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02读后感

请欣赏《麦穗》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麦穗》读后感 篇1

著名作家张洁的《拣麦穗》写的是儿时拣麦穗的事,而这样的事我们南方人在那一个经济特不发达、口不裹腹年代大都经历过,那不叫拣麦穗,而叫拣野谷。意思是说,人家把谷子收获之后,去拣拣他们遗留下的谷子。这多是为了糊口,是特有实用性的,而哪里有张洁的拣麦穗的情趣呢。

张洁就是通过拣麦穗这简单的事儿写出了儿童的趣味,这趣味来自拣麦穗是为了准备嫁妆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又不过为了吃灶糖而已。

如果把这样的事放在一个成熟姑娘的身上,那是十分可笑的,而把这事放在一个儿童的身上,那便是十分的有趣。

文章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

“你为啥要做我的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你家住在哪哒呢?”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哒,就歇在哪哒!”

我犯愁了:“等我长大,去哪哒寻你呀!”

“你莫愁,等你长大了,我来接你!”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呀!”

这是一段很有趣的对话,趣就趣在故事的错位。这借位在哪些方面呢?一,一个小姑娘要嫁给一个老汉做媳妇;二,嫁给老汉竟然是为了天天吃灶糖;三,而所嫁的老汉竟然是一个满嘴黄牙货郎担。而要是这故事发生在一个成熟姑娘的身上,一点趣味也没有。虽然成熟的姑娘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形,但读者会根据另外一种价值观去评品。这是故事本身的错位,而在这段对话中,也是有错位的:要老汉等她长大而嫁给他。这种种的错位,以成熟的眼光去看,都是不可能,都是荒谬的,而恰恰这种种不可能、荒谬,甚至可笑,构成了谐趣。错位的幅度越大,它的幽默感越强,也就越有谐趣。

然而,并不是一切幽默都是雅,都是谐。在这段对话中,有小姑娘一个美丽的梦在,也是她拣麦穗时年伴的幻想,这只不过是这种梦与幻想的具体化,儿童化。卖灶糖的.老头呢,“见到我就乐了”,答应“我等着你长大”,“等你长大了,我来接你!”无不在呵护着小姑娘美丽的幻梦。我们看到的是卖灶糖老汉的慈祥与忠诚,他没有邪恶,没有不轨,在这错位中,他表现出了朴素的疼爱。而这种爱,又是多么的纯洁啊。

看来,写有趣的人物对话,一是要写出事的趣,这种趣可以用错位的方式写出,二是要写出事的味,这味是要雅而不能俗的,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有积极的审美趣味吧。

《麦穗》读后感 篇2

乡下的猫可以很快抓到老鼠,他会发生什么事呢?

有一天乡下的猫发现乡下的老鼠含着麦穗,正是母鸡太太的。乡下的猫正想抓老鼠,他不小心掉进了一个陷阱了,老鼠哈哈大笑,又有一天,乡下的猫发现了乡下的老鼠,一直追到城市,老鼠跑到一个富翁家里,富翁专门派仆人把乡下猫猫送到家里,当猫想寻找老鼠的时候,却发现有一百个老鼠洞。富翁感谢了猫,就把猫解雇了,富翁把九十九个洞口用水泥堵住,最后一洞放上老鼠夹,老鼠正要走,却看见他的洞全都堵住了,自己的食物都吃完了,他感觉自己快饿死,已经晕倒了,而乡下的猫并没有走,他还是回到了富翁家,把老鼠救了出来,等老鼠醒来的时候,看见了猫,拔腿就怕,猫在后面追赶这,说:“把麦穗还给母鸡太太你就可以走了。”而母鸡太太呢,早就忘了,等看见了以后才想起来,原来只是为了去年的一根麦穗。

《麦穗》读后感 篇3

前几天,我学了一篇课文,题目是《最大的麦穗》。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一天,古希腊的大学者苏格拉底带领地他的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于是,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走进了麦地。他们一边往前走,一边挑挑拣拣,他们总以为机会还有很多,摘了又扔,完全没必要过早地定夺。大家突然听到苏格拉底洪亮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无数株小麦似乎在嘲笑他们。苏格拉底谆谆教导弟子们,弟子们也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人的一生就像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没错,我们一直在寻找最好的机会,最大的机遇。有些人看见了在眼前出现的机遇,就不失时机地抓住它;而有些人则东看看西看看,总以为前面还有许多的机会,最好的还在前面,眼看着机会一次次的从他的身边溜走。我们寻找的当然是最大的,最好的“麦穗”,不过,把握住眼前的机会才是真实的,最实实在在的,不要错过你眼前“最大的麦穗”。

《麦穗》读后感 篇4

今天,我在上课时学了一篇文章,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这篇文章就是《最大的麦穗》。

这个故事讲了:在古希腊有一位大哲学家,他叫苏格拉底。有一天,苏格拉底带着弟子们去麦地,让他们寻找最大的麦穗,到了最后谁也没有找到。他想通过这件事来告诉弟子,要学会把握好机会 。

想想我们,时不时的错过了机会,就说我吧。有一次,我去买作业本,看中了一个米老鼠的封面,刚拿起,我就想说不定下一家还有hello kitty的呢!我急急忙忙地跑到了下一家,果真有hello kitty的。我又想了想说不定第三家还有多啦A梦的呢,那就更好了!于是,我就这样的挑来挑去,等想好买那个本子时,那个本子已经被卖掉了 。 这就是生活中最平凡不过的事例了。机会不是时时都有的,错过了再也没有了。把机会让给了他人,自己就会一无所 获。

世上没有后悔药,应追求最完美的,但要捉住眼前的机会,这才是事实在在的。 所以 ,只有把握住现在的机会 ,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麦穗》读后感 篇5

古时候有个伟大的学者。一天,他让他的徒弟们去一片农田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于是他的徒弟们都按照师傅的吩咐去做了,可是他们试着摘了几个麦穗,但都不饱满都扔掉了,因为他们总以为更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完全没有必要过早的定夺。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的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时间。这时,大家听到学者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走到尽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徒弟们才如梦初醒。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人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把握住现在,才能掌握住未来。

《麦穗》读后感 篇6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特别感人的书——《犬王麦穗》。

著名作家沈石溪所写的《犬王麦穗》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铜锣寨的老猎人塔农老爹从“十犬一獒”中的残酷竞争中,从“獒”的口中救下了一只金毛小狗,并给它取名叫麦穗。麦穗长大后与一只叫做查理的强壮的猎狗争夺“犬王”,尽管麦穗伤痕累累,但还是毅然坚持了下来,吓跑了查理,得到了“犬王”的称号,之后麦穗与塔农老爹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当然是麦穗。已经成为喜马拉雅野犬的麦穗,在雪山与老主人塔农相遇,它不顾在犬群中的危机,仍然坚持要与主人相认,虽然塔农为了他的安全坚决不与它相认,但它仍旧在远处忠诚的守护着自己的老主人;它在争夺“犬王”时知道咬对方的弱点——脖子,突出了他的机智与勇敢;它在雪山不顾一切地救曾经因生气把自己赶出家门的主人,这里体现了他的重情与重义。而这些,不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受到了触动:人与动物本应该和谐相处。狗对人尚且忠诚,重情重义,那么人与人之间不更应该如此吗?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世界才会更加美丽。同时,塔农因为麦穗的过失,冒着生命危险采雪灵芝去补偿受损的人家,他的敢于担当、信守诺言,让我们感动的同时,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是多么珍贵。

《麦穗》读后感 篇7

读了《最大的麦穗》有感个星期我学习了《最大的麦穗》这篇課文,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文章主要写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弟子们去一块麦地,那正是收获的季节,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他在麦地的尽头等。弟子们在麦地里挑挑拣拣,他们认为时间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就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弟子们才醒悟过来,可已经晚了。他们听了苏格拉底的话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看,这说得多么合情合理呀。我现在回想起以前,觉得十分惭愧。以前,我做事经常拖,一到星期六﹑星期日我就不把握时间,想到作业时,总觉得还有很多时间,做作业的时间也就两个多小时,还是继续玩,到了周日下午就不是这样逍遥了,只是边做边玩,真到了晚上就着急了,后悔当初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去做作业,现在已回不到以前了,直到学了这篇课文后,我觉得人的一生没有无数个周日,抓紧眼前的时机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才是明智的选择。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一样,他们让小手握满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下。但我希望人们能通过这篇课文让自己懂得抓住机会。巴尔扎克说得对:“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麦穗》读后感 篇8

麦穗收割的季节,就是农民伯伯丰收的的季节。小时候,我也跟随过爸爸妈妈到田野里去收割麦穗,我也体验过农民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感受。那时候,如果麦穗能得到一个好的收成,对于农民来说,那是一件最开心的事情。那些可以收割的沉甸甸的麦穗里面,肯定有大的也有小的,你们都能分辨出来吗?今天,我读了《最大的麦穗》这一篇课文,读了之后,我感触颇深。

《最大的麦穗》这一篇课文讲的是古希腊有一位名叫苏格拉底的学者,他带领众弟子去麦地里摘麦穗,他让弟子们在沉甸甸的麦穗里面摘一个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地里到处都是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看看这一株,又看看那一株,总觉得最大的那一穗应该还在前面等着他们。经过了一段时间,弟子们终于走到了尽头,他们两手空空,什么也摘不到。他们才恍然大悟,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人都应该追求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最大的麦穗》这一篇课文,使我想起了童年的一次钓鱼。那一次,我跟好朋友小淑一起去钓鱼,我们都是钓鱼高手,我们两个商量约好,看在半个小时内谁能钓到一条最大的鱼。其实一开始,我就先钓到了一条鱼,但是我又想时间还早着呢,先把鱼放下去,反正还能钓到一条更大的鱼呢。最后,半个小时的时间到了,我一看我的钓鱼竿空空如也,而小淑则钓到一鱼在那边等着我比赛呢。结果可想而知,我们是以一比零分出胜负的,因为我什么也没有钓到,所以输了。其实如果我原先钓到的那一鱼如果不放下水,那么赢的就是我了,因为小淑钓到的那条鱼明显比我事先钓到的那一条小得多。我童年的这一次钓鱼不就跟《最大的麦穗》这一篇课文里面的众弟子一样吗?我们都是属于好高骛远,总得更好的、更大的还在后面,结果没有牢牢抓住眼前的东西,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这就叫做得不偿失。原来,把握自已手里拥有的,才是最重要的,人的一生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机遇,但是抓住眼前的机遇,才是迈向成功的基石。时不待我,不能东张西望,抓住眼前、把握现在,是《最大的麦穗》这一篇课文给我的深刻启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