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1
两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要自然、有机、有效。不是靠教师分析课文就能够达成的,而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渐渐进入文本,逐步达成目标。我想所有语文教师追求的两纲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目标就是“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吧!
《陈太丘与友期》出自《世说新语》“方正”门。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的责难的故事,很适合起始年级的学生学习。这也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课文,教师要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所以我从学生的整体感悟出发,以诵读和讨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课文的意思,争取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当堂成诵,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并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做出个性化的评价,开拓课文的人文价值。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2
自我感觉课件做得比较满意,思路较清晰,从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学习,疏通大意,复述故事到质疑探究……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由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讨论,在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方面由诚信到宽容,由做人到处世。我的课很重视诵读,我采用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以此来让学生整体感知和进入文本,这是进行探讨的基础。课堂上我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最大的亮点是对学生的背诵指导。
但因为容量较大的原因,时间显得紧张,所以有几个环节开展得不够充分,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如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采用男女分组的形式辩论,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次公开课,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己以前没有在陌生班级,对陌生学生上课的经验,学情把握不够,课堂教学随机应变能力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最后环节时间太紧,师生互动不够。以后会多加历练,多加注意。
通过实践和听取导师及其他同行的意见,受益良多。自己的课上完了,感觉比较轻松,还有就是感觉今天是收获最大的一天。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3
自我感觉课件做得比较满意,思路较清晰,从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学习,疏通大意,复述故事到质疑探究……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由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讨论,在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方面由诚信到宽容,由做人到处世。我的课很重视诵读,我采用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以此来让学生整体感知和进入文本,这是进行探讨的基础。课堂上我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最大的亮点是对学生的`背诵指导。
但因为容量较大的原因,时间显得紧张,所以有几个环节开展得不够充分,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如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采用男女分组的形式辩论,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次公开课,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己以前没有在陌生班级,对陌生学生上课的经验,学情把握不够,课堂教学随机应变能力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最后环节时间太紧,师生互动不够。以后会多加历练,多加注意。
通过实践和听取导师及其他同行的意见,受益良多。自己的课上完了,感觉比较轻松,还有就是感觉今天是收获最大的一天。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是不是太无礼了?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让同学样各抒已见。于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还有的同学认为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经过一番争论后,许多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争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因当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于永正语)在教学课文时,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过程不能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得到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
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产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过程和体验。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5
古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进行古文教学也是我不断思考的重要内容,在每篇古文教学后反思,力求有所进步。针对《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过程,进行如下反思。
在“读”中夯实基础内容,这是初一语文课本中的第二篇古文,领读很重要,明确字音、停顿、语气等。然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读,熟悉课文内容。译读,要注意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画出难点句段,有助于学生互助答疑和教师答疑,译读后要有重点语句检验的过程,要使重点真正落到实处。
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赏析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因为是一年级,此处最好用句式设置回答问题的模式,并给例句,这样也是在教学生如何组织语言去分析人物形象和概括主题思想。在这我讲的这节课中,此处应是难点但学生按照句式也很容易完成了目标任务,同样此环节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而我这节课此环节留有的时间有些少,显得节奏有些急。
这节课主题思想告诫人们要明理守信知礼,所以在拓展这部分,可连接传统的“礼”文化,即文中的敬辞和谦辞,结合课后给的阅读材料,告诉学生应该尊敬长辈,自己要谦虚,具体做法可以主动问好长辈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伟大魅力。
从“礼、信”可连接到中国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解释儒家五常,仁:就是善良,要朴实善良。义:就是情义,要乐于助人。礼:就是礼貌,要尊敬他人。智:就是理智,要心态平和。信:就是诚信,要诚实守信。此处可设置情境,给学生为人处世的启迪。这是很好的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导。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6
选择这一课作为公开课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发展,以朗读和研读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和朗读节奏、朗读情感,通过预习检测、小组讨论明确和巩固文言词句,通过翻译了解故事大意,通过研读与探讨课文内容,归纳人物性格特点,提升自身修养,培养探究精神,最后加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设计的流程是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研读课文---拓展提升。
整体感知课文时,住要采用了听读、朗读、齐读等方式。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时让学生形成合作小组,从文中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结合注释进行理解、圈划,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醒翻译文言文“留、补、换、删、顺”法则,注意文中出现的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充完整。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几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帮助,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研读课文设计了几个问题: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⑵友人听说太丘已走后,有什么反应?⑶当元方听完友人的话后,生不生气(生气),他是如何应答的?⑷听了元方的这番话,友人知错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文内容。
设计“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这个问题是在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设计了“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设计“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目的是通过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
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一天,友人见到太丘,他将会对太丘说什么呢?”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学生初步接触古文,觉得不习惯,基本上都要依靠老师的讲解才能理解课文,连下面的注释也不太会利用。今后,要加紧对他们的训练。陈太丘不讲信用的品格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可是他知错就改的好品德,学生无法识别,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不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今后上课要多化时间训练。在上课时,希望能尽快让学生适应古文的学习,所以老师讲解的多了一些,忽略了让学生反复的朗读课文,总觉得他们不能对课文深入的理解。作业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7
选择这一课作为公开课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让学生主动发展,以朗读和研读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和朗读节奏、朗读情感,通过预习检测、小组讨论明确和巩固文言词句,通过翻译了解故事大意,通过研读与探讨课文内容,归纳人物性格特点,提升自身修养,培养探究精神,最后加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设计的流程是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研读课文———拓展提升。
整体感知课文时,住要采用了听读、朗读、齐读等方式。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时让学生形成合作小组,从文中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结合注释进行理解、圈划,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醒翻译文言文“留、补、换、删、顺”法则,注意文中出现的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充完整。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几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帮助,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常识,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研读课文设计了几个问题: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⑵友人听说太丘已走后,有什么反应?⑶当元方听完友人的话后,生不生气(生气),他是如何应答的?⑷听了元方的这番话,友人知错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文内容。
设计“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这个问题是在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设计了“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设计“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目的是通过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学生初步接触古文,觉得不习惯,基本上都要依靠老师的.讲解才能理解课文,连下面的注释也不太会利用。今后,要加紧对他们的训练。陈太丘不讲信用的品格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可是他知错就改的好品德,学生无法识别,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不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今后上课要多化时间训练。在上课时,希望能尽快让学生适应古文的学习,所以老师讲解的多了一些,忽略了让学生反复的朗读课文,总觉得他们不能对课文深入的理解。作业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8
自我感觉课件做得比较满意,思路较清晰,从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学习,疏通大意,复述故事到质疑探究……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由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讨论,在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方面由诚信到宽容,由做人到处世。我的'课很重视诵读,我采用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以此来让学生整体感知和进入文本,这是进行探讨的基础。课堂上我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最大的亮点是对学生的背诵指导。
但因为容量较大的原因,时间显得紧张,所以有几个环节开展得不够充分,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如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采用男女分组的形式辩论,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次公开课,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己以前没有在陌生班级,对陌生学生上课的经验,学情把握不够,课堂教学随机应变能力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最后环节时间太紧,师生互动不够。以后会多加历练,多加注意。
通过实践和听取导师及其他同行的意见,受益良多。自己的课上完了,感觉比较轻松,还有就是感觉今天是收获最大的一天。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9
《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容浅显,故事情节强,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便于他们的理解阅读。同时,也能较好地将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与初中阶段相衔接,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心。
虽然本文内容比较浅显,但毕竟是文言文,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把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在理解中去探讨,在交流中去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本文是第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的第二则,学生在学习《咏雪》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本文,他们对文言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在这种情况下,我放手让学生去翻译,去质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我通过设计问题,提问的形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将文言文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的设置,既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情,又能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创设情境,多角度地来回答。实践表明:针对这一问题,学生有的觉得应该像陈太丘那样“舍去”,有的认为再等等。其实,在学生的答案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顺势引导,做人要讲诚信,凡事要学会宽容,从“读文”到“做人”,学生的思想境界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再就是作业的布置,特别是课本剧的表演,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课本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语文学习与语文实践相结合,将听说读写相结合,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当然,我上的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还有一少部学生未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分析其原因:对课文内容没有读懂,一些句子不会翻译。鉴于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清重点词句外,还要讲一讲翻译的方法比如:增、补、删、换、调等,将方法的点拨贯穿在文言文教学当中,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10
《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容浅显,故事情节强,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便于他们的理解阅读。同时,也能较好地将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与初中阶段相衔接,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心。
虽然本文内容比较浅显,但毕竟是文言文,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把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在理解中去探讨,在交流中去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本文是第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的第二则,学生在学习《咏雪》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本文,他们对文言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在这种情况下,我放手让学生去翻译,去质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我通过设计问题,提问的形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将文言文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的设置,既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情,又能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创设情境,多角度地来回答。实践表明:针对这一问题,学生有的觉得应该像陈太丘那样“舍去”,有的认为再等等。其实,在学生的答案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顺势引导,做人要讲诚信,凡事要学会宽容,从“读文”到“做人”,学生的思想境界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再就是作业的布置,特别是课本剧的表演,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课本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语文学习与语文实践相结合,将听说读写相结合,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当然,我上的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还有一少部学生未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分析其原因:对课文内容没有读懂,一些句子不会翻译。鉴于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清重点词句外,还要讲一讲翻译的方法比如:增、补、删、换、调等,将方法的点拨贯穿在文言文教学当中,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