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02读后感

请欣赏《逍遥游》读后感(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逍遥游》读后感 篇1

其实很早就已经读过庄子的著作,但是最近闲下来的时候重新温习庄子,发现感慨更甚,收获更多。

其一:顺其自然——走过去了,其实都不过如此。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知道的也不一定就是事实,更何况即使到达最终也可能不会是最后,那么又何必太过纠结现在的结果?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要知道全部,就必须到达一定高度,要清楚结果,就必须走过一段过程。回避不是逃离,沉默也不是懦弱,向前或者向后,其实都是一种经历,走过去了,其实都不过如此。就算将来知道现在的选择不是最好的,可是至少看到了全部,经历了过程。

其二:自然而然——认知、把握、而后将来。

一杯水就是一种人生,“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在恰当的时候只能做恰当的事情,很多时候,接受不只是无奈,也是睿智。人的命运就是选择在妥协中不断突破的艺术,所以暂时的放弃也是一种成就。没有一成不变的道路,所以才有精彩非凡的人生。坚持不一定是原则,放弃也不意味着沦陷。

于是短暂的妥协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放弃。认清现状,才能够获得机遇。但是只有抓住属于自己的风,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化风为羽,才有万里鹏程。

我们需要认知现实的能力,需要把握机遇的能力,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暂时不具备这种能力。但是无能所以无谓,无知所以无畏,无谓所以得到安逸的快乐,无畏所以能面对巨大的困苦,不同的境遇是不同的感受,只有合适的才是舒适的。无能算不上懦弱,无知也算不上罪过,但是无能无知而不自知自制却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境界早就决定了成就,前提也早就影响了结果,漫长的积淀才可能成就远大的将来。“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如果需要,那么辛苦一点,这不是迁就,而是必须全方位的接受;要是真做不到,可以选择现实一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所以即使将来不那么幸福,现在也不那么辛苦。

其三:君子自立——人生其实就是活着还有活下去。

人生其实就是活着还有活下去。活着就意味着与他人交集,谁也无法回避,而这正是生活。所以人生其实就是成就自己,生活能够改变命运,而生命本源的意义同样也很简单——就是满足生存的目的,活着就是真理,活下去和让更多的人活下去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因为生活,所以有了纷扰的世界,但是人是有别于万物的智慧动物,被上苍生而赋予思考与选择的权利,许多人放弃了,所以沦为禽兽,但是更多的人在坚持,成就了一个越来越繁荣的人类社会,而这其中,极少的一部分人幸运的正确使用了这种权利,于是被人们慕而闻名。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人生就是活着还有活下去,如何活着,如何活下去,都只在于自己的态度,所以人生也就是一种态度,所以最好的人生当然就是最好的态度,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最好的态度?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最好的人生?

生活中影响人生态度的有两个常见而重要的因素:利还有名,就是名利。

因为生存,生活中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钱,因为钱的需要所以构成了利益的追求;而生活中还有一样东西是很多人羡慕的,那就因为人的羡慕而构成的`名。但是名利只是满足生存的一种需要,所以人可以自私但不能仅仅自利,所以人可以追求正名但不能追求盛名。

名利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是过程而非结果,人生就是活着还有活下去,如果因为活着和活下去而不得不选择一些名利的需要,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因为名利而造成活着和活下去的困扰,何其辛苦?难道就不是舍本而逐末?人生的态度不是名利,起码并非因为名利。“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一种好的态度,至少是可以认可和得到满足的幸福态度。

然,这并非我的态度。

我只是单纯的希望让自己更好地活下去和让更多的人更好的活下去,这或许不是最好态度,但是至少不会是错误。而这——正是我选择的态度。

其四:自知自制——合适的才是舒适的。

最困难的不是了解别人而是了解自己,因为我们往往只能通过镜子看到自己,可能会是全面的,但肯定不是真实的。

同样困难的不是掌控别人而是掌控自己,因为我们的双手对我们的身体总是有所未及。

所以人生最珍贵的是能够自知和自制。所以“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不同的境界成就不同的人生,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才可能比多数人走得更远,但是过度也可能累成精神病的。所以眼光可以更远一点,但是步子一定要更实一点。“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合适的才是舒适的,无知而妄不仅造成他人的困惑,更可能造成自己的灾难。所以“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所以人生同志,不过是兴趣相投而相拥不扰。

其五:天生我才——存在就有道理。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存在就有道理,转一个角度,就是一个世界,换一种眼光,地狱也是天堂。

《逍遥游》读后感 篇2

灯塔狼烟点燃了思想的火焰。你在一个孤独的山峰上看着梦中的仙境。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不守规矩的。巨鹏如果没有六月的风,它怎么能爬90,000英里呢?尘埃只是生物的兴趣而已。所以你意识到你生命中最高的状态。这意味着你是世界上一个自由的.上帝。但是有几个人在看你。后世的学者们无法赶上死去的风,只能拿着卷轴看着温胜义:你已经成为一个消极的避难所。太荒谬了。他无法在你头上看到天空,但他说他不负责任。后世的人们总是认为他们是最聪明的,但他们知道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应该受到限制。

那是几千年前的你。这不是你要做的事。你怎么能在这个世界上得出结论呢?但你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你的无所作为是战争时期最理想和最完美的境界。这与我们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一样。我知道我的解释是多余的。你就是你。月亮的守护神怎么能关心他的后代呢?历史在东方蜿蜒而逝。你还在风浪中唱歌:没有自己的神,没有成功的圣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几个人。古时候你庄子应该得到它。

《逍遥游》读后感 篇3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逍遥游》读后感 篇4

初读《逍遥游》,我以为只有鲲鹏才配得上是逍遥者,一飞冲天,扶摇而上九万里;志存高远,绝云气、负青天,登高望远,驰骋于天地之间,岂不逍遥?

再读《逍遥游》,我又觉得好像蜩与学鸠或者是尺鷃才是逍遥者。虽卑微弱小,抢榆枋而止,甚至时则不至,可又如何?想飞便飞,想停便停。不必等海运,也无须乘厚风,随意自在,不亦是逍遥?

今日又读《逍遥游》我恍然觉得之前都错了,无论鲲鹏还是学鸠之类都可以逍遥呀,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在什么处境就调整什么样的心态不就是逍遥吗?鲲待海动风起之时便化而为鹏去以六月息者也,可是若风之积也不厚,负大翼也无力之时就踏踏实实沉潜于北冥海底,这是鲲鹏的逍遥。尺鴳虽腾跃而上不过数仞却无需依仗随意翱翔于蓬蒿之间,这是尺鴳的逍遥。如同我们,有三月之粮便适千里之外,去看看远方的'世界;仅三餐只满便适莽苍之游,逛逛近郊的桃园,不也很好?可仅能这样吗?我又想到《为学》篇中那一穷一富两个和尚,富者数年来欲买舟南下,犹未能也;贫者却凭一盆一钵自南海回,因此远近不是问题、穷富也不是问题,心甘情愿才是逍遥。上古大椿、楚南冥灵虽有大年,立于世间看遍百态却寂寞不能言。蟪蛄、学鸠虽是小年,却呱躁喧虺身处红尘好不热闹,大年也好小年也罢不都是只是一辈子?谁也学不成谁的样子,谁也不必羡慕谁。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便好。而至于一个人本身,少壮有力时可学习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岁积力衰时不妨学习尺鴳,数仞腾跃飞之至便好。昨日有昨日的悲伤,明天有明天的欢喜,有什么呢?什么样的处境调整什么样的心情便好。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饮水江河不过满腹,鹪鹩如此,偃鼠如此,鲲鹏、学鸠、尺鴳、蟪蛄,你我亦是如此,谁能分得清谁更逍遥呢?

这便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吧。

《逍遥游》读后感 篇5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逐一个梦想——自由。从个体来说,柏拉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孔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从民族来说,无数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独立而奋起反抗不惜流血牺牲;从国家来说,人们为寻求不断发展提出自由新口号:经济要求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一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谋求更广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样要求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呼吸、以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面貌……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呼声从古一直绵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实现自由?我们心中久久的疑惑谁来解开?

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漫步于幽静的树木或湖畔,来品读一番庄子的《逍遥游》,聆听那从远古而来的期盼,来体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际。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庄子研究》课程的时候,我认真地听老师解读了《逍遥游》这篇文章,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另外,庄子也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逍遥游》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却有中心思想贯串其中:他就是要人们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牵绊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观念或是现实取向的功利价值观之中。

《逍遥游》读后感 篇6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逍遥”“逍遥”何为逍遥之说?“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自然逍遥游即不受任何束缚与约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活动着,生活着。

文章以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将我们引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尽管知道世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事物,却仍被想象力丰富的庄子所迷惑。接着庄子又借《齐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一番深刻而形象的描写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想像了。然后一系列的比方,比喻论证小大之辩,表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而后假托古人的话再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与前文似有重复之意,确是着重强调,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呼应对照。最后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强调了一种绝对化的自由世界。

庄子推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天地间根本不存在的。在庄子看来,大鹏鸟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自然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都知道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哪里有绝对的自由呢。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人怎么可能脱离这个社会,没有依靠呢。可对于庄子这个理想主义者而言,这是他的精神寄托与生命支柱。

有着这样思想的人从古至今,不是少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甚至构想出一个桃花源,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简简单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他追求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境界,既然这个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这个世界,归隐桃园;只有借助手上的笔,自己描绘出这样的风景。在《桃花源记》的最后,陶渊明还列举了几个人去找寻的例子,似是逼着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有这样的地方,不若说隐含着自己深深的失望之情。

前几天与同学去平江路玩时,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他留着清式的长辫,装着挂衫,在凿石头。别人与他交谈,他说刻得是听琴的牛。我们都知道对牛弹琴的涵义,他却硬是颠倒了它,加注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有些“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谓。他是这样说的世界上为艺术献身的.人很多,我愿意做那一个。

他说,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富人,百分之八十的穷人,为什么我们不能从那百分之二十中到百分之八十里去呢。他说,现代的人都说艺术好,却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干这一行呢。很明显,他将生活理想化了,他一个在一群咖啡店中嗒嗒嗒的砸着石头,敲着自己的理想,却好像与这周围格格不入,他却依旧不以为然,固执自我。或许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傻瓜,是个异数,但在他自己的眼中有着一个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由自己的意志所控制。就如庄子,陶渊明,明知不可能却依旧努力着,渴望着,用自己的行动创造着,实践着。

对于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唯心主义者,我们要做的或许并不是批判或是讽刺,应该给予的是理解与宽容。他们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别人无法理解的空间,却是他们独有的魅力与完美。

《逍遥游》读后感 篇7

初读逍遥游,是感叹鲲鹏之大,世间无有。鲲广数千里而不知其修,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脑海中浮现如此庞然大物,气势无穷,顿是心胸宽广,神思游弋。而庄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气的想象。

我觉得,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所体现的有道家清净无为,自由飘逸的思想。尧让天下与许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无所谓而无所不为而天下大治,庄子以无用之物顺应外境以为用而全其大用,阐述了无名无功无己的自由无为思想。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为,而是无所“待”而达自由,顺气而至逍遥,与万物为一体。

《逍遥游》中有鲲、鹏、蜩、学鸠、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等各种现实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这些已体现自然之物都有灵,人与自然为一体。从“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更是体现了庄子的自然观,顺应自然。鲲大而游于北海,鹏广而上九万里,冥灵、大椿、彭祖寿命长久,这些大年与蜩、学鸠、朝菌、惠蛄这些小年形成了鲜明对比,若要达到或接近无所待而游无穷,首先是为大年,在大年的基础上,顺应自然,无己而为至人,无功而为神人,无名而为圣人。

《逍遥游》中体现的.道家思想是朴素纯洁的,更有庄子的飘逸洒脱。与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没有束缚,汪洋恣意,无拘无束。所以相对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欢庄子的。对于《逍遥游》这篇文章,更喜欢前半部分,特别是开头对鲲鹏的描写,就有庄子的感觉溢出,便无尽逍遥了。

现代人是不得逍遥的,羁绊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一些所谓逍遥只是发泄或装B,相比,心灵片刻的宁静来得更实在些,但却是不可及逍遥的。

《逍遥游》读后感 篇8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逐一个梦想——自由。

从个体来说,柏拉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孔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从民族来说,无数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独立而奋起反抗不惜流血牺牲;从国家来说,人们为寻求不断发展提出自由新口号:经济要求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一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谋求更广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样要求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呼吸、以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面貌……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呼声从古一直绵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实现自由?我们心中久久的疑惑谁来解开?

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漫步于幽静的树木或湖畔,来品读一番庄子的《逍遥游》,聆听那从远古而来的期盼,来体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际。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庄子研究》课程的时候,我认真地听老师解读了《逍遥游》这篇文章,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另外,庄子也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逍遥游》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却有中心思想贯串其中:他就是要人们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牵绊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观念或是现实取向的功利价值观之中。

《逍遥游》读后感 篇9

《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作品,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这篇文章,当时没有那么多感受,而现在再次读这一个作品让我又有无数的感慨。读完后不得不佩服这个在两千年的人的想象力丰富。

庄子的眼中的逍遥是一种“无待”,就是不需要依赖任何外部条件达到逍遥游的一种境界。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们都是“无待”之人。《逍遥游》讲了几个故事,有一只非常大的鸟叫鹏,它每一次起飞都要海上起很大的风。庄子认为要自由自在的话那就要学会摆脱束缚,而能够看到九天之高的大鹏却无法摆脱束缚,它没有能够做到逍遥。而嘲笑大鹏的蜩、学鸠、斥鴳,认识不到大鹏南飞的目的意义,它们甚至瞧不起大鹏。他们更加无法做到逍遥。

作者还阐释了目的和工具的相对性。一杯水可以浮起一根草,要想浮起一个杯子一杯水是不够的。郊游要一天的干粮,周边游需要一两天的干粮,长途游则需要更多的干粮。工具有助于实现达到目的,反过来说,目的由受限于工具。人一旦有目的,也就受限于实现目的的工具。要想实现自由,那就要摒除目的,人生就不要有所求。无意义的意义,就是生命的.大自由,就是像神人那样,不关世事,自由自自地活在世俗之外。

读完《逍遥游》我感受到庄子的想象力丰富,在我们的一生只能有一次,如果为一些小事束缚的话,是在是不值得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过完我们的一生,确实应该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我们要获得真正的逍遥就要摆脱局限性。虽然我们可能做不到“神人”,“圣人”和“至人”但是我们可以做好自己。面对逆境,我们应该将所有的事情看做非常正常。不要因为一时失意而让自己失去信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