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06读后感

请欣赏三国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读后感 篇1

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绝致,令后来者爱不释手。我想这应该回功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后所披发发出的无穷魅力。三国的历史就比如是一块璞玉,而罗贯顶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细细雕琢成一部经典。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老是喜欢里面战斗的激烈场面。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对三国有一点更多的理解。时隔几个年龄,当我再次从书厨中拿出这本曾给过我无穷憧憬的书时,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腾了起来。就和我当初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感觉一模一样。只不外岁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儿时空荡荡,而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触和社会的认知。

品三国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个字,由于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历史片断的再现。《三国演义》给我最深感慨的是“忠,义”二字。关羽的赤血丹心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写照。而后戏曲顶用红色来表现关公也就天然了。但之后他在战役中放曹操一马,或许就是他满身的义气使然。这个义或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书名中的那个义。但这也只是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预测罢了。当然,对忠义的表现还有许多人。赵子龙单骑救幼主。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后也将生命的终结点留在了蜀国。忠义二字说来只是嘴唇的开合,做来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往谱写。

有红就会有黑,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忠义就会有奸恶。好像万物都是相对而生的一样。在三国争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为代表的奸恶之人大有人在。我以为曹操奸恶的来源是他那满腹的疑心。从他单凭个人判定就杀掉预备杀猪犒劳他的'朋友到中反间计杀掉他的水战大将,这无一不体现了他疑云重重的内心。这或许也就是京剧顶用白色衬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恶之人还有不少,曹丕谋权夺位,司马家族最后趁势而起,使得三国的风雨终回停息。奸恶之人或许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仅仅在三国,上溯到秦朝的赵高,下寻到秦桧,吴三桂之人。这也许是历史的一部门吧。

走出三国的情感篇章,往读读一些人也仍是不错的。这也是《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每个人特点光鲜,老是令我这种三国迷再三归味。

先说说诸葛亮吧,作为一个时常羽扇纶巾笑谈间的智者。这个形象已经深进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许杀气与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舟借箭的聪明和大摆空城计的沉稳。正如他的名号卧龙一般,虽是卧榻之龙,但究竟是龙。他与蜀国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聪明与谋略就比如是一根粗壮坚实的木头撑起了蜀国与魏吴两国相抗衡的蓝天白云。但伴跟着刘备的死往,众多蜀国名将的生老病死。诸葛亮在偌大的蜀国显得有些孤掌难叫,蜀国似乎诸葛亮的白发一样,显得不再有生气希望。终于,伴跟着诸葛亮的逝往,蜀国在阿斗的欢笑声中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望点。虽是挟皇帝以令诸侯,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否则何以一统北方,举魏国之力与吴蜀开战。绝管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个成大事者的人往鉴戒。作为军事家,曹操在三国里面或许不如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却对建安文学的发铺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一方面来说,曹操就是一个文武全才。从曹操的诗中,到处都是他的理想与抱负。这让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仑,这两人的经历真的有点相似。起初出身并不优胜,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最后陨落天际。

三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往品往赏。虽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样,但我们也应明白这一段历史。它里面有着人间最真实的东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满腹离骚,赤血丹心者的死心塌地,奸恶小人的长于应变。还有许多东西,是几行字能表达的清的,归到书中,或许你还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使我明白了:聪明于成功相结合。

三国读后感 篇2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罗贯中写的,在这本书中,许多英雄人物的形象和品质,让我记忆深刻。读刘备三顾茅庐,让人懂得谦逊谦卑。

话说当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初入茅庐和没有受到孔明的任何欢迎,把他们拒之门外。刘玄德没有任何的抱怨,而是抱着诚恳的态度,可张飞的火爆脾气上来了,正要找孔明算账,经刘备劝说,张飞才平息怒火。没过多久,大雪覆盖了茅庐,孔明在茅庐中看书唱歌,过了几天,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想请孔明出山,刘备是抱着谦虚的态度来的,而张飞不打一处来,可因刘备,关羽劝导,也忍住了,结果等了一天,无功而返,第三次,当刘备、关羽、张飞又来到茅庐时,孔明答应见面。于是,孔明与刘备交谈,孔明对刘备的仁心仁义和诚心诚意深受感动,而刘备为自己得到一个谋士而高兴不已。两个人相见恨晚,谈了甚久。

读的卢救主,让我明白动物对人的'友爱,明白世界并非只有人类生存,动物和人可以做到天然融合。话说当日,刘备初遇的卢,那可是非常精彩,刘备抚摸的卢的鬃毛,心生喜爱,后来刘备来到荆州,将的卢作为见面礼,送给刘荆州,刘荆州某日正要试骑,身边有一谋士,发现的卢眼边有泪槽,会防主。刘荆州不敢骑,后有还给刘玄德刘荆州听谋士一言,刘备不除,必有后患,于是派此谋士暗杀刘备,在宴会上,每个人忙着给赵云敬酒,刘备一熟友提醒他有人暗杀他,于是,刘备骑着马一路逃跑,那谋士的部队穷追不舍,谁知在刘备面前是一条河,刘备要想保命,除非过河到对面的山峰,这山谷谋士的部队来到河边,派人往河中捉刘备,刘备愈往前走,身体愈接近于水,没多久,玄德公高呼:“的卢你果真防主啊。”说完,淹没在河里,没过多久,的卢一飞冲天,刘备得救了。逃了谋士的追杀,然后骑着的卢来到村庄,见放牛郎,与司马徽。

读‘托刀计’看关羽显智谋。老将黄忠是长沙太守的手下,但因不满太守的所作所为,并屡屡告病在家。没过多久,刘备进军长沙,太守慌乱,急忙派黄忠抗敌,在阵前,关羽与黄忠大战了好几回合,关羽并未讨了任何便宜,过了一天,又来对敌,使用托刀计。眼看黄忠落马,关羽却没有杀他,既此,黄忠对关羽很是佩服,后因诸葛亮用计,将老将黄忠收服。

读《三国演义》让人不禁心血澎湃,使自己好像也变成英雄的感觉,充满了侠肝义胆的气魄。

三国读后感 篇3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罗贯中“尊刘贬曹”观念下所构造出的脱离人物原型的角色。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用兵如神,被人们所尊崇。但是人们粗略地看一眼正史,就可以说:罗贯中将诸葛亮包装了一遍。

我读《三国演义》,见到“陨大星汉丞相归天”时,便觉沉痛万分,尽管我早已千遍万遍地知道他总还是要死的。我的心情和姜维一般,“哭拜而受”,泪水打在书上,至今留下痕迹。如此一个良将去世,为何不被感动?读到《诫子书》,我体会到他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但是我读到《后出师表》,觉得这时的诸葛亮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诸葛亮,才是现实中真正的诸葛亮。赵与时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我却不再流泪,固然有悲痛凄惨之感,更多的是敬佩。

诸葛亮从先帝刘备去世说起,讲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臣”,是一位长辈前辈在给刘禅以训导,又是一位忠诚的手下向皇帝上书奏诉。然后介绍自己的身世,“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本是一个平民,只想凑合地活着,万卷经书心中过,他一定是胸怀大志,怎么自甘于山林之中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也应是在情理之中。“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到头来,诸葛亮的所有一切都要归于一个“忠”字。正是这个“忠”,使他终日为蜀效劳。夺得大片江山,也正是这个“忠”,让后来的人们为之所动。陆游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和“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文天祥有“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那些文人墨客,在表达自己的忠诚时,提到了诸葛亮,可以说,这是人们对诸葛亮尊崇的最好体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是全篇的尾声,最让我感到的一句话。有时候复杂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但是时隔千年,这质朴的文字却依旧饱含着诸葛亮对刘禅的忠,对先帝刘备的忠,对蜀国的忠,这些“忠”依旧屹立在我的心中。

现在看来,诸葛亮还是完全被捏出的一个人物吗?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定计空城,死诸葛吓走生仲达;造诸葛连弩,创木牛流马;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皆通。《三国演义》不仅将他夸大,同时也还将他缩小了。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忠”,这是对诸葛亮一生的评价。

三国读后感 篇4

自从看了《三国演义》后,就很崇拜诸葛亮,对他的智慧与勇气感到钦佩、叹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在诸葛亮三岁时母亲章氏病逝,八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袁术任命为豫章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建安二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就与弟弟诸葛均一起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盖了几间茅草屋,开始了躬耕生活。

随着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形成,蜀国前期的发展基本完全按照“隆中对”的思路来完成的。可惜到了后期,刘备一意孤行,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兴师伐吴,造成虢亭兵败,姊归蹉跌。刘备羞恨交加,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就去世了。汉室中兴的可能性丧失饴尽,诸葛亮以后为了挽救一个被滚滚历史长河即将吞没的朝代苦苦挣扎,力撑危局。然而“运移汉阼终难复”,一个气数已尽的朝代无论个人如何的努力,如何的聪明;都无法挽回灭亡的趋势。他在世的时候,蜀国作为一个小国弱国;还能对于一个比之强大的魏国采取进攻态势,使魏国采取被动防守的形式;这是历史上比较罕见的。完全凭靠个人的聪明才智,才能作到这一点。最后终于因为心力交瘁,一个秋风萧索的夜晚;在五丈原,带着先主没有完成的嘱托,和没有统一中国的耿耿怅恨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尽管没有完成中兴汉室的历史使命;但是他鞠躬尽瘁,为国家耗尽了心血,已经尽力而为了;所以说虽败犹荣。记得第一次读到武侯星落五丈原的时候,忍不住眼泪潸然而下;连连长叹。感慨英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对于他的死,蜀国的`灭亡是已成定局,以后仅仅是个时间问题罢了。一个人的生死牵扯着国家的兴亡荣辱,影响的意义不能不说是巨大的。杜甫有诗云::“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次日倾。虎帐不闻使号令,麟台唯有著勋名。空余帐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荫清昼里,至今无复雅歌声。”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是比较恰如其分的。

诸葛亮在一生中使用过很多计策,有一计叫激将法,这一计可厉害了。我在《历史智慧》书上看到过这个故事,让我对诸葛亮更加了解。这个故事是这样的:那时诸葛亮和徐庶还有庞统都在一所私塾念书,到了学期末,先生提了个难题,就是要在午时三刻经过他的同意出这个屋子就算出师了。很多学生都在那里想办法,有人说外面着火了,还有人说想解手……可是先生对这些不理不睬。徐庶递上一封信,信上说母亲病了请允许去探望母亲。先生说“午时三刻自便,一边站着。”庞统说:“先生,你要我经过你的同意从里面到外面去我是办不到,要是你能让我到外面去,我便能经过你的同意来。”先生说:“庞统耍小聪明一旁站着。”而诸葛亮则呼呼大睡起来,先生看到很生气,快到午时三刻的时候诸葛亮突然醒了,他拽着先生的衣服大骂:“你这是什么人,尽出一些刁难的题来,快还我三年学费!”先生被激怒了:“徐庶、庞统把这个不肖子给拉出去。”到了外面,诸葛亮捡了根很粗的木棍跪倒在先生面前说:“对不起,刚才为了出师冒犯了先生,请先生处罚。”先生恍然大悟,说:“你可以出师了!”“徐庶、庞统也可以出师了!”先生想想有理也就同意了。看完这个故事,我真的太佩服诸葛亮了!

诸葛亮遗留下的出师表和隆中对,千年之后读后依然不觉悚然动容和无限感慨。字里行间充溢着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浩然正气。诸葛亮不仅仅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还是一名杰出的音乐家、文学家、绘画家、书法家。他的作品经万国传颂。

他是我最崇拜的历史人物。我对他的智慧与勇气感到钦佩、叹服。

三国读后感 篇5

近期拜读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不敢说深有所感,但也略有所得。无论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诸葛亮,还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三人被后人评论无数次了,我也就不再多言了。接下来我想要说的是本书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刘备。

首先,当我提起刘备时,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他那仁德之心、爱民如子、关心下属、礼贤下士等优秀品质。当然,这没有错。可是,我今天却要从另一个角度谈谈他的为人。

我们都知道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情同兄弟。但是,我想问一下各位,你们知道他们三人结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会说他们三人志趣相投、英雄相惜吧!没错,这确实是一个原因,但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吗?我认为不是,我们可以想一下当时刘备的处境,他虽然是中山靖王之后,可却是没落贵族,靠买草鞋和竹席为生。而且他也没有经世之才,武艺稀松平常。但他一心想要光复汉室,完全是个笑话而已。他当时知道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梦想,所以就想借助关羽、张飞二人。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死心踏地地帮助自己呢?刘备的方法就是三人结拜,成为兄弟,那么就可以得到关张二人了。所以,刘备假装与二人英雄相惜,故而结拜。流传千古的桃园结义,其实有可能只是刘备为自己的`未来给关张二人下的套吧!

还有,赵子龙单骑救子,归来之后刘备狠心要将孩子摔在地上,还说为你险伤我一员大将。这件事后人都称赞刘备对待下属情真意切,其实仔细想想,这一切不过是刘备做戏罢了。有几点可以证明我的说法。首先,据史料记载,刘备身体异于常人,他双手过膝,即手臂十分长。还有当时摔孩子的地方是沙地,土质松软。那么我们就能想像当时的情景了,一个手臂过膝的中年男子,将孩子摔在沙地上,这和直接将孩子放在地上有什么区别?那么,问题又出现了,刘备既然无心伤害孩子,为何要这样做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当时吃了败仗,军心大乱,正率领大军撤退。因为害怕赵云见势不对,去追随别人。赵云本不是刘备的手下,和与他兄弟相称的关张二人不同,他就用摔孩子这件事来留住赵云的心,使他以后永远忠于自己。同时,他也是做给所有的将士们看,让他们对自己心悦诚服。不得不说,刘备的这一举动十分成功,为自己羸得了人心。

刘备晚年之际,托孤白帝城,告诉诸葛亮,此子如不可扶,你可自立。这其实是刘备为诸葛亮演的一场戏。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得卧龙出山相助,而后才能取得荆州和益州,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可是,他的继位者阿斗却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平庸之辈,为了不让诸葛亮在自己死后离开蜀汉,他只能言明此子如不可扶,你可自立之这句话。那么,刘备真的愿意将自己辛辛苦苦半辈子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给诸葛亮吗?当然不可能,没有人会这么大度的。刘备与诸葛亮相处十几年,深知他的为人,知道他绝不可能废帝自立。这句话只不过是为了让诸葛亮产生感恩之情,在自己死后能尽心辅佐自己的孩子。刘备这一番话,果然打动了诸葛亮,在他死后的日子里,诸葛亮忠心耿耿,为刘蜀南攻北伐,最后连命都赔在北伐之路上。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么仁德,那么完美。他其实是一个城府极其深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利用任何人,只是他的手段比较高明而已。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刘备是个坏人,其实他的举动也是迫于无奈,他无权无势,却心怀汉室,他只能这样做,否则又如何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呢?

以上是我读《三国演义》感受最深刻的地方,写下来,希望能与大家交流,共同进步。

三国读后感 篇6

“草船借箭,借东风,木牛流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民间流传中,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但我通读完《三国演义》,仔细分析后,我对诸葛亮有了新看法。

首先说忠诚: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七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终其一生,即便明知刘禅不是明君,仍全力扶持,因此被认为是忠诚的楷模。

但是,换个角度讲,对于一个身处三国乱世的臣子来说,什么是最高的忠诚?应该是帮忙君主取得成功,也就是辅佐君主,将国家治理好;如果表现更为完美,应该是:结束战乱,统一国家。

反过来看看诸葛亮他做了什么,刘备的规划就是让诸葛亮辅佐刘禅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如果诸葛亮在统一天下之后没有篡权,并帮助刘禅成为一位英主,把国家治理好,那就是真正的忠诚。

而诸葛亮呢?虽然没有篡权,但他既没有帮助刘禅统一天下;更没有把刘禅培养成一代英主,反而让刘禅出演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诸葛亮只是成就了自己一代贤相的美名,对蜀国而言,不管是对刘备还是刘禅,他并没有真正做到人们所诵扬的忠诚。

再说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借东风、空城计、木牛流马、草船借箭等,均是耳熟能详的智慧体现。但在我看来,这只能算是一些小智慧罢了。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以上任何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吹上个百八十年,但诸葛亮是一位国家的丞相,不是普通人;他的智慧应该表现在如何调动整个国家的`聪明才智,让大家共同努力,把国家治理好;他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如何建立规范有效的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来管理国家,而不是事必躬亲,把国家的治理完全建立在自己一个人的权威上。

诸葛亮没有成为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他只是像个工作狂似的不停地工作(到晚年连打两百棍以上的军罚都要亲自前往监督);他不相信任何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办好,别人得不到机会;可能诸葛亮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培养人才这件事,以为自己可以永生不死一样。结果最后只是把自己身体搞垮了,留下了一些看似“人才”的人才,把蜀国推向了灭亡。正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可以毫不客气地讲,蜀国的灭亡,诸葛亮这位所谓的贤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只是被无限夸大、吹捧起来的完美先生,像神话人物一样当故事看看就好!

三国读后感 篇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好汉……”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艰深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标题可知,这部小说是根据《三国志》写的,然而不向正史那样稳重,而是古代的口语文小说。与《三国志》比拟,《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多少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差别就是,演义不是全体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确实是这样。但是虚构,应用艺术的手段进行虚构,而不是随意那段史实就能够拿来虚构的。好比,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不写这件事。又如,对于单刀赴会面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相似的例子当然是不可计数。读过之后,稍做剖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门是为小说描写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假如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实在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维观相违反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留神到了情节的公道性、连贯性,而不是僵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到。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称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示了作者的一局部主观欲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整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由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范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处所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略比拟一下作者为什么侧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有名的理学家朱熹,以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庶民也开端接受朱熹的观点,起因就是这种观点是合乎儒家思惟,并能被统治阶层所接收的。罗贯中也是批准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础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豪杰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胜利便是成功地塑造了很多个性赫然的人物,比方:老谋深算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诚诚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猾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恰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亮的特色。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警惕眼智败张?的战例进行了过细入微的描绘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参加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明。

《三国演义》可能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盘根错节的关联处置的恰到利益,就是由于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取了沿线索来记述的文学伎俩。《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树立以及消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进程,其中有交叉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代,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开展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接洽,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错进行,就会让读者觉得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漫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提倡典型的儒家思想――霸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件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斯,作者才勇敢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诸葛亮,是“忠贞”跟“智慧”的化身,特殊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三国读后感 篇8

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我曾经被《西游记》险境迭出的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所吸引;曾经为《红楼梦》里的盛衰变幻、人情冷暖而叹息;曾经因《水浒传》中108将的豪情壮志而热血沸腾……但我还是最爱读《三国演义》。

观三国烽烟,“煮酒论英雄”、“火烧赤壁”、“千里走单骑”……无论是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还是运筹帷幄的谋略,都仿佛带我这个“小三国迷”穿越进入了那个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称之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一点也没错。

借助《摩天轮阅读》的导读,我翻开《三国演义》的书页,常常会在书中和三国人物“交友”、“畅谈”……不禁对神机妙算的“半仙”——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作品里虽有夸大,但他的睿智却能让许多对手也赞不绝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他虽隐居山林,却能提出“三分天下”的构想,足见其“智绝”!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空城计”一战,让我见识了他的胆量和智慧:在只有二百五十名军士的情况下,要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兵马攻城。如此力量悬殊的对抗,要赢得胜利可谓是天方夜谭。然而,诸葛亮却镇定自若,做了周密安排后,竟独坐城楼,焚香操琴。就这样,司马懿以为城中有埋伏,最终撤兵离去。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除此之外,“草船借箭”、“七纵孟获”等著名战事,乃至“威之以法”的政策法规的提出,足见其是《三国演义》里“智”的`代表。而他过人的智慧,还用在了不少发明创造中:搭桥枪,可以在山多河多的艰难地形中快速搭桥;孔明灯,能向救兵传递信息;木牛流马,便于运输粮食……如此“智慧的化身”,俨然是我心目中完美的智者形象。

而智慧的所得,并非一日之功。诸葛亮的寒窗苦读,以及把晨读作为学业堂的一项制度规定下来。这是许多人所不知晓的。正因为他的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才成为了不可多得的人才。而这,也是值得我所学习的。人生路上,要用智慧战胜许多困难,用智慧转化各种危机,用智慧的选择把握时机……这需要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点滴积累……

“智慧是命运的征服者。”我也会付出努力,用知识武装头脑,让智慧伴我在人生路上,一路披荆斩棘,获得成功,成为令人瞩目的“智慧星”!

三国读后感 篇9

《三国演义》是说东汉末年,因为汉献帝无能,使吴、蜀、魏三国鼎峙,其中我最钦佩赵云和张飞,最瞧不起袁绍。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连战几十员曹将,救出糜竺等将。他武艺高强,在千军万马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势不可挡。张飞一喊,声如巨雷,曹军吓得个个两腿发软,又一喊,吓得曹操情不自禁地撤退退却一步,又大喝一声,竟把曹将夏侯杰吓得胆肝破碎,一头栽到在马下。

而袁绍却没有一点主见,在官渡之战中,竟然会听郭图的建议,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结果大败而归。从此一病不起。在《三国演义》中,使我领悟到战士并非要在战场上厮杀,要以德服人。刘备的仁慈厚道、曹操的襟怀胸襟大志、关羽的智勇双全、赵云的重情重义、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学习。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三国演义》没有《红楼梦》的凄婉哀怨,也没有《西纪行》的神奇缥缈,这是一首常人用血肉之躯谱写的历史悲歌。当我看到一个个早已从书中认识的.人物活生生地在荧屏上泛起,当我看到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残墙中断壁,血流漂杵,就会感到心灵的震撼,那种开天辟地的气魄,又岂是那些卿卿我我,光怪陆离所能相比的。壮哉,《三国》!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熟悉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赏识的就是曹操了,固然为了凸起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旧没有扼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同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爱才如命,也是曹操值得赏识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尺度,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xx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以为自古以来的开国天子和复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管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毫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泛起在天下不决,恰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但愿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三国读后感 篇10

《三国演义》主要写了东汉末期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争夺霸权的故事,其原本是《三国志》,由罗贯中改编为小说《三国演义》。书中将各路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棱角分明。

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关张桃园结义揭开了三国序幕,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此后,为兴复汉室,刘备励精图治,与赵云,张飞、关羽等人为蜀国打下半壁江山,在三国中占得一席之地。这时的蜀国好比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在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并联合东吴打赢了赤壁之战后,蜀国达到了正午——最鼎盛之时。但是刘备却心浮气躁,不再如当初脚踏实地,这表现在对赵云和诸葛亮的不信任上,只因为他们可能会功高盖主,致使自己威信下降,无法维持至高统治。仅仅因为这种小小的疑虑便处处设防,可见刘备对地位与身份的渴望与日俱增,这也注定了蜀国即将走上下坡路。此后,关羽败走麦城,张飞报仇被杀,五虎将中一下少了两个,还是刘备情同手足的兄弟,使得刘备更为焦躁。在荆州失守后,刘备对黄忠用激将法,使得黄忠被重重围困,导致了五虎将只剩赵云和姜维,但是刘备生性多疑,信不过他们,于是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但吴国的境遇更为难堪。吴国占据了当时江南的富庶之地,且水路发达,土地富饶,与曹操所占据的'北方有着天壤之别,而且从吴国攻打蜀国可以和北面形成夹攻之势,所以孙权在周瑜、孙策死后可谓是为了抵抗曹军而焦头烂额,在对抗曹操的过程中,吕蒙、甘宁等吴国大将先后阵亡,使得原本在三国中实力较弱的吴国雪上加霜,即使再度联合蜀国抗魏也无法让吴国在战乱中站稳脚跟。

反观魏国,在输了赤壁之战后进行了深刻反思,广纳天下贤士。即便曹操在功业未就前含恨死去,其子曹丕也很好地继承了他的意志。而蜀国则恰恰相反,诸葛在手却不敢用,等刘备将死时,他看开了,任用诸葛辅佐刘禅,但实质上是他不想让他为蜀国打下的基业都被刘禅毁于一旦,才说出“若刘禅不行,则换你来当皇帝”的话。刘备病逝后,诸葛亮写下《出师表》,继续为蜀国呕心沥血。此时的蜀国如半轮夕阳,尚能发出几缕光热,尚能苟延残喘。但可惜,此时诸葛亮已时日无多,很快就在长坂坡前仙逝,蜀国此时就相当于失去了核心的顶梁柱,再加上东吴被灭,前有追兵,后无退路,蜀国彻底陷入黑暗中,再也无法翻身了。最终,魏国一统天下。

魏国虽强,却也不是铜墙铁壁,刀枪不入;蜀吴虽弱,却也不是不能翻身。归根结底,是“傲慢”与“虚荣”使得蜀国失去了那唯一打败魏国的机会——刘备有人才,却不能推心置腹,只因自己的私欲便害惨了蜀国;吴国则是袖手旁观,想坐收渔翁之利,永远以为战火不会烧到他们头上,却不积极做出行动。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反思的:我们是否无意中让傲慢与虚荣影响了我们的行动?是否有这样的毛病?即使无法做到十全十美,至少也要在生活中不断提醒自己要谦虚,不要等到坏事发生了才追悔莫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