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目送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送读后感 篇1
喜欢《目送》是因为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也让我想更加深入的阅读这本书。
全书七十三章节,文笔描述很细腻。序中便描述了父亲的病、母亲的老,母亲将自己珍藏的首饰拿出交给女儿,女儿推脱不要,母亲:“女儿,与其到时候不知道东西会流落到哪里,不如现在清清醒醒的交给你吧。”因为父亲生病住院,母亲渐渐变老,怕自己不记得事情,像在交代后事一般把东西交到自己女儿手中。此序与第一章第二节“雨儿”相呼应,此节主要描述母亲已经糊涂不记事,不记得女儿,只记得雨儿。就像现在常说的人老了就回归孩子的心性,像老顽童。女儿像带孩子一样照顾她,带她出去坐公车、搭捷运(母亲生平第一次搭捷运),带她欣赏外面的风景。好像在珍惜这仅有的时光一般。读这两节有种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心酸和害怕,因为自己的父母也在一天天的变老,甚至是害怕他们变老,害怕失去最爱我的人。
其中感悟最深的还是目送这一节,既写了孩子的长大,又回忆了父亲。华安上小学第一天,龙应台手牵手把儿子送入学校,“华安背着书包往前走,但他不断的回头”他不断的回头搜寻母亲的身影。十六岁,华安到美国做交换生,告别时照例拥抱,但是已经明显感觉到孩子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入关后“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二十一岁,即便同路也不愿搭母亲的车,即便同车也是华安带上耳机,听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后半节写到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送作者到大学任教,车子没有开到校门口,而是停在巷子“女儿,爸爸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车子驶出巷子口转弯看不见了,作者还站在那里。到十几年后医院里,父亲坐轮椅的背影消失在医院玻璃门前。读这一节的感受是落寞,是孩子的成长和父亲的老、病,而且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我不太喜欢电子书,喜欢读纸质的书,因为当拿起书本坐在家里读的时候,自己是安静的,心是安静的,心会被带到书的情境中,《目送》本书读到现在更多的感觉是落寞和伤感,好像也让自己提前做好心里准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到我现在的这个年纪,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也已经慢慢意识到,父母子女一场是一场修行,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她的背影渐行渐远。关于父母,那是最爱我的人,自己成长,他们不断变老,我开始变的害怕,害怕失去他们。关于子女,那也是我最爱的人,从襁褓里的婴儿到幼儿园到如今的小学、将来的中学、大学,工作,走入社会,倏的一下就会长大,虽有不舍但必须放手。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珍惜当下,为爱,多些陪伴……
目送读后感 篇2
“我慢慢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看到这段饱含伤感的文字,我一怔。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无奈,忧伤,深邃,明了。我无言,似乎有太多的感觉想要表达,却又抑制在心头,或许,我还太年轻吧。
龙应台用她罕见的温柔低回的笔触,写下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老去,儿子的离去,兄弟的情谊,还有对人生的感悟。温情的语言,柔和的笔调,沉淀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我一次次地咀嚼回味,开始懂了些什么。
在我一次次地抱怨作者儿子固执、不体谅母亲的同时,我想起了自己,难道我不是这样的吗?尤其在《十七岁》这篇中,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母亲递过特意为儿子准备的伞,被他拒绝。“这么小的雨。”儿子说。“会感冒。”母亲说。“不要。”儿子说。但细细的雨却濡湿了他的发。这段普通的对话唤醒了记忆中自己的样子,有太多的时候,我就跟文中的他一样,对于母亲琐碎的话语感到不屑。有时,会憎恶母亲递过来的伞,感觉它占空间,认为一点小雨不会把我怎么样,直到天空落下大雨,才开始懊悔没有接过妈妈给我的伞;有时,会讨厌母亲在我周日回校前过于啰嗦的嘱咐声,“这个星期天气会转凉,多带件衣服”“每天都要记得吃钙片”“认真学习,不懂的多问老师”……我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这些嘱咐是多余的,母亲这些话像是一种对我的不信任,不懂事的我这样理解她的好意。当龙应台看到一些新鲜的东西兴奋地指给儿子看时,他却让母亲不要用手去指,觉得母亲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孩,他甚至与母亲保持开距离,认为母亲的行为令他尴尬。这一幕着实让我厌恶,开始懂得龙应台作为母亲的悲哀。但我的脑海中也浮现出自己的样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我越来越不想和母亲出门,她那个大嗓门总是让我在外面无比尴尬,所以我宁愿自己一个人待在家里也不和她一块出去。可我却忘了,小时候的自己总是在商场吵吵嚷嚷地要这个、要那个,母亲只是看着我在货架前跑来跑去,默默地提着篮子,把零食玩具一样一样地放进去,任我吵,凭我闹。所以我现在怎么能去嫌弃母亲呢?懊恼,悔恨。品读《目送》,我渐渐明白母亲的良心用苦,发现自己的种种行为给母亲带去了太多的心酸。
回想以前,更多的时候,是母亲看着我渐行渐远,在我走出家门时,背后一句句的嘱咐声后,是无言,她目送我,直到我消失在楼梯口。像文中的他一样,我没有回头,只是匆匆地走。龙应台的落寞也恰恰是我母亲的落寞。但她却一次又一次,在我成长的道路中,无言目送,没有责怪,没有抱怨,看着我长大,看着我走远。
我很幸运有爱我的母亲,不管那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这都是在渐行渐远的背影里对生命的无言。不管那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似锦的繁花,轮回过几次?这都是母亲在泪眼朦胧的目光中对孩子深情的送别。
让我们在向前奔跑的时光里偶尔回望吧,回望母亲苍老的容颜,回望母亲心酸的身影。
目送读后感 篇3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可今生的多少次擦肩而过,才能换得来世的相遇?
合上书本,我方才明白,这是关于人生的故事,关于生命的反思。
打开书本,扉页上写着这么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读完这段话,我内心一颤,是啊,从未有一段话让我这么为之动容,紧接着我陷入了深思。
如果说目送是父母眼底止不住的泪滴,那回望就是替他们拭去泪珠的双手;如果说目送是父母心底无声的呜咽,那回望便是使他们释怀的安慰。回望永远是目送最好的回答,感恩永远是亲情的回报。在文章里,安华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行动抵挡了母亲的靠近,当作者一寸一寸目送他远行企盼他回头时,他只自顾自的离开了。原来有一种爱,是她默默地目送你离开。我的羽翼也渐渐丰满,回想起母亲对我的一次又一次送别,我也曾厌倦,也曾逃避。每次都是这样,已经和母亲道别了,她的话还是会铺天盖地的向我袭来。我越嫌她唠叨她越说不停,我走得越远她说的就越大声。可现在想来,这不是她无微不至的关爱的化身吗?而我也和安华一样一次也没回头,一次也没有。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也丝毫不敢想象母亲那是心中的落寞。我忽然沉重了很多,又释然了很多,这是人生的轮回,子女继承着上一辈殷切的目送延续。只要是对你好的,哪怕重复过千遍万遍的,母亲也还会对你说。你以为她不烦吗?她也会烦。原来不单是离别是需要回望,父母的心思也需要你的回望。或许我们应该尝试着改变,在她目送你时一次回望,在她唠叨时静心听从,都将不会让她受伤。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但至少已不再遗憾。
“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才是作者真情流露的独白,面对接二连三的变故,龙应台则拿出了那份理性和坦然,发出了“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这番感慨。忧思如同肩头的落花,有的人只是簌簌抖落,但有的人却因为它而降低了生命的高度。七十三篇散文,七十三个故事。一生这么长,却也这么短,路上过客匆匆,是啊,有些路,只能自己一个人走。人生何尝不是在拥有中失去,在失去中拥有呢?簌簌抖落肩头的落花,期待明日冉冉升起的朝阳。再多的遗憾都不过诠释着生命的意义,我们只能往前走,带着爱和释怀迎接新的开始。
在《目送》这本书中亦写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遭遇过的挫折和失败,心痛和寂寞,失落和放手。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龙应台的笔下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正如《目送》的代序——你来看此花时所写,整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得到不一样的“明白”。
后来啊,我才渐渐的明白,我们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
目送读后感 篇4
整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龙应台《目送》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时光,我希望可以碰到这样的一本书:
它所展现的,正是眼前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友谊,亲情,爱情;生活,学习,娱乐。
它最好不要说教意味太重,一定不要有阅读障碍,内容应该简洁却有力,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
它当然不能太过简单、空洞、荒诞、离奇,或者只是单纯地讲个故事,至少在我阅读过程中或者阅读过后,有一种随时想要再打开重新阅读一遍的冲动。
它让你忍不住拿起笔,在深深触动你的句子处来回咀嚼、反复诵读,然后誊写在自己最宝贵的笔记上。
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
幸运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涩的岁月,我遇到了这样的书。
它在我三点一线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闲的时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触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把它放在枕边,睡前翻几遍,嘴角带着笑意,安然进入甜甜的睡梦中。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写友谊,写亲情,写失败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写尽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它告诉我,要真正的注视一切,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里。
读《目送》,你能感悟到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舍”,一种刻苦铭心的痛。
作者如是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或许,在作者与儿子,作者与父亲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时光中,他们目送一个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涩的少年岁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独自走下去。他们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时光里,我只能一个人走。可是我知道,他们眼中的担忧,他们眼中的不舍,他们眼中一逝而过的伤痛,纵然我看不到。
读《(不)相信》,你能领悟到人生心灵旅程里最大的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
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对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对时光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有人说,少年时读过的书,奠定了我们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过瓦尔登湖的晨光,奔跑过聂鲁达的黄昏。任凭世间万象映射心间,你仍旧能以梦为马,踏遍天际的绛紫与金黄。去读书吧。去找到这样的书,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个你也曾经经历的当时。因为当时,稍纵,即逝。
目送读后感 篇5
最近,我在看龙应台的《目送》一书,读了其中的“目送”一篇,我感慨万千。文中作者回忆了三个送别儿子华安上学的情景:
情景一:华安上小学第一天,和母亲手牵着手,进入校园后,他边走边不断地回头,依依不舍地离开妈妈。
情景二:十六岁,华安到美国做交换生。在机场告别时,母子俩照例拥抱,但是儿子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情景三:华安二十一岁时上的大学,正好是作者任教的大学。但即使同路,他也不愿搭母亲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虽然只是简单的三个情景,但是却勾勒出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变化。孩子小的时候依恋父母,而母亲也同样依恋孩子。在孩子逐渐长大后,他们更加独立,便尝试摆脱父母的呵护,而母亲却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在孩子能完全独立后,他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而母亲却被拒之门外,她感觉很无奈。
读完文章之后,我一方面感叹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很同情这位母亲那无处安放的母爱。孩子在成长,在走向独立,而母亲对于孩子的爱的方式却永恒不变,这必然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这两日,在朋友圈看到两条消息,其中一条是一年级孩子的爸爸发的状态,带孩子去游乐场玩耍,在玩碰碰车的项目时,小孩可以带一位家长同坐一辆车玩,也可以独自开车玩。在以前,孩子总会选择让父母陪着一起开车,可是这一次,孩子居然要求自己一个人玩。看着孩子一个人也玩得很开心,做爸爸的心情有些复杂。另一条消息是,一位三年级孩子的妈妈发的状态,妈妈第一次让孩子自己走着去上学,在楼上看着孩子小小的背影逐渐远离,妈妈的心里一阵酸楚。
小时候孩子是完全离不开父母的,而父母也已经习惯并享受着这种被依赖的感觉,可是,不知不觉中,孩子慢慢长大了,一点一点地变独立了,父母感觉自己被孩子摆脱了,不被需要了,尽管当时触动心灵的只是一件小事,但也足以伤感一阵子了。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心理落差呢?龙应台在书中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相比作者的这种看似有些伤感的人生感悟,或许纪伯伦的《致我们的孩子》里“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伴,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所传达的对于孩子观念更为令人深思。“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送往无际的未来。”或许父母只有怀着这样的心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等儿女长大脱离自己的时候才能淡然处之吧!
目送读后感 篇6
这是一个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地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
翻开《目送》,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种种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伤感和彷徨。她用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动人心弦的种种感悟。读起来,连呼吸也充满了与之共鸣的渴望。
她,拥有着不凡的骄傲和锐气,然而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心甘情愿地作出了让步。在浮华的万千世界中,她常常这样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却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辞去了文化局局长的官职,抛开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环,重归学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朴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虚浮和掌声过后,在繁华落尽之时,留下的也许只是一份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细腻的母爱;她的优雅知性,也使孩子拥有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理应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许是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心也变得容易忧伤罢,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不知不觉间也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们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所以,书中的一字一句仿佛踩在我们最柔软的心房上,让人流下暖暖的泪来。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们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转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与亲爱的人相伴走完整个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顾着留意峭壁上那丛艳丽的花,等突然惊觉四下阒然无声时,却早已“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了。
目送读后感 篇7
或许,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并非轰轰烈烈的情感,而是浅浅的藏在了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之中。只因一味向前,而忘了回首,也忘了发现。因为工作的繁忙,父亲与我的每日并无太多交集,也正因此,我也习惯于将情感倾入那简单的目送中。还记得去年的汶川地震。本想在放学后试着去劝说其留下,却无奈回家后他早已离开。于是目送中涌起了担忧与害怕。在音讯全无的十几天中,我总是期盼而又紧张的等待那一条条不过三字的短信,为他一日的安全而庆幸。常常,只因一个新闻线索,他便于深夜远行,他不多说,我也不多问,于是情感便悄悄积聚在每次我们出门前的目送中。父亲总是繁忙着,沿着他的轨道前行,而我总是想去追上他,生怕哪天会因生疏而无法溶入他的世界。我无法向他表达这样傻傻的情感,于是便试着去与他聊天,但他却仍在不断向前,并未停歇,抑或回头看看身后我追逐的目光。我总希望他可以停下,像其他父母那样在放学后等我回家,用一杯牛奶唤我起床。但这份幻想却终是与那份沉沉的情感一同若于这目送里……
爸爸妈妈说:孩子,我怎么会怪你?
看完了龙应台的《目光》,回头看看身边的女儿,恍然如梦。从一个巴掌大的小婴儿,到一个比她母亲还高出一头来的大姑娘,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记得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完全没有书上所说的那样兴奋和喜悦,更多的是惊讶和惶惑,怎么都不能相信,护士手中那个红通通的,软的像一团泥巴的小家伙就是自己的宝贝女儿。
手忙脚乱的从护士手中接过这团“软泥巴”,小心翼翼地塞进***妈的怀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饿得哇哇叫的她竟然不会吃奶。
一次又一次把她放进妈妈的怀里,希望她明白这里有要吃的美味,可每次她却执着的挣扎出来,哇哇大哭。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大家都累得满头大汗,她才用尽了力气,放弃挣扎,委屈地趴在妈妈怀里吮吸起来。
哦,老天,她终于会吃奶了。
女儿六岁的时候,一天放学,她蹦蹦跳跳的回来宣布:幼儿园下周在文化宫举办演出,让她当报幕员。看着眼前这个豁着大门牙,兴奋的一脑门汗珠的小胖子,我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翻了下来。
上舞台报幕要面对台下上千观众的注视,那种突然被推到聚光灯下的感觉足以让许多第一次登台的成人崩溃,女儿是个性格文静的孩子,能行吗?
所有的疑虑都挡不住女儿期待的目光,于是为她写报幕词;为她讲自己都未曾有过的舞台经验和技巧;告诉她,老师选了她,她准行。看着女儿依服的频频点头,我的心里其实一点底都没有。
演出那天,女儿噘着涂了口红的嘴唇,拿着我写的报幕词走上了舞台,我紧张的连气都喘不过来,仿佛上去的不是她,而是我。实在看不下去,我悄悄退出了剧常
后来听老师说,演出还真的出了意外,女儿报幕时话筒突然没了声音,所幸有声音后,女儿镇定地再次上台把幕从头到尾重新报了一遍。
“你怎么知道把幕重报一遍?”实在忍不住我问了女儿。“老师让我再报一遍,我就报了。”说这话时女儿很轻松,仿佛在说一件很正常的事。
哦,幸好我没去看,我暗自庆幸。
女儿在二中的第一次考试,我没想到她会考得那么糟。上小学的时候,她一直是班的尖子生,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
至今仍不能忘记那天她瘪着嘴拿着成绩单回家时的情景。“爸爸,这回我考了倒数第二,你不会怪我吧?说完就嗖的一声大哭起来。
“没事,下次赶起来就行了。”然而,情况比预想的要糟糕许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考试,女儿的成绩依然没有起色。那段时间,女儿几乎每天都要流着眼泪问我:“爸爸,我是不是不聪明。”“怎么会呢?你只是换了新环境不太适应,以后只要努力就能赶上去。”“真的吗?”“真的。”听到我这样肯定的说,女儿半信半疑地进屋学习去了。其实我心里很清楚,在这个尖子生班里,要想把成绩赶起来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两年又三个月的初中学习,大大小小的考试女儿考了差不多100次,也问了差不多100次,每一次假装轻松回答她,心里其实都难过的要死。女儿的学习成绩终于从倒数第二变成了倒数第五,又追到了这次期中考试的第二十八名。
“我考砸了那么多回,为什么你们不怪我。”前段时间,女儿总是问我这个问题。
孩子,我怎么会怪你呢?你是我看着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你的每一次成功和失败,我和你都在一起,你的成功和失败,就是我的成功和失败,我又怎么会怪你呢?
孩子,我永远爱你
目送读后感 篇8
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來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來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是准备要一个人踏上征途吗?
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个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泞的土地上摔倒时,有一个人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运啊。跟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这条路最险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励,并肩作战,时刻充满斗志;在越过高山,穿过森林,看胜利曙光时,对酒当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这样的人,就跟他结伴而行吧,毕竟一个人的旅途太过孤独寂寞,而这条路的尽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