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02读后感

请欣赏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选12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1

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我十分受益。十二封信,每一封都有一个主题,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作者在这本书中娓娓道来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独一无二的见解。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丰富的学识和内涵。

朱光潜老先生在开端便推荐了很多书目,但坦白来说,看过的寥寥无几。每天的时间总是在一睁一闭中悄然消逝,繁重的学业让我们忙得不可开交,更不必说静下心来,去品味一本书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关于读书的名言,我们背起来朗朗上口,但从没有真正做到过。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每天抽出点时间读书是很重要的。是啊,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但仔细想来每天抽出一段时间去读书并不难,我们不必从中得到黄金屋,也不必从中得到颜如玉,能够保持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足矣。

十二封信如一碗圣水,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作者并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启迪我们,促进我们思考。在《谈动》中,朱先生提到我们之所以烦忧,是因为我们的生性被抑郁,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很多时候,我们一遇到烦恼,就想独自一人呆着,什么都不做。但之后细细想来,好像根本就无济于事。我们总是倾向于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开心,我们硬要自己坚强不哭;想倾诉,我们硬要自己留着面子不说;想疯想叫,我们硬要自己保持所谓形象。但有时,发泄自己的情绪也不是一件坏事。

《谈静》则讲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领略。”当今的生活比过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们却可以常常听到别人哭喊着“好无聊!”。路上邂逅的鸟语花香,如雾般轻柔的雨,粗犷热情的阳光,与日月对歌的山峰都无法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将这归咎于社会太喧嚣,却没有发现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无趣,在于你有没有去为自己寻找乐子。

如同朱自清先生说的“如入宝山,你绝不会空手回去的。这本书总是可以让人在浮躁中寻觅到一处寂静,引人深思。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2

有感而发吧,我看了这本书后,总想写点什么。

好像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着,粗陋肤浅高谈阔论,有时不知道自己在说些干些什么;或许我有目标,但又因为某些因素而未能实现。我们都觉得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子的,我们还差了很多,还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

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现在科技是进步了,但是以往那些“十年一赋,三年不窥园”的人都不见了,现在的青少年呀,都少了些耐力与激情,少了之前人们不计失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努力的勇气和决心,少了遇事冷静从容不迫,少了生活的动力……

而现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础,说些不切实际的话,做些毫无意义的事。

也许我们是该想想,不脚踏实地,怎能仰望天空?

我懒散了这么些天,这么多年,早就应该觉悟,可是依旧这样过下去,呵呵,好多人不就像我一样迷迷糊糊过了一辈子吗!好在现在还不算晚,不算晚……

我应该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乐。

我“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世俗图近利。要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气和想象,能景仰不计成败的坚苦卓绝的努力。”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够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我的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3

谈读书,谈动。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这种问题,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哪里有所谓哲学与人生观!我也些微领过哲学家的教训:在心气和平时,我景仰希腊廊下派哲学者,相信人生当阪依自然,不当存有慎喜贪恋;我景仰托尔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肴与爱;我景仰布朗宁,相信世间有丑才能有美,不完全乃真完全;然而外感偶来,心波立涌,拿天大的哲学,也抵挡不住。这固然是由于缺乏修养,但是青年们有几个修养到"不动心"的地步呢

诸如朱老,年轻时也是年轻气盛,不能心平气和,要对自己有信心,当自己心中不平时,一定要学会调节,大方向不要变。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人,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

流行语中又有"闲愁"的字样,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发愁些,因为青年人的生机比较强旺。

顺势而为,顺应本心,清闲易愁,保持运动,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艺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4

初闻美学,我以为它代表着无比高深的玄学,亦或仅仅是创造美术作品的技艺。读完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我发现美学是一门美化人精神世界的学问,趣味盎然,又耐人寻味。

读朱光潜这部书,不妨先看最后一封信:《谈人生与我》。其中,作者谈了两种自己看待人生的态度: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或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装腔作势。在前台,作者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一样,因为作者认为当人把自己看得比他人他物更重,则不免要痛苦,所以作者就不苛求生活的准确目的,而是把生活当作生活的目的。这样活着,活得洒脱,活出了美感。作者更偏爱在后台,欣赏各不相同的人生悲喜剧,就像是看图画,看小说,可以体味生活的趣味。也许朱光潜正是用后一种视角,写出其余十一封信,透过现象看本质,让美学“活”起来。

在《谈多元宇宙》中,作者对美术(美学)阐释道: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标准价值,而美术也自有其宇宙,它是以“为美术而言美术”为信条,美术不能用道德来衡量。定义中,美学如此的空虚,好似摆在高高象牙塔上的神秘文物,朱光潜就此在《谈十字街头》中进行议论:从前士大夫好清高,追求与世绝缘,但难免空疏虚伪,于是近代哲学与文艺力求与现实接触,将它们流布人间,以便雅俗共赏,这是走向十字街头的含义,有极大的真理,威康·莫里斯、托尔斯泰、爱迪生都有艺术民众化等类似见解。但今人常忘记十字街头流为俗化的一面:易学经过流俗化后,结果乃为街头摆摊卖卜的江湖客。同样类比于美学,作者因而提出建议: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在讲完美学的定义及学习美学的注意事项后,作者开始具体写施助于人们心灵的美学。在《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中,朱先生根据当时“读书讲道德无用,一切青年必须加入战线去革命”与“整顿学风,学生不应参加运动闹事”两派意见,分析出中国人过重的蜂子孵蛆心理,更倡导“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凡事应记住“君子求诸己”,而这两句金玉良言何尝不是种处事之美!在《谈作文》中,通过写福楼拜三个月推敲出一句文章;托尔斯泰完成《安娜·卡列尼娜》前反复增删,多次把誊好的稿子又改得千疮百孔,朱先生告诉我们要让文章上升为美,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废,需要不计成败,艰苦卓绝的努力。能做到的人,想必除取得的成就外,拥有的更是超乎常人的美丽心灵。《谈升学与选课》一文,离我们学生很近。当时社会上和现在类似,有留学热,有文凭方面“资格迷”,更有学业方面只谈专门、谈专业研究的人。作者鄙视那些徒有虚名的冒牌大学,更不愿意和开口闭口只谈专门的书呆子交谈。作者认为学问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博学守约”更是至理名言。对于文凭热,我认为不妨读作者《谈摆脱》与《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学会摆脱无用的累赘,学会取舍,方便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人们不应一味追求“超效率”,更应静下心,有像古人“匠气”那样可贵的执着,有“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般的付出。我相信这种精神也在美学范畴中。

朱先生曾强调“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而艺术中就有美学的影子。读过朱先生《给青年十二封信》,我发现要让人心灵变得充实与高贵,只需将“美”融进我们的生活,潜移默化为我们精神活动的风格。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5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开拓者,一生有多部美学创作和译作,对我国的美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开明书店1929年出版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作品是以中学生为读者对象针对当时国内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迷茫、彷徨、苦闷以书信方式撰写的。它由夏丐尊的序、十二封信、两篇附录、一篇代跋组成,文体舒缓,娓娓道来,对文学、人生、升学、审美以及情理等多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作品篇幅较小,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一版再版成了当时的畅销书,朱光潜也成为了广大青年的朋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可以说是朱光潜的奠基作。这本书不仅对当时青年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亲切,整部作品朱先生都是以朋友的口吻和读者平等对话,信中以“你”为对象写,读时感觉像一位朋友正在与我轻松对话,每封信署名 “你的朋友”让人备感亲切与真诚。并且作者在阐明问题时不是站在高处谈大道理而是走近读者举出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读者谈文艺谈人生,这种方式是读者最喜欢,也最容易被读者接受。“谈读书”他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和怎样读书,他没有告诉我们必须读哪些书而是举出自己爱看的书和读书的经验指导读者自己选择书籍。在第七封信“谈升学与选课”时作者又结合自己在高等师范学校选国文课的经验,说明选课要符合自己的兴趣。“谈摆脱”是说要懂得舍弃,但不仅是舍弃而是有取舍的舍弃。其中举了“禾”、“禹”,他们都是作者的朋友,也就是说作者完全把自己摆在和青年们平等的位置上将心比心的谈这些事。“谈人生与我”信中作者剖析了自己的人生观,让读者触摸作者的心灵,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这种仿佛和作者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真的让人很放松,不会因为他是大家就让人觉得他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反而可以感觉到作者的温度。

其次就是这本书写的是青年们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写得很有趣味一点也不枯燥,让人爱不释手。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每篇信都很有意思,看了一篇就想看下一篇。可以看出作者在写这些信时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将深奥的理论问题融化在读者熟悉感兴趣的事物中,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得既活泼又生动。像 “谈静”,“动”是要活动才能保持生机,提倡在活动中排解烦闷,“静”是要保持心灵空明才能在静中领略生活中的趣味,要让青年们懂得生命是动静结合的。他举了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者耳熟能详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后面还引了日本小林一茶、陶渊明、王摩诘的诗作来说明静的趣味,读者就在看这些可爱例子的时候知道了生活中是充满情趣的要懂得领略生活的美。“谈作文”他举了几个大文人作文章的趣事典故,“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以一群游客看蒙娜丽莎的表现引起读者兴趣,信中有趣吸引人的地方还很多,对于浮躁的青年人抓住他们的兴趣给他们讲道理才能使他们听进去,朱先生对这点很清楚,这整本书都紧扣当时青年人的心态和最关心的问题来写,很多问题即使是80多年后的我们读起来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而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是,它看似平凡却包含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它教会读者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作者毫不吝惜的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待人生的方法,价值标准与读者分享,这种过来人的经验对于处在迷茫中的青年们犹如一盏明灯让青年们找到正确的航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句话出现在附录二,而他在《谈美》里也多次提到了这个观点,它是朱先生的人生理想,就是要超脱个人的欲念牵绊,执着人生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年们都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书中谈到的这么多问题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真心的劝导青年们要正确看待人生,眼光要放长远,要踏踏实实的下真功夫,要注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随大流只考虑功利的东西。今天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参加学生组织或做其他什么事的时候往往也犯功利的毛病,只是想到这样做会对自己升学找工作有帮助,却不去想想自己到底想不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且要脚踏实地的做,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无言之美”可以说是这本书中最易看出美学知识的一篇了,我们不仅从中学到了诗画音乐等含蓄留有余地的美学原则,还可以领略到作者的生活态度,艺术的生活是超现实的生活,当在现实生活无能为力的时候暂时到理想的生活里去,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调节,好更好的回到现实的生活去改造。要怎样才能做到艺术的生活呢那是美术家音乐家们擅长的,就是要有一颗审美的空明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是这么理解的。我想看到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的,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很多启发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真的是很有魅力的一本书,不仅是对当时的青年们对我们现在的青年朋友也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的,教我们看待人生的方法,引领我们到美学的世界,是很值得欣赏的一本书,青年朋友们都不应该错过这本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6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像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7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阅读的好处不用多说,只是我们很多都不知道阅读的方法。最高峰的时候,我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书,可是看完以后,收获只限于当时,后来就逐渐淡忘的。长久如此,我不觉有种读了也忘记,何必做无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书中提高,我们面对伶俐满目的书,要学会选择。按照机会成本来说,你多读了一本无用的书,就代表你会少读一本有意义的书。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倾向于选择经过历史检验的,有价值的书。另外,读书还在于感受,在于记笔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读书的时候,是边思考,边阅读,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点痕迹。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比方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的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虽然这十二封信我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慢慢读得,虽然里面有些章节感觉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也希望群里的朋友们能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地读读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们来完成某些任务,而只是希望你能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足已。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8

你是否曾期待拥有这样一盏明灯:它在你失去方向时为你大开光明之路,在你生活慵懒时提醒你青春以奋斗为歌……这是一盏温柔的明灯,语气亲切随和,深入人心,你能在他身上感受春阳般的气息。

如果你曾期待过,品味朱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位真挚又极具智慧的导师,这位质朴无华的朋友,和蔼可亲地和我谈心,汩汩地流出了他露珠似的深邃的思想和为人为文的品格。

朱老在全书开篇写《谈读书》中,以劝告的口吻,父母的角度愿我们从当下做起,培养阅读兴趣,时不我待,他说:“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忙里偷闲,这不难做到,在本文后半部分,谈及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我想,当代青年应全面发展,而不该随波逐流。朱老先生在此为我印证了这个观点,“时间是最好的导师”,这位导师为我们筛选出的书籍,是上等的优品,这是最扎实的阅读书籍。我们有部分父母,认为这些旧书、名著是唯一适合青年阅读的,我觉得不然,不应沉浸在这老套、陈旧的书籍中,这样无法跟进社会进步的步伐,更容易缺失自身原有的创造潜能,因此我认为青年应放眼长远,选择性阅读部分当代火热的文学书籍,古今结合,才能深入心灵,找到这世界最好的解药。

现实世界中,作文可谓青年人最头疼的事,对于我来说也是。读了《谈读书》,不妨读《谈作文》,相信你头顶的明灯必更添一丝光明。由于内容繁多,愿你自己品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人生即随这时光流逝到处奔波,有迷惘的时刻,也有清醒的时刻。何为青年?青年即是能受得住考验,经得住风吹雨打,有信心,有希望,还有毅力的人,就像老先生所说:“人家既然可以做得到,我就没理由做不到。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弃。”

愿你能在这样一盏明灯中寻找正确的心灵,谨以此文,与君共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9

全书是朱光潜先生以朋友名义写给全国青年的十二封信,话题宽泛随意,生活气息浓厚,亲切自然。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一、谈读书

朱先生希望青年早早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永生受用。因为读书“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用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

但是年青人有个好处,他知道自己的兴趣指向,可以在兴趣这条路上或跋涉或飞奔,慨然向前。

二、谈动

“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我只觉得忧来无方,不担人莫之知,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里有所谓哲学与人生观!”“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当然,愁源多种多样,像现在许多同龄人那种没愁楞喊愁,事事都称愁的态度,纯属扯淡了。像屈原那种愁,虽不能说是应该鼓励的,却只叫人怜悯,继而产生爱国和做人的力量了。

三、谈静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是的,像小孩子那样,用一双无知幻想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人、物和事,也会生出无穷乐趣,纵然这种乐趣在成年人严重极其无聊,然而独慰己心不已足够了吗!昨晚,一同学误把闪盘认作打火机,另一同学说:“你把闪盘插到电脑上,盘后面就会冒火,成打火机了。”我就说:“然后,电脑就轰地飞到天上了,‘神七’就发射了。”后来,想到一首歌《星星点灯》,想必是星星的一角上挂着一个喷火的电脑,成所谓的“星星点灯”了。自己想,自己笑,心里觉得很有趣。

“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四、谈十字街头

在这个社会,你是一个20来岁的青年,你的同学有30来岁的老同志,又有比你小两岁的比较年轻的同学,然而现实却是这样:“围着你的全是肤浅顽劣虚伪酷毒,你只有两种应付办法:你只有和它冲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现时这种状况之下,冲突就是烦恼,妥洽就是堕落。无论走哪一条路,结果都是悲剧。”

我希望真正有值得烦恼的事的烦恼的人最终都能冲突出烦恼,而那些无愁生非的卑贱小人都绝迹就好!

五、谈升学与选课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学习到底是倾向于兴趣还是囿于现在的专业,死死抠一些自己本不在行,本不在意的东西?

六、谈情与理

对于自杀,朱先生说:“前几天听见一位国学家投河的消息,和朋友们谈,大家都觉得他太傻。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间有许多事项得有几分傻气的人才能去做。纯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绝不肯去做的。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我是赞同以情感指引生活的,情感跟理智可以并存,但是情感会深入人心,使人终为真正的人,使生活终为真正的人的生活。

七、谈摆脱

“舞台上的悲剧生于冲突之得解决,而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得解决。”文章之术在知遗漏,生活也要知所遗漏。正如“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制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搏骛也。”

我理解的是,人要在其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兼容并包,在泛的基础上钻研专业成为小专家。像我,在杂看文学书的基础上,着重看中国近代作家沈从文的作品,成为广博塔的塔尖——沈从文研究专家,我的远大理想。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10

看这本书之前我特别好奇: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前,一位关心后生的前辈会对青年朋友们说一些什么呢?看过后,如果把十二封信的忠告总结一下,那就是:青年人要能沉下心,做学问做事业都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要从自己本心出发,戒骄戒躁、不贪容易,不随波逐流亦不急功近利。这样的人生态度何止当时的青年人要具备呢?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也不论是否是青年,凡是认真对待生活的人,都理应如此。

《作者自传》中曾言:“这本书反映当时一般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理现状,所以我和广大的青年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我在读书后最有感触的莫过于朱光潜先生所言的谈动、谈静、谈摆脱、谈人生与我......恰好反映了我们在成长历程中所面对的读书学习、道德、个性、人生等多方面的问题。虽然不尽相同,却大致如此。先生娓娓道来,读来让人如沐春风。仿佛遥远的一位长者在用谦逊又诚恳的语言关切着,既想指出一条明路,又不忍重言,只将自己的肺腑之言尽数道尽,期望小辈们能有所收获。

十二封信中,我最喜欢的是谈动和谈静。古诗中曾写到:“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闲愁闲愁,多半是因为太闲了!当代青年人若谈起闲愁,必定会被说过于矫情,当你读了孟石先生的这篇谈动,便会释然。他承认了“朋友,闲愁最苦!”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于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于动”。无论你是怎样的心情,世界还是按照既定的轨迹在运转。若想排解心中的闲愁,就要以动制静,享受生活中质朴的乐趣,去跑跑跳跳、谈谈笑笑一番,烦恼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如果说谈“动”是跑跑跳跳,那么谈“静”则是感受、是领略趣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生活节奏随之加快,心性难免浮躁起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信中的一首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读到这里才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悠然无虑的静趣。小时候还觉得诗人是在凑字数,现在仅仅是读一读都觉得心静下来了。在浮世中保持一颗镇静的心是难能可贵的,愿我们即便溺于周而复始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记巍峨江山的壮观和寻常巷陌的温暖。

每当在一封信的最后看到署名“你的朋友孟石”时,内心便充盈着感动。看完书后甚至心中一丝惋惜,为什么只有十二封信呢,我想,哪怕是二十封三十封我也一定会一封一封的细细读完,或许是为了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吧。

孟石先生的十二封信,穿越时空而来,犹如挚友,言真词切,能感到先生真诚地期盼年轻的朋友们能有美好的生活。大道至简,这些朴素的道理在如今时代依然适用,任时光流转,难的始终是践行。生活忙碌,偶尔忘记,好在有这样的好书帮助我们回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11

十二月的阳光依旧灿烂,难得抽时间沐浴其中,我轻轻地摊开一本书,满书芳香随之沁入心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拉我追忆往事流年,又给了踽踽独行的我们以安宁、启迪和力量。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贴近生活,也更加触动人心,使我受益颇深。它不仅仅适合青年人读,中年人也应该拿来读一读,用以勉励、反思自己。你我皆风华正茂,年轻不只是年龄,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愿每个人都能永葆赤子之心。结合书中智慧指南,笔者借以致职场青年如下成长箴言。

第一、坚持读书,终身学习。

第一封信即是督促青年读书,在人生的黄金年代,通过阅读学习,充实内在、正德修身,更让生活多一种可能。在宝贵的青春年华学习提升,成为了当代青年人的榜样。所以,我们职场青年更要坚持读书,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学成文、武、艺,以实力成就自己、报效国家。

第二、珍惜当下,不留遗憾。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告诉我们青年人应该做的,就是在宝贵的时间做正确、有意义的事,就是全力以赴绝不辜负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弥足珍贵,只有努力抓住当下,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慢慢追寻想要的结果,愿你我此生不留遗憾。就如我们高速公路工作人员,在青银高速的优秀组织里,要把握好集体给创造的良好环境、学习资源与成长平台,以不断提升自我。

第三、规划人生,成就未来。

人生如大海行舟,而人生规划就恰似是基本航线,只有具备正确的航线,人生之舟才能不迷失方向、偏离目标,才能更加顺利、高速地驶向成功。所以我们必须规划好每一步人生道路,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成就。首先要正确树立人生梦想,并为之付诸努力,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同时,要做好每个抉择,学会思考,善于分析,理性地对待自己的人生。

第四、劳逸结合,享受生活。

我们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不只是日复一日的不断奔走,年复一年的机械工作,还包括闲暇、充电和生活。即便是整日工作,也要以一种享受的心态,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打开自己的心胸,乐趣自在其中。职场青年不意味总是熬夜,青春不只是奋斗,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学会经营自己的人生。

我想,还有很多青年人,同你我一样,也曾在黑夜里彷徨,但希望现在即便是独行荆棘之路,也能步履坚定而从容。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篇12

这两次的文章推荐都是拖到最后期限了,才想起来拜读。但是谈读书里的第一段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我没有决心。有了决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会把读书当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坚持了。现在终于知道我为什么减不下肥来了,原来是我没有下定要减肥的决心,也没有拿出要减肥的魄力,更没有做到所谓的坚持。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原来平时老是觉得无聊的时候,漫无目的地看着网络的各种是是非非时,也可以把这种漫无目的转变为自己的饶有兴趣。人的心智空间是一定的,如果被你正常的嗜好占满了,那么你就不会被不良嗜好所影响。如果说我现在还不清楚自己所希望的正常嗜好是什么,也不知道用什么来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那么就用用心思考一下吧,或者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当然我们平时所能做到的便是如此,总是有各种大理想,大的抱负,但是扪心自问,这些都只是空口而谈,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又有哪些呢?可能这个问题又回归到了其所说的决心问题上吧。

读到一谈读书,觉得文字颇好理解,并且都会有上句话的解释,这对于我这种头脑简单的人来说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后读到二谈动,同样的感觉,特别是谈谈笑笑,跑跑跳跳,多么朴实的语言,没有太多的装饰,现在一谈到好文章,便是文采较好,用字谨慎云云,其实对于我个人还是喜欢这种一说到底的文章,一遍读过,便能明白作者的真正含义,不需要像散文那样来回斟酌了,不过或许正是如此才显示出了中国文字的精神吧。

虽然这十二封信我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慢慢读得,虽然里面有些章节感觉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也希望群里的朋友们能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地读读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们来完成某些任务,而只是希望你能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足已。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