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教案

笔构网

2025-09-03教案

请欣赏《郑人买履》教案(精选13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郑人买履》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

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

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

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基本技能: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教学的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

学习本课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背诵古诗、词、文言文。进行南北对抗赛,讲解规则。

一、导入新课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两篇文言文,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弈》《两小儿辨日》)

学了这两篇文言文,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它不但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又让人能体味到其中的含

蓄与幽默。

2、今天我们就要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郑人卖履》。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一)读准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握不准的标出来。

板书:读准

2学生自由读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宁nìng度duó度dù)

再指名读

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

)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

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读懂理解

1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了,下面让我们仔细地读课文。同学

们先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读懂了这个文言文的.小故事?

板书:读懂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1)结合注释;

2)运用所学;

3)反复朗读;

4)联系全文;

……

2下面同学们就先自己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学习,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解决。

(1)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

3把你们小组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咱们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要求:他站起来发言时同学们要仔细地听,如果你有看法想法,可以立刻站起来给以补充、

甚至谈出你的不同的见解。

哪个小组在理解的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卖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

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

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

,鞋子也就买成。)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解决争议的过程,通过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小结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争议解决了后)

4刚才通过读你解决了字同、音不同的问题了吗?

小结:看来深入得读就能解决问题!

5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得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不一样?

(1)不一样。谈出来

(2)一样。再请同学讲一讲。

6读书明理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2)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回来没有买到鞋,就有人说他

,如果这个人早些告诉他不就买到鞋了?

引发学生思考看法学生再讨论

小结:可见这个人真是“固执至极”别人劝也听不进去。看来文言文,用字不多,却能

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字字珠玑”(板书)

《郑人买履》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3、学会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翻译课文。4、领悟寓言的寓意。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重要词句。2、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背默,形成积累。

学 习 过 程

说 明

预习板块

1、关于寓言: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它常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

2、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作者 ,是我国 时期著名的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探究板块

活动一: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买履者( )自度其足( )宁信度 ()()遂不得履 ( )

活动二: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买履者( )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 )( )

市罢( )而忘操之( )( )( )

吾忘持度( )( )遂不得履( )

宁信度( )何不试之以足( )( )( )

活动三:翻译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

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

检测板块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 同 ) ②反归取之。( 同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郑人有欲买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取之( )②试之(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 )

4.翻译: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5.这则寓言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请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6、你觉得最后两句对话是否多余?为什么?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能从郑国人身上接受什么教训?

延伸板块

美文赏读: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解释加点字:①田中有株( ) ②兔走触株( )③折颈而死( ) ④因释其耒( )⑤冀复得兔( ) ⑥不可复得( )⑦为宋国笑( ) ⑧以先王之政( )

⑨治当世之民( ) ⑩今欲以先王之政( )

2.翻译:

①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谈谈你的看法。

《郑人买履》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

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导阅读,了解文意

1、字音、字形

履(lǚ)遂(suì)宁(nìng)度(duó量长短dù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指导复述课文

1、文章言简意赅,下面就请同桌合作,根据课后的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试着复述。

2、找同学复述课文,注意应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复述,不要求跟课文完全一致。

五、理清顺序,探究寓意

1、阅读这则寓意,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体会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六、作业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并导入新课。

二、学生交流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三、指导阅读,读准字音。

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四、学生自读,理解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五、总结学习成果。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郑人买履》教案 篇4

主备:沈丽丽 审核:沈丽丽

复习内容:《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复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 积累文言词汇,能准确翻译全文。

3、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来指导现实生活。

复习重难点:目标2、3

自学

一,《郑人买履》

1,《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 ,是我国 时期著名的 家, 家学说集大成者 。

2,故事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3,找出最能反映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我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不少于3个),说说其中任一个的寓意。

5,背默课文及翻译。

课文:

翻译:

二.《刻舟求剑》

1.《刻舟求剑》选自 ,亦称 ,是 (时间)秦相 组织编写的 集。

2.这个故事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3.背默课文及翻译。

课文:

翻译:

展示

质疑

点拨: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点拨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②古今异义。③一词多义。④通假。⑤词类活用。2.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①补充省略的部分。②调整语序。③适当增减。

4.多读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

检测:

一, 学习《郑人买履》,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买履者 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 ,

至之市而忘操之 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市罢,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忘持度。

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④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⑤宁信度,无自信也

3,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道理:

现实意义:

4.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刻舟求剑》,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3、用“/”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每句一处停顿)

(1)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2)何 不 试 之 以 足

(3)是 吾 剑 之 所 从 坠 (4)从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 之

4、下列句中“之”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两项是 ( )( )

A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 C而忘操之 D反归取之

E何不试之以足 F是吾剑之所从坠 G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拓展

一、阅读理解《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病――劳累。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揠( ) 谓( )

2、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返归取之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 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翻译下列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2)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

5、读完寓言后,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 ) ②席上啖菱( )

③或曰:“啖菱须去壳。”( )④欲以清热(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月怀一鸡》,回答问题。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注释:攘―窃取、偷盗。斯―那么就应该的意思。道―个人的举止言行。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其: 或: 是:

损: 已: 非义:

2下列对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②或告之曰 ③是非君子之道 ④请损之

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3、翻译下列句子。①是非君子之道。

②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郑人买履》教案 篇5

1、教材分析

这篇寓言,通过描写一个只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而买不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全文只有61字,但故事完整而生动,讽喻性强,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2、学生分析

学生基础不十分好,对学习文言文和审议有难度,要多花时间识记背诵,教师还要多加引导。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要的词、句,深入领会这则寓言蕴涵的道理;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熟读领会文章的含义;通过翻译掌握重点的词、句;讨论课后题目,领会寓言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生活、工作中不应迷信教条,要尊重客观实际;培养随情势变化而变更观念和方法的.思想。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课文,根据理解复述课文,明白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从学习审议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启发想开去,学以致用。

5、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寓言的材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和作者简介

6、课时安排:一课时

7、教学流程设计

一、从平时买鞋的方式导入新课(约2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我们是怎么买鞋的?

2)板书课题

3)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人几种鞋样。

学生活动

1、踊跃举手回答

2、进入新课学习

二、检查预习情况(约2分钟)

教师活动

1、巡查课堂,检查作业

2、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读误读

学生活动:

1、把作业摆在课桌上待老师检查

2、一个学生上黑板完成作业。

三、了解寓言(约1分钟)

多媒体展示有关寓言知识。

四、指导阅读,了解文章(约8分钟)

教师活动:

1)教师放录音

2)请同学跟着老师读课文。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

学生活动:

1、认真听读

2、积极朗读,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

五、指导帮助,复述课文(约10分钟)

教师活动

1、让同学们翻译课文

2、请四个同学复述课文

学生活动: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怎样复述课文。

六、理清顺序,探究寓意(约24分钟)

教师活动:

1、这则寓言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请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放课件制作的动画,导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3、你觉得郑人买履中买鞋人可笑之处是什么?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回答:

起因:把尺码放在家中

经过:发现忘带尺码,回家取。

结果:集市散了,没买到鞋。

2、思考、踊跃发言,回答自己的感受。

8、布置作业:(在黑板展示)

9、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给自己买鞋,忘带尺码,结果没买到。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提示郑人固执己见。

寓意: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10、教学反思:

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对故事的动画制作很有兴趣,踊跃发表自己的感受,不足之处:理解能力差,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在等待、观望,有点不知所,有待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郑人买履》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郑人买履》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郑人买履》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

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导阅读,了解文意

1、字音、字形

履(lǚ)遂(suì)宁(nìng)度(duó量长短dù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指导复述课文

1、文章言简意赅,下面就请同桌合作,根据课后的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试着复述。

2、找同学复述课文,注意应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复述,不要求跟课文完全一致。

五、理清顺序,探究寓意

1、阅读这则寓意,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体会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六、作业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并导入新课。

二、学生交流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三、指导阅读,读准字音。

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四、学生自读,理解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五、总结学习成果。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郑人买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理解寓言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想: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郑人买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释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 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搬教条

灯 谜 河南人买鞋

典故

郑人买履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字义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遽契其舟( )( )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4、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置之市,而忘操之。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5、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整体感知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 、宁nìng、 度duó、 度dù);再指名读。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这是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可不容易,老师相信你一定有办法学会它,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进行学习呢?(师生总结学习方法。)

(4)请大家运用以上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时多读几遍课文,再解决不了的大家一起来帮你。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2.小组探究学习

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小组中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全班共同研究。

3.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哪些疑问?(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市,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尺码。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买成。)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样吗?

5.谁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

[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五、探究寓意,加深理解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

2.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回来没有买到鞋,就有人说他,如果这个人早些告诉他不就买到鞋了?(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再讨论。)

3.小结:可见这个人真是“固执至极”,别人劝也听不进去。看来这则文言文故事用字不多,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最大的特点。

4.生活中有没有像“郑人”这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六、总结学法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文言文,我们一起来总结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2.联系实际,提示寓意。

七、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方法预习《刻舟求剑》,并把《郑人买履》这个故事讲给朋友听,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

2.写一写学习《郑人买履》后的感受。

3.排练课本剧《郑人买履》。

八、当堂检测,查缺补漏:

九、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十、 查找“郑人买履”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或带“履”字的成语,全班进行交流。如履薄冰、步履维艰、削足适履、如履平地

《郑人买履》教案 篇8

《郑人买履》为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4课《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第二篇。课文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脚的买鞋人,讥讽了哪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有趣好笑,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是陈述郑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没有买到鞋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联系紧密。用人物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点明寓意,引发读者思考。

【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紧扣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培养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新时代学生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背诵课文;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告诉学生做事不能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事求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古今词义,弄懂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电子课件、评分表、教学视频。

【教学过程】

一、采访激趣,导入课题

1.教师扮演记者,随机采访:你买过鞋吗?你是怎么买鞋的?带着尺码吗?

2.教师讲解:在古代,人们也将鞋称作“履”。板书“履”,指导写法、读音。

3.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就是与买鞋有关的,我们一起穿越,去看看一个古代的人是如何买鞋的,看看他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借鉴。

二、学生自学,圈点勾画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数遍,读准字音,通顺句子。

2.抽查学生,正音(多音字:度、宁;易错字:吾,遂)。

3.听录音朗读,感受哪些地方读得比自己好。

4.出示朗读的节奏轻重,让生练习读出韵律来,齐读。

三、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引导学生回顾读懂文言文的几种方法。比如结合注释;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等。

2.学生用总结的方法,自主读书,试着读懂每个词语、句子,进而弄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间互相交流,特别是一些自己没有弄懂的字词。

4.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重点弄懂这几个疑难句子,如:“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等。

5.让学生将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后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小组学习,分组展示

1.观看《郑人买履》的动画短片,给它配音,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思考,并试着加上自己的话。

2.小组内部展示朗读,并选出选手。

3.学生自由搭配,排练话剧。朗读郑人和路人对话的学生,认真思考想象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理,体会读时的语气情感。

4.让学生上台表演。

5.小组展示,由各小组学生予以评价打分。

五、总结全文,思考寓意

1.这个郑国人最终买到鞋没有?为什么?

2.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错在哪里?

3.生活中有没有像《郑人买履》相似的人或事?

4.寓言的特点就是借助讲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学了这个故事,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扩展阅读,深化主题

1.展示课外阅读《郑人避暑》。

2.思考:这个故事又是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个郑人是真的郑人吗?

3.介绍作者韩非和《韩非子》,明白韩非的变革思想和唯物的发展论。

七、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背诵全文。

2.将这个故事讲述给他人听。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遇到文言文,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关键,不能让学生产生怕学文言文、厌学文言文的消极心理。引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需要把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减少陌生感和距离感。

这则寓言是一个哲理寓言,通过一个故事讲述一个道理。学生只有在读懂故事的情节梗概之后才可以引发深思,对于故事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要把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思考与个人成长体验紧密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个体意识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从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教育教学的最根本目的。

《郑人买履》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掌握重点词句。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课前预习】(多媒体呈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自度其足()遂不得履()?()?

吾忘持度()宁信度?()

2、文学常识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___末期________家,________的主要代表人物。

3、自读课文,当堂成诵。

4、写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及文体简介:

1、走进作家作品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2、MP3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3、读懂文意

1、参照书下注解认真阅读原文,翻译全文。

2、圈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句,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等待全班讨论。

4、读出韵味,读出寓意

学生齐读(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三)合作翻译

1、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给予解答。

重点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质疑交流,把握内容

1、构建画面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2、结合《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说一说你认为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示例:《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3、理解文章寓意:讽刺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五)自主小结

(六)学生质疑

【当堂训练】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翻译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提升】

(一)简答:

1.请你给这则寓言故事分层,并写明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

(三)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段并翻译。

卜妻为裤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何如?”夫曰:“象吾故。”妻子因毁新令如故。

(译文)郑县人卜子,一次,让妻子为他做条新套裤。妻子问:“这条套裤做成什么样式的呢?”卜子随口回答说:“就照我那条旧的做吧。”

于是,妻子做好新套裤后,又按旧裤的样子,把它弄得又脏又破,看看差不多了,这才交给丈夫。

《郑人买履》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不应拘泥守旧,要学会变通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学习小“金钥匙”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尝试诵读文言的寓言故事,文白对读,趣味诵读。

3、通过学习,感受文言魅力,学生对文言文有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学习小“金钥匙”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尝试诵读文言的寓言故事,文白对读,趣味诵读。

2、懂得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导学案设计:

1、读——仔仔细细阅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理解——对照译文,理解句子,了解课文内容。

3、质疑——有什么疑问,标注出来。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活动:

聊一聊买衣服或鞋子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猜字揭题。(观察课文插图“履”。) 【板书“猜”】

2、介绍作者:(先让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二、试读质疑

(一)质疑并检查自学情况

1、引导学生质疑课题。

2、检查预习。

①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②指名读,正音。

③学习多音字:度、宁。生字:罢。

(二)理解故事大意

1、古文译文对照读。【板书“对照译文”】

2、理解课文大意。

3、说说寓言的主要内容。

(三)趣味读文

1、读出节奏——跟读、摇头晃脑读。

①听范读。

②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③全班合作跟读。半句半句读,古文——译文。【板书“反复诵读”】

三、研读交流

1、默读思考。把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并小组讨论,试着解决。)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板书“且置履”。随文了解“坐”——“座”】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卖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买成。)【板书“不得履”。随文了解“反”——“返”。】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板书“宁信度,无自信”】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分角色朗读本文。

3、讨论:最终这个郑国人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你觉得这个郑人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你从中感悟到什么?(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从实际出发。)【板书“从实际出发”】

四、拓展延伸

可见这个人真是“固执至极”别人劝也听不进去。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五、总结升华

看来文言文,用字不多,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字字珠玑”。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课采用“猜、对照译文、反复诵读”的方法。

六、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扩写。注意写出当时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且置履 不得履

宁信度,无自信

(从实际出发)

(副板书)文言文:猜、对照译文、反复诵读)

【教学总结】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学生读不懂文言文主要原因是古文中有些字词意思和现代文有所不同,所以扫清字词障碍,是学习的基础。在学生读通全文的基础上,我把课文中几个有难点的字用课件出示,有一个句中出现两次却意思不同的字“置”,有通假字“坐”“反”,有多音字“度”,学生弄懂了这些关键字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就非常容易了。

教学过程中,重视了方法的引导。比如:在学习“置”时,我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古文中的意思,又相机出示了两个现代使用的词“置身事外、置办家具”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理解他们的意思,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另外,在学习课文伊始,我就让学生首先回忆过去学习古文的方法,并要求他们使用这些方法自学课文,使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还掌握了方法,实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朗读贯穿始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层次阅读。首先是让学生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是标出停顿,读出节奏;并在学文过程中,变换各种形式的读,如:体会人物心情读,分角色读,译文原文对照读等。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中,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读出古文的韵味。这样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也把“以读为本” 落在实处。

课堂充满乐趣。古文本来是比较枯燥的`,如果逐字逐句理解课文,课就会感到乏味、单调。为了增加趣味性,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课件出示一段无声的幻灯片,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原文配音。学生看着有趣的画面,非常兴奋,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很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并不是让学生按译文复述,而是要求他们加上联想和想象,再运用适当的动作和表情讲一讲这个故事。结果学生们学得是兴趣盎然。

尽管精心备课,但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足之处:

在刚开始上课时,我让学生比较古文和现代文的不同之处,有学生说:“古文有词语颠倒的现象。”我很高兴地总结她的发言“这是语法规范不同。”在学习课文的最后,我提问“谁能告诉郑人买鞋子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用脚去试。”“我们学了古文,这句话用古文怎样说?”学生经过思考, 回答“试之以足。”这时,我忘记点出这是词语倒置现象,还可以说成“以足试之。”这里本来是可以让学生对古文的词语倒置现象加深印象的时候,我却忽略了,下课后非常后悔。这不是课前的预设,所以课上出现新情况就没有及时调整,还是课堂机智不够,这还是以后需要“修炼”的地方。

《郑人买履》教案 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指导阅读的方法。

2、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3、了解寓言的特点,能体会寓意,并说说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

了解寓意,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们读过,听过很多寓言故事,请你选择一则你认为最有意思的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活动:学生说说寓言故事,教师引导,你为什么推荐这个故事?评价学生的口头叙述能力。

2、你们发现寓言故事的特点吗?

A、故事短小精炼,情节完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B、内容大多虚构,主角可以是动物,也可是人物,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情节生动。

C、寓言大多带有劝谕和讽刺的作用,惩恶扬善,充满智慧。

二、初识文言,积累文学知识。

1、今天学习的《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也是寓言故事,不同的是用文言文来叙述的。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2、在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

第二步,读准节奏

第三步,读出人物的角色

《郑人买履》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刻舟求剑》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3、通字音,评价朗读。

三、探究课文,学会翻译。

1、了解文言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正式的书面语,它典雅,简洁,但是因为距离我们的年代较远,我们的理解有了一些难度,这需要我们在通读的基础上把握重点词的意思,学会翻译。

2、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质疑

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教师指导。

4、翻译的原则

A、直译,由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

B、调整,包括字词的增删补减和句式的调整。

C、省略句补充的内容要加括号。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完成同步训练

2、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总结自己的背诵经验

六、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现在以文言形式出现,实现了小学与初中学习的过渡。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

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延伸

1、《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分别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呆板、迂腐、固执的郑人,讽刺世界上很多人只相信死板教条的东西,不能灵活变通。

《刻舟求剑》讲的是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戴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船靠岸后,他立即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没有找到。这是一个愚蠢,固执己见,不懂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这些寓言引申成了成语。

2、寓言的寓意怎么领悟

A、通过人物对话,增强故事的讽刺效果。

B、议论、讥笑这种方法表达作者的意见。

C、没有任何评论,读者通过领悟自己体会。

二、课外拓展,学会解读文言文。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的解释。

2、学会用单变双的办法,利用增删调补的原则翻译文章。

3、学会分析人物(角色)的描写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启示,领会寓意。

4、能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想象和联想,力求说得生动流畅。

三、作业

1、完成课时达标练习。

2、背诵两则寓言。

四、教学反思

课堂节奏稍微松了些,学生自学能力一定要重视,怎样读文言文要和学生一起概括

《郑人买履》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句子,讲寓言故事;

4、懂得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读通课文,理解寓意,表演课本剧。

重难点的突破:

1、课前加强预习,以各种方法指导朗读;

2、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

教学方法: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道具:表演用的尺子和短绳子;

2、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1、问题: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不同体裁的文章,你能举例说明都有哪些文学体裁吗?

小说——《猴王出世》;古诗——《泊船瓜州》;寓言——《矛下盾》;剧本——《奴隶英雄》;现代诗——《延安,我把你追寻》;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2、那么“寓言”这种文学体裁你是如何理解的呢?对,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学习寓言不光要了解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其道理,从中受到启发。我们刚学了一则寓言《矛下盾》,能背吗?这节课,我们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郑人买履》,(板书课题),学生将课题齐读一遍。

3、指导书写,明确课题的意思。

“郑”字是左右结构,右耳旁,右耳旁的弯钩可以写大一点,如果是左耳旁,写弯钩时要写得小一点,以便让出位置给右边的部分,我们做个也要学会“礼让”;“履”字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使“尸字头”要能包容里面的部分,我们做人也要学会“包容”。(教师示范书写,学生按要求书写)“履”解作什么呢?整个题目如何解呢?“履”解作“鞋”,题目的意思是“郑国人买鞋”。

【一、让学生举例说明文学体裁,帮助学生整理所学过的知识;

二、由“寓言”导入,其实就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三、指导书写,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又教育学生做人,是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读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同学们,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文,听录音,听听“录音”是如何读的。(放录音,学生听录音)

2、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互相帮助,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看哪能一组读得最好。(小组自学,教师巡视,随机指点)

3、全班交流读书的情况

小组派代表朗读——评一评,读一读——小组比赛读——个别读——挑战读——分男女生读——齐读。

【一、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同是也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

二、读书是语文课堂上最好的学习方法,本环节采用各种不同的读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读书的机会,感受到成功和乐趣。】

三、说说故事,理解课文内容

1、同学们,这则寓言是文言文,我们还要将它译成白化文,同样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相互交流,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实在不懂的地方举手,老师会帮助你们的;

2、小组内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辅导;

3、全班交流每句话的意思,师生互相订正讲得不合理的地方,将课文的意思讲清楚。主要讲清楚“先自度其足”的“度”(度量)和“宁信度”的“度”(尺码),“反归取之”的“反”(回到家里)和“及反”的“反”(回到集市);

4、教师读一句文中的话,要求学生能讲出那句话的意思,不会的相互间可以提醒、帮助;

5、小组内再一次相互说一说课文的意思;

6、改编成一个完整而具体的故事,讲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可以引导学生补充以下内容:买鞋的原因,买鞋前的想法,来到集市上看到的热闹景象,没买成鞋的懊悔样,别人还有可能说的话,你对郑人的评价等。

要求:语句要生动,语言要得体,有礼貌。

小组交流——派代表讲故事——评一评,作进一步的补充,使故事进一步完整——再讲故事。

7、议一议寓意;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导学生以“寓言通过 的故事,说明了 ,讽刺 。”的句式来说完整的话。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看法,不求统一的答案,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1、从整个故事来看,说明做事不要太呆板,要灵活,善于变通;2、从那个郑国人忘了带尺码,说明做事不能马虎,要小心,多带点记性;等等。

【一、语文课上如果不从语言文字入手,不谈语言文字,那么语文就失去了它固有的作用和魅力,对文言文来讲,讲清一些易用混淆的词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小组交流合作,互评补充,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丰富每一个学生的想象;

三、“用教材教”,引导学生讲故事,进一步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同时将教材内容转化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进一步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学生在创造性的语言实践中,将享受到精神的愉悦;

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就水到渠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地谈看法,这也尊重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四、演演剧本,内化课文语言

1、同学们,则才大家说得很好,想不想演一演这个故事呀?如果由你选择,你想演什么角色?你觉得自己适合演哪个角色呢?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

2、演前交流:

A、要演好这出课本剧,每一个角色要注意什么?集体讨论。

B、作为那些围观的人,又可以说些什么呢?

3、演员上台表演。

4、演后小结,第二次再演。

【一、语言文字只是一种符号,“演”是把文字具体化的过程。看到文字不是目的,必须驱动想象,从文字看到一幅幅图画,“演”就是从文字看到图画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文章的旨趣,是一种可贵的情感体验;

二、能上台表演的学生是少数,但演前的交流却使每一个学生都做了一回“导演”,这是一个领悟课文语言文字的过程,体现的是一种群体的合作互补,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三、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这种选择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积极状态将得到极大的调动,课堂达到又一个高潮。】

五、故事总结,迁移延伸

1、故事:同学讲课前收集的故事;

2、总结:我们在做事情时要灵活变通,举一反三;不要被原有的经验所束缚,眼界要开阔。

《郑人买履》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掌握重点词句。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课前预习】(多媒体呈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自度其足()遂不得履()?()?

吾忘持度()宁信度?()

2、文学常识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___末期________家,________的主要代表人物。

3、自读课文,当堂成诵。

4、写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及文体简介:

1、走进作家作品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2、MP3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3、读懂文意

1、参照书下注解认真阅读原文,翻译全文。

2、圈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句,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等待全班讨论。

4、读出韵味,读出寓意

学生齐读(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三)合作翻译

1、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给予解答。

重点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质疑交流,把握内容

1、构建画面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2、结合《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说一说你认为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示例:《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3、理解文章寓意:讽刺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五)自主小结

(六)学生质疑

【当堂训练】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翻译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提升】

(一)简答:

1.请你给这则寓言故事分层,并写明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

(三)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段并翻译。

卜妻为裤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何如?”夫曰:“象吾故。”妻子因毁新令如故。

(译文)郑县人卜子,一次,让妻子为他做条新套裤。妻子问:“这条套裤做成什么样式的呢?”卜子随口回答说:“就照我那条旧的做吧。”

于是,妻子做好新套裤后,又按旧裤的样子,把它弄得又脏又破,看看差不多了,这才交给丈夫。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