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5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
一、谈话式引入
你们都参加过什么体育活动?(跳绳、踢毽子、跳远、跳高、投掷、赛跑……)其中,赛跑谁跑得最快?(请这位同学起立)大家都说你跑得最快,老师想请你跑回昨天,你行吗?(不行!)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时间赛跑》。(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自学生字、新词。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生字、新词。
提示:查找工具书;跟同学讨论;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3、读通顺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
三、检查自学
1、让学生当“小老师”,交流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老师指导书写。
2、学生自由选择段落参加班内的朗读,老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用最明了的语言说说你都读懂了文中什么内容,不懂的还有哪些。
四、学习课文第1—7自然段
1、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太宝贵了,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时间太无情了,一去不复返……)
2、哪些地方给了你这样的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3、提出你认为最难理解的地方。
4、根据学生的回答及质疑问题,重点理解下面的两个句子。
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
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讨论、交流,还可以从父亲的话中理解上面的两句话。
(1)默读父亲的话。
(2)结合生活实际,小组讨论交流,理解父亲的话。昨天过去了,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小孩儿长大了,就再也回不到童年;人死了,就不能复生。这就是“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的意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的朗读。
五、小结
1、让学生谈谈学习后的收获。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六、布置作业
当一名小记者,采访周围的人,请他们谈谈对时间的看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写自己的感想。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陶、谦、虚、职、羞、耻、逝、遗、素、漆、踪”等11个生字,会正确书写“骄、吵、羞、耻、宫、荒、堆、尘、净、素、损、挖”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中的故事内容,思考陶罐和铁罐的最终结局。
4、读课文,了解语言蕴含的道理。
5、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并且学着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在比较中质疑,在交流中解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不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学着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
策略与方法:
在朗读中体会,在想象中感悟。
读中想象,拓展想象。
剧本表演,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陶罐与铁罐的资料。
教师准备:准备头饰。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在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很多事情。两只罐子被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许多年过去了,两只罐子的命运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陶罐和铁罐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读文,要求读准确。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指名读,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流利。
“渣滓”的“滓”要读轻声。
“陶罐”“铁罐”为了听起来舒服,读时也可以稍加儿化。“闷”字是多音字,在文中读一声。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3、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朗读体会,讨论交流,想象感悟。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讲到的陶罐和铁罐你喜欢谁,并说一说理由。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
(1)陶罐谦虚克制,铁罐傲慢无理。引导学生抓住表现两只罐子特点的词语。
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在文中勾画描写两只罐子特点的词语。
铁罐:骄傲、傲慢、轻蔑
陶罐:谦虚、朴素
(2)引导学生读一读两只罐子的对话。(这一项一定要在学生初步感知两只罐子的特点之后进行。
A、学生读相关的语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抓住重点语句充分朗读。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朗读过程中感悟文本,再现文本。
B、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物在对话过程中的语气、神态、心理,感受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
1、师:在两只罐子被埋没的漫长岁月里,它们是怎样度过的?都在想些什么?
四、朗读表演,加深理解。
学生小组内分角色读书。
指名在班上分角色读书,并佩戴头饰。
五、交流体会,拓展延伸。
师: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向大家谈一谈。
学生畅所欲言。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和同学交流,谈自己的优缺点,谈在生活中如何看待身边的人,如何看待自己。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懂得要做个谦虚,不骄傲,汲取别人长处的孩子。
六、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净”:注意不要写成“三点水”。
“荒”:注意上半部分的“芒”字最后不要多写一点。
3、学生独立书写。
七、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读了这则寓言,你是不是也有些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布置学生读寓言故事,选择一个喜欢的在语活课上讲给大家听。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搜集燕子的资料,了解燕子的生活情况。
2、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
3、搜集春天的图片,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好词佳句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直接揭题,联想激情。
1、揭题,指导书写“燕”。
2、看到课题,你想起什么?(外形、习性、描写燕子的诗或词,如“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等。)
是呀,春天——燕子,每每看到燕子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春天,而每每想起春天我们也常情不自禁地想起燕子。燕子是春的使者,刚才我们在这些赞美春天的诗词当中找到了它们动人的身影。今天,让我们再跟随一位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一起去看一看这些春天里最最可爱的精灵——燕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划出词语。
2、指导朗读难句:
a)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b)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通过刚才的几次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品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多人读,评议。在评议中体会燕子羽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毛、翅膀和尾巴的特点,感受燕子外形的可爱。
2、比较,体会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课件出示:
(1)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2)羽毛、翅膀、尾巴凑成了燕子。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4、指导背诵。
四、生字教学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2、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偶倦演
五、课外作业
1、找一找,有“燕”字的词和诗句。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交流搜集查找的资料。
2、引背第一自然段。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网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引导读好两个长句子:
1)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体会句子描绘的细致。
2)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想象并结合春景图,引导学生体会色彩的美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最后一句,抓住“赶”字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3、引导背诵。
三、品读第三、第四自然段。
(一)第三自然段
师:一个“赶”字把燕子的活泼可爱刻画得惟妙惟肖,在这一段课文中,也有这样的几个词写得特别精彩。请赶快读一读,找一找。
1、朗读课文,圈重点词体会燕子飞行的轻快。
2、交流品味好词(你为什么认为这几个词写得特别精彩?),在品味中,感悟作者观察的细致,用词的精妙。
(二)第四自然段
师:停歇时的燕子又给人怎样的感觉呢?
1、指名读。
2、解决泡泡里的问题:为什么用五线谱来打比方?出示五线谱并联系课文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比喻的恰当、生动和巧妙。
(三)想象情景,练习背诵。
(四)如果你是燕子,你会怎样赞美春天呢?
1、练习全文背诵。
①小结从近到远的观察顺序。
②按重点词背诵。
2、作业
①摘录文中好词佳句。
②以《春天来到我身边》为题,也可自拟,写一首诗或一段话。
③读读其它写春的诗文。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羽毛
翅膀燕子
尾巴
第二课时
燕子
为美景添生机
飞行动作轻快
停歇姿势美妙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三、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四、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好朋友?
学生畅所欲言,当有人说出守信用时,板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对好朋友之间守信用的故事。板书课题,解释题意:“信”指什么?“失信”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课本剧表演。
五、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3、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过程与方法
1、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图片和文字内容,生动再现课文所讲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妈妈永远是最了解孩子的,体会伟大的母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假如你可以变,你会变成什么?是自由快乐的小鸟,还是五彩缤纷的花朵;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还是美丽可爱的小蜻蜓……可有一位小朋友,她的想法却很奇特,她想变成一棵树,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一看吧,相信学完本课,你一定会为这个小朋友的奇思妙想叫好。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状、丁、零、肠”。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状、零、巧、肠、续、抬”时,可以使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狐、克、继”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狸、秘、密”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歌示例:
状:大地穿新装,山峰显异状,壮美令人叹,大雪巧梳妆。
丁:原有千寻山,丁香把露含,于今再寻觅,水枯地也干。
字谜示例:[有犬不是狗,左靠瓜旁走,生性很狡猾,借虎威风抖。(谜底:狐)
同音字歌示例:
狸:一只小狸猫,想摘大鸭梨,爬上青竹篱,还是有距离。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状”左窄右宽,右部捺画伸展。
“狸”左窄右宽,“里”在竖中线上起笔。
“丁”的横要长些,竖勾要写在竖中线上。
“零”的“”宜写得扁些,下部撇捺伸展,托上盖下。
“巧”的“工”位置偏上,下横变提,右部折笔要自然。
“克”的“口”要写扁小,撇宜长,竖弯钩要舒展。
“肠”的左部窄长,右部两撇平行,长短不同。
“继”注意笔顺,右边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
“续”左窄右宽,右边是“卖”。
“抬”左窄右宽,“口”在竖中线上起笔,写扁一些。
“秘”的“必”卧钩短且向右下倾斜,撇上伸且稍长。
“密”中间的“必”稍扁。[
易错提示:
“狐”左部是“犭”,不是“扌”;右部是“瓜”,不是“爪”。
“零”下部是“令”,不是“今”。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犬—状(形状)—突(突然)—哭(哭泣)
瓜—狐(狐狸)—弧(弧度)—孤(孤单)
里—狸(狸猫)—童(童话)—野(田野)
令—零(零食)—铃(铃声)—冷(冰冷)
(4)多音字。
背bèi:后背背井离乡(bēi:背包背负)
秘bì:秘鲁(mì:秘密秘而不宣)
(5)形近字。
壮zhuàng:强壮(状zhuàng:形状)
于yú:于是(丁dīng:园丁)
兄xiōng:兄弟(克kè:克服)
治zhì:医治(抬tái:抬头)
蜜mì:花蜜(密mì:秘密)
(6)重点词语解释。
希望:(多义词)
①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②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愿望。
③希望所寄托的对象。
担心:放心不下。
傍晚:时间词。临近晚上的时候。
丁零丁零:形容铃声或小的金属物体的撞击声。
香喷喷:状态词。形容香气扑鼻。
秘密:有所隐蔽,不让人知道的(跟“公开”相对)。
(7)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课文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而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也表明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2)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在段落前标注出来。
明确:共有23个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通过初步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讲述的是“我”想象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小朋友们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吧!课后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如果你可以变成某样东西,你想要变成什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状态狐狸丁当零食轻巧
克服香肠继续抬头秘密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大家还记得课文讲了些什么吗?(指名回答或让全班齐答)对,讲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我”变成树后,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同学们想象一下,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会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
2、第4自然段哪句话交代了“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
明确: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3、同学们,你们想想,普通的树上都会长些什么呢?
明确:花、叶、水果……
4、而“我”变成的树上又长的是什么呢?
明确:鸟窝。
5、这些鸟窝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各种形状都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6、“我”会邀请哪些小动物来住在鸟窝里呢?
明确: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
7、妈妈来了,“我”的心为什么会“嗵嗵地跳着”呢?
明确:因为“我”害怕妈妈发现这棵树是“我”变成的。
8、妈妈要求住进三角形的鸟窝,“我”为什么“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呢?
明确:“我”高兴是因为妈妈不知道“我”变成了树,可以尽情地玩;“我”失望是因为妈妈居然不认识“我”了。
9、妈妈从背包里拿出了哪些好吃的东西呢?
明确: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
10、课文是如何写“我”馋得流口水的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没有直接写“我”馋得流口水,而是先由狐狸用“下雨了”表明有水滴落;马上又用“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来说明并非下雨,引起读者思考;然后用小鳄鱼、小松鼠、小白兔的猜测来一步一步地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最后再由“我”自己亲自揭晓答案——“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含蓄地点明了“我”是馋得流口水。这样写能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1、猜想一下,妈妈“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明确:猜想一:因为妈妈最了解“我”,一直都知道“我”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猜想二:因为是“我”幻想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而不是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2、回顾整篇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拟声词?你还知道些其他的拟声词吗?
明确:文中有:嗵嗵、丁零丁零、啧吧啧吧、咕噜噜。
滴滴答答: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咕噜:形容水流动或东西滚动的声音。扑通:形容重物落地或落水的声音。哗啦啦:形容撞击、水流等的声音。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2、本文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请试着简要分析一下。
明确: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得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如“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一句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各种形状的鸟窝随风摆动的样子,形象生动。
3、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些什么感悟呢?
明确:母爱是最无私的感情。母爱如春天的甘霖,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这种爱,温柔而深沉!我们常常埋怨自己的母亲啰唆,但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不难感受到她们的关怀。不管是慈爱还是严厉,我们都要相信,那是她们爱的体现。这个世界上,最纯洁而又最真挚的爱莫过于此。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我变成了一棵树妈妈认出了“我”(“我”馋得流口水)的人是妈妈(最了解“我”)[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6
1、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会本科生字、新词,运用图文集合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具学具:教学挂图、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二、指导学生看图
1、出示“燕子”图让学生说说燕子的形状。
2、出示插图,看图并引导叙述图意。
①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观察春天的景色。
②观察近处空中的'燕子。
③观察远处落在电线上的燕子。
四、检查预习:
1、默读课文,说说燕子是什么样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五、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用不同符号分别划出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和燕子的性情特点的句子。
(2)、讨论解答。
(3)、练习背诵。
2、理解第二自然段
(1)看图说说春天的特征
春天的柳树有什么特点
理解“聚拢”、“像赶集似的”,体会写法。
想想“光彩夺目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理解“生机”和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感情朗读,想象画面。
练习背诵
3、图文对照理解3-4自然段
出示画面
①、理解第3自然段
观察飞行中的燕子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想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看图说说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②、理解第4自然段
观察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读读第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五线谱”、“音符”各指什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指名读比喻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练习背诵
六、作业: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后记:
1、学生对燕子外形描写接受较快。
2、对课文学习感情浓厚,掌握了描写燕子外形的词语。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向人请教的方法。
2、运用正确简明的语句表达自己的问题,渗透礼貌教育。
教学设计:
一、审题激趣
1、板题解题 请教 解题: 求教,请人帮助你解决困难。 告诉你该怎么做?
2、讨论归纳讲明意义:你遇到什么困难、疑义,你通过请教就可以得到帮助,解决困难。
二、示例学法
1、示例:当你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
2、讨论学法:
⑴有礼貌 的`发问 对不起,打扰一下!我今天做作业,有一道应用题不会做,你有空帮我讲解一下。
⑵具体地说清困难和疑义 这道题中的“其他年级参加的总数比二年级的4倍还多6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⑶得到帮助后,表示感谢! 我懂了,谢谢你的帮助!
总结:例中的小朋友在向人请教问题时能注意做到:礼貌地发问,具体地提疑,真诚地感谢。大家也学着这个方法来试试看。
三、自选内容,同桌试讲。
四、全班交流,评议试讲。
五、小组交流考核
六、实践训练:
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向老师、同学请教,学会请教。
板书:请教:发问——提疑——感谢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管理、田地、人烟稀少、老百姓、眼睁睁、旱灾、迎接、徒弟、扑腾、提心吊胆、渠道、灌溉、收成”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西门豹的.民间故事资料
2、教师:
做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课件。
3、生字词课件:
巫婆头饰、化妆胭脂、口红。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说说理解
(战国时期魏国的官)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范读课文(要求:听清楚生字音)
2、自读课文,说说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3、四人小组讨论生字音形义及词义(要求:互帮)师参与。
4、出示课件生字词,抽说音形义及词义:
旱灾:长时缺水造成庄稼死亡。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5、读生字新词:
⑴ 齐读。
⑵ 抽读。
⑶ 去掉音节齐读。
三、提出不懂的词,合作解决
邺:古代地名。
开凿:大孔挖掘。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各层次意思。
(给一定时间读书)
2、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3、抽说: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共探讨评议。(板书:发现灾情──调查──惩治──开渠)
4、齐读课文(注意目标1中词语读音,出示课件,指导)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
1、 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用处多,本领大。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写并理解6个新词。
3、 进一步学习读句子,体会作者怎样准确运用词语。
4、 能用不光还有写一句话,能用电子计算机的本领真大!为开头写几句话。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知课文内容;教学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 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哪些问题要问?这些问题,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 带着上面的问题初读课文,简要地回答,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 学生自学、检查。
1、自学要求:拼读生字,读准字音;有重点地分析、记忆生字字形;读通课文。
2、检查:读准生字字音;分析难写易错字:幕、局;接读课文,正音。
四、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自学课文,思考:小方进城为什么找不到舅舅?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2、读第2自然段第1、2句。
城里变化真大,课文是怎么写的?(宽阔的马路、车流不断、绿树成荫、一片新楼房。)
车流指什么?为什么说车流不断?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宽阔的马路上车辆多的情形。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车辆多?(川流不息、络绎不绝、穿梭似的。)
3、请用什么地方变化真作为开头说几句话。
4、齐读1、2小节。
五、 完成作业 。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
教学课文第311自然段,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过程 :
一、 齐读1、2自然段。
二、 学习课文第39自然段。
1、自学课文,划出表示地点的词语(公安局的办公室)。
2、分角色朗读第37自然段。
民警叔叔向小方了解了舅舅的哪些情况?(长什么样子、名字、年龄。)为什么要了解这些情况?
3、轻声读第8、9自然段。
它能帮你找到舅舅!它指什么?
计算机是怎样帮小方找到舅舅的?民警叔叔啪啪啪地按了起来,输入了要查找的有关信息和命令。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个个头像和一行行字,说明计算机里储存了全市的人口资料,包括照片、住址等情况。
三、 学习课文第10、11自然段。
1、 轻声读课文。
2、 完成课后第3题⑵,体会好奇一词用得好在哪里。
3、 小方为什么说电子计算机的本领真大?
读民警叔叔说的`话。它不光能找人,还有好多用处呢!不光可以换成什么词?说明电子计算机的本领还有很多。
说说电子计算机还有哪些本领。请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4、 以电子计算机的本领真大为开头说几句话,完成作业 。
四、作业 。
课后练习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0
《荷花》课文原文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荷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满池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几句话。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满池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真了不起”等语句。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仔细观察了荷花图,看到画家笔下的荷花姿态是那么美!通过学习课文第1段,知道荷花的味是那么清香(板书:闻、香),吸引了作者迫不及待地去看荷花,那么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板书:看)美丽的荷花引起作者哪些想象?(板书:想)你们愿意和作者一同去看看吗?
(二)、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1、来到荷花池边,我们和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图,指名说)(板书:叶、花)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用“__”标出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用“﹏”标出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然后把你划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
2、谁来读你画的描写荷叶的句子。这位同学勾的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大家同意吗?
3、齐读描写荷叶的句子,边读边想,这是个什么句?(齐读、回答),把什么比作什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再读这个句子,体会一下,你觉得这个句子里哪些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短短的一个句子,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又多、又绿、又大、又圆的特点。(板书:多、绿、大、圆)作者写得好,我们是不是也要读得好。谁来试一试。
4、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荷花更美。那么谁来读读你划的描写荷花的句子?(学生交流)这句和老师找的一样呀!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师设疑:荷花明明是“长”出来的,怎么能说是“冒”出来呢?在这里你们觉得这个“冒”字用的怎么样?
(2)学生交流:从“冒”可以感觉到荷花往上升,突现出来。谁还来读一读你划的描写荷花的句子?
(3)(随学生回答出示幻灯4—6句及插图)
①莲蓬,请同学们注意这个词。跟着老师念。(第二个字念轻声),你们知道莲蓬是什么吗?(鼠标指图,它是荷花盛开的花托,里面有荷花的种子)
②“饱胀”,这个词谁会读?(指生读,齐读),这里饱胀是在形容哪种荷花(花骨朵),请大家仔细看图,再读课文,想一想:饱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看谁说得最好。(饱满得要胀破开来)。
那么这几个句子描写了哪几种姿态的荷花?(学生回答:才开、全开、将开,图文结合让学生直观这三种花)。这里,作者用三个有的把这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连接起来。(板书:才开、全开、将开)看屏幕,一齐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老师领读。哪个同学能够用这三个有的说几句话?
5、(指图),同学们看图,满池的荷花形态各异,色彩淡雅而秀丽,让我们觉得怎么样?谁用一个字来形容。(美)
6、下面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读第二自然段,再来体会荷花在形态、色彩上的美丽动人。
7、(学生读完后,以读代讲,有感情地朗诵三段,边板书:活的画),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说这一池的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呢?(指名说)谁能把这一池的荷花读“活”呢?(男女生赛读)
8、同学们读得真好,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呢?好!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幻灯)
(三)、教学4、5段。
1、看了刚才的`图片,你觉得怎样?
2、课文中的我也和大家一样,被眼前的美迷住了,看着看着,她仿佛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那你们知道什么叫翩翩起舞吗?谁来做做动作?对了,翩翩起舞就是轻快地跳舞。这时候,在她的身边发生了许多美妙的事情,那都是些什么呢?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一看:当文中的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之后,眼前出现了些什么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入迷了)
4、同学们,你们也愿意做一朵美丽的荷花仙子吗?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然后把你想象到的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看谁说的最丰富、最奇妙!
5、同学们,当你变成了荷花之后,心情怎样?(高兴、愉快、喜悦)。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读4、5段。
(四)、拓展延伸,抒情表达
教师引入: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可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荷花!……用感叹的语气来赞美)
师总结: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它不仅外表美,内在也很美,它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依然那么纯洁,那么努力向上,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荷花,热爱生活好吗?
(五)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画:画一幅荷花图,配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2、写一写: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
3、背一背:这篇课文写的很美,我要把它背下来。
板书:
闻、香
叶:多、绿、大、圆
荷花、看、活的画
花:才开、全开、将开
想、变
《荷花》教学反思
《荷花》一课已经结束了,反思这堂课,有欣喜,有遗憾,欣喜是学生带给我的,而遗憾却是我留下的。
《荷花》是一篇经典美文,为了不破坏它的整体韵味和美感,我设计的第一课时重点是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第二课时重点是理解、积累和运用。
第二课时,我的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语言,欣赏语言。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到荷花的美,更要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很羞愧地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我出色。他们对词句的品读和感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尤其是对“挨挨挤挤”、“冒”、“露”等词的探究,让课堂实现的真正的“对话”,给课堂带来了生机。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我的意图是想不露声色地把他们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无意识中把自己当作一朵荷花或一片荷叶,让他们互相观察,互相欣赏,然后用语言描述身边“荷花”的“千姿百态”。教材上没有具体描绘荷花的种种姿态,这样做是对教材的一种扩充,也是对语言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运用。但是,在进入这个环节的时候,我的引导有些仓促,我那么急切地让他们“冒”出来,可他们就是一下子“冒”不出来。等他们“冒”出来时,留给他们观察、欣赏和用语言表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本该是这堂课的一个高潮,但由于我的引导失败,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非常遗憾!
为什么会引导失败,自我反思,大致有这样几个原因:
1、引导错失良机。在品读第二段语言的时候,学生提出“冒”字用得非常精彩。如果能在他们品读这个字的时候,趁机让他们“冒”出来。然后,就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品读欣赏全开的、半开的、未开的和不同姿态的荷花。这样安排,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仓促和时间不够。
2、课堂调控不够。对课堂的调控,让我一直很困惑。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以学生为本,但是,如果课堂上,教师为了尊重学生,顺其自然,不对课堂做任何调控,那课堂就容易陷入无序状态,课堂效率会大打折扣。这样,显然和新课改是不相符的。课堂上,如果你努力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控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每个环节都把时间掐得准确无误,这样做,或许能完成你预先制定好的任务,但是,课堂就容易陷入僵化状态,没有生机,更难有所谓的“生成”。
可见,课堂上教师的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看你如何去调控,这个度该如何把握。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反思这节课,有很多话想说。尽管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我仍然觉得收获很大。最起码,它引起了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图片、童年故事。
2、生字、新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
2、过渡: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
3、李四光简介(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李四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
(1)认生字: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2)指导生字书写: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应该怎样写。
(3)教师点拨下面的词语。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3、教师播放课文范读,学生听读,思考:课文围绕大石头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自由朗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作业设计
1、教师点击课件,学生随堂完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巩固新词,朗读课文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2、分组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受体悟
1、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一起前往现场,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请大家自学第二自然段,要求如下: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
(2)李四光和伙伴们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3)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这是为什么?
2、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是怎么问的?老师是怎样回答的?李四光听后是怎么想的?同桌之间对问对答。
引导学生思考:听了老师的回答,李四光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3、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最后这个疑问得到解决吗?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交流: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巨石之谜的?
教师主要引导: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适度拓展
1、总结: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的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愿小朋友们保持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追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
2、我们知道李四光和大石头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这方面的知识?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敦煌莫高窟是古代无数无名的工匠创造的艺术宝库。敦煌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一幅壁画都是那么精美动人。因此,敦煌莫高窟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你们有谁去过吗?能给大家谈谈感受吗?其他同学想不想饱览一下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呢?(学生谈内心的想法)
同学们都盼望一睹敦煌莫高窟的风采,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去。
二、教师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叙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具体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
三、自渎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自读、识记、交流。
3、引导叙述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各自然段段薏。
第1自然段: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是浩瀚沙漠里的一颗闪光的珍珠。
第2自然段:介绍了莫高窟中彩色塑像和壁画的数量多。
第3自然段:介绍了敦煌的虚象和壁画的精美。
第4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敦煌的壁画。
第5自然段:赞美了敦煌的壁画。
2、给课文分部分,概括段意。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体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是浩瀚少摸里的一颗闪光的珍珠。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介绍了敦煌的塑像。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赞美了敦煌的壁画。
五、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谈谈文中哪些语句写得生动优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听写生词。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第一部分。
2、质疑、合作探究。
作者把莫高窟比作什么?
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用简单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2、学生汇报对课文的理解。
3、抓重点句子进行理解。
A、“在保留下来的492个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20xx多尊,各种壁画45000多平方米。”“在保留下来”说明还有很多洞窟没有被保存下来,这个句子从数量方面介绍了敦煌的洞窟多,彩色塑像多,壁画多。
B、“的佛像有九层楼那么高,最小的菩萨还没有一个手掌大。”这个句子介绍了敦煌的和最小的菩萨,是从大小两个方面介绍的。把“的佛像”和“九层楼”进行比较,“最小的菩萨”和“一个手掌”进行比较,分别表现了佛像的大和菩萨的小,表现了敦煌塑像的精美。
C、“在万紫千红懂得鲜花丛中,有些描绘的是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表现的是人们奏乐、舞蹈、演杂技的场面,还有许多讲述的是佛教故事。”“万紫千红”,是说敦煌的壁画非常多、精美。这个句子具体介绍了敦煌壁画的内容,敦煌的壁画不但十分精美,而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艺术成就很高,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
D、“站在壁画前,眼前的一切仿佛都活了起来,能听到流水淙淙和琴声丁冬,能看到奇妙的舞姿和会说话的眼睛。”这句话写了敦煌壁画栩栩如生,精美动人的特点。
4、教师领读课文,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5、讨论交流。
你认为课文中描写敦煌壁画的句子,哪些最生动?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他们的意思。
6、学生汇报,读中品位、感悟。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思考: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赞美了敦煌的壁画)
找出概括敦煌壁画特点的词语。(精美动人)
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敦煌壁画精美动人,艺术成就高)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写自己过节的经历,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
2、能够有序地介绍出节日的场面或节日的来历,并能把自己的心情或所得恰当地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点、面结合交替介绍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中华民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其中包括许多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蕴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的甚至具有传奇色彩,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最朴实的真挚情感和美好愿望。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吗?板书《过节》。
二、明确范围,讨论理解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
提示:在介绍自己知道的节日时,要从节日的来历、形式、特色以及自己参加过哪些节日或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场面、情景几方面来说,说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2、学生读书上提示,明确本次的习作所要写的内容:写自己过节时场面和心情及节日的来历。
3、小组交流。
三、提供场景,打开思路
1、播放录像。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元宵佳节扭秧歌,国庆节放礼花的场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什么是场面中“点”的描写。
2、交流归纳。
3、好词花篮、好句筐。投影出示描写好的场面、气氛的词语、句子。(供学生参考)
直冲云霄五彩斑斓天女散花香气四溢津津有味万紫千红……
锣鼓催春闹元宵识字花灯显神威
悟空降临元宵夜八戒背媳妇逗人乐
随着一声声震天动地的礼炮声,一朵朵礼花在空中绽放:有的像绚丽多彩的降落伞,有的像五颜六色的蘑菇,有的像金色的绣球,有的像银色的星星,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音乐喷泉……美丽的礼花在空中盛开。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略)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的:
1.对形声字有初步的了解,辨别形声字。
2.了解形声字的结构类型,能正确说明生字表内形声字的结构。
3.利用形声字构字特点复习生字表,并掌握生字表。
教学重点:
了解形声字的结构类型,能正确说明生字表内形声字的结构。
教学难点:
利用形声字构字特点复习生字表,并掌握生字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形声字
出示儿歌:船上有只锚,家里有只猫。船上的锚两个爪,家里的猫四只脚。
船上的锚能停船,家里的猫四只脚。锚和猫,莫混淆。看看偏旁就知道。
1)指名读。
2)你是怎样借助偏旁辨别这两个字的?指名回答。
师:“锚”是铁质的,所以是“钅”旁,“猫”是动物,所以是“犭”旁。
在汉字的大家族中有这样一类汉字,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另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这就是形声字。(板书)
二、举例讲解,掌握结构
1.出示:“盯、鹂、竿、裂”四个字,说说这四个字的形旁和声旁。
1)师:“盯”:“目”(形旁),“丁”(声旁),“目”表示“盯”的意义与眼睛有关,“丁”表示读音。
2)指名分别说出其他三个字的形旁和声旁。
2.观察这四个汉字的形旁和声旁分别在什么位置。
1)指名说。
2)教师总结“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
3)齐读。
3.讲解“内形外声、外形内声”。
1)出示“闷”字,指名读。
2)说说“闷”字的意思。
3)指名说它的形旁和声旁,分别在什么位置,总结出“内形外声”。
4.同法学习“阁”,总结出“外形内声”。
5.教师小结形声字的六个结构类型。
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1.指出下面形声字的构型:装、蚊、泻、爸、、型、、跨、、同桌,并指名答案。
2.在生字表中找出一个形声字,并在旁写上它的构。指名回答。
3.出三个同形旁的字,并明其异同。
范例:江、河、湖、海、泪、
4.出三个同声旁的字,并明其异同。
范例:叮、
5.明下面形声字的形旁,并根据其形旁判断其意。
面壁思完璧
人心惶惶灯火煌
6.字填空
心()
眼()
情清
()()坐
晴睛
()
()天
7.根据形声字的常,改正下面中的字:
1.曲折蜿蜓(蜒)
2.星期布(棋)
3.架()
4.涅着(捏)
5.棉起伏()
6.四啼生(蹄)
四、小内容,布置作
1.教小:今天我学了形声字,知道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个部分成。利用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生字表中的汉字。
2.作业:
1)把生字表中的形声字根据6个结构类型进行归类。
2)汉字家族中还有象形字、会意字等汉字造字方法,大家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明白高斯的算法。
3、通过学习本课,懂得要用科学的头脑解决问题,从小养成遇事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高斯的算法,思考他为什么算得这么快。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搜集的有关高斯的资料。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高斯有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题,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出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汇报交流
1、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请学生逐段读课文,师生正音。
四、学习生字新词
德国惊讶按照鼓励继续努力次序
五、巩固练习
读一读,写一写
六、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然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聪明的小高斯》,板书课题。
二、指名读文,简述大意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老师指名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
三、细读对话,指导朗读
1、文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的几次对话?学生默读课文。
2、品读第一次对话。
(1)通过读第一次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2)老师是怎么说的?小高斯又是怎么回答的?
(3)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3、听到这样的回答,老师有什么反应?
4、找出老师和高斯的第二次对话。
(1)指名读第二次对话。
(2)通过读第二次对话,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
(4)学生练读。
四、深化拓展
为什么小高斯长大后成了的科学家?
五、作业设计搜集科学家的故事。
几分钟
聪明的小高斯 8岁 老师连连夸奖
计算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