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07读后感

请欣赏《刻意练习》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1

这本书是由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和科学家普尔博士共同撰写的。讲述了艾利克森在几十年内通过研究采访了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专家:运动明星、顶级小提琴家、象棋大师、医生、记忆高手等等。他发现无论是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和能力最普遍的方式就是不断的联系,他将这种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书里区分了“天真的练习”(埋头干)和有明确目的地练习,两种方式虽然都是在努力,但得到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适应能力是十分强大的。但是研究表明了人类的身体会偏爱稳定性,如果只是短暂的改变身体会慢慢接受最后回归到原来的状态。这就突出了走出舒适圈的重要性。如果不你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圈就意味着你无法大步向前。

在我看来这本书是我们对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的一种总结。书里对一些杰出人物的研究,引导我们确定自己的目标,设定方向,找到榜样的力量,结合自身的工作表现和水平,在短时间内进行正确的练习达到自己的目标或超越目标。让练习变成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从心态上开始改变,不说“我不会”“我不能”。开始接受,开始改变,找到我们的领路人,学着开始反馈,纠正自己。在日复一日中看到自己的变化和进步。当你在停滞阶段时,可以尝试着用新的方式突破自己,保持动机,充分相信自己,运用“刻意练习”的方式不断地改变、完善、精进自己。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2

人们总是寄希望于有一个十分特别的东西,它可以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自己想要的成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什么《7天精通》等等,也正是表明了很多人浮躁和焦虑的状态。

很可惜,这样特别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伏尔泰

常识并不常见。

有句话叫做”,有些人常用这句话来抒发自己看了很多文章、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得浑浑噩噩。

解读我之前自己的想法,我那时候经常用这句话。认真想想,那时候是想表达”。

没改变是很正常的。

因为,理论跟实践之间相隔不止十万八千里。

如果人人随随便便看几篇文章,然后一夜醒来都成为设计大师了,这样的世界难道不可怕吗?

常识并不常见。

我们熟知这些所谓的”,但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从来都没有长时间的实践过这些”。而是期待能有某种神秘的秘诀,让我们跨过这些努力的阶段。

最杰出的人,往往是那些练习时间最长的人。

仔细想想,除了工作那种自动完成之外,我们给自己每天留有多少时间去刻意练习,真正提高自己?

如果每天能抽出365个小时,要想达到所谓的”(被证实是错误的),也需要PeterDrucker,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头脑还保持清醒的时候,虽然不能出门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了,但是他邀请想要咨询他问题的人来他家里。

这些人包括国家总统、总理、CEO,来与他共共度周末。

在每次周五开聚会开始的时候,他都会对在场的人说这样一段话:

希望大家在下周的聚会上也有着一些改变。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3

人的一生总有一个目标,有的人对这个目标在刻意练习,而有的人却只是嘴上说说罢了,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刻意练习这个词。

美国一个著名的作家说过,一个人只要做一件是做一个小时做1万个小时就可以成为在这个行业的高手,我比较赞同这句话也比较反对这句话,因为一个混日子的人每天都在做这行工作,但是每天却没有刻意练习,他真的能成为高手吗?

我曾见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大学的教授找来一个人说。我每周给你上一节课只要你配合我完成一个工作,我就可以给你100块钱。那个人十分服从。第一个星期。教授说了一串数字,那个人只记住了前七个数字,第二周教练又随机说了一串数字,那个人记住了前八个。就这样每天每周不停的练习,不停的刻意练习那个人最后再一次舞台的表演上,在主持人说的100个数字中成功记下了前72个字。但是也有人在不停地反超他。在一个日本的一个人,他记下了前400多位数字,在英国的一个人他也记下了前500多位数字。而这两个人不就是把第一个人当成他们的目标而刻意练习嘛,所以我们刻意练习还要有一个目标。

很多人都说我要减肥,我要减肥,可是他们却没有瘦下来,因为他们家里总是少了一杆秤。那个称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体重的测量,而且还是对自己的反馈。因为那一个秤可以反馈出你这一个星期或者是一天的行为举止。让你得以思考我为什么会增重为什么会减轻。而那些没有成功减肥的人,我相信你们家里肯定少了一杆秤。所以我们刻意练习也要给自己一个反馈。

刻意练习不是光嘴上说说罢了,还要付在实际行动中。只要刻意练习1万个小时,相信你也能成为某个行业的高手。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4

《刻意练习》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成为专家、学霸的秘诀,结合我们小组的研究课题,他回答了时间规划下人与人获得成就的差距本质;同样在校学习,学霸安排时间的背后驱动所在。

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专家,很多人认为应该投入大量的时间,于是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万小时理论”,即凡事若花费一万个小时,便能成为大师。可实际上,大量时间的花费并不注定取得成就,保安人员站岗近万小时,却未必站出一身标准的军姿;教书老师一辈子也未见得桃李满天下;死磕书本的学生,更无法确保斩获榜首。可见时间的安排,不是以多为好。时间的堆砌,更不是成为大师的关键。学校中的佼佼者或许不会最为努力用功,而用功努力也不保证飞黄腾达。所以成为大师是依靠天赋吗?众所周知的音乐大师莫扎特,小时候便被称作具有完美音高的音乐神童,他四岁开始作曲,六岁便拉开了欧洲巡演的序幕,世人评价他为具有完美音高的音乐神童,难道他真的依靠天赋吗?但实际上这也是后天培养的结果,2014年,东京的一项实验,揭示了完美音高的真正特性。24个年龄为2~6岁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长达数月的训练,最终这些孩子经过一年,最多一年半的时间都培养出了完美音高。这也就证明了完美音高根本谈不上是只有幸运的少数人才拥有的天赋,而是一种只要经过适度的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也证明了完美音高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或许世上真有天才,但对于大师和专家而言,天赋的比重实际不大,更多的大师是由普通人自我磨练而成的。

专注。刻意练习一个项目以获得成功的前提是专注,如果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无论多少个小时都不会有成效。专注应发自于内心,可以通过外在对成功的渴望,对过程的享受以及对完美的执著来达到这一点。结合我们学生来说,专注便在于认真学习,看书的时候便全身心投入看书,不要想着下一顿饭吃什么,同桌在干什么等闲杂小事。专注于一件事,便有可能只用几百个小时便获得成就,他是一种高效生活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在极短时间内最高速地成长。

榜样。成为一位大师,首先要模仿他。纵观人类的发展史,除原始人类的从无到有以外,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多少传承了前一代君王的风俗,可以说是在模仿复制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来建立新王朝。人类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更多的是学习先人的智慧,在重复前人脚步的基础上创新。可见,寻找到一位大师并研究他的手法和技巧,再自我尝试去实践,是成为大师的必要过程。大师作为初学者的榜样,不一定定性为一个人。榜样存在的本质在于监督我们的成长,我们将他与自己形成对比,便能明白成长过程的问题所在,起到指导的的效果。曾经有一位马戏团的小丑,为了练习吸引游人听他讲笑话的本领,于是在街上向每一位路过的陌生人讲笑话,起初几乎招揽不到游人聆听,此时小丑便用表盘记录每次交谈的时间,以时间的多少反馈他演说的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小丑在不断反馈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丑。这件事里,小丑的榜样便是他的表盘,以时间长短作为回馈的信息。所以成为大师的过程中,你我都需要建立及时反馈机制,当下练习当下检验,进步会更迅速。

或许,学校中的大师是学霸,榜样是老师和课本,而专注于内容便是学习,心存感激,唤醒兴趣,在学习之路上刻意练习,一定能尝到规划好高中三年的乐趣。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5

一直听团队推荐,也买了这本书,却直到这个月才翻牌宠幸她!

从名字了解,大概就是要有意识的去训练吧。听说最多的就是一万小时,可以让我们从新手变成天才,其实于我内心是不怎么认同的,貌似没那么简单吧,至少要加个“方向正确”,不一直在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吗?错误的练习,那不是南辕北辙,越来越错吗?

但显然我的认为只是“我认为”,《刻意练习》并不是一万个小时,开篇它就否定了单纯的一万个小时,而是刻意,“正确的练习”需要好导师、有目标、有反馈……

在此就这本书,分享几点:

一、有技巧

我们和天才之间就差学会个“技巧”,都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谁天生就是天才,都说勤能补拙,一分辛劳一分才,任何我们眼中的天才或者某个领域的专家,无一不是经过长时间的勤奋好学,不断成长突破的。但他们一定掌握着正确的刻意练习的方式方法:对某一领域产生兴趣,变得认真,全力投入、开拓创新!

很多人,背课文时从来都是磨磨唧唧的,可是一整首歌词却仿佛过目不忘!我一直觉得自己很有古文天赋,现在想来天赋也只是一部分吧,也是有些刻意练习的技巧吧。小时候家里穷,父母也总觉得课文之外的都是闲书,所以总的来说就是看书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问表姐借的学习资料,结果还是文言文阅读本。于是从简短的文字中翻译理解出大量的文字,挖掘作者的身份,写作背景……,对于枯燥的学习来说成了有趣的事,然后有感情的、有意境的朗读,最近知道那叫“替代感”。那就是我写的诗,我的文章呀!当然记起来毫不费力啦!

二、找导师

一直在说旅游需要导游,人生需要导师!这当然不是嘴上说说的,没有导游,你就像是盲人摸象,旅游也无非是山水石头,花草树木……仅此而已!所以爬山 家门口就行啦,别去什么五岳,五色啦;玩水新昌江就差不多啦,再不行不是还有沃洲湖、天姥湖呢,什么长江黄河、东湖西湖的也就那样的!可是你在导游带领下,你就知道什么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会知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

所以旅游需要导游,那么导师呢?好的导师才能指导我们正确前行,才会为我们制定计划!

回想当初学太极的时候,还是有那么点佩服自己的眼光的,也庆幸找了个好的师傅!我的师傅,传自当地太极协会副会长,不是个固步自封的死板老头,也不存在开馆挣钱的敷衍。一开始的“你们年轻人不会坚持的”拒绝收徒,后来看到我们的诚意,知道我们真心想学,便用心指导,从基础开始抓起,一点一滴,手把手教学,进度也时快时慢,只因师傅是最知道我们掌握度的。想来没有师傅,当初即使再有兴趣,再有坚持力,也没有如今十年的结果吧。

三、会思考

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并没有天生的才能,不同在于他们的思考力。记得老师说过,勤奋第二,悟性第一!只有会思考的人才会想在实践中怎么样获得提升,怎样更好的解决问题。经常开玩笑这个世界很多东西都是懒人发明的,也许就是因为会思考吧,只会埋头赶路,又哪来的汽车、飞机呢?只会涉水而行,又何来桥梁轮船呢?

会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才能慢慢有技巧,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会思考,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知道需要向内行的人学习,才能去找导师!

从来不存在“一万个小时定律”

有目的的练习,而不是天真的练习。

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你自己那方面的天才!只是你暂时没发现而已,用心去发现,刻意去练习!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6

读完《刻意练习》,有个深深的感受:世上本没有天才,所谓的天才都是刻苦努力的结果。

音乐神童莫扎特是我们最常提到的天才,他的出名是6岁时随父亲和姐姐漫游欧洲大陆进行巡回演出。但真实的情况是他的父亲是宫廷乐师,造诣很高,又有些不得志,于是专门辞职培养儿女。莫扎特从出生就耳濡目染父亲对姐姐的音乐教育,自莫扎特2、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专门对他进行了训练。这说明莫扎特登台表演的时候,已经对音乐练习了3、4年的时间。

书中用大量的事例和科学的研究报告表明:任何人经过刻意练习都可以成为所在行业或领域的专家。

来自瑞典的佩尔。霍尔姆洛夫69岁时开始空手道培训,目标是80岁时晋级黑带。经过一年多持续专注地刻意练习,70岁的时候他通过了绿带测试,74岁的时候晋级蓝带。现在他对自己80岁成功晋级黑带很有信心。

那么什么是刻意练习?

一:在练习时间上,越卓越的人练习时间越长。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付出许多年艰辛卓绝的努力。比尔。盖茨大约花了1万小时来编程,以磨砺技能,为日后创办和发展微软公司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家和诗人通常在他们最杰出的作品推出之前,写作了逾10年时间。

二:通过刻意练习要建立独特的心理表征;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脑子里马上便会在脑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翻译成人话就是经过多次的投入而专注地浸淫,形成了条件反射,不经过大脑,直接形成生理反应,成为无意识决策,筑就杰出表现。

三:刻意练习的过程中,要不断走出舒适区。我们这里所说的练习决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这样的练习时间达到10万小时仍不会让你进步。走出舒适区需要不断挑战自我,让刻意练习的难度不断加大。当你能记住18个数字的时候,要想办法怎么能记住23个数字。

这个环节一定要注意:目标区域不要离舒适区太远。俗话说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一个从没进行过长跑训练的人跑马拉松,肯定会受伤,进而再也不会对马拉松感兴趣。但如果从现在开始训练,2年后5年后是可以参加的。制定练习目标时循序渐进是准则,一定从练习者觉得有成就感的目标来起步。

四:刻意练习的过程中,收到反馈非常重要。当你在练习弹奏乐曲或做一台手术时,你必须知道你做的事情对或错,如果错了,哪里出错了。形成心理表征的过程是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依靠你的心理表征监测自己的表现,并确定可能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导师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在这个环节了。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来观察你并向你提供反馈信息,将会避免你走弯路,而且会极大地提高你的练习效率,尤其在学习过程的早期,你的心理表征是不完善的、是初步的、不准确的。所以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的话,找一位老师吧。

书中还给出了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产生兴趣、变得认真、全力投入、开拓创新。成为行业领军人物的目的是带领行业继续前进,开拓新局面,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强烈推荐给想把孩子培养成杰出人物的父母和那些想掌握一技之长的人阅读。

《刻意练习》读后感 篇7

我发现练习并非一味简单的重复做,也不是时间和年龄决定的,而是应该寻求有效的方法,需要好的导师,有目标,有反馈,培养以练习为导向,要将练习变为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部分,针对每个有梦想的人,通过刻意练习掌控自己人生;对不甘于现状的人们,通过刻意练习练就那些有效的本领。

联想到工作,如果我把数字化处理的扫描、图片处理这些工序当做枯燥的工作,我会很快处于疲惫状态,当我尝试将手中的工作当做是一项有目的的练习,练习的目标是成为这道工序的佼佼者,通过与同事的沟通与反馈,我发现:工作其实就是刻意练习。心态的转变会使枯燥工作变成帮助自己进步的途径。

除了工作,生活中的刻意练习也处处存在,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否也会让刻意练习成为一种负担呢?答案是否定的!联想到之前我读过摩西奶奶的作品《人生没有最晚的开始》:摩西奶奶出生于美国纽约普通农民家庭,年幼时读过几年书,27岁嫁给了一个雇农,生育10个孩子,摩西奶奶喜欢刺绣,76岁因关节炎复发,放弃刺绣,改为绘画,80岁那年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家,举办名人画展,成为美国画坛的重量级人物。摩西奶奶可以用四年时间练习绘画,并取得成就,离不开平时生活中的刻意练习,这让我想到:正直青年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通过阅读《刻意练习》,让我有了新的目标、新的认识,任何事情并不难,只要认真、努力、专注,越是不懂越要一探究竟,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成功。加油,我们都还年轻,还有机会努力上进。不要等到年迈时后悔当初努力不够,后悔人生不够精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