欢看书,特别是一本叫《小故事大道理》的书尤其吸引我。这本书中的许多故事都很好,感动人,而且能教会我很多有用的道理。看了许多篇以后,我渐渐明白:其实一个个小故事中隐藏着一个个大道理。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小故事名字叫《恶毒的皇后》,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皇后,虽然人长得很美,但是为人刻薄、傲慢,千方百计地想作弄别人,伤害别人,最后遭到了报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只有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别人,才会有美好、快乐的人生。
我们现在虽然年纪小,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些道理,而且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爸爸,感谢妈妈,感谢老师,感恩社会……
哲理故事的读后感 篇4
我虽是刚读四年级的小学生,可已经读了不少书了。从四大名著到小小漫画书,都是我课余生活的好伙伴。要说我最喜爱读的那还得算《哲理故事》。在这本书中我即分享了作者的快乐,同时也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吧。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拨火棍和吹火筒》。话说有一只猴子,一天钻进山上守林人的木屋里,偷了一点儿干粮,出门还顺手摘下了挂在床头的一管箫。回到家,猴群分享完了干粮,又把那管箫拿出来反复研究,轮番把玩,可谁也不懂这玩意是什么东西。老猴子决定将这废物扔掉。而那只偷箫的猴子不服气,拿过箫,朝着火堆拨弄了几下,高兴地说:“怎么没有用处呢?可以当拨火棍啊!”旁边一只大猴子接过箫管看了看说:“你也笨到家了,这东西中间是空的,还可以做吹火筒呢!”说罢它鼓起了腮帮子连吹了几下,火堆里的火苗真的又[来源]旺盛起来了。于是,老猴子接过管箫,下了结论:猴子是聪明绝顶的,人类拿来当摆设的东西,它们竟然能想到拿来当拨火棍和吹火筒,真是了不起!人类有个进化论,说人类是从猴子进化来的。错!正确说,猴子是从人类进化而来的。
每次读完这个故事,我就不禁大笑起来:这些猴子们,明明不懂还装懂,还大言不惭地说它们是绝顶聪明的,真是太有意思了。可静下来一想,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南郭先生”吗?碰到了难题,明明不懂,也不肯请教别人,还自作聪明的瞎编一个答案糊弄同学、老师,到最后还是一窍不通。这样自欺欺人的后果,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以,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我们一定要养成好问的好习惯,这样,我们就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哲理故事的读后感 篇5
这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金钱的魔力》,文中托德和老板见钱眼开的丑态令我厌恶,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介绍文章
这篇课文摘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一书,极大地讽刺了当时社会那些见钱眼开、爱财如命的家伙。我们不应该向老板和托德那样做,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以钱的多少来决定对人的态度。不管对方的穷人还是一个大富翁,都要热情的对待和尊重他们。
《百万英镑》讲了一个贫穷、诚实的人,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收到了一对兄弟的信,信里面送给了他一百万英镑。原来这个兄弟打了一个赌,赌如果一个贫穷、诚实的人收到天上掉下的一百万英镑,他会有怎样的结果?哥哥认为他会饿死,因为他无法证明这些钱是他自自己的,会遭到别人的怀疑,连银行都不会让他存钱。弟弟则认为他会过得很好,于是兄弟俩将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借给了这个贫穷的人,并出国呆三十天。没想到在这段时间内,人们对这位突然暴富的罕见富翁,竟拼命地拉拢他,从免费吃饭、买衣服,到免费住宿,一个个讨好他,并不断提高他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了初王室外地位最高的公爵之上!不光如此,他还得了到了一位好妻子和三万英镑的银行利息,最后还从俩兄弟那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过上了非常舒适的生活。
合上书本,我静静地闭上眼睛深思起来。我很羡慕这个主人公,但同时,我又想:人们之所以讨好他,不就是因为当时人们太看重钱了吗?拜金主义是可耻的,不劳而获更不应该?金钱不是万能的,世界上还有许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哲理故事的读后感 篇6
我读了《人生感悟枕边书》后,眼前一片光明。这是一本感悟书,“心灵的顿悟,不一定来自于长篇巨作,可能来自于一个细节,一句话;或者一个故事”;“一滴水中就蕴育着浩瀚的大海,一个故事中就孕育着博大的智慧。”
从每一篇文章都会使我受益匪浅,我仿佛从书中看到了人生的真谛,跟一群人来交流自己的感悟,如“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他始终记得他母亲的话‘人生如手中的牌,发牌的是上帝,不管怎样的牌你必须拿着,你能做的是尽你全力,求得最好的结果’。”再如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曾经对苏东坡说过;“因为内心里有什么,外在才能看到什么,心中有佛,看别人才是佛;心中有屎,看到别人就是屎啊!”这句话虽说不好听,但其实很有道理。从中我体会到了,心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在一次次困难与挫折中站起来,眼前一片光明,用阳光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一位老者曾经说过;“如果你只邀请财富或成功,其他两个都不会跟进来:而你邀请爱的话,那么无论爱走到那里,我们都会跟随。”爱是财富和成功无法买到的,反之,爱是最珍贵的宝物,它是独一无二的。
《孙子兵法》有说,“激木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人生也如此,没有人为你等待,没有机会为你停留,只有与时间赛跑才能会赢。---------还有一些故事因为无法简单说起,所以只写这么多了,一些哲理都在这本书里,用最朴实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语句表现出来。这本书我真的非常喜欢,看了又看,读了又读,每一次从中感受到的都会比第一次更深刻。
哲理故事的读后感 篇7
今天我读了《一百零一个少年必知的`哲理故事》这本电子书,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值得一读并去细细品味。这一本书主要写了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一百零一个哲理故事,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比如说:绝望的时候希望肯定还在等你,所有的经验和学问都包括在百分之九十九的失败里的,过程如果是美好的,结果也一非常可观,还要给机会夜夜留门······等等这些道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二章的那篇文章<<像存款一样储蓄人情>>它讲述的是从前有一群麻雀,在麦田里帮人们吃虫子,可是人们却以为他们要吃麦子,便开枪打它们。后来,麻雀就召集了所有的兽类叫它们糟蹋田地。
这样的结局是因为人们和麻雀没有建立好的人格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关系错杂。作者就把两者比喻成了麻雀和农夫,而要解决两者间发生的冲突,就要让我们建设一种“先存在提”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不忘给人好处,但不给太多的好处,因为给太多的好处别人会以为你是有意这样做的,而去采取自卫的方法。
因此就要有诚意地给别人一些小的奖励,储存人格关系的方法还有一种,那就是消极,方法就是不得罪人,和不在乎被人占小便宜。被占小便宜看似是一种损失,却是投资。因为别人会还你一些。当然,这本书还有许多许多哲理,还需要我们去理解。
哲理故事的读后感 篇8
当读完《科学哲理故事》之后,我被一个个伟人深深的震撼了。从中国的名医李时珍到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每一个人的形象都在我的脑海中形象起来。他们不仅仅是时代的伟人,他们给我们留下来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我觉得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对于科学不停探索的精神和对于人生的把握和态度。特别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科学哲学故事》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深深的让我们了解到科学的奥妙,和对待科学的态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一句话,足以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追求。吾不能变心以从欲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然而正是一身正气的屈原最终选择了投江自杀的结局。以前我总是无法明白为何明知路漫漫的屈原却走不到最远,而是向下求索了呢?老师告诉我是因为气节,但是我还是不明白,难道终结自己的生命就是气节了吗?难道气节这个东西比生命还要重要吗?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少年,每天面对了太多课本,太多问题。根本无暇顾及那些教材之外的问题,而随之而来的就是遗忘那些疑惑,直到再也产生不了类似的问题。虽然可惜,但是更多的还是无奈。然而读完《科学哲学故事》之后,我发现其实很多问题在一件事情中得不到解答,但是却可以从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件事中找到答案。
《科学哲学故事》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至今仍对医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了解到他的一生之后,更加让我觉得敬佩。少年苦读考取功名无果,弃文从医。因为医术精湛,而且不求金钱。被皇帝选为太医,但是李时珍发现自己的抱负不是如此。从一个普通的医生成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医生,但是他却放弃了一切。行走山川之间,寻野药,尝百草。完全不顾自己的生死,只是为了他人的健康不断地牺牲。李时珍同样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愿意舍弃自己的生命来追寻的是抱负和生命,他人的生命。和屈原的气节不同,我们无法比较哪一种更加伟大,只知道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想人生的涵义既是如此。
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寻的东西越来越物质化。而理想和追求渐渐被名利代替,成为无人问津的廉价品。作为青少年来说,我们必须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追逐理想,不要在浮华的世界中堕落。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保持严谨的求知观念。在科学中学习做人的哲学,再把良好的人品用于对科学的学习中去。而我也会像《科学哲学故事》中的伟人们学习,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