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07读后感

请欣赏故事新编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事新编读后感 篇1

暑假老师要我们读一本中国神话故事,爸爸向我推荐了一本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爸爸说有点难,我正想挑战一下,就认真地读了起来。

书中一共有八个故事。《补天》讲的是女娲造人和炼石补天的故事;《奔月》讲的是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理水》讲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铸剑》讲的是眉间尺和黑色人杀死国王报仇的故事;《非攻》讲的是墨子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故事……

书中的人物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最有意思的是《起死》这一篇,讲的是庄子让一个人起死回生的故事。这一天庄子正要去见楚王,在一片荒草地上发现了一个髑髅。庄子正无聊,就请司命大神让他起死回生,司命大神就让这髑髅复活,跳出来了一个一丝不挂的乡下汉子。哪知道这个汉子一上来就找庄子要他的衣服,庄子好不容易问明白了,他是商纣王时候的人,他哪里相信,只是不停的向庄子要他的衣服。庄子就跟他讲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的道理。汉子哪里听得进去,大怒要揍死庄子。庄子慌忙摸出警笛狂吹。赶来的巡士帮他,才好不容易脱了身。

庄子是个大哲学家,如果只会讲大道理,不切实际,遇到一个不讲理的乡下汉子,也只能落荒而逃。

《故事新编》里的故事篇篇都既有趣又有意思。我的这次挑战收获真不少呀

故事新编读后感 篇2

《铸剑》是鲁迅先生《故事新编》里的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取材于古代传说故事《干将莫邪》。《干将莫邪》的故事,我早在初中课本就已读过,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光是它的故事情节,更是它的艺术手法和它反映的思想内容。这次读鲁迅先生的《铸剑》,故事内容与主线与《干将莫邪》基本一致,但是《铸剑》作为新编故事,可谓毫不逊色于原著,鲁迅先生独特的黑色幽默风格,让《铸剑》有了新的灵魂。

《铸剑》讲述了一个叫眉尺间的少年,在其将满16岁的夜里,他的母亲讲述了他的父亲,一个著名的铸剑师,为大王铸了两把宝剑,却被残忍杀害的事。他第二日便携着另一把青剑出门寻大王报仇了。一个名叫宴之敖者的黑衣人说愿意帮他报仇,只要眉尺间将人头与剑都给他。眉尺间答应了,黑衣人唱着奇怪的歌向王城出发了。大王宣召见宴之敖者,让他表演把戏。宴之敖者欺骗大王,让他到烧沸了水的金鼎旁观看人头儿在金鼎底部跳团圆舞,趁机砍下了大王的头,最后也砍下了自己的头。最后,宫里的人因无法分辨出大王的头,便将三个头一同礼葬了。《铸剑》与《干将莫邪》在故事情节与人物中的设定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干将莫邪的故事,并没有完全还原,而是由眉尺间的母亲口述的。第二,干将莫邪中主要强调其儿子为父复仇,《铸剑》中一个叫宴之敖者的人成了一号主角,眉尺间成了二号主角。第三,《铸剑》中的黑衣人显得十分怪异,气质中透露出一股严峻寒冷的气息,却不但不图报酬,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这些不同,融入和鲁迅先生对作品的独特见解与风格,使它也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铸剑》虽说只是一篇对古神魔小说的新编小说,但是它所代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将故事情节说清楚就可以明白的,因为它的作者是鲁迅先生。说起鲁迅先生,其实我们大家都对他十分熟悉。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鲁迅先生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学最优秀的继承者,穿越时空隧道,他与中国古代的众多文人达成了文学上的沟通和心灵上的共鸣。正如这篇古神魔小说《铸剑》,体现出的向邪恶势力宣战的复仇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得到了继承和转化,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复仇是他对绝望的原动力。

《铸剑》的故事情节是以复仇为主题的,鲁迅先生对这个“仇”阐发出新的而又深广的含义。他从个人的复仇升华到自觉地为普天下千百万被侮辱、受迫害的人民群众向反动统治阶级反抗战斗的重大主题。由此可见,《铸剑》的思想深度是古神魔小说所无法比拟的。其次,《铸剑》的魅力还在于它新鲜、含蓄、简洁和凝练的语言风格。小说语言新颖独特,接近人民大众的口语,利用古代的情感表达现代的感情。鲁迅先生用高昂、鲜明的色调和奇幻的神话色彩塑造和歌颂了英雄人物,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大大升华了原本的小说,表现出了当时的现实社会,发挥其战斗作用。

说起《铸剑》,又不得不说到这篇新编小说中的黑衣人宴之敖者,不同于《干将莫邪》,《铸剑》中,他不仅成为了一号主角,他所代表的意义也得到了升华和拓展。若不是他的鼎力相助,光靠眉间尺一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复仇使命的。在宴之敖者的身上,寄托着弱者的'无限期望,无疑是人民正义和力量的化身。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其热忱酣畅的刻画,目的显然在此。正如那一段:“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要咬下来。王忍不叫一声‘阿唷’,将嘴一张,眉间尺的头就乘机挣脱了,一转脸将王的下巴下死劲咬住,他们不但都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于是他们就如……”很显然,鲁迅先生这样描写,表明了自己鲜明的创作倾向。他对这一复仇故事是作正面评价的,宴之敖者对残暴的国王的仇恨,既是鲁迅先生代表的人民群众对现实的军阀们刻骨的仇恨,不光是为了狭义和同情,是为民众报仇,为无辜死去的爱国学生报仇,更为民族报仇。

《铸剑》,融入了鲁迅先生在长期的战斗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的丰富经验,故事虽然是同一个故事,但在人物塑造、创作方法、表达方式和主题思想的表达等方面都有着推陈出新的创造,给我们很深的启示。从历史镜子照见现实,甚至插入现实的场面。在鲁迅先生所歌颂的古人中,我们看见他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

故事新编读后感 篇3

对胃口的还是对胃口,搁下好久再次重逢还是一样惊喜、赞叹、沉醉,我真心觉得鲁迅是个天才啊。

补天,奔月,铸剑,采薇,非攻,起死,出关,故事翻出新花样来,而且有趣到飞起。他的有趣是不动声色,从人想不到的地方来。比如补天里女娲对着自己创造出来、却在自己面前说些文绉绉的话时惊呼:“什么?”十分诧异;又比如说眉间尺玩弄老鼠,一会儿同情一会儿狠心,最后看到她一脚踏死老鼠时,简直忍俊不禁。立意就能新奇到这种程度。

我总觉得鲁迅是天才,是和杜甫一样,因为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类的形象而显得沉痛不显出天才的飘逸了。然而最有趣的就是从这一类忧国忧民中看出浪漫主义和诗意了。就比如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虽然后面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但也应看到,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之前有这样写景的绝妙好句。忧国忧民的感情不能抹杀文章憎命达的.技巧。颓败线的颤动,这也是生活,死,过客,我实在是找不到比这更鲜艳更浪漫更有力的散文了。“青溜溜的一条冰”,“面目皆有黑色的青衣人”,找不出更形象的描述。“两支箭在空中相遇,撇成一个人字形”,“王头又狡猾……”,找不到更具想象力的画面。“伊大约是十分诧异了,问‘什么?’”,“我的斤半红糖,两斤南枣,想不出更有趣更耐人寻味的笑点。”我真是叹服叹服叹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看完《故事新编》,即使我是他的敌人,估计也忍不住地要说:“鲁迅这个人,有意思。”当然我还不够格做他的敌人,因为我要是他的敌人的话分分钟就被他的犀利他的睿智他的洞察一切……秒杀了……

作为一个八卦的人,看了他的很多文章,扒过很多生平事迹,而找不出令我讨厌的黑点的作者,他几乎算是唯一一个了。

有用数第一的那个评论里,说到鲁迅小时候曾为分房的事情苦恼;想到《孤独者》里,魏连殳也是被逼着签字按手印;而魏连殳的外形是“矮,瘦,脸上一团青黑。”《铸剑》里的青衣人也是“眉目都是黑的”,而鲁迅朋友对鲁迅形象的描述是“总之是一团黑气”,这里面大概有什么联系吧。

故事新编读后感 篇4

《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载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

这些故事里面,我最感兴趣的一篇是《铸剑》。故事讲的.是一个叫眉间尺的人,当时的皇上给了他父亲一块铁,那种铁很不一般。因为当时他的父亲是最好的铸剑师,所以皇上叫他来做剑。

眉间尺的父亲用自己的汗水,经过多年才把剑做出来。一共有两把剑:一把是雄剑。一把是雌剑。而他的父亲拿着雌剑给皇上,他知道如果交给了皇上必定会把他杀死,因为这样皇上就没人能再造一把一模一样厉害的剑了。

当天他的父亲走了,走之前父亲告诉眉间尺,你要拿这把青剑来给我报仇。他父亲说的这把青剑就是雄剑。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这个事情,就准备去报仇。

在途中他遇到了一个人,那个人说你是打不过皇上的,我有一个办法可以帮你报仇,但是有两样东西必须要,那就是你的头和青剑。

他信任了这个人,就把自己的头和青剑给了他。之后那个人把头给皇上看还说他要用煮尸,皇上同了。

第二天,那个人就把眉间尺的头丢进去煮后,又叫皇上来看。在看的时候,那个人趁皇上不注意把皇上的头也砍到了锅里。眉间尺和楚王两颗头在鼎中进行殊死搏斗。

眉间尺年幼,不是楚王对手,被楚王的头咬住不放。晏之敖见状,拔剑自刎,头颅掉入鼎中,加入战局,终于把楚王头咬得无声无息。

三个头都煮成了白骨,无法分出彼此,楚国王公大臣出于无奈,只好将三个头颅均以王礼分而葬之。这就是三王冢的来历。

故事新编读后感 篇5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文集之一,因为我非常想了解鲁迅关于侠义类、传奇类小说的写作,所以买了这个集子。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黄牛皮纸的封面,加上内部厚重犹如版画的插图,让人有一种厚重的感觉,的确这也反映出作者的心思,和小说的意境。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铸剑》,其他的诸如《出关》、《非攻》和《起死》类,整个故事的主干基本上古代文字记载的现代翻译本,然后又强行加入一些和民国时代相关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讽今,不在小说本身,所以我觉得立意一般。还有就是《补天》、《本月》《采薇》类小说,因为依据的古文本就描述简单,所以小说中大部分是鲁迅构思和扩展的,当然整个内容仍然是借古讽今,不过文章的内容和想表达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觉的还行。但是《铸剑》不同,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整个小说虽然也一半出于历史文章的记载,另外一半是作者的构思,不过因为其中没有夹杂多少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折射,所以整个小说还是比较丰满的`,比之其他的小说,在文学意味上强了许多,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

其实鲁迅对于小说大部分寄予的是对于现实嘲讽的厚望,所以我觉得莫过于用当时社会的事情去描写才更加妥当,比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等,既是当时的故事,又是架空的讽刺故事,比之借古讽今,让人除去了一种猜测,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对应现代的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讽刺,哪些是历史,除去这一层隔膜之后,顿时就清楚了,讽刺的归讽刺,历史的归历史。

不过我也不指责鲁迅,毕竟当时的民国是一个“因语获罪”的时代,文革也是一个,所以采用隐喻、借古讽今,都是保护自己也攻击敌人的好招数。

现在再来谈一谈《铸剑》本身的问题。

首先是情节的构思,本身这个情节就挺奇怪了,一个为了大王尽力的工匠反被杀,遗腹子性格软弱却想报仇,一个不明身份的男人突然出现,借脑袋和剑帮助少年报仇,砍掉的脑袋还会唱歌,呜呼,这是什么诡异的情节?所以这个情节鲁迅本身就不需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扩展,因为这个本身已经是很奇怪了。本来情节如果很奇怪的话,会削弱小说本身的现实含义,但是对于本就是一个荒唐的妄想——一个少年想杀了大王,这本就是荒唐的事情,也许荒唐的情节反而能够衬托出故事本身的编造,是为了复仇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衬出现实的残酷。

小说的描写,我觉得非常的好,平实有力,栩栩如生。在语言方面,就显得生硬,接近口号性,而且作者故意将许多语言变的有力,而变成命令的口吻:“什么什么去”,“什么什么的”。用简短的名词短语去说话,表现出义无返顾,决不妥协。不过这样的话,是普通人说的吗?好在小说本身就是虚妄的,所以这些语言还算是应景。但是读起来,晦涩满口。

最后是小说的主题:“复仇”,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传奇小说中,复仇题材的非常的多,不过大部分是私仇,没有基于社会、种族的,我觉得鲁迅作为一个在民国,受过民主教育的文学家,应该是将社会的主题加入小说中,不过没有,小说的原因依旧是复仇,结果也是对于王的吊丧,但是没有革命的兴起,和社会的震动,剩下的还是麻木。这是为什么?不知道。

这个小说如果作为文学小说来说,我觉得给八分,不过其文学意境和思想内容,也就是五分罢了。

故事新编读后感 篇6

读完故事新编,我感觉鲁迅是一个颇有幽默感的人,他吧一些神话与现实结合起来,变得更接近民众。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体现鲁迅幽默感的是奔月中,乌鸦的炸酱面,这一出现让我想起了喜洋洋与灰太狼中,当灰太狼抓不到杨时,灰太狼哄她的老婆,说抓了青蛙,做清蒸蛙肉吃,没抓到羊,于是平底锅就扔过来了,而奔月中乌鸦的炸酱面是后羿射不到猎物,只收获了一只乌鸦而得到的回应是自然是老婆嫦娥的不满。后羿是有柔情,稳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说是后羿看到侧卧在床上的嫦娥,看着自己媳妇如此漂亮的眼睛眉毛,后羿不忍心让媳妇受苦,心一横,明天远途跋涉找了无,读到这里,我感动于后羿的柔情,侠骨中充满柔情,真好,先不讨论结果怎样,单是这份爱,就很重。但现实有时很残酷的,最终嫦娥是离开了后羿,很令人惋惜的一个结局。曾经看过一个广告,广告的好像是韩国的矿泉水,男生追求理想的爱情,女生追求现实的爱情,最终来个男人在残酷的现实中没能在一起。我不清楚自己的爱情观怎样,追求理想的爱情还是现实的爱情。但我很清楚的是,爱情不是绝对的理想化,也不是绝对的现实化,真正的爱情需以理想的爱情心经营现实的爱情,以爱情头脑用爱情手脚营造美满家庭。

还有印象深刻的就是铸剑了,铸剑这一神话故事传说是第一次听说,读过之后我很是害怕,也说不说上是特别害怕,就是可以说印象很深吧。眉间尺是一个心太软的复仇者,为父报仇,却一次次地错时集汇,而一个突然冒出的人,暂时叫他怪人吧,怪人果断地替他作决定,故事的结局是三人都头落于沸水中,在沸水中的`那段描写挺让人佩服鲁迅的想象力的。

鲁迅肯定了解并收集了很多关于古代的神话故事,不然他不会运用这下神话故事如此自如。鲁迅曾建议民众看中国以外的书籍,现代人大多都曲解了,而我恰恰认为这只是由于那时那地那情况所决定的,并不能普及到今天,普及到全民。古代的东西鲁迅学精了,我们中文系的也要好好学。

故事新编读后感 篇7

若不是老师推荐我们去看《故事新编》,我还真不知道以笔为刀枪与旧社会抗争的鲁迅一向行文严肃,竟然会有如此有趣的作品。

《奔月》的男主人公后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大英雄,他射日的史绩至今被人传诵,他和嫦娥的爱情故事也是人间最美丽的传说,我们总相信英雄会被人永远记住,后羿和嫦娥虽然是悲剧二人应该相互思念,至死不渝。然而在鲁迅先生的《奔月》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英雄,不一样的嫦娥奔月。我们看到,当九个太阳被射落后,英雄并没有想象中的风光,他得到的是没有人崇拜,没有人关心。他的天生神力,它的精妙的箭法都没了用武之地。此时的他早已不是什么人人敬仰的天神,它只是一个拥有大庄园,拥有表面上的风光,而实际上为油盐酱醋而烦恼的普通人。如果他的从前还有留给他什么,那就是回忆,还有人们对于射日英雄的潜意识中的崇拜。但那崇拜是对天神的,不是对他的,人们早已忘记了天神的真正身份。我们的英雄不见了,因为我们不再需要这位英雄,那些他曾应以为傲的一切都没有了用处,有些甚至成了他现在生活的阻碍。他的箭是他寻求食物的工具而非英雄的象征,可是后来就连寻求食物的工具也变得勉强。他的弓太强,箭头太大,所以将麻雀射碎了;他的箭法太准,百发百中,以至于漫山遍野的飞禽走兽都被他打完了。我们的英雄迷茫了。

这样的后羿,让我想起了某些国家体育运动员。许多国家体育运动员都是红极一时的冠军,曾经他们不仅给自己带来的荣耀,也为国家增添了光芒,他们是普通民众口中的英雄。特别是体操运动员,他们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被送去进行体操训练,由于忙于训练,许多运动员都没有像普通孩子一样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所以他们的文化程度很低。十多二十几岁的时候,是他们体育事业最辉煌的时候,但是对于体操运动员来说,二十多岁已经算是老运动员而要选择退役了。由于我们国家对于运动员退役的保障还不是很完整,很多运动员退役后就等于失业了。有些运动员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普通的公司不可能录用他们,所以出现了前几年的“曾经的世界冠军,如今沦落为行窃小偷”的新闻事件。故事中的后羿,和这些运动员的经历,没啥不同。所以,我认为,我们要时刻跟进时代的脚步,我们在一生中,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学习新技能,这样不仅是为自己谋得生存的技能,更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灵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要老是沉沦于记忆,沉沦于过去的辉煌。即使你再拥有以前的金牌,即使你再拥有无敌的射箭技术,没有了比赛的场地,没有了漫天遍野的禽兽,你的金牌,你的箭术也就失去了光环或用武之地。

嫦娥偷吃了梳妆盒的仙丹奔了月,这形成了对后羿的背叛。上古神话里端庄美丽的倾城美人嫦娥,不复见她的孤傲清冷,而她自然也没有奔月后的'幽怨与无奈,我们眼里看到的,在这故事中,嫦娥成了现实的市井小民,她不满足的现实生活,只是一个喜欢抱怨、很世俗、一点也不温柔体贴、贪图享受的普通女人。故事中,我们很明显地领会到,没有物质为基础的爱情,最终还是抵不过面包。这则故事,不知道是鲁迅先生的个人想法,还是只是把这种社会现象以借喻的手法列举,让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究竟是爱情重要,还是面包重要,我想若这两者都能兼顾,那么幸福美满不在话下。

看完了这篇文章,其实我还不是很懂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编写这样的故事,是因为没素材可以写而发挥所谓的想象力吗?查了一些背景资料,才知道,先生还是以前那位先生,喜欢讲这话说那理。后羿被遗忘以后,或者说落寞之后,乃至遭到嫦娥的遗弃之后,他的复杂的精神状态。而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又与厦门时期的鲁迅的心境产生了某种应和。实际上作品中后羿与逢蒙的对话,还有嫦娥、使女的议论很多都直接呈现了鲁迅当时所受到的攻击。因而鲁迅正是以这种“油滑”表达了对于现实与落寞的嘲弄。

小小的一篇故事,在人生观能给到我些许的启发,使我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