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传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06读后感

请欣赏雨果传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果传读后感 篇1

当我得到《造梦的雨果》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是在班级新购一批图书后可以任意挑选的时候。这本书黑色封面看似有点恐怖,但却给我一种淡淡的似曾相识的感觉。雨果是怎样的一个人?雨果是怎样造梦的?雨果为什么要造梦的?雨果是怎样造梦的?我就带着这几个疑问选中了这本书。

《 造梦的雨果》是英国布莱恩·塞兹尼克写的。这本书里面一共有四百多页,里面有近两百多页连续插图。孤儿雨果的父亲生前在博物馆的仓库里发现一个会写字的机器人,后来父亲在修理机器人时离奇丧生于大火里,雨果固执地想修好机器人,以便得知父亲可能遗留给自己的信息。为了修理机器人,雨果不得不去玩具店老人那里偷零件。雨果费尽周折后修理好了机器人,可机器人展示给雨果的是更复杂的信息,而引起了惊人的秘密……

你一定会想这跟“梦”有什么关系?在我认为,雨果父亲没去世时的梦是:那吃饱穿暖就行了。雨果父亲去世后雨果的梦是:尽快修好机器人。当机器人给他更复杂的信息时,他的梦变成了一定要破解这个秘密。最后他的梦实现了,和玩具店老人住在了一起,那个老人就是乔治·梅里爱--许多旧电影的演员和制片人,并帮助玩具店老人开了一家电影院。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甚至还有好几个梦。你又去实现吗?就像“有了梦,生命的银幕亮了”这句话一样。

雨果传读后感 篇2

影片里的一段情节我记忆犹新。冉阿让出狱后四处碰壁,没人愿意接待他、不肯给他一口饭吃甚至不拿他当人看,仁慈的米里哀主教家是唯一一户愿意收留他的人家。主教看见受尽折磨后仇视一切,已经冷漠麻木的冉阿让表现出那样平静,他亲切、安详地接待他,没有丝毫的犹豫、猜忌或鄙视,只有欢迎和尊重。

他为他提供清淡却丰盛的晚餐,用和别人一样的餐具、烛灯,为他准备好和别人一样的床单床铺,让冉阿让受伤和充满仇恨的心灵受到久违的尊重和爱护。而整部影片最感人的一个部分也发生在这之后。冉阿让利用了主教一家的信任,在他们熟睡时偷走了银餐具后逃之夭夭。当冉阿让被警察抓回到主教面前时,主教再一次展现了他非凡的气度和宽阔的胸怀:主教对冉阿让的所为没有丝毫怪罪,他又毫不迟疑地宽恕了他的罪过,还把银烛台送给了他,并对冉阿让说了感人至深且影响了他整个人生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忘记您许诺过我,您用这钱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我的兄弟,您不再属于恶的一方……我已买回了你的灵魂。”后来冉阿让的灵魂终于因此而被解救出来,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和主教一样伟大博爱的人。

雨果传读后感 篇3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却总是埋怨命运的不公。我读了《悲惨世界》以后才知道当时世界的悲惨,那主人公冉阿让又能说什么呢?

冉阿让是个穷人,因偷了一个面包就被关入监牢,期间越狱失败四次,足足判了十六年。十六年啊,浪费了多少青春岁月,能做多少有意义的事,而换来的只是一个面包。出狱后却常常招人排斥,连住宿的地方也找不到,仅仅因为冉阿让犯有前科。最终有一位好心的主教收留了他,并送他了一套银餐具和一对银烛台。当冉阿让最需要帮助时,所有人都逃避了,单单只有一个人站了出来。甚至有时他的好意也往往遭到人们的误解,不能被社会所接受。

难道穷人就不是人吗?他们也有生命,自由的生活的权利。人穷志不穷,穷人只是没有钱,但他们的志气还在。

我不知道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黑暗,如此下去会有更多的人轻视法律。“以爱制恶”,惟有道德感化才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文中的卞福汝主教就是善良,纯真的代言人,明知道冉阿让犯有前科还让他过夜,在偷东西被抓到后还送了他一对银烛台,一系列的举动,真真切切的述说了主教的善良。

世界不是完美的,总有好人在发善,有坏人在作恶。但我们可以使好人多一些,让他们去感化正在作恶的人。坏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爱心行动中。

爱的形式非常多,也十分简单。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捡起随风飘动的塑料袋等一件小事,都是在散发着爱心。大家行动起来吧,伸出你双手让世界充满爱!

雨果传读后感 篇4

美丽而又善良的女神艾丝美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们演绎着一段传奇,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爱斯梅拉达刚满16岁,她美貌绝伦、纯真善良,能歌善舞。她整个人的灵魂都是美好的。她有一只聪明绝顶的小山羊,小山羊那活泼可爱的形象时时在我眼前浮现。她俩,合并起来,就像一幅多彩多姿的风景画。她们是美丽的化身。但这颗年轻火热的心却被腐朽的.社会所禁锢了。原本她应有美好的未来,但最后她却以16岁的热情在这个世界消失了。每当想到这个人我都觉得很惋惜。我感叹命运对她的不公与不敬。同时我也看到了她坚强、忍辱负重的良好性格。

卡西莫多的外貌其丑无比。“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巴,茅草似的棕色眉毛所堵塞的细小左眼,完全被一个大瘤所遮盖的右眼,那上下两排残缺不全,宛如城堡垛子似的乱入遭的牙齿”,把这一切综合起来看,我觉得他真是一位恐怖的野蛮人,我认为这世上不会有这么残缺的人吧。但人不可貌相。卡西莫多却有着一颗美丽、纯洁、善良的心灵。他喜爱艾丝美拉达,如同守玉般保护她。对艾丝美拉达的种种厌恶,他毫不在乎。我认为这是他最大的弱点,这也是由于社会的制度所造成的。她试图使艾丝美拉达远离一切伤害。但个人的实力是很有限的,最终他还是不能保护好她,也只好选择殉情。

而整部小说中最令我感动的还是那位伟大的母亲。当巴特刚生下那个可爱的女儿时,她就对自己说:“女儿就是我的全部。”的确,她全身心地爱她。当吉普赛人将女儿抢走后,她悲痛欲绝,走进巴黎圣母院,当了修女。以后的每一天,她无时无刻不为女儿祈祷。她希望女儿能够平安、幸福。

一只孩子的小鞋对她来说就是整个宇宙、整个世界。为了这迷人的鞋,她曾经对着天空恶意地诅咒、深情地申诉、虔诚地祈祷、悲伤地哭泣……。15年,这对一位失去儿女的母亲来说,每天都是第一天,哭声仍像第一天那样肝胆俱裂。当官带走她的孩子时,她的目光、她的呻吟,

在人类语言的库存中我似乎找不到一两个字来形容来表达…… 巴格特对女儿的爱,是母爱的真谛,是奋不顾身地想为女儿做一切的情感的涌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我一直思考着:为什么在追求欢乐的同时,隐藏着悲痛的灵魂,世道如此吧!在生活中总有艰难,总有困惑,也会有成功,更会有失败……

雨果传读后感 篇5

法国作家莫洛阿著《雨果传》值得一读。

通过这本书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的生平与创作。

安德烈-莫洛阿原名艾弥尔-赫尔卓,第一是世界大战后步入文坛,1939年当选为法兰西院士。他一生写有数十部小说,十四部传记,其中尤以传记写作为世界称道。1967年莫洛阿逝世。

莫洛阿写的《雨果传》资料丰富翔实,文笔流畅生动,语言细腻富有张力,情节鲜活栩栩如生。通过这部传记,可以从感性和理性上洞悉雨果的成长经历、生活故事和创作的过程。

一般人以为,雨果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创作的小说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其实,雨果成名于文坛最早靠的是剧本写作、诗歌写作。1930年2月25日,雨果创作的《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引起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决战。《欧那尼》取得了成功,从此,古典主义戏剧结束了独霸剧坛的统治地位,维克多-雨果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帜誉满法国。当时,雨果家里仅剩下50法郎了,《欧那尼》的演出令出版商玛默一见倾心,他当即决定支付给雨果5000法郎购买剧本和版权。

也许人们了解最少的是雨果的情感生活。1831年雨果仅花了6个月时间完成了鸿篇巨制《巴黎圣母院》,几乎是一气呵成,但写作前三年他花了大量时间构思和搜集材料,浏览过路易十一时代的通史、年检、证书和账册,寻访了当时的古老屋宇。也正是在创作《巴黎圣母院》心无旁骛之时,被冷落的妻子阿黛尔与其最好的文友圣佩伟出轨并保留了多年的情人关系。雨果对此显得宽容大量,并未与圣佩伟决裂。其实,雨果本人随后在私生活方面也愈发地不检点起来,在他创作《悲惨世界》的时候几乎放浪形骸。功成名就的雨果受到了巴黎美女的青睐,一直到83岁去世前,雨果的情欲都如汪洋恣肆,这一点他继承了其父的特点。他终生眷恋的唯一情人是朱丽叶-德露埃。

雨果的文采令其兄欧仁嫉妒,而两兄弟共爱的女子阿黛尔最终嫁给了雨果,欧仁为此郁闷忧愁,以致出现精神疾病,最终郁郁而终。

也许是雨果的成就太过杰出,其后代却乏善可陈。两个儿子都英年早逝,留给他的是两个年幼的孙子和孙女。唯一的女儿爱情无果患了精神病。

这部传记还是人们了解到雨果的另一方面,即生活上的“吝啬”,成名后的雨果收入丰厚,一个人养活一个大家庭,但他对家人和情人都颇为小气,自己管钱,要求家人和情人对每一笔开支都做记录,他月底会逐一查账核实。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对穷人有同情心,时不时地接济社会底层的赤贫者。临终前,他留下遗嘱:“我把五万法郎赠给穷人。我希望用穷人的柩车把我送进公墓。”

在传记的结尾,莫洛阿对雨果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后来的一些诗人,像波德莱尔、马拉美、瓦莱里,似乎更完美,而且从他们的新的要求来看,大多数时候确实也是这样。可是,没有雨果,也就没有他们,连他们自己也这样认为。”

作者认为,维克多-雨果对于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是不朽的。“时间刻意淹没小丘和山岗,但淹没不了高峰。人类遗忘的大海淹没了多少十九世纪的作品,而雨果的作品像群岛一样,傲然挺立于大海之中,露出它们那千姿百态的尖顶。”

雨果传读后感 篇6

这书见过博友多次推荐,在这次为凑足100元享受当当的券,选择了《造梦的雨果》,厚厚的大本,黑黑的封面和边框,好在图面凑了页数,文字不太多,对于我这个爱追求情节的人来说,这书并不太厚,我一晚上就看完了,就是这样粗粗地翻阅,却也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有着电影的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画面跳跃、想像冲击着现实,但文字的描写远比一般剧本丰富而细致,精彩而耐人寻味。

情节上有很多布局、铺垫,让一切到最后才能“哦”地一声,仿然大悟。伯伯去世,钟转与停,机器人的写与画,钥匙与零件无理由的巧合,小女孩子的身份与身世……这些,一一的出场,预出着情节、秘密将一一展现。

细节上,对于雨果心理的描写:他眼中的世界:如同一部大的机械在旋转,这是对于他的肯定,他内心世界的关注,他的天赋纵然,他想像的梦境?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因为,仅有想像还远不够的,他的生存都成问题,梦想又将站在飘渺的世界中,好在,总有一些冥冥之中的一些信念(机器人、父亲的遗言遗志、秘密的揭示、帮助乔治重视喜爱等)在支撑着他,帮助着他,让他的梦一步步走近他。

孤儿的雨果,命运无疑是苦难的,进入孤儿院的想法不是没有出现过,也许他孤儿的身份吸引着同是孤儿的小女孩,而因有女孩的引荐,认识了乔治太太,一位善良而温和的老妇人,描写她的文字不多,但她给予旁人温暖则如太阳一般:“哦,天呀,我身边怎么全是小偷呀!”“哦,现在我家都快成病房了”这些乐观、宽容、坚持的体现是如此温暖人心。

一位伟大的人身边总围着一群伟大的人,一部伟大的作品里,也总也不少了其他作品的出现。如这里有女孩子喜欢的《希腊神话》,神话中的神也会犯错,但就算是为人类的幸福,最终犯错的神也会受到处罚,这也许在默默告诉孩子们最基本的规则,而最后乔治的话,给了孩子们无限的宽慰:生存原则。圣经中会炼金术的人,是一种对于坚持的暗示、鼓舞,这些不用说教,随意间一句话,引出一经典,足以抵千言万语。当然需要对于这些经典的涉及与了解,这些同时可以给孩子们作知识点的延引。

喜欢这本书的总体旋律,一刻不停的大钟,充满齿轮的机器人,各种零件的玩具店,雨果眼中旋转的世界,这种感觉能通过文字能表现出现,而不是电影屏幕,实在是文字的精彩与魅力。在这里,感觉一种原本枯燥的机械轮回,在文字里旋转中,在纯文学的文字中展出了理工机械无限的魅力与乐趣。画面感,整页整页的画,大图的画,展示出了电影的原理,通过机器人画画,电影需要N多张不同步骤的画,不正体现出乔治作为一代电影先驱的睿知与聪慧嘛!是乔治的魔术师的身份,有些无穷的想像,把虚幻的、想像的画面,通过画的翻动与跳跃展现出来,实在人类的一大发明与创想,这种想像对于人类的影响是跨世纪。现在动作片的制作,想像片对孩子想像力引导,是不可估量的。

雨果传读后感 篇7

雨果是我非常崇敬的作家,他在《悲惨世界》中所表达的对人性、对梦想、对社会的所有态度对我的影响很大,而且其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命运和曲折回转的故事情节更让人领略到了他高超的创作技巧。

《九三年》是雨果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他整个人道主义思想精华的提炼,虽然故事不长,其情节性远不如《悲》,浪漫性也不如《巴》,但是却让人心神沉浸,并深深为之感动。故事基本只有三位主角,朗德纳克、郭文和西穆尔登。他们三个的冲突不是来源于钱权抑或爱情,他们只是单纯地由于政见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分歧。朗德纳克是坚定的保王党,他可能冷血,可能暴戾,但那只是对待敌人、对待这个即将天翻地覆的社会。他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无情的人,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至情的人,因为无论是救船员还是救孩子,他都是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虽然他最终处死了他所拯救的船员,虽然孩子们悲惨的命运可以说是他一手造成,但那都是他的政见、他所笃信的法则所造成的。他爱慕骑士精神,爱慕自己体内流淌着的属于贵族的血,爱慕军队曾经毫无人道可言的严明军纪,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将领之才,他善于领兵,明与赏罚,终于皇权,如果不是革命,如果时光往前推个百年,他应该会以忠勇之名留名史册。

然而,革命说来就来。革命的到来也许是注定的,革命也许是会推动整个人类向前发展的,可这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要去弘扬他,去迎合他。像朗德纳克这种人,他在皇权和贵族的理论体系下生活了一辈子,他习惯于这种政体,爱这种政体,所以他选择保持忠诚,这本就无可非议。就像清末诸多大臣,李鸿章也好,曾国藩也好,都是在四书五经,孔孟程朱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他们不仅占领着权利的制高点,更深深倾倒于皇权和儒学的一切,他们不懂什么是封建,什么是民主,从他们的角度来看,维持皇权,铲除逆党,才是为人臣子应该做的事,才是真正打大忠之事。他们的长袍马褂所暴露出来的并非什么封建腐朽思想,而是千百年来中国文臣士人的‘忠’。但所有长期饱受压迫的底层人民,所有从未体验过贵族或士人生活的劳动人民,所有在新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热血青年们,他们易于反抗,易于接受和发掘新的社会模式,他们试图改变现有的一切,争取自己的权利。所以矛盾产生了,革命爆发了。所以向郭文这样虽然骨子里留着贵族的血,但却是坚定的革命者的人诞生了;所以像西穆尔丹这种一直憎恨专制的人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但是这样革新出来的社会真的变了吗?所以关于革命,真的有很多值得探讨的东西,雨果在书中的一句话,真的可谓是对革命的最透彻认识“在革命的绝对真理之上,还有人道主义的绝对真理。”我想,仅凭这句话,《九三年》一书,便注定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