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

笔构网

2025-09-03读后感

请欣赏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个问题“三国”中谁是好人?

当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我常在想三国中到底谁是好人?

曹操是好人吗?曹操是一个英雄?他雄才大略,善于打仗,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平定北方。但是我觉得他是一个奸诈的枭雄。有一次,他去朋友家避难时,忽听门外传来“嚓嚓嚓”地磨刀声,以为人家要杀他,便一头撞开了门,一口气杀了朋友全家十几口人,杀完后回头一看,才明白人家是要杀猪来招待他。他常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负我。”你们说曹操可够坏的吧?

周瑜虽然能征善战,也有雄才大略,但他的心胸太过狭窄,忌妒诸葛亮的才能,几次三番地想害诸葛亮。结果反受其害英年早逝。而孙权更是出尔反尔,居然将自己的妹妹当诱饵,今天与刘备要好,明天又联合曹操攻打刘备,“桃园结义”三兄弟都死在他的手下……

刘备虽是个杰出的军事家,主张仁、义,也深受人们的爱戴。说他是好人,但我反对。吕布武艺高强,号称天下无敌,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俗话。他曾救过刘备,当时刘备感激不已。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爱惜人才,不想杀他,回头问刘备时,刘备却恩将仇报,提醒曹操董卓是怎么死的。吓得曹操抱着脑袋连声大叫“快推出去斩了。”你们看刘备够坏的吧。

我觉得在《三国演义》中能称得上好人莫过于是号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和“义薄云天、智勇双全”的关羽。诸葛亮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他出山辅助刘备打下江山,受先帝托孤后七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国的统一大业,励精图治,殚精竭虑,多么让人敬佩!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又看出他是一个有军事天分,治军有方的军事家。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千里走单骑,斩颜良、诛文丑,华容道……他的“义气深重”无不让人感动;“义薄云天,智勇双全”,恐怕是对他最好的赞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这么多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三国演义》中的好人还真不多。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假期,我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描写细致,还有精彩的战斗,使我看了就不忍心放下。里面主要讲了三个国家——魏、吴、蜀三国从开始到司马炎一统天下的过程。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三国中,诸葛亮就如一个下棋的人,周瑜、蒋干、张允都是诸葛亮的`棋子。

在《草船借箭》这一章回,周瑜让诸葛亮三日内造十万支箭,不然就杀了他。我读到这儿时,紧张万分,为他捏了一把汗。谁知他倒轻松,不借做箭的工具,只借了十条船和许多稻草人。在第三天夜晚,他趁着大雾,悄悄来到曹操兵寨。曹操听见锣鼓齐鸣,以为有人要攻打,便令人放箭,一会儿功夫,就射满了十万支箭。读到了这里,我为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

诸葛亮知道有大雾,是因为他博览群书,善于预知天气。而且,他也知道对手的特点,因为曹操多疑,才在大雾下贸然进兵,使他不肯出兵,只能放箭。这样,他就成功借到了十万支箭。并且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知道某天会刮西北风,也知曹操会相信凤雏用连环锁船计,才使曹操败得惨不忍睹。而我们现在有足够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但我们却把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

回想起我,我以前只爱看一些文学类的书,爸爸妈妈买回来的科普书和历史书我都不知道丢在哪儿去了。所以我知识面才狭窄,无法博古通今。以后,我一定更努力,加大我的知识范围。

当然,我们也要学习诸葛亮那种遇到困难不放弃,机智地解决问题的精神。而我每遇到难题,就“不战自败”。读完《三国演义》,我才知道和诸葛亮一比,我就连他的棋子还不如。往后,要是遇到难题,我一定从容面对,冥思苦想,想不出来也不能空着,要及时请家长、老师来帮忙。

看完《三国演义》,我不仅被故事的情节精彩而叫好,更被诸葛亮的机智和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所敬佩。在《三国演义》中,我明白了要博览群书,做个知识丰富的人!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谈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大家立马会想到:关羽、张辽、诸葛亮。可到底谁才是三国里的真雄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

刘备?曹操?还是孙权?曹操在《青梅煮酒》这一章时称刘备与他是英雄,那就先比较一番这俩人。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因他而起的战役有不少,可他自己却极少参战,若不是诸葛亮、赵云、关羽等英雄好汉相助,恐怕此生连一场胜仗也打不了。而曹操,做一名君王,在无数场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亲自领兵,靠着自己过人的才华,赢得了多次战争的胜利,难道这不是英雄之举吗?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歇后语吧,“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当赵云拼尽全力,好不容易才救出了刘禅,而刘备却故意将刘禅摔在了地上,这实在不像英雄之举。而曹操的将士们并非如此,荀彧,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吧,荀彧在曹操还毫无名气之时就离开东吴,投奔曹操,而这又是为什么呢?正是因为曹操的英勇果断,会选人用人,不论战役是胜还是败,始终都为之一笑,这种种原因合在一起,难道曹操还不配为真正的英雄吗?

好了,说完刘备,再说说孙权。孙权的这一切,都是他哥哥孙策拼尽全力打拼出来的,而曹操的江山是他自己一点一滴打拼出来的。曹操作为一代军事文学家,诗词歌赋,文学武艺,样样都行,而孙权在东吴一直没有什么大作为,还把整个东吴的兵权交给了周瑜,这还有可比性吗?

但是,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也有缺点,他太多疑了,就因为多疑而害死了华佗,但是他的优点胜过缺点,不然也不会让魏氏江山如此稳固。

不过,能在《三国演义》中出现大名,必定也是有过人之处的英雄好汉,能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人物一定是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学习曹操的博大襟胸,学习刘备的为贤为德,学习诸葛亮的过人才智。

“东汉末年分三国,说不清对与错。”我又想到了这一句歌词,这个问题终于在我心中有了答案。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相信《三国演义》这本书一定有不少人读过,今天我来讲讲我读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感受。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之后,刘备的夫人——甘夫人病故,周瑜便想出一条美人计,把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准备把刘备骗到吴国当人质换取荆州。诸葛亮闻讯后,写了三张纸条,装进三个锦囊交给赵云,派他前去保驾,并嘱咐,遇到危险情况拆开来看。第一条:上街采购礼品,拜访乔国老,并将事情四处张扬。第二条:告诉刘备,曹操亲率五十万大军杀向荆州。第三条:告诉吴侯妹妹,周瑜施美人计。赵云都一一照办。结果刘备娶走了吴侯妹妹顺利返回荆州,婚事弄假成真,刘备还夺了南郡。蜀军将士叫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听到后,气得大叫一声,昏倒在地,后来病死于巴丘。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嫉妒、心胸狭窄是最要命的病,文中的周瑜就是这样,自己气死了自己。我觉得做人一定要心胸开阔,而且不可嫉妒他人。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5

三国有三奇,一奇为关羽,一奇为曹操,一奇则为诸葛亮。

孔明本来就年轻有为,再加上罗贯中小说里适当地添加上的文学色彩,自然就变得愈演愈神了。除了用错马谡外,几乎每次都是神一般的预言。可以说,刘备后半生的霸业和辉煌都是靠他拼出来的。但显然,诸葛孔明的那份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诸葛亮在我的眼里,最可贵的便是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君主的忠诚。面对南蛮的叛乱,他义无反顾地亲自前往,采用"攻心为上"的大方向一路平叛,最终让孟获心服口服地归顺;为了征服魏国的远大目标,他六出祁山,就算是昏君刘禅做出的无能决定,也没有过多的怨言,只想着忠君报国的他用行动证明了一切,最后却在军营死去,让人叹息不已。

诸葛亮不仅活着威震四方,死后同样余威不减。"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和"锦囊妙计"足以显出它的神机妙算。对司马懿的震慑更是巨大的。他甚至还造出了木牛流马、诸葛连弩,最令人震惊的是他竟料到了邓艾的死……他的一生的功勋和传奇般的色彩,实在是他人无可比拟的。

《三国演义》虽不是真正的历史文献,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者罗贯中,以正史为框架,在十分丰富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巨著。通过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合理处理,让小说深入人心。他将书中必要的细节全都事无巨细,把整个故事衬托得栩栩如生。巧妙地将一些神幻的事情结合在其中,更加表现了人物的传神和英勇形象,其中看到许多故事都耳熟能详,正是因为他们生动、形象,才在民间广为流传。

少年强则国家强。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争当新时代好队员,这样才配得上新时代好少年的称号,只有多读书,扩展自己的知识,长大了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报效国家。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6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便会很自然的想起了胸怀大志、仁义之至的刘皇叔;想到智谋超群、神机妙算、为蜀汉大业鞠躬精粹的诸葛孔明先生;想到英武非凡、忠心耿耿、义重如山的汉寿亭候关羽;想起艺高勇猛、正气凛然、坚不可摧的莽张飞;想起老奸巨猾、假仁假义、居心不良的曹孟德;忘恩负义、阳奉阳违的孙权。

《三国演义》共一百三十回,回回引人入胜。无论是“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还是“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无不叫读者拍手称快,就连我也被书中诸葛亮那料事如神的英雄气概所打动,所吸引。

他未出茅庐先知“魏蜀吴三分天下”“博望坡”设计烧曹营,”“新野”留空再败曹营,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使东吴百官无言以对;智激周公瑾,联吴蜀之同力共谋兴汉大业;又以火烧赤壁而使曹操望而生畏。使周瑜区区小计费尽机关,诸葛孔明之谋略,岂是管仲乐毅力能几乎?

在读“诸葛亮三气周公瑾”时,我再一次佩服诸葛亮的计谋,而为周瑜才智出众,但终因心胸狭窄而气绝身亡感动惋惜。在联想我们学的《古代英雄的石像》一课,都是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更不能瞧不起别人。如果想方设法陷害别人,自己最终会尝到苦果的。

“为将者,而不通天文,不是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军事,是以庸地……”古人在没有任何先进仪器的情况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再瞧瞧我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刻苦学习呢?

孔明一生是短暂的,但他耗尽心血、鞠躬尽瘁、效犬马之劳,为蜀汉基业奉献多少力量。可还没来得及享受一下荣华富贵便“大汉丞相归天”了。想到这,我的心便隐隐作痛。唉!诸葛孔明先生一身坎坷,不顾身体虚弱,为蜀汉日夜操劳,真可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我们不也应该向他学习吗?我们虽然没有诸葛孔明先生那样聪明的头脑,但应该效仿古人,用心学习,勤奋刻苦,开创属于我们新生一代的美好未来。不是?未来是我们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拼搏一把!不然,我们怎么又对得起英雄呢?

我愿立诸葛候武之志,为国为民进我全部力量,振兴中华!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7

今年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彩图本的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资料真是太精彩了,我一连看了三遍,还觉得可是瘾。此刻,你只要任意指出书中的一幅插图,我就能立刻说出这是描述哪一场战争的或是描述哪个英雄人物的。

这本书人物描述栩栩如生,故事叙述有声有色。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周瑜,有阴险狡诈的董卓,曹操,还有英勇善战的关羽和赵云。其中,我最喜欢,最佩服的人物是诸葛亮。虽然周瑜和诸葛亮一样聪明过人,足智多谋,可是,他心胸狭窄,处处为难诸葛亮,想尽办法加害于他。竟然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枝箭,还要他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就按军法处置。而诸葛亮却以国家大事为重,顾全大局,从容应对,既巧妙地避开了周瑜的无端加害,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充满智慧的了不起的人物。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仅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8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一样的时期读它,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住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好处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善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就应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9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有很多感触,现在就由我来给大家介绍这本书吧!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战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有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对我来说是一本值得回忆的好书,但对你又是不是好书呢?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0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把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关羽的赤胆忠心……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的相互斗争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剑、三七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本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三国演义》32章里,我最喜欢是“草船借剑”,诸葛亮用他的智慧三天之内制造十万之剑。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智过人,他知周瑜——将计就计,信鲁肃——借助帮忙,知曹操——轻兵逼寨,晓天文——以募为障。《三国演义》的最后一章是“天下归一”,内容是说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的后主:刘禅、邓艾、司马炎,各自想攻击其它集团,后来,刘禅听信谣言,不让姜维追击邓艾,只知道饮酒作乐,不懂得如何退敌,便在公元263年的冬天投降于邓艾,从此蜀国消灭了。

司马昭死后,儿子司马炎篡夺帝位,自己做皇帝,并改国号为晋。在公元279年时,司马炎派大将杜预率领陆大军二十万讨伐吴国,吴国皇帝也向魏国投降了,从此三国归晋,中国历史掀开了统一的新篇章。当我合上了书本,当我闭上眼睛,幻想着整本书的内容,幻想着战斗时,那士兵们勇敢,幻想着怎样天下归一……我心想,为什么刘禅这么苯,听信那些谣言?为什么吴国的皇帝被魏国稍微讨伐一下就去投靠司马炎?而为什么司马炎这么聪明,想到用二十万大兵去讨伐吴国?……我心中想了许多个为什么。《三国演义》这本书真直得人们去阅读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