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目送》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送》读后感 篇1
这是一个关于时光和生命反思的故事,在这里她是一个母亲,是一个女儿,我被她的文笔温暖了,也因她的故事而湿了眼眶。
与父母的送别
龙应台出生在台北,她母亲是浙江人,父亲是湖南人。父亲因病逝世,母亲也因得了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逐渐老去。家中有兄妹三人,母亲跟哥哥住,谁也记不得了,天天闹着要回家,回到她自己记忆中的那个家。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上最大的牵绊,他们迎来了我们,而我们却要目送他们离开。
与子女的送别
从牵着他(儿子)的小手送进幼儿园开始,到幼儿园毕业,他不知道,这个时代的结束就代表另外一个时代的开始。16岁的儿子做为交换生到英国学习一年,送到机场拥抱他时发现我的头只能到他胸口,而他登机时头也没回的一瞬间,我知道这孩子长大了。而我正迅速的老去,原来我们变成了那个目送的人。
与自己送别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变成别人眼里的背影。其实在目送父母子女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送别自己,这个送别的过程叫做成长。
家与幸福
少年时期,双亲在哪,哪就是家;成年时期,他在哪,家就在哪;中老年时期,孩子在哪,哪就是家。
书中主人翁是每天回家看到书包还放在原来的地方,就感觉到幸福,遭遇过变故的人,会更珍惜眼下的幸福。幸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其实它就在我们的心里面,幸福是一种感觉,也可以说是一种心态,有的人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就觉得很幸福,有的人吃着山珍海味也觉得索然无味,幸福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所以,请珍惜人生中的所有环节,活好当下每一秒。趁现在还能干点什么/还能学点什么,就开始吧,从现在这一刻用心生活。
《目送》读后感 篇2
今年五月份借母亲节的机会,回家看望父母亲,给父母买了一个电烤灯和拔罐器,因为最近母亲的腿老是疼。
教母亲如何使用后,和父母聊了会家常,坐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必须回去,因为还要收拾行囊赶回县里。
其实,几乎每次来看望父母,走的都是这么匆忙,就连坐下来陪父母吃顿饭都是一件很难的事。
我知道老人心里肯定不好受,可是也身不由己。
这次望着母亲失望的眼神和准备的一桌子还没炒的菜,我的心里依然是说不出的滋味……(没想到这是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父亲于5月22日因心脏病不幸离世了,那时我正在县里忙工作没能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
走出家门很远了,回头看看,母亲还伫立在路口,花白的头发被风吹的飘散在脸上,母亲一动不动就这么静静地站着注视着我,这是母亲一直以来目送我的姿势。
看不清母亲脸上的表情,可是我知道,此时母亲一定和我一样眼里含着泪水。
每次回家都是这样,尽管我总是不让她送,母亲每次也是答应不送,可是每次都是悄悄跟着出来,我装着不回头,其实是不敢回头,生怕自己的泪水让母亲看到。
《目送》读后感 篇3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性散文,作者将自身关于亲情的经历与体会描述得细腻、真实、感人,仿佛每一段话,每一件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本书与其说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感悟,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又平凡的爱。透过作者极富真情的描述,可以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理,让人学会珍惜亲情、珍惜生命,让我们沉静下来,纯粹起来,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作者多用细腻笔触描写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变化,家庭的关系变化,映射到日常生活中,即我们习以为常的亲情。做母亲的明白,养育孩子的艰辛与分别的不舍,孩子的前路漫漫、未知又充满坎坷,自己一路走来,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岁月的洗礼也只能亲身经历。“你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今分别之时,溢满心中的不仅有不舍,更是满满的担心与惦念。父母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孩子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告别之时,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同时也不禁祝福,感到欣慰。
做儿女的明白,成年前的成长,都是为了此刻的蓄势待发。前路漫漫,必有困难险阻,重要的不仅仅是勇往直前,而是不要忘本,不忘时时回头看看,父母仍愿做我们的坚强后盾。我们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因为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世间大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终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任何亲人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你与他的最后一次目送,他已不能回头,只剩下你孤独的凝望。生命中的有些成长是我们必须独立面对的,同时我们也应珍惜属于我们的每一份情缘。
“时间让小生命成长,让大生命老去。”生命是一场漫长的路途,长到无法衡量。对于生命而言,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挽留不住的是生命的脚步,能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最亲爱的人永远是用他们的背影背对着她,我的亲人又何尝不是背对着我?回想孩时,母亲在心中的形象是高大又美丽的,长大后,母亲白发渐生,皱纹增添,背影也逐渐弯曲。岁月流转,或许她早已不如当年美丽,可她在孩子心中仍然美好、依旧芬芳。
最后,无论当下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都已经或将要经历一场无言的“目送”,同时,“且行且珍惜”也越显得重要,“不要让我们的亲人因我们而伤心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主人的青烟,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得伤感。”我们每个人都在岁月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从美丽到沧桑,自已也慢慢变成他人眼中的背影。谁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在目送呢?
《目送》读后感 篇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目送》中的一句话,读完后我不禁潸然泪下。
《目送》是龙应台“人生三书”中的第三本,此书集合了龙应台的七十四篇散文。书中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大道理,而是用平淡的语气,用真挚的情感,去诠释了亲情的含义,朴实的语言,却更能使人读下去,这也是本书的奇妙之处所在。
龙应台的母亲慢慢的老去,有时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女儿。龙应台在剑桥学院门前指着一棵苹果树,对儿子说这是牛顿那棵苹果树的后代时,儿子责怪母亲像小孩子一样。龙应台对相信和不相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跌倒时要坚强独立。对于母亲老去后的思考,关于母亲与儿子的对话,虽然都不是全新的内容,但经过龙应台的大家手笔稍加渲染,变得有强大吸引力,令人读百遍而不厌。
我们通过读《目送》这本书,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现在我们的不懂事,父母有一天会老去,所以我们要从现在起,尊敬父母,理解父母,不要让长大以后成为我们的借口,我们有一天也会老去,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一事无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我们用最好的自己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目送》读后感 篇5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个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泞的土地上摔倒时,有一个人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运啊。跟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这条路最险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励,并肩作战,时刻充满斗志;在越过高山,穿过森林,看到胜利曙光时,对酒当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这样的人,就跟他结伴而行吧,毕竟一个人的旅途太过孤独寂寞,而这条路的尽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目送》读后感 篇6
《目送》是龙应台作的一篇散文集,当中包含了74篇散文。主要讲述作者和儿子,朋友,父母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离别情境。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
"我慢慢地,慢慢地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这一端,看看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黙黙告诉你:不必追。"这是《目送》中感受都深刻的一句。当我还是小孩时,每天看爸爸,妈妈出外上班的时候,我会把脸印在窗的玻璃上,目送他们的背影,慢慢地,慢慢地,消失在家门前的转弯处;当我上幼儿园时,每天早上进入学校,我总会不断都回头看着妈妈,好像穿越无边无际的一条时光长河,妈妈的视线和我的眼神充满了依依不舍;踏进小学大门的那一天,妈妈和我拥抱后,我只回顾头来瞥了妈一下,挥挥手便跑进学校。
小学三年班的时候,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独立参加学校的北京交流团,在我踏上旅游巴时,我感到在我的身后,有两双热切的眼神,目送着我,直到旅游巴,慢慢地,慢慢地消失在喧嚣的马路上。
对于现在13年岁的我,人生才刚刚起步,虽然我不能完全体会作者目送的深层意义。但我也曾经历过一次最后的目送。人舆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无疑不是隔在生死的距离。在外公的葬礼上,看着载着外公的棺木,由上层缓缓地,缓缓地及降落到下层的火炉,我万分不舍地看着他的离开,给予他最后的一次目送。那一刻,我会能感受作者在目送父亲的感受。
《目送》读后感 篇7
有人说,龙应台写的亲情散文远比她的政论文好的多。读完《目送》方知此言非虚。出生于台湾的她,远渡重洋,去美国负笈求学;也曾旅居于欧,在东南亚小憩,于香港、韩日逗留。流离不颠沛,其文不谈远大宏旨,唯念人生情长。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硝烟弥散处,昔日战场荒芜,野草凄凄下有白骨;生离死别后,我们看到太阳照常升起,可骁勇的士兵被岁月侵蚀成羸弱的老人,泣血的伤口已风干,留存下难以磨灭的痛。“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难消,故土难回,夙愿难解,死难瞑目。现实中悲剧的重点不是生活中突遭变故,而是变故后日复一日的重复,身上疮疤的痛,回忆中的痛,游子的痛在月明星稀夜一一袭来,孤岛中的老兵,你可曾寻到安宁的梦境?
于是乎,我们看到父母之爱,是从小心翼翼的呵护开始,到慢慢放手,到目送,到消失。记得去外地求学时,每次的归来与离去,都有巷口熟悉的身影,当你告诉父母你已长大不必再送时,他们还是提起你的书包,从家门到巷口,一路的叮咛嘱咐,直到你上车后,目送你离开才恋恋不舍的回去。那时候真正体会到了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父母在,何其幸哉!
于是乎,我们看到人类的狭隘的世界观并不准确,大自然自有圭臬。在那套理论里,白鸽不一定能够代表和平,狼也并不是凶残和狡黠的代名词,三生万物,共存共生,人类想凭借自己的小聪明为大自然立规,犹如蝼蚁绊大象,自不量力。
于是乎,我们从普通人的善恶,看到了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一扯即断。战争这台人类的绞肉机,从未歇息过。主义之争,政见之争,肤色种姓之争,资源之争,利益之争都可以是借口,一番屠戮厮杀,当胜利者踩在失败者的尸骨上志得意满时,那尸骨余温尚存。战后的伤痛更是难以愈合,正如作者所说: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直视。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这就是这本书的意境,当某个黄昏,落日的余辉照亮窗前,你独自一人,品一杯香茗,在《目送》里,龙应台会与你细细诉说父母之爱,别离之苦,家国之殇。
《目送》读后感 篇8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她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今年暑假,我深入到了龙应台的世界。看到了她对孩子的耐心,也看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孩子你慢慢来》)。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目送》中她体会到的人生涵义。
其实每一个孩子所得到的爱有很多,但我相信,最能让人记住一辈子甚至感恩一辈子的只有母亲给你的爱。龙应台体会到的也是这样,但她感受不一样的是母女能在一起是一个缘分,而身为母亲,能做的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她远去。孩子在成长的途中会有无数次离别:上学、自己旅行、自己坐火车自己去超市而这些离别,不论大或是小,母亲都会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直到你羽翼丰满,可以自力更生,母亲也会看在眼里,但这次,母亲再也不会像原来那样给你一抱,而是默默地看着你远行,因为你用你的身影告诉了母亲:我已长大,不必追。
还记得那是2014年的9月,那时我才刚刚入学,虽说已经不是第一次离开母亲,但却是第一次离开母亲一周。我要自己一人独自踏进校园的大门,自己一人在学校住宿。一开始觉得太好了,终于没有人管我了,但一天下来,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牵挂,什么叫思念。虽说平日里有时感觉母亲很严厉,但这时却感觉这种严厉十分亲切。2014年国庆放假一周后返校时我哭闹不肯上学,我不想再体会这种离别的感觉。那时家离着学校有点远,却要求绿色出行所以说把车停到学校下面走上去,每次走到学校门口,我的眼泪都会不由自主的落下来,之后伴随而来的是我的嚎啕大哭。当母亲把我交到老师的手中时,我哭得更凶了,挣扎着想去找母亲,想请她把我带回家,但母亲这次却头也不回的顺着来时的路往回走。我认为母亲不爱我了,但谁能想到,母亲何尝不是转身就控制不住泪流满面。我也不只一次的嚷嚷着要转学、要走读,但母亲总是一次次的拒绝。我当时很生母亲的气,心想母亲已经不爱我了,因为她愿意让我一个人呆在学校。我很不理解妈妈,直到一次妈妈给我看了她给我写的信,原来母亲是想让我早早的学会独立,将来会更自立。我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后来,我也渐渐适应了这种学校生活,在学校也生活的很开心。
龙应台的《目送》很好的诠释了母亲对孩子默默无闻、无私的爱。我爱您,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