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07读后感

请欣赏《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

前段时间我们学了文言文《桃花源记》,读完这篇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在外婆家无忧无虑的好时光。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桃花林,中有一河,河上有渔。虽然是文言文,但意思很明确,它让我们跨越千年的光阴,感受这桃林的美。桃花林中并没有生长着其他的树,这是仅属于桃花的天地,只有各色各样的粉,纯净,没有一丝杂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简简单单的十七个字,却描绘出了桃花源里的场景。场地开阔,房子没有外面的世界那般东歪西倒,田地很肥沃,偶尔会看见几只田鼠在里面穿梭自如;池塘很干净,没有什么烂树枝烂叶,池塘边上放着几个渔网,桑树长得很茂盛,可以看见几只鸟儿在上面张望;竹子有很多,一支支又粗又高,沙沙作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多像外婆家的`情景啊!老人们坐在门口,享受的着日光浴,眼神慈祥地看着在那忙着抓蝴蝶的孙子孙女。人到晚年,还有着儿孙陪伴,这应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桃源代表着人们内心对世间美好的向往,抱有对世间的期待,是精神世界中为自己对世界保持阳光心态的一片小天地,一个伊甸园,在现实社会的丑恶和黑暗下,这片桃源更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境。我的妈妈心里就有这片不染的桃园,我曾问她:你看过无数疾苦与病痛,经历各种痛苦与不公,无奈,你怎么还能这么乐观,单纯?妈妈说她心里有伊甸园,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向往,无论经历多少磨难,总会想到伊甸园里是美好的,完美的。我们虽然身处在各种不幸与痛苦中,但只要我们的精神处在心中的桃源,就不会感到绝望,这是一根精神支柱,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加乐观,自在。

我愿在外婆家的桃花源里不长大,享受儿时的一切。也愿我和我的妈妈心中都有不谢的桃花园!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2

桃花源记是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桃花源是当时人们最神往的地方。

桃花源记主要写了:一个渔夫发现桃花源里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远离战争的纷扰,过著安逸和谐的生活。就回去告诉了太守,太守派人一起前往却找不著去桃花源的路,就迷失在了林子中,还有一个人去找过桃花源,但却途中病发身亡,从此就没人再过问了。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反抗。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段是描写桃花源里面村民是怎样生活的,当时的`人们十分向往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个山洞里面宁静的生活;一个是战火纷飞的时代。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我读了桃花源记后,认识了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希望同学们找时间读一读像《桃花源记》这样的半文言文,试著自己理解文章的意思。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3

品读《桃花源记》,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一颗赤子之心。我们在羡慕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的同时,也能想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首先,如果真如桃花源中人所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那么就类似于清朝的闭关锁国,经济该如何发展呢?不提经济,农业又该如何发展呢-耕地和水源当然不是问题,可是缺少优良的.作物种子,又怎么能保证高产量呢?如果农作物减产,那么村民们就要挨饿。迫不得已,他们只能出桃花源采购物资。看他们对外面的事情一无所知,显然是没有出过桃花源的。那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粮食问题的呢?

其次,一个小村庄自然不会有太多人,所以就难免出现近亲结婚的现象。如此,后代出现残疾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加,最后他们将无法再此繁衍生息。他们却并没有受到影响,依然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考虑到种种疑点,我们可以知道,宛如仙境般的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身处乱世之中,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老百姓不受剥削和压迫,不会流离失所,不用躲避战乱。他希望老百姓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禁感叹,在那个乱世之中,他的幻想多么美好啊!这是所有老百姓的心声吧。

现在,陶渊明所向往的已经一一实现。如果他知道,一定会很欣慰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4

前段时间学的课文《桃花源记》,无疑是我读过最特别的文言文了。它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这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所有人在此安居乐业。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的理想。美丽的桃源,桃花翩翩飘落,梦幻缥缈。这里的人们,人比花更娇,淳朴热情,善良友好。

在读完整篇文章时,我的内心是向往的,这个世界太理想化了!再后来,知道它是个虚拟世界,心中不免唏嘘叹惋。仔细一想,从古至今,社会总是动荡浮躁的,人们一直只为了某个目标而奔波,脚步匆匆,哪里会有时间创造这样的世界?

试想,在如此吵杂躁动的21世纪,谁人不在奢望也有一个“桃花源”,谁人不希望住在这样一个“桃花源”。我们身边声音吵吵嚷嚷,空气混混沌沌。谁曾几何时,我全身上下每个细胞都叫嚣着:“离开这里!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不要留在这里!快走!”可惜,纷乱的世俗,养出纷乱的性格,如今没几个人能安静的在阳光灿烂的午后捧着一本书;没几个人能耐心的倾听别人的的故事。是的,你有多久没和别人说过你的内心了?你又有多久,没听过别人的内心了?陶渊明所在的东晋是动荡的,是黑暗的。可如今生于和平社会的.我们,心中的圣土又在哪里?我羡慕桃花源世界里的人,能有一颗纯洁安乐的心,守得住本心、善心、宁静心。

现在的我们,请平息躁动,在心中自己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心灵需要有一个能寄托愿望的小世界,那里有自己,有梦想,有宁静,有独享其乐。既然我们不能寻到陶渊明笔下落英缤纷的“桃花源”,那我们就塑造自己风格的“桃花源”,因为精神世界灿烂盛大,守得住本心,方能让其在宁静中开出一朵朵圣洁的小花,花香四溢,堪比桃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5

有一位千古文人叫做陶渊明。有一位武陵人,捕鱼为业。

有一个地方叫做桃花源,有一个心愿叫做留下来。

你是否还有时间,可以再一次不厌其烦地容我讲述一遍《桃花源记》的故事?渔人来到这亦真亦假的世界,来到这如梦如幻的地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中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这里,他过上了一种在那战乱纷飞的境地,永远无法奢望的理想生活。桃花随风凌舞,一片片的花瓣轻点舞步,沾湿了他的肩头,也沾湿了他的心房,只不过,他却没有发现。

只待离开,才开始醒悟。源中老人苦苦相劝,“不足为外人道也”他却始终忍不住和其他人说,人们只当他发梦。在赋税繁多,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人们早已失去了梦想,那样美好的一个词汇,只有被无情的点点啄碎。

南阳的一位高尚士人也随他苦苦找寻,最终却抱憾而终,死前的疑问,对他们两人而言,何其痛苦,何其悲伤?

既来之,则安之,不要再走了。与其离开后无尽的.悔恨,果断的选择留下来,在如此纯美的地方,可以拥有一亩田地,一处宅院,捕鱼为生。

有些际遇,其实一生真的只有一次。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6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我在读完《桃花源记》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世事纷争中,想有这么一个桃花源,洗尽铅华,与世无争。

《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呈现出一个安乐、美丽的理想境界,其所表达出的对黑暗现实的抨击不满及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发人深省。在作者优美写意的笔触下,我眼前浮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桑竹脉脉,人笑晏晏。这里生活悠然,人人自得其乐,令我心向往之。

我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不问外世,不着烦琐,人们没有大的欲望,邻里之间没有纷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各行其所,自得其乐。这是淡泊,是悠然,是一种安定,是知足常乐。所有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所有的歌舞升平、尘世喧嚣都远去,归来只余一片真心。正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心”。当繁华落幕,一切附加的葺饰都不在意,只守着一方静土,一脉温情,一个怡然的'微笑。这,就是桃源之理想所在。

不禁想到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极快,一切都争分夺秒。无心再驻足欣赏一株春桃,无意再与家人好友多些亲切的深谈。同时,快节奏带来的还有功利心。不知何时,似乎做一件事已不在乎过程,重要的仅是结果;又不知何时,先祖留下的传统宝藏已无太多人潜心静会。这个世界嘈杂喧闹,只闻那一串又一串匆匆而又沉重的脚步声。及此,再无怡然。试想,每个人都急着奔赴终点,错过了一道复一道风景,又如何会有快乐?我们应该学习桃源人那种安居乐业、不急不缓、"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再言,现代社会迅速发展,人们能力提升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些竞争。竞争不是不好,但怕的是于竞争中引出的纷争。朋友曾对我开玩笑到:“现在社会呀,就是凭实力竞争也得小心三分,怕遭人挂念啊!“人心不可知、不可测,这才是最令人心寒的。为了一些功名利禄,舍弃初心,舍弃真情,这种事层出不穷。那种桃源式热心相助、相惜相乐,去了哪里?我们应该学习桃源人那种淡泊安然、相扶相助的处世真情。

摒尽那种种繁华修饰、世间纷争,吾心安处,独一世外桃源。惟愿有一桃花源,且以怡然洗铅华。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7

你是否明白“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是出自这篇课文。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时候也能找到完美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期望寄托在完美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梦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欢的就是二三段,因为它描述出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桃源里的人都很勤劳、好客。里面的人都很孝顺父母,疼爱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欢乐,这是我们此刻的人也很难做到的一点,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抚养自己的父母,上父母自己抚养,有些大人还将成绩或体弱多病的孩子交给老人带,却不支付一点钱给老人。更有些大人还把小孩送去做童工。桃花源里的人遇到远方的客人,他们“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皆出酒食”他们都会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这也是我们此刻人做不到的一点,经常来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对待。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的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向吸引着人们。

经过《桃花源记》,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滑剥削,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梦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黑暗实实也是一种批判和否定。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8

红尘俗世多烦扰,恩怨情仇不可少。

厌世弃俗寻净土,桃花仙境何处找?

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是在读初中,当时只是被文中所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美景所感。适值当时正在热播港剧《射雕英雄传》,理所当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岛联系在一起,满园桃花妖娆妩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时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那飘着花瓣雨的桃花岛有多好!虽然语文老师也给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那时并未感觉有多大感触。

随着步入社会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作者所作《桃花源记》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同感。

社会从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处,物欲横流,阶级争斗,国与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灵涂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不让喜爱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厌世弃俗。

现在想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间仙境啊!那里没有世间的等级恩怨;那里的人们淳朴忠厚;那里的社会环境安宁和谐。其中的那几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作者是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寄托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红尘喧嚣,俗世烦扰,真想觅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净土,不为凡尘俗事所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度过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9

东晋孝武帝时,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一位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前行,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林中景象迷人,“夹岸数百步”全是桃花,“中无杂树”,翠绿的草地,落花缤纷,令人向往。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便想要走到桃林尽头一探究竟。桃林尽了,却看见一座山挡住了去路。正失望时,却发现山有一个小洞,便舍弃了船,进了小洞。这个洞一开始非常小,只正好可以通过一人,再往前走,豁然开朗——

“桃花源”的景象,就如画卷般摊开在了渔人面前。

在这个探寻的过程中,渔人背引得越来越深,被引入了桃花源。先是桃花林,再是挡住了去路的山,然后是突破口——小洞,最终才到桃花源。

这个“寻”的过程,让我想起了人类对宇宙中心的一步步深入的探寻。

长期以来,教会一直宣称“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地心说”成为统治西方一千多年的正统理论。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提出,西方人们对宇宙的理解才有了改观,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但其实这理论并不完全正确,所以这个阶段的人处于刚刚发现“桃花林”的时候。然后是布鲁诺,他支持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没有中心的,此时,“渔人”便“穷其林”了。教会依旧坚持“地心说”,因此十分害怕布鲁诺的思想,将他逮捕并判处火刑。教会控制人的思想,阻碍着人们思想的进步,教会便是“山”。但人心终是理智的,最终“宇宙无限”的理论,战胜了教会“地心说”,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宇宙理论。

所以说,探寻“桃花源”和对宇宙中心的探索,其实是一个大同小异的过程。

真理它一直都在,只是有“山”那样的东西挡住了它。这“山”可能是挫折与困难,遇到山时我们就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桃花源记》中渔人舍弃了船,布鲁诺因为坚持真理而丢了性命。

不管怎样,总会有人找到突破口,也就是那个小洞,真理总会展现在人们面前,苦苦寻求的结果,总会出现的。

《桃花源记》读后感 篇10

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来时桃花源中人们好奇的争先恐后的迎接他。

陶渊明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倒出了在东晋时期腐败的社会中人们期望的和平。的.确,在那时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现在这个世界中,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个世界。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

所以,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我们要根生地固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有无,和平共处。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