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

笔构网

2025-09-07读后感

请欣赏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1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我对苏轼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从小,“苏轼”这一名字就在教材中徘徊,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轼不再只是诗词题目下面的两个字,而是一种节气、一种文体,是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一次奇迹。

《苏东坡传》极为详细地描写了苏东坡的一生,从他出生到参加科举考试,从王安石变法到被贬受挫,直到他的生命结束,这本书也就完结。但苏东坡的杰作与他的精神并未从此就画上句号,反之,为世人代代传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些诗词乃是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稚子都十分熟悉的绝世佳作。这些出诗词都出自一人之手——苏东坡,而这又是何等的壮举。他的诗词或乐观,或悲壮,或豪放,或愉悦。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受到他的狂放不羁。他,他是一位文人。是一位能摆脱时空限制,在古人和现代人的记忆中打下独有印记的人。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是苏轼当年讽刺王安石变法写的一首诗。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的一大事件。王安石出台的一系列“理想主义”的政策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而总有些懦夫大臣为保全自己,去帮助王安石,谎报实情,蒙蔽天子的双眼。这当这群庸臣在梦中呓语时,苏东坡却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将实情向天子上报,动摇了他们的地位。

这一举动的后果会是如何,苏东坡心里一清二楚,可他就是不硬咽下这一到嘴边的话。他直率的性格,使得他被一贬再贬,但乐天派的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苦中作乐。发明美食,月下漫步,钻研书法,谈笑风生。他用行动告诉了所有试图将他的意志挫败的人:你能奈我何!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自由洒脱的人,一个顽强而富有活力的人,一个旷古奇才乐天派。他正直,绝不做任何欺骗他人的事;他率真,想到的事情都会直接说;他勇敢,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正是因为他不畏坎坷,才能做到我行我素,才能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在当代,能做到向他一样的,又有几人?纵使不被别人迎合,纵使被人针对,但苏轼的一生是无悔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前方,苏轼正穿着蓑衣,欢快地吟诗漫步。此时,我已披上了那件蓑衣,向前迈步……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2

说起苏轼,我最初的印象是听妈妈唱的《明月几时有》,其次是在牛毛细雨中沿着苏堤漫行,去楼外楼品尝“东坡肉”,然后是对苏家父子三人并列“唐宋八大家”的艳羡。其实,我曾经在课本中学习了很多苏轼的诗词,对他的豪放派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直至这次认真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才能算真正地认识了苏轼。

我最喜欢的是苏轼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他用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眼光独到地发现世间之美并安然享受。他在《赤壁赋》中的那句“得失不计定白驹”想必是他的信条。人的一生会拥有很多荣耀,更会经历无数挫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该是最适合的人生方式。

我最佩服的是苏轼的多才多艺。他不仅在诗、词、散文上留名千古,还擅长书法,精于绘画,会酿酒,会修堤,简直无所不能。他在六十余年的人生中,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几千首可圈可点的作品,尽管他在每一个领域都不是最顶级的人物,但是,没有人能够像苏轼一样在文学、史学和艺术上都有杰出表现。

可是,再完美的人也不一定就有最完美的人生,让我最感动的是他的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一直住在他心底的那个人,纵是梦中相逢也“相顾无言”,到了“鬓如霜”的年纪,哀叹“千里孤坟”,那该是怎样的一种遗憾与凄凉。

“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这是苏轼题在蓬莱阁上的一副对联。当初看到的时候,只是觉得字漂亮,读过《苏东坡传》,突然就体会到了他空有一身才华,却无人赏识,空有一腔热血,却不能用于朝堂,空有满腹经纶,却不能造福人民的不甘。

苏东坡在学术、人格等各方面都堪称“典范”。我想,纵使究我一生,也不可能触及他的高度,但他仍是我追寻的方向吧!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3

暑假里读完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感触颇深。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把人物、个性、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我读起来轻松愉快,越看越想看,让我对东坡先生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态度。

在这里,我主要讲人不讲诗,因为东坡先生的诗书数不胜数,并有他的诗具有当年赴考过长江三峡水流的气势。苏东坡的真名叫苏轼,虽文章闻名天下,可仕途却历尽艰辛,多次遭人迫害,可他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天性。就像在“乌台诗案”中被冤枉、贬职,他仍在逆境中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不正是“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最完美的诠释吗?

在书中,作者林语堂更是巧妙地写出了东坡先生识大体、顾大局的长远胸怀。当苏东坡悠闲地游完变幻莫测的庐山后,由衷感慨地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其中诗里有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更写出了一个哲理。由于人们身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面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嘛!”

书中最让我感触的,还有他那一颗纯洁明澈的心。他的好朋友刘景文刚有成就,却在两年后一命呜呼。苏轼觉得他命运坎坷,遭遇不公,便为他写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名句。苏轼不仅自己乐观,还勉励他人也要坚持不懈,积极向上。有一次,林语堂的一个作家朋友在写作中遇到了低谷,缺失了灵感。他就写了信给他。信中写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肯放弃才是你的姿态,别忘了你还有个朋友。信中还运用了东坡先生给他的朋友写的名句。林语堂朋友看完信,深受启发,完成了第一个报刊文章。

书中说到他任徐州太守(杭州知州),被贬惠州之时,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农业。著名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他所修建,“苏堤春晓”已成为西湖十景之一。为此今年暑假爸爸妈妈还特地带我去杭州西湖看一看。“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让我近距离领略了西湖的神韵之美。这让我更觉得东坡先生真是伟大,一生漂泊还到处都留下他创作的诗文名句,令人佩服。

是啊,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千古传诵的诗人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东坡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今后我在生活、学习、为人处世中也要向东坡先生那样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用宽广的胸怀去对待他人。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塑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苏轼,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我们去阅读!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4

还记得郎平在参加《朗读者》节目时提到:"女排队员们或许会不断老去,但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女排精神却是亘古不变的。"听到这句话,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苏轼。

苏轼的精神也是亘古不变的。

在许多国人甚至世人的眼中,苏轼早已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历史人物,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人们永远不会遗忘那个高唱着"大江东去"的才子,那个"江海寄余生"的雅士以及那个"醉笑陪公三万场"的狂生。苏轼在诗词书画方面卓越的成就,是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文人墨客都无法企及的。他是华夏文化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点。

苏轼爱笑。似乎读完整个《苏东坡传》,都不曾看到过苏轼痛哭流涕的场面。即使被贬,即使被捕,即使在某些时候有些惆怅、有些慌张,他从不曾落下一滴泪。被贬了,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欢笑游玩;被捕了,他笑吟吟地从家里出来接待使者;中秋佳节无法团圆,他也挥毫一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乐观是苏轼生命的主旋律,为他的人生奏响了一支高昂激越的壮歌。

苏轼豁达。正所谓"生活吻我以痛,我必报之以歌",苏轼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忍受百般折磨,但他只是微微一笑,烦恼随即抛于脑后。他写诗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似乎这一切的荣华或是落魄与他毫不相关。面对舟客的发难,他毫不在意,甚至还劝慰客人不要在意时光的流逝。雨天,他"何妨吟啸且徐行";晴天,他"煮芹烧笋饷春耕"。他不是隐士,却如同隐士般超脱出物质的拘束,漫游于精神的海洋。

苏轼有思想。在最凄苦的日子,他仍然在不断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思索着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颗闪亮的星在神州大地上升起,我们看到了"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看到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看到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最大的成就,也莫过于此。

然而,这位爱笑、豁达、有思想的天才却因为各种打击早生了华发,在归京的途中因病逝世。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没有太白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也没有杜少陵忧国忧民的沉郁悲壮。他不曾遭遇战乱,不曾眼见山河破碎,却因政治上的排挤郁郁终身。文学家、史学家不曾封给他"诗仙""诗圣"的名号,他也不曾像王安石一样权倾朝野。功不成名不就,这是读书人最大的悲哀。

但是,这些在苏轼眼里,都是过眼云烟。他只是轻轻端起茶盏,"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5

虽则现在的电子书既方便携带又便宜、书本之多可谓任选不恼,我仍然固执地钟情于纸质书籍,就为手中的一缕墨香。当然,也是为了读到精妙之处可以在书本夹缝中写上当时的随想。看电子书则没有了这种趣味,如同隔靴搔痒,难以尽兴。

我是去年八月份买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真是一本好书。这本书我读得很慢,因为要查很多资料。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不了解的典故或人物要问度娘,都不记得用多长时间才看完。今年7月初我和永泽去美国游学观光,这本书是带着的。可是永泽读不下去,我知道不怪他,这是一本需要喝着香茶,静心阅读的书。

回国以后的某一天早晨,永泽在背诵暑假作业中的古诗文。读到《记承天寺夜游》时,我顺势翻出《苏东坡传》中记载苏轼写下这篇散文名作的一段文字。苏轼夜不成寐,因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共赏如水月色,心境无比宁静欣悦。永泽专注地看,一页页地翻,突然他哈哈大笑!我知道,他已经喜欢上它啦!之后,我们母子轮流阅读。经常因为看到有趣的地方我们会相邀共赏。要么哈哈大笑,击掌叫好!要么摇头晃脑,感叹一番!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在林语堂看来,这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又是一个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一个元气淋漓富有生机、多才多艺多姿多彩的人!

跟随《苏东坡传》,我们看到一个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心怀天下、品格高尚;天真淳朴、洒脱爽朗的可爱可敬的旷古奇才。也看到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饮酒成癖的美食家;一只处于政坛风暴中的海燕;一个庸妄官僚的仇敌、保民抗暴的勇士!一个具有伟大人格魅力无边的至情至性之人。

苏轼确有奇才,文章写得实在漂亮。宋神宗用膳的时候举箸不下,臣仆们便知道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在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他拟了约八百道圣旨,每道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典,富有例证譬喻。苏东坡信手拈来,轻松完成,毫不费力。苏东坡去世后,一洪姓人士接他的职位,此人对自己的文才自视甚高,他问当年伺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看到此处不仅令人抚掌大笑。

苏轼一生为官,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关心国事,勤政爱民。他为杭州、广州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院,创监狱医生制度,严禁杀婴。在王安石变法后所留下的恶果遗患中,他只手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不惜与掣肘刁难的官场抗争。他毕生都在为老百姓的安乐奔走,不顾个人安危。苏东坡敬重朋友范镇,说他“虽不学佛而达佛理”。苏东坡不也如此,践行善念而非空谈佛法。林语堂说“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令人敬重钦佩!

苏轼性情疏阔、为人旷达,不谙俗务,待人接物远没有他的贤内助发妻王弗来得精明。每当苏轼与来访的客人谈话之时,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有一次王弗在客人走后,就跟丈夫说这是个投机取巧之人,你干嘛浪费口舌跟他讲那么多话。苏轼说,哦,是吗?竟浑然不觉。真是一派天真烂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很傻很天真!

苏轼为最爱的人、事物可以写下最美的诗篇。他和弟弟苏辙书信往来,与好友诗词相和,无不美妙绝伦。他可以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他怀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他写诗词只为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得其乐。而这些有感而发、自然流露出来的诗文竟为他留下千古美名。

苏轼仕途坎坷、跌宕沉浮。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作为保守派重要代表人物的苏轼成为新党围攻的目标,遭遇人生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他虽然保住了性命,却被降职,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因为生性倔强,富有捷才,愤世嫉俗,又口直心快,尽管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还是屡遭贬降,甚至遭到逮捕,忍辱苟活。他的政治抱负在一次次贬降中受到打击。因此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时候,他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他寄情山水,邀月对饮,竹风诗韵,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他认为“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有意思的是,在他最失意的时候竟写出水准最高的好文章。在这期间,他贡献给天下人四篇绝世妙文: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我们上文提到的《记承天寺夜游》。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所写的词作。他在黄州开荒种地,把这块五十亩贫地取名为“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建“雪堂”,常在雪堂宴请宾客。与之并称“苏黄米蔡”的大书法家米芾就是在雪堂认识的苏东坡。此时的苏东坡无比惬意。他脱去长袍,摘下方巾,穿上短褂,跟普通农民没有两样。可以为孩子们打的井出了水、自家地里冒出针尖般小的绿苗而欢欣雀跃!孩童般率性本真,可爱极了。

他夜游赤壁,忽生怀古之感。他是如此喜爱月夜。常常与友人月夜漫步,人影在地,明月在天。或泛舟江上,饮酒赏月,小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闻箫动情,望月伤怀。这段时间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年少气盛,更多的是旷达超逸。每读至此,着实令人心生羡慕!

被爱妾王朝云嘲笑“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大学士还是个美食大家。他为后世贡献了一道著名美食:东坡肉。这是他在黄州的另一个研究成果。苏东坡喜爱饮酒,作画之前必需饮酒。不仅如此,他还酿酒。写总结,记录酿酒过程,《东坡酒经》便是学术论文。苏东坡还研究茶道。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对烹茶的水温还有研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实在是个很有趣、对生活无比热爱之人啊!

苏东坡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兼有博学高才,为人处事不拘泥俗套,他针砭时弊,亢言直论,不顾后果;他感受敏锐,随时随地歌唱美好。他嘲笑程颐迂腐不近人情;他结识一生至交高僧佛印,与其参禅论道,嬉笑怒骂,优哉游哉。苏东坡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东坡,“有李白旷逸超凡的气概,有杜甫执著坚守的忠义,还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情怀。”

说不完的苏东坡,品不完的《苏东坡传》。

永泽还没看完这本书,我没催他。与其追求形式上的看完,囫囵吞枣,我更愿意他了解苏东坡,喜爱苏东坡,感受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和艺术天才,品味他留给后世美妙绝伦的诗文字画。学习他的冲天朝气,潇洒神韵和洒脱不俗的胸襟。

苏东坡形容自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因此他过得很快乐,很自在。他光风霁月,如清风一阵,呼啸而来,拂尘而去。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6

论自古以来,有哪个多愁善感之人在被屡遭贬嫡之后,仍能豁达乐观?苏东坡做到了。而谁又能将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跃然纸上?林语堂做到了。而谁又能从一本书中真正读懂一个人?这便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做到的。

苏东坡的一生可谓辗转波折,这书若是由我来写,必将索然无味。虽有史册可供参考,可在细节的把握之上,林语堂先生可要比我好上一万倍。就拿苏东坡晚年在惠州盖房子的事来说,书中有:“他种了桔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枇杷树、几株桧树和栀子数。”我读至此,心中不由得感到钦佩。这等细节,史料焉能记载如此详细。由此看,林语堂先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添加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如此,这本书便骨肉俱全了。

书中一句甚好“人生如梦,一出戏演的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时才可以下断语。”苏东坡如同陶渊明那样,早年胸怀大志,想要兼济天下。只可惜陶渊明未曾有苏东坡那样宽广的胸襟,因而罢官隐居。苏东坡不然,他一面感叹世事无常,一面重新振作精神,因此从他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一点消极的情绪,反而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激励着后人,这便是苏东坡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地方。也是他被世人广为称赞的地方。

苏东坡的一生,波折之处就在于他屡遭贬官。他因不满于新政,而遭小人陷害。在他少有大志时,朝堂上皆为贤臣,而到了他被贬之时,忠良之臣大多不复存在了,于是读此书就形同于读北宋的兴亡史。这也在他的诗文上体现了出来

苏东坡比其他文人更乐观。在他最初的流放岁月,他谪居惠州,只是一个普通的国民,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去想着如何让别人过得更好。甚至他在之后被流放到更远的地方时,自己最后的钱也化作了别人的幸福。

苏东坡的诗词其微妙之境,难以捉摸,就如下面这句,“旅枕梦残,渐月华收敛”,其意境极其微妙。此诗是他由杭州到密州途中,怀念其弟子由时作的。如若译为现代文,大约如此:途中,枕席残梦,如水月光渐渐收敛。残梦,月华,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

《水调歌头》等名作,暂且不提。忽观这句“天浴血,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押韵,就不必再说,但就这一句铿锵有力,宛若大江东流。不仅气势磅礴,用词方面也极其到位。“明灭”“有无”两词生动传神,烘托了“天欲雪”的阴沉气氛,也暗示他百感交集的心境。于是用丝柔若奔来形容,我认为再好不过了。他的诗词往往暗含讽刺,《吴中田妇叹》就写出了赋税之沉重,灾情之严重,以及政府之腐败,官吏之残暴,饱含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苏东坡的诗词、文、书、画皆登峰造极。像东坡先生这样的全才不可不为之世所罕见。

最后我想用此书后记中的一段话来结尾,因为他评判的十分到位: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7

时间过的真快,又到周五,离下班还有半个小时,简单的写写吧。最近在读《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

一个星期的功夫,读了这本书的68%。我是一个很容易被别人的思想左右的人,在十分钟以前,我和作者是一样的,对苏东坡是十分崇拜,对王安石是十分讨厌的。但是最近的十分钟里我去豆瓣里看了一下这本书的评价,很多人的评价说作者写的过于片面,对喜欢的人无限推崇,对不喜欢的人无限贬低。现在想来作者确实有些偏颇。

首先这本书是林先生移民以后写的,写的是英文,我们看到的版本是英文翻译过来的。读起来难免会有点不舒服。另外,书中大量引用了史书中的原文,对于我这种没有太多文学功底的人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吃力。但是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对苏东坡的兴趣。如果有人想读《苏东坡传》的话,我提几条建议吧:

1,提前熟悉一下苏东坡在世的那段历史时期当政的皇帝,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的时间都是按皇帝的年号来计算的,比如说神宗元丰七年,还有什么英宗,哲宗之类的,看的我是眼花两乱。分不太清楚年份。还有就是书中大量的篇幅写了苏东坡周围的人,与其说是写的苏东坡传,不如说是写的那段时间的历史。

2,读的过程中做好百度的准备。或者提前学习一下古文,这样读起来就没那么吃力了,文中有太多太多的之乎者也,很多故事我都没有读到要义。当然,我这种不拘小节的人是没有去百度的。哈哈哈哈。

3,文中作者的主观色彩很严重,大家心里最好有个准备。大家都读过王安石的是诗词,在语文中知道他是大文学家,在历史中学过王安石变法,知道他位居宰相。但是在本书中,他是小人。基本上没有什么优点。而苏东坡基本上就是没有什么缺点,唯一的缺点就是性格太过豪放不羁,容易得罪人。但是在作者看来,认为这是历史中的一股清流,不认为是什么缺点。但是东坡居士真的没有缺点吗?我不清楚,但是但凡生而为人,就有缺点。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8

他即将到来情溶化为笔端流荡的华彩;

它用豁达大度凝炼成笔上飘荡的节奏;

它用痛苦压抑感成观念奔涌的章节;

苏轼是一杯绿茶。他将伴随我一生。苦味中隐藏着的清香洋溢着碧玉般的碧瓶,沁在心里的是,祝愿人长,千里共娄娟的祝福,每年肠断,也是明月夜,短松冈的追忆。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分配给一杯茶,被放置到满月。淡的思念,淡淡的忧伤不用言语,沉寂便是全部。

苏轼是一江碧海,他将伴我一生。掩盖不了心里的孤寂,倾吐不绝高处不胜寒的沧桑。是拣尽寒枝不愿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在鬓发好几百之时,故友没有,来源于心里的孤寂。安葬,便是全部。

苏轼在它用文本手工编织的美好中畅游,在它用诗沉积的象牙之塔中放肆。蜉蝣天地之间放浪形骸外是他所有想念的凝结点,是里程数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望苏轼,我无奈。由于我已经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韵事。读文章苏诗,品味苏诗,终于明白,一切的痛苦只是过去的云烟,既不风吹雨也不清。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要我平平淡淡;

苏轼似水,伴我一生要我平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不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