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理解、评价、鉴赏文学作品;能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倾听,并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能力目标:
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
3、情感目标: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
2、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于生命这个话题,从古至今有不少人进行过探讨,我们中学课本就有不少。其中《生命
生命》一文的作者杏林子她从小就与病魔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她对生命有什么样的感悟呢?在文中她就借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求生,小瓜苗从砖缝中长出,倾听自己的心跳声这三件非常寻常的小事谱写了一首生命的赞歌。今天,我们再看看另一位作家冰心先生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板书
谈生命
冰心)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熟悉课文
三、梳理文章思路
四、重点欣赏“生命像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片断
五、朗读此片断,再次感受文章的美
【赏评实录】
师:在这里作者要谈生命,但开篇却写到“不敢说生命是什么,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在作者看来生命像什么?
生(齐):像一江春水,像一棵小树。
师:作者抓住春水什么特点来写?是水流湍急?清澈见底?或是奔腾不息?
生:奔腾不息。
师:作者再把生命比作一棵小树,是抓住小树什么特点呢?
生:顽强生长
师:文章的思路很清楚,借生命像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像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来揭示生命。
师:今天,我们先重点欣赏生命像一江春水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读出感情。
生齐读,声音响亮。
师声情并茂朗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师:读着这句话,大家有什么样的联想、感悟?
生1: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勇往直前。
生2:我们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人生中的一切艰难险阻。
生3: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读起来非常生动。
生4:作者用词很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奔腾、怒吼、回旋”等动词,还有“愤激、心平气和”等表心理的词语。
生5:生命是一个进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困难或不如意的事就放弃我们的追求,否则我们的生命将毫无意义。
……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不仅对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也对语言进行了分析,分析地很透彻。
师:生命像一江春水,他奔流不息,奔流的过程中他一帆风顺吗?
生:“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和“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是指他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有时候他遇到了细细的平沙……”和“有时候他遇到晚霞和新月……”是指他生命中比较美好的旅程。
师:“巉岩前阻”“暴风雨”都指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是否有所区别?“细细的平沙”和“晚霞和新月”呢?请同学们把这四个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然后议一议。
生1:“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这个句子写出了生命就像春水前行时一样,会遇到磨难和挫折,但风雨过后是彩虹,磨难只会丰富人生的阅历。
生2:“暴风雨”所代表的磨难和挫折应该比“巉岩前阻”更加沉重,这种磨难会让人暂时迷失方向。
……
师:春水从发源到奔流到海的过程就是生命的过程;一路上奔腾不息,喻示着生命的过程是进取、奋斗的过程;奔流过程不会一帆风顺,生命也一样,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幸福,也有痛苦,而这样的人生才更显精彩。课后请同学们把课上的这些感悟写下来就是读书笔记了。请大家再次朗读此片断。
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生命像一江春水片断,这作为一个示范,课后同学们自读生命像一棵小树片断,做点读书笔记,这是作业。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的很流畅、很舒服,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基本实现了课前的设想,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达到了感悟人生、教育思想的目的。学生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作品的认识和体会深入了一层。在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活动面较广,尤其令我高兴的是,学生说出了一些有创意、有个性的见解,虽然不十分正确,但这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是很珍贵的。
【同行点评】
1、能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2、教学重点突出,条理性强,注重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
【教研员点评】
课堂教学坚持母语教学的特质,立足语言本体教学。关注人文情怀,注重母语习惯,强调情感体验,在听、读、思、议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体味冰心散文语言的魅力。不过冰心的散文是心灵的笑语和泪珠,应引领学生捕捉文字背后萦绕的情丝,体味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如有可能也可将教师自身对生命的解读拿来与学生分享,让师生的阅读生命一同在《谈生命》一文中绽放美丽。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2
一、直接引入:今天我们学习《谈生命》。
先做一个小游戏:若果去掉“谈”字,你还可以在“生命”前面或后面加什么词?
(学生言:生命礼赞、生命之歌,等等。师提示学生做旁批。)
二、简介冰心:
(屏显)冰心生于1900年,1999年去世。她的作品中有许多诗文书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在许多文史家的眼中,冰心是中国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
三、课堂内容概述:
一课四学:一学结构简析,二学识记雅词,三学美段品读,四学哲言背诵。
四、教学详情:
(一)一学结构简析
1、学生默读课文,动笔划分,思考对课文结构层次的理解。
2、学生谈自己对课文结构层次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之后归纳:
(屏显)
第一层:全文总起,引出话题。
第二层:生命如水,波澜起伏。
第三层:生命如树,由生而死。
第四层: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3、师:这篇课文是典型的咏物抒情的文章。总起:引出话题;细细描写物;最后议论抒情。如《蝉》《陋室铭》《紫藤萝瀑布》《贝壳》等均属于此类文章。
(师提示学生做笔记:咏物抒情文章的一般结构:引出事物,描述事物,点出哲理。)
(屏显)课文层次及层意。请学生于书上旁批:精致的结构。
(二)二学:识记雅词
1、(屏显)词语及字音
挟(xié)卷 巉(chán)岩 惊骇(hài) 瘠(jí)薄 屏(bǐng)息 荫(yìn)庇
枭(xiāo)鸟 狼嗥(háo) 睥(pì)睨(nì) 愤懑(mèn) 绯(fēi)红 云翳(yì)
学生小声读,并在桌上空书生字。
2、(屏显)生词及词义解释
悬岩峭壁:陡峭的山崖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势奔腾直下。
斜阳芳草:傍晚时西斜的太阳,芳香的花草。形容优美的景致。
穿枝拂叶:穿过枝条,擦过树叶。
杜鹃啼血: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嘴里会流出血来。这里形容杜鹃鸟啼声的悲切。
落叶归根:比喻不忘本源。多指客居他乡的人最终总要回归故土。
学生齐读词语 (请学生旁批:精美的语言)
师:在“谈生命”旁批注“生命的礼赞”,再加上这些精美的语言,就叫文采斐然。
(三)美段品读
师: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朗读、品美。
1、(屏显)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学生齐读
师:所有文字,用四个字来概括:“以喻为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侧笔来表现生命的美——奋斗的壮美。(学生旁批:笔力丰美)
2、(屏显)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仍催逼着它向前走。
学生自由读
师提示:读的时候,注意起伏变化。学生再次齐读
师:新生的生命——奋斗的过程——享受美好生活——艰难困苦——走向老年
学生再齐读
师:请大家观察这一段文字,美感在哪里?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适时点拨指导。
师:根据学生的感悟,归纳美之所在——
(1)句式“有时候……有时候……”,表现出结构之美、反复之美。
(2)节奏之美
(3)抒情之美:赞美、赞叹生命
(4)象征之美:吟咏春水的生命,象征人生的经历
(5)力度之美:读起来激动人心。
(6)画面之美:“桃花”“晚霞”等,极富动感,又有生命的长度的具体呈现。
师:提示学生旁批:美在句式,美在节奏,美在抒情,美在象征,美在力度,美在画面,等等。
(屏显)
美在用“一江春水”的东流比喻了人生的各种经历。
美在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比喻了人生的全部过程。
美在用一组比喻揭示了人生中的起伏波澜。
美在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句式精致、语言生动。
美在每个比喻都表现出表达生动内海丰富的特点。
3、作业布置:试着用五个“美在”概括“生命是一棵小树”这一层的内容。
师:提示学生旁批:精妙的手法。
(四)四学哲言背诵
学生自由诵读文章的第四层,找出自己觉得最富有哲理的语句进反复吟诵。
练习背诵哲言。
学生展示背诵。
教师对学生背诵的`哲言略作讲解。
(屏显)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发言中注意与学生平等对话。
师:提示学生旁批:哲理光芒,精深的意蕴。
五、课堂总结:
(屏显):
精致的结构
精美的语言
精妙的手法
精深的意蕴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冰心《谈生命》借助于自然界生命成长的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从而引导我们要享受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对生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可以引导他们从生活经验出发,领会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认识,并结合自身的.体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关于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学生在以前都学习过,在本课作者运用得更多更妙。
二、课型、课时:
讲授课、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
2、领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3、领会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品味关键语句,说说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2、给文章分层,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
3、反复朗读、体味有关文段,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快乐而痛苦的人生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感悟: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2、珍爱生命,战胜困难,享受生命中的快乐与痛苦。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
(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
六、教具:
多媒体、黑板。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已经学过了生物学,认识了这个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那么看见这些生命你们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谈论)今天让我们走进生命的世界,随着冰心老人一探生命的本质。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4
课前预习
1、本文作者------ 是----- (国别)作家、诗人、社会活 动家,曾获 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和诗集----- 等。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系在竹竿上( ) 豺狼( ) 野鹜( )
3、(1)“对 岸”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对对岸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3)“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的景象?描绘一 下!
当堂检测
1、文中反复出现“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这句话,对深化主旨有什么作用?
2、“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儿、女孩儿,都要诧异地望着我”,句 中的“诧异”有什么作用?
3、想象如此美妙的景象,作者寄托着怎样的愿望和追求 ?
4、文章中反复提到“妈妈”,这有什么作用?
课后 练习
必做题
①对岸有什么?
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③“对岸”“妈妈”又有什么象征意义?
选做题
课后诗文的艺术特点及现实意义:
4.由译者对《新月集》的评价,小结泰戈尔诗文的艺术特色
课前预习
易读错写错的字
耕耘、豺狼、野鹜、沐浴、诧异、犁 。
文章主旨
《对岸》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描绘对岸的神奇和美丽,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对故乡 、对亲人的热爱。
课堂练习
1. “我”为什么。如此向往对岸呢?请结合文中三幅图画回答。
2.这首散文诗中,每小层中都提到妈妈,这 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每一部分的最后都要写“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的愿望与理想?“如果您不在 意”说明了什么?
课后复习
必做题1.语言风格
泰戈尔素有“人类 的儿童”之称,他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也乐此不疲地在作品中表现童心的纯真与美丽。这首散文诗在表现童心时有一个特点:作者并不是以一个、成人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并再现孩子的童心以及其外在的“形迹”,而是自 己进入角色,潜化成一个儿童,以儿童的口吻来叙说,这样就使孩子的童心、天真稚态直接跃然纸上,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选做题
1、写作技法
全文用隔行分段的形式自然分为三部分、层次清晰。作者采用间隔反复的手法, 造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全文每部分的最后,都用相同的句子表达了“我”长大后要做渡船的船夫的愿望与理想。抒发了作者热爱母亲、热爱故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借鉴应用
这篇散文诗创造了许多美丽的画面,每个画面自成一个段落:河边渡船、 耕田者、牧牛人、苇塘中的野鹜、竹鸡、 长草白花等,每个段落的自然停顿也就造成了画面的停顿、“定格”。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观赏、玩味这些画面的余地和时间,强化了读者对画面的视觉印 象,从而使读者感受、领略这画面所呈现的田园风光和诗情画意。这种创作技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台阶》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李森祥的一篇短篇小说。本文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经年累月,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身体垮了,人也衰老了。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父亲那辈的农民,为了获得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者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状况的心声。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情节。
2、分析父亲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3、关爱父亲,感受父辈一生艰辛却不知累的伤感。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3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自己查词典,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上课之前,大家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音乐视频 筷子兄弟的《父亲》)
父亲默默承担着家庭的责任,是家中的顶梁柱,经年累月的辛苦压弯了他的腰板…
今天我们就来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感受父亲的“台阶”。
二、自学导引:(独立自学,找出疑惑!)
(一)通读文本——感知课文情节
1、为什么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因为父亲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台阶高地位就高,台阶低地位就低。
2、父亲为了筑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3、新屋造好后,父亲有什么表现?
不自在,父亲老了。
三、合作探究(你争我辩,收获甚多!)
(二)品读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研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重点语句从中分析人物形象。)
句式:“父亲是一个 的人,表现在 ”。 (可以在文找出中最让你感动的语言或最能表现父亲个性的细节,并加以适当的分析)
四、展示点拨(积极展示,战胜自我!)
(三)探究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1、本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作者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开动脑筋,大胆的说出你的观点。各抒己见哦!)
五、拓展延伸(目标实现,快乐无限!)
(四)拓展延伸——倾诉心中真情
下面的问题,任选其一。
1、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你出人头地了,请以作者的身份给逝去的父亲写一封信。
2、看到文中的父亲,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你想对此时正在辛勤劳作的父亲说些什么呢?请给你的父亲发一条微信。
教师送上一首小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深深的皱纹爬满额头!
看今朝,老骥伏枥,累,奔走的身影何时作了?
坚强的信念,支撑着无力的双脚。
无悔的一生,播撒在无际的田郊。
重温经典,让我们经典中介绍这节课。
播放背景音乐龚玥的《父亲》,及歌词。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6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就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的。通过感知结构、探究内容、品味语言三个板块,巧妙地引导学生深入作品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悟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思想、精神上的陶冶,从而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把握其感情基调。
3、体味作品蕴涵的哲理,树立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重要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悟作品的情感基调,领悟作品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点拨、品味。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是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瑰丽多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大家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大家能否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你觉得本文是什么体裁的文章?(议论性的散文。争论“谈”。这种文章我们并不陌生,比如“敬畏生命”就是。虽有理性化的总结,但以感性化的描写为主。)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你觉得学习这类文章我们一般从哪些方面入手?(结构、内容、语言及情感、哲理等等)
好!这节课我们就择要分析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结构
你已浏览了全文,你看本文在形式上和其他散文有什么不同?(通篇只有一大段,点拨:或许这也是作文形式创新的技巧之一吧)尽管只有一段,但它的内在结构思路却是相当清晰的,能否找到一些相关的语言标志词予以说明。
说明:正是这些句子,把散的内容编织在了一起,成为有机的整体。由此我们可以把文章划分为一篇三段式的散文诗。下面我们就来品味这首散文诗。
三、小组合作,探究内容
1、作者开篇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作者认为生命像什么呢?(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勾画这两个比喻句)。下面,我们分两组来研读“水和树”这两部分。(各自小组完成,同桌学习)
展示要求:
⑴ 一江春水:
① 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做“春水”?与一江春水有哪些相似?
② 勾画出表现春水力量的动词,表现春水性格情趣的形容词,反复朗读品味其“流动”。
③ 四个“有时候”说明了什么?象征了什么?四个“再”塑造了春水怎样的形象?
④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过程。
⑵ 一棵小树:
① 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做“小树”?与小树的生长又有哪些相似?
② 勾画出体现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的动词,体现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形容词,反复朗读品味其“生长”:小树在生长中有哪些方面的“快乐”?
③ 按什么顺序展开的记叙描写,象征了什么?
④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树的生命历程。
2、教师提问:
这两节的末尾都重复了这样两个句子:“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仅仅是机械的重复(反复)吗?该怎样理解?(这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常人或许认为死亡是痛苦和悲哀的,但作者超越了这些,是一种异乎寻常的境界和高度;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小结:至此,作者虽然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其实,作者在文已经做了回答,那就是:生命是:诞生于自然,最后又回归自然,是战胜自然,享受欢乐,不停地前进。在这两个部分,作者是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来展开对水和树的具体描写的:
生命像(朗读这两部分)
3、作者将生命形象化为“水和树”这两种具体的形象,通过他的描绘启示了什么道理?(意在表明什么?)
点拨:
形象 “形散”
喻 (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
“神聚”:享受生命
道理: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快乐和痛苦相生相伴──感谢痛苦、感谢云翳──积极的人生观。
既然这样,作者是怎样认识自己的生命呢?
4、朗读第4层,看看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勾画其中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初步体会其含义。(同桌互查)点拨:作者有哪些重要的认识?(相机板书:快乐和痛苦相生相伴──感谢痛苦、感谢云翳──表达了积极的人生观)、(小结板书:形散、神聚等内容)
四、美点寻踪,品味语言
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涉及到,在这里就仅以B中勾画的句子作为重点。(小组解决,还是教师引导解决?)
在这里,教师以书后练习三中的两个句子为例,作简要分析。
1、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揭示了作者对生命本质怎样的认识和体验?)
(浅析:生命中快乐和痛苦是辨证统一的,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中的两种基本旋律。)
2、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能否改一个字,使表意更准确?)
(浅析:快乐固然要感谢生命,但痛苦未尝不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因为生命让我们承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能否举例加以说明;“也”改为“更”似乎更好。)
五、总结
由此可见,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决不是一般的认识,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谈”?
浅析:作者是在经历了百年的沧桑(1900~1999),备尝生命的酸甜苦辣以后的“体验”,它不是一般的漫谈,而是作者的严肃思考和认识。最后,我想用普希金的一首小诗来结束我今天的讲课: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最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冰心奶奶的祝愿一样:应该有一个多姿多采的人生!
六、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生命”或“人生”的古诗词、名言警句五条。
2、仿写:“生命像……,愿你的生命……”的句式写一句哲理性的话。
3、比较阅读第4层与《敬畏生命》(8~10段),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挖掘了课文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采用了散文诗式的教学处理,使上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分组合作学习则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增大了课堂的容量。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7
【教材简析】
《台阶》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李森祥的一篇短篇小说。本文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经年累月,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身体垮了,人也衰老了。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父亲那辈的农民,为了获得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者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状况的心声。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情节。
2、分析父亲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3、关爱父亲,感受父辈一生艰辛却不知累的伤感。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3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自己查词典,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上课之前,大家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播放音乐视频——筷子兄弟的《父亲》)
父亲默默承担着家庭的责任,是家中的顶梁柱,经年累月的辛苦压弯了他的腰板…
今天我们就来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感受父亲的“台阶”。
二、自学导引:(独立自学,找出疑惑!)
(一)通读文本——感知课文情节
1、为什么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因为父亲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台阶高地位就高,台阶低地位就低。
2、父亲为了筑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3、新屋造好后,父亲有什么表现?
不自在,父亲老了。
三、合作探究(你争我辩,收获甚多!)
(二)品读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研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重点语句从中分析人物形象。)
句式:“父亲是一个......的人,表现在......”。(可以在文找出中最让你感动的语言或最能表现父亲个性的细节,并加以适当的分析)
四、展示点拨(积极展示,战胜自我!)
(三)探究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作者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开动脑筋,大胆的说出你的观点。各抒己见哦!)
五、拓展延伸(目标实现,快乐无限!)
(四)拓展延伸——倾诉心中真情
下面的问题,任选其一。
1、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你出人头地了,请以作者的身份给逝去的父亲写一封信。
2、看到文中的父亲,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你想对此时正在辛勤劳作的父亲说些什么呢?请给你的父亲发一条微信。
教师送上一首小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深深的皱纹爬满额头!
看今朝,老骥伏枥,累,奔走的身影何时作了?
坚强的信念,支撑着无力的双脚。
无悔的一生,播撒在无际的田郊。
重温经典,让我们经典中介绍这节课。
播放背景音乐龚玥的《父亲》,及歌词。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8
一、直接引入:今天我们学习《谈生命》。
先做一个小游戏:若果去掉“谈”字,你还可以在“生命”前面或后面加什么词?
(学生言:生命礼赞、生命之歌,等等。师提示学生做旁批。)
二、简介冰心:
(屏显)冰心生于1900年,1999年去世。她的作品中有许多诗文书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在许多文史家的眼中,冰心是中国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
三、课堂内容概述:
一课四学:一学结构简析,二学识记雅词,三学美段品读,四学哲言背诵。
四、教学详情:
(一)一学结构简析
1、学生默读课文,动笔划分,思考对课文结构层次的理解。
2、学生谈自己对课文结构层次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之后归纳:
(屏显)
第一层:全文总起,引出话题。
第二层:生命如水,波澜起伏。
第三层:生命如树,由生而死。
第四层: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3、师:这篇课文是典型的咏物抒情的文章。总起:引出话题;细细描写物;最后议论抒情。如《蝉》《陋室铭》《紫藤萝瀑布》《贝壳》等均属于此类文章。
(师提示学生做笔记:咏物抒情文章的一般结构:引出事物,描述事物,点出哲理。)
(屏显)课文层次及层意。请学生于书上旁批:精致的结构。
(二)二学:识记雅词
1、(屏显)词语及字音
挟(xié)卷 巉(chán)岩 惊骇(hài) 瘠(jí)薄 屏(bǐng)息 荫(yìn)庇
枭(xiāo)鸟 狼嗥(háo) 睥(pì)睨(nì) 愤懑(mèn) 绯(fēi)红 云翳(yì)
学生小声读,并在桌上空书生字。
2、(屏显)生词及词义解释
悬岩峭壁:陡峭的山崖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势奔腾直下。
斜阳芳草:傍晚时西斜的太阳,芳香的花草。形容优美的景致。
穿枝拂叶:穿过枝条,擦过树叶。
杜鹃啼血: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嘴里会流出血来。这里形容杜鹃鸟啼声的悲切。
落叶归根:比喻不忘本源。多指客居他乡的人最终总要回归故土。
学生齐读词语 (请学生旁批:精美的语言)
师:在“谈生命”旁批注“生命的礼赞”,再加上这些精美的语言,就叫文采斐然。
(三)美段品读
师: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朗读、品美。
1、(屏显)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学生齐读
师:所有文字,用四个字来概括:“以喻为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侧笔来表现生命的美——奋斗的壮美。(学生旁批:笔力丰美)
2、(屏显)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仍催逼着它向前走。
学生自由读
师提示:读的时候,注意起伏变化。学生再次齐读
师:新生的生命——奋斗的过程——享受美好生活——艰难困苦——走向老年
学生再齐读
师:请大家观察这一段文字,美感在哪里?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适时点拨指导。
师:根据学生的感悟,归纳美之所在——
(1)句式“有时候……有时候……”,表现出结构之美、反复之美。
(2)节奏之美
(3)抒情之美:赞美、赞叹生命
(4)象征之美:吟咏春水的生命,象征人生的经历
(5)力度之美:读起来激动人心。
(6)画面之美:“桃花”“晚霞”等,极富动感,又有生命的长度的具体呈现。
师:提示学生旁批:美在句式,美在节奏,美在抒情,美在象征,美在力度,美在画面,等等。
(屏显)
美在用“一江春水”的东流比喻了人生的各种经历。
美在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比喻了人生的全部过程。
美在用一组比喻揭示了人生中的起伏波澜。
美在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句式精致、语言生动。
美在每个比喻都表现出表达生动内海丰富的特点。
3、作业布置:试着用五个“美在”概括“生命是一棵小树”这一层的内容。
师:提示学生旁批:精妙的手法。
(四)四学哲言背诵
学生自由诵读文章的第四层,找出自己觉得最富有哲理的语句进反复吟诵。
练习背诵哲言。
学生展示背诵。
教师对学生背诵的哲言略作讲解。
(屏显)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发言中注意与学生平等对话。
师:提示学生旁批:哲理光芒,精深的意蕴。
五、课堂总结:
(屏显):
精致的结构
精美的语言
精妙的手法
精深的意蕴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情感与价值目标:
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课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整体感悟
1、结构分析
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2、《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3、《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三、问题探究
1、“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4、写作特点分析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四、课文翻译
《浑沌之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还虚浮骄矜,自大得不得了。” 又过了10天,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它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来问,这回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在它面前打鸣,它也无动于衷,看上去呆头呆脑,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见它掉头就跑。”
五、小结(揭示强调寓意)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