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9-02教案

请欣赏《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精选13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重点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李白,他是思乡的游子,是豪迈的侠客,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你将会看到又一个不同的李白。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你读得很慢,因为——哦,是因为伤感;你读得很轻,因为——哦,很孤独;你怎么读这么重?——哦,是在感叹!)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 好!谁来试试! (读得多好啊!字正腔圆。)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好孤独!好无奈!好伤感!好寂寥!恩,很有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得出你很善于思索!)

三、细品诗意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是啊,好一座寂静清幽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4、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你们很善于推测。)

(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听得出,同学们感悟很深)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配乐,范读。

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五、课外拓展

《秋蒲歌》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很深情。让我们齐读《秋浦歌》。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

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

六、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相看

独←——————→敬

坐←——————→亭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入境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板书“李白”,请学生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估计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夜宿山寺》、《秋浦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名诗:板题,生齐读诗题。

3、请熟悉本诗的同学谈谈对敬亭山和诗歌的理解。

4、师相机介绍诗人创作背景:《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二、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各种形式朗读古诗,正音、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三、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众鸟、孤云。

(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5)播放朗诵课件,聆听,欣赏。

(6)配乐诵读,想象画面;读出诗韵,读出情感。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

(2)点拨:李白寄情于山水,山水在他眼中便有了情。他把敬亭山当知己。

(3)找到了这样一位知心朋友,李白才会发自内心地感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5)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6)指导朗读。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配乐各种形式诵读全诗。

2、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3、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选读李白的古诗。

2、默写《独坐敬亭山》,尝试配上画面。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1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入境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板书“李白”,请学生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估计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夜宿山寺》、《秋浦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名诗:板题,生齐读诗题。

3、请熟悉本诗的同学谈谈对敬亭山和诗歌的理解。

4、师相机介绍诗人创作背景:《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二、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各种形式朗读古诗,正音、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三、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众鸟、孤云。

(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5)播放朗诵课件,聆听,欣赏。

(6)配乐诵读,想象画面;读出诗韵,读出情感。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

(2)点拨:李白寄情于山水,山水在他眼中便有了情。他把敬亭山当知己。

(3)找到了这样一位知心朋友,李白才会发自内心地感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5)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6)指导朗读。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配乐各种形式诵读全诗。

2、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3、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选读李白的古诗。

2、默写《独坐敬亭山》,尝试配上画面。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入境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板书“李白”,请学生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估计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夜宿山寺》、《秋浦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名诗:板题,生齐读诗题。

3、请熟悉本诗的.同学谈谈对敬亭山和诗歌的理解。

4、师相机介绍诗人创作背景:《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二、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各种形式朗读古诗,正音、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三、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众鸟、孤云。

(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5)播放朗诵课件,聆听,欣赏。

(6)配乐诵读,想象画面;读出诗韵,读出情感。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

(2)点拨:李白寄情于山水,山水在他眼中便有了情。他把敬亭山当知己。

(3)找到了这样一位知心朋友,李白才会发自内心地感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5)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6)指导朗读。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配乐各种形式诵读全诗。

2、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3、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选读李白的古诗。

2、默写《独坐敬亭山》,尝试配上画面。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

课件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亭”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人从孤独到不孤独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

设计理念

“诗仙”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本设计以学诗知诗人的形式,想象理解诗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达到对《独坐敬亭山》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诗人搜集有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2、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诗歌旅行:

读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2、了解诗人:

知道刚才读的两首诗都是哪位诗人写的吗?(师画简笔画李白头像)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 揭示诗题,理解题意

1、揭示诗题,板书诗题及作者,提示“亭”字写法,生书空。

2、读诗题,给“独”组词,明题意。

3、了解“敬亭山”位置,(师画简笔画山)复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4、介绍背景资料,理解“独坐”。

知道诗人为什么独坐敬亭山吗?

据史料记载,其实李白在宣城的时候,他的一个好友当时也来到宣城。可是,重阳节那天,这位朋友和当地官员一起去游敬亭山,却没有通知好友李白。几天后诗人独自一人登上这敬亭山,所以他——独坐敬亭山。

二、反复读诗,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2、师生、生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1)师生合作叠读:

第一次生读全句,师叠后三字。

第二次诗叠前二字,生读全句。

(2)男女生前二后三合作读。

3、生配乐齐读,读出韵味儿。

三、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诗中画面。

2、交流: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物?(鸟、云、敬亭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景美、寂静)

四、学一、二句,感受“孤独”

1、说“众鸟高飞尽”句意,理解“尽”。(课件:鸟飞)

2、说“孤云独去闲”句意,理解“孤”“闲”。(课件:云去)

3、体会诗人情感:

此时的诗人,看到鸟飞、云去,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寂寞、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为什么现在使得诗人倍感孤独呢?(课件:“孤”“独”二字变红)

4.介绍诗人创作背景:

同学们,这首诗是诗人53岁那年秋天,孤身一人游敬亭山时写下的。那时诗人被贬离开长安整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诗人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昔日的好友都把他给遗忘了啊。鸟儿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云儿飘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连朋友都不理不睬,还是只留下我——一个人哪,难怪诗人会感觉——孤独啊(指“孤独”二字)

五、学三、四句,感受“不独”

1、说三、四句意,理解“厌”

2、体会“人山相看”

(1)谁和谁相看?(诗人和敬亭山)怎样看是“相看”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2)“看”有很多种,谁来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看的词?

(3)诗人和敬亭山是怎样地看啊?( 四目相对、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地看)(板书:相看)

(4)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写话:人山对话

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

大诗人李白孤独时他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听到诗人的心里话又会对他说什么呢?同学们,咱们来动笔写一写 。这一组写李白对敬亭山说的话,这一组写敬亭山对李白说的话。(生分组写)

3、指名“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两组学生对话后师小结:

有这相知多年的好朋友,(板书:相知)哪里还会有孤独,哪里还会有寂寞呢,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六、链接拓展,升华“不独”

1、链接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山相悦”。

李白对山情有独钟,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游了北边的天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他登上南边的莲花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即便是梦中,李白都游玩了东边的天姥山,诗人这样赞叹道——

(课件出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来到西边的峨眉山,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课件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流连山水之时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所以,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啊?(喜悦)

是啊,李白与敬亭山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2、师小结:这就是李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尽管他的身旁没有一个人陪伴,可他和敬亭山——(师指板书,学生说)相看、相知、相悦,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排遣个人的愁绪,他才会写下这千古传颂的——(师指诗题)《独坐敬亭山》啊,读——

3、拓展阅读《月下独酌》,再识诗人。

是啊,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与月亮举杯对饮,同歌共舞,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李白啊!这就是我们眼中的“诗仙”李白!

七、创设情境,诵唱古诗

1、时隔千载的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安徽宣州,你一定会想去登一座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一定会轻轻吟诵起一首诗——(生背诗)

2、诗歌诗歌,一首诗也是一首歌,咱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歌曲《独坐敬亭山》)

3、李白为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相看

相知

相悦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3、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师公布本课要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要夺冠军大家有何绝招?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第一绝招先要把古诗读正确,请同学们练习读对。

2、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古诗,谁来指正?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第二绝招把古诗读流利,小组内练习读通(能读流利)。

4、谁来指正?

5、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第三绝招把古诗读懂,小组内练习读懂。

6、谁能读懂?

7、谁比他懂得多?谁来评论?

8、谁虚心向大家请教,说说不懂的地方?

9、全班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10、开始比赛行吗?

11、夺冠军最厉害的绝招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读出感情!

方法:

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小组内练习读美。

12、教师引导体会诗人当时孤寂的心情。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诗的意境。其间可插入一民间故事:

多才多艺的李白被唐朝的玉真公主举荐入朝为官,后因得罪权贵被罢免。玉真公主以公主之位死谏,无奈皇意已决。玉真公主一气之下出走敬亭山,落发为尼,死后葬于此。李白在安史之乱后被赦免途遇敬亭山,听说此事,感慨万千,他九登此山,留下这千古名篇。学生不难理解由于李白犯案,朋友远离他,亲人躲避他的孤寂情怀。

13、古诗朗诵比赛马上开始,请小组选出参赛选手。

14、(播放课件:来自教科书上的插图和古筝曲《渔舟唱晚》)故事朗诵比赛开始,谁有勇气第一个参赛?

15、谁来挑战?谁来评论?

16、公布冠军,让冠军说说经验,其他同学补充。

17、总结方法:

读对──-读通──-读懂──-读美。

第二课时

1、复习

指名有感情地朗诵《独坐敬亭山》。

2、运用上节课学过的'方法学习剩下的古诗,继续进行比赛。

3、有什么问题需大家帮助解决,教师只在有争议的地方引导点拨。

4、比赛开始。

5、公布冠军,述说经验。

【教学后记】

1、这种教法效果还不错,尤其第一首诗的学习体会使师生收获颇多。

2、本课第一课时学习前两首,如预习充分就可以直接进入检查,甚至直接进入理解的争论。第一首应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习方法,师生共同总结学法,然后用此法学习第二首。第二课时按此法解决剩下的内容绰绰有余。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8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

课件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9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坐──这字义实在太寻常不过了,没什么可多说的。但若加一“独”字,那就大不一样了,其内蕴就够人玩味咀嚼的了。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题目就用了“独坐”两字。这里,让我们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看看它是怎样构思和写作的。

解读文本使我我也陷入了独坐苦思:

是李白的独享清闲,还是他无奈的孤独,或者是他超脱万物在瞬间灵感激发下的绝妙情感的表达。若是这样,岂不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了,那又如何形成有条有理,有形有味的课呢?虽说我选上了它,是因为对它有感触有兴趣,但这首诗该当如何化解教学呢?教参的所言人所共见,学生的理解有所局限,时空的距离更是沧海桑田难以沟通。

独坐苦思中我搜索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我了解了李白壮志难酬的`无奈。李白一生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他恃才而傲,故终生未能得志;他蔑视权贵,鄙弃功名,又常抒悲愤,自然得罪了许多人。这从杜甫的《不见》中可窥一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独坐冥想中,我对李白思乡的惆怅有所了解。如《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我了解了李白遭贬流放的愁楚。如作于公元759年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我在李白的身后找到了与他不谋而合之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我了解了《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据清人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考证,《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了。长期的飘泊不定,饱受了人间的苦辣酸辛,倍添了孤独的感情。我找到了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两诗比照,我看到了李白的见与不见:见日出,见栖鸟,不见众鸟,不见孤云。两诗比照,我感受到了一脉相承的是诗人那孤独的情怀。略有不同的是前诗的委婉,后诗的直白。委婉也好,直白也罢,同样流露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那是白居易《夜雨》:“我有所感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的无限向往和百结愁肠。恰是李后主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慨;恰是辛稼轩的“把酒问嫦娥”与“何处望神州”的无奈。

当有了以上对文本外延的解读后,便自然转入了对文本内部文字信息的细读。那同样是独坐的咀嚼,而后便是独坐的拥有。

捧读这首诗,让人产生孤寂之感。不是吗?一群争鸣的飞鸟,从树丛中掠起、飞走,天上飘来的一片孤云,也独自悠闲而去,离开了敬亭山,消失在苍茫的太空,面前只有这座敬亭山并不走开。青山与我相对而坐,在这茫茫天宇之间,似乎只有你才和我不离不弃,不厌不怨。为何李白独以此山为友,“相看两不厌”呢?敬亭山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却又如老人独坐,闲淡恬静,泰然自若。“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并不在乎众鸟、浮云的远去。山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性情节操是何等的相似乃尔!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方法:知识抢答式导入,情境创设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巧解图画理解诗意等。

教学准备:敬亭山文字资料、白纸。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语:

我们先进行一个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老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杜甫,别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生字的读音。然后看注释理解词句;

(2)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3)再讲出诗歌的背景,导出“孤独”的诗歌基调。

2、学生自由读古诗,然后再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的`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1)释题意。

独坐:单独的坐。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海拔317米。

连起来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2)抓景物。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部解读,感悟诗情。

第一,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议。说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和“孤云”。

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3、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字里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了,怪不得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品。坐着这种孤独的内心境界是通过什么表达的?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蕴。

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

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不是矛盾吗?

2、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满足的表面原因是景美。

山上有一峰庵、拥翠亭、云齐阁、翠云庵等亭台楼阁,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双塔、怀英亭、龙首亭等。

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诗人把敬亭山当作朋友。)

3、感悟。

既然诗人与敬亭山成为了朋友,那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诗人在敬亭山上会与这个“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的确,大家想的都很对!诗人确实找到了朋友,但老师却认为诗人还是很孤独,你们认为呢?难道不是吗!你们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现实生活中呢,找不到朋友,难道他不孤独吗?!

4、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方法:

知识抢答式导入,情境创设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巧解图画理解诗意等。

教学准备:

敬亭山文字资料、白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语:

我们先进行一个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老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杜甫,别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生字的读音。然后看注释理解词句;

(2)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3)再讲出诗歌的背景,导出“孤独”的诗歌基调。

2、学生自由读古诗,然后再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的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1)释题意。

独坐:单独的坐。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海拔317米。

连起来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2)抓景物。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部解读,感悟诗情。

第一,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议。说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和“孤云”。

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3、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字里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了,怪不得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品。坐着这种孤独的内心境界是通过什么表达的?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蕴。

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

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不是矛盾吗?

2、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满足的表面原因是景美。

山上有一峰庵、拥翠亭、云齐阁、翠云庵等亭台楼阁,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双塔、怀英亭、龙首亭等。

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诗人把敬亭山当作朋友。)

3、感悟。

既然诗人与敬亭山成为了朋友,那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诗人在敬亭山上会与这个“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的确,大家想的都很对!诗人确实找到了朋友,但老师却认为诗人还是很孤独,你们认为呢?难道不是吗!你们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现实生活中呢,找不到朋友,难道他不孤独吗?!

4、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1)

1、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2、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3 、你对李白还有什么了解,还记得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吗?(背李白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仙李白(出示课件2—走近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课件课题3)

1 、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 生读题

3、 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敬亭山看看。(教师出示敬亭山课件)(课件4)

4、 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课件5 写作背景)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出示诗歌)(课件诗歌6)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读诗)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配乐齐读。(课件6 1)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 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课件6 2朗诵)

2、 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课件画面7 1)

3、 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 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

1、 读一二句。

2、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出示 鸟飞图)(课件7 2)

3、 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出示 云去图)(课件7 3)

4、 读诗,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5、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六、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1、 读三四句。(课件8)

2、体会人山相看: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3、理解“厌”,说一二句诗意。

4、 有“不厌”(看不够 看不足)引出;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5、 人山对话,写中悟情。

孤独的诗人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又会怎样抚慰孤独的诗人?拿出纸和笔,写出人山对话。

6、 分角色说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同学们,听完人与山的对话,诗人与敬亭山就是一对相知的朋友啊!(板书:相知)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 感受人山相悦。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8、 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七、拓展阅读《月下独酌》

1、 有山相伴的日子,李白不会孤独,不会寂寞,同学们,当夜深人静,一轮明月当空照的时候,孤独的诗人有是这样排解内心的忧伤,找谁倾诉呢?

2、 出示《月下独酌》(课件9)

3、 读诗, 交流讨论。

4、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举杯消愁,与明月对饮,同歌同舞,这就是诗仙李白,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伟大诗人!

八、创设情景,吟唱古诗。

1、穿越了千年时光,如果你来到了安徽宣州,你一定会去爬一座山——(敬亭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李白)你一定会轻轻地,轻轻地吟诵起一首小诗(生读诗歌)

2、 诗歌诗歌,一首诗就是一首歌,欣赏歌曲《独坐敬亭山》生唱。(课件10)

3、 结束语:李白的一生伟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如果你走近李白的诗歌世界,你一定会与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与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鸟飞

孤独

云去

相看

李白 相知 敬亭山

相悦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