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小学三角形教案(精选11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角形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P91~92例2及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能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难 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3.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共同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出的?(演示推导过程)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二、互动新授
1.谈话:成为一名少先队员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佩带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如果要想知道它用多少面料,要怎样解决呢?(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追问: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猜测,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2.请每个小组拿出三角形学具,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每组都有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师提出操作要求: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并思考:能拼出什么图形?拼出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这里不让学生回答,而是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3.分小组操作,并利用下表做好记录。
我们是用两个( )三角形,拼成了一个( )。
原三角形的底等于拼成的( )形的( );原三角形的高等于拼成的( )形的( );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 )形的( )。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让学生边汇报边把转化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每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也可能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可以看作直角三角形的高),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就是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可以看作直角三角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还可以选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理,每一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4.小结: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追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呢?
教师可以通过任意一个三角形和与其不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纸板,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必须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再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5.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2(板书)。
6.教学教材第92页例2。
出示第92页例2:红领巾的底是lOOcm,高是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集体订正。
说一说都是怎样做的,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计算过程:
S=ah÷2
=100×33÷2
=1650(cm2)
7.让学生再说一说:为什么要除以2?
学生可能会回答:“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
三、巩固拓展
1.出示: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由学生独立解答,订正答案。
2.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一说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再计算。
(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找一找三角尺的底和高,使学生明白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一条直角边作底,另一条直角边就作高。如底是7.2cm,高是12.5cm。再进行计算。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
2.要求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3.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五、作业: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1、2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例2
S=ah÷2
=100×33÷2
=1650(cm2)
小学三角形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能正确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拼图以及三角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等活动,来感知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认识和熟悉生活中的全等图形,认识生活和数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在通过观察、实际操作来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教学难点
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难点突破
通过拼图、对三角形进行平移、旋转、翻折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全等三角形图形变换中的对应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
课前准备:
课件、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直观感知,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一些全等的图形的课件,让学生直观感知图片并寻找每组图片的特点。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全等形
我们给这样的图形起个名称----全等形。[板书:全等形]
教师让学生们想生活中还有那些图形是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及相关对应元素的定义
教师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两个能完全重合地三角形。定义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板书课题:12.1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表示
把三角形平移、翻折、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归纳:旋转前后的两个三角形,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它们依然全等。
以多媒体上的图形为例,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1)对应的顶点(三个)---重合的顶点
(2)对应边(三条)---重合的边
(3)对应角(三个)---重合的角
归纳:方法一---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方法二: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另外: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用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
抽学生表示图一、图二、三的全等三角形。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归纳: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4.小组活动合作升华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摆图形
小组合作完成位置不同的三角形,写出它们的对应边,对应角。强调其他小组学生说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注意倾听,能够分辨出对错来。
三、巩固练习
四、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习题,学生做巩固练习。
五、小结: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必做题课本33页习题第1题、2题.
选做题课本第34页第6题。
小学三角形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折叠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能力目标:进行操作、观察、分析、比较、交流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事实验证事物的能力,而不是用主观臆断事物的属性。
教学过程:
一、反馈作业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对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大家回家也做了探究型作业,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
2.师:刚才也有同学谈到其实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对称图形。老师说它们可以称为轴对称图形。
二、新课探究
1.师:你能不能把一个等腰
三角形折一折分成2个部分,使这2部分完全重合?
2.师:大家都可以这样做到,那么谁能指一指我们是沿着哪一条线对折才能使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吗?(学生指)
师:我们把这条能使图形对折
后重合的直线称为对称轴。(板书)我们通常用虚线来表示对称轴。(学生用虚线表示)
3.学生探究
师:你能不能用找到等腰三角形对称轴的方法来找一找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
(学生尝试)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找的?你找到几条?
(图形对折,是否完全重合)
3.小结: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而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却一条对称轴也没有。
三、探究作业
1.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也有对称轴,我请同学们回家去找一下,用剪刀和纸把它剪出来,看谁剪得最多。
2.想不出的同学可以问问现在5年级的同学,他们会给你们帮助的。
人教版数学四下:《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已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探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即剪、移、转、拼等),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如此安排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不仅巩固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初步形成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仍放在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上。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回顾上几节课的内容: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容易将转化的方法迁移到这节课来。
二、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有多种方法,比如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接成一个平形四边形,从一个梯形的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还有从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平行四边形等到。我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汇报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梯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来推导的思想,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与初步的假设、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能力。
三、在练习中巩固提高
本节课的练习既有直接运用公式计算的简单运用,又有等积变形的思考,还有计算垒成梯形的圆木的根数。对于计算圆木的根数,有些学生是层层计算解决,有些学生把这堆圆木的横截面转化成一个梯形,运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解决,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运用梯形面积来计算的方便性。
小学三角形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八册第85页例5及“做一做”和练习十四的第9、10、12题。
【课程标准】: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学生有以前认识角、用量角器量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以及三角形的分类的基础,学生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很多孩子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另外,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图形能描述出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的含义。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猜测和计算能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过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同时发展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评价任务设计】:
1、利用孩子已有经验,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以及学生的直观观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的含义。达成目标1。
2、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游戏的形式学生通过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通过计算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达成目标2。
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折一折、拼一拼和摆一摆的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并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达成目标3。
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通过“做一做”和习题第9、10、12题达成目标4和目标3。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2、一个平角是多少度?1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两个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及内角和
(播放课件)在图形王国中,有一天,三角形家族里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钝角三角形大声叫着:“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也不示弱:“你虽然有一个钝角,可其它两个角都很小。但是我的三个角都不是很小。我的内角和比你大”。直角三角形说:“别争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
师:动画片看完了,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
多媒体展示:三条线段在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闪烁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内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板书:内角),这三个内角的度数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
(达成目标1: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和孩子已有的经验,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三角形的内角及内角和达成目标1。多媒体创设的情景也为目标二打好铺垫)
(二)、引导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在课件展示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对话中,你赞同谁的观点?
预设:学生回答直角三角形。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生:我是想三角板上三个角的度数是90度、45度、45度加起来是180度,90度、60度、30度加起来也是180度。
(达成目标2:激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猜三角形的内角和而不是盲目猜,激起学生的疑问和好奇心,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通过计算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三)、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1.确定研究范围
师: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应该包括所有的三角形?只研究这一个行不行?(不行)那就随便画,挨个研究吧。(学生反对)那该怎样去验证呢?请你们想个办法吧!
师:分类验证是科学验证的一种好方法,下面我们就用分类验证的方法来验证一下,看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
2.操作验证
教师让每个学习小组拿出课前制作的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先找到三个内角,在每个内角标上序号1、2、3。然后请任意用一个三角形,想办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如果有困难,可以启用老师提供的“智慧锦囊”或者寻求同学的帮助。
智慧锦囊:
(1)要知道三个内角的和,只要知道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就可以了,你觉得哪个工具可以测出角的度数?试一试。
(2)180°的角是个特殊的角,它是个什么角?你能想办法将这三个内角转化成这样的角吗?
3.汇报交流
师:谁来汇报你的验证结果?
(1)测算法
师小结:用量的方法验证既然有误差、不准,结论就难以让人信服,那有没有办法更好地验证我们的猜测呢?谁还有别的方法?
(2)剪拼法
(3)折拼法
师小结:用拼和折的方法都能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成一个平角,从而借助我们学过的平角知识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确实是180°,你们真会动脑筋!
(4)推算法
①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因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所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课件演示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已经证明了是180°,现在我们只要能证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就可以了。
课件演示
②一个锐角三角形,从顶点往下画一条垂线,将三角形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因为我们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度数和就是360°,减去两个直角的和180°,就是要证明的三角形内角和,肯定是180°。
4.总结提炼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通过“量——拼——折——推”的方法分类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度?
现在可以下结论了吗?
(板书: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师:那在“三角形的争吵中”谁是对的?
(达成目标3。此环节让学生通过“量——拼——折——推”的方法分类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此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解决问题
1、看图,求出未知角的度数。
2、书本85页“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数。
(达成目标3和目标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通过“做一做”达成目标3和目标4.)
三、目标达成检测方案:
1、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2、埃及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的埃及古王朝时期,它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物,外形像中文“金”字,故名“金字塔”。金字塔大小、高矮各异,外表有四个侧面,每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人们量得这个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64度。
四、课堂小结,提升认识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我们是怎样得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结论的?
师:是啊,今天咱们不但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验证方法。咱们从猜想出发,经过验证(用量、拼、折、推等)得到了结论并利用结论解决了一些问题。孩子们,其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了数学家的探究历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应用,勇于创新,做最棒的自己
小学三角形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用具: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新课: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仿练习
四作业
小学三角形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并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2、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培养对图形的兴趣和数学活动常规。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找相同形状1-17
2、ppt图形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游戏口吻引出三角形:有个图形宝宝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图形宝宝吗?
二、展开
1、趣味练习:找相同形状
采用游戏法引导幼儿在众物品中寻找三角形的物品。
(三角铁)
2、引导幼儿观察三种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3、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1)引导幼儿从图形筐中找出三角形,分别数出边、角的.数量,
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特征。
(2)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三角形像什么。
4、通过游戏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1)游戏“猜猜我是谁”?
组织幼儿根据图形渐渐露出部分猜测出图形,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2)ppt图形
幼儿从各种食物中找出三角形食物。(三明治,比萨。)
5、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活动室中那些物品像三角形。
三、活动延伸
教师小结后,请幼儿到生活环境中进一步寻找三角形的踪迹。
小学三角形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角形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角形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特性。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硬纸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三角板,作业纸等。
2、学生准备:学具小棒、彩色笔、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为了上好今天这节课,老师特意拍了一些漂亮的图片,考考你们,看你们能否发现你比较熟悉的图形?(课件播放:三角形的木梯、空调外机的支架和电视塔)
学生自由汇报。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生:红领巾、房梁、自行车、 交通标志牌、电视接收塔、高压线塔
师: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孩子!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很漂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三角形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老师带来几个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敢不敢挑战一下?(敢)
出示问题
1、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把各部分名称标在你画的三角形上。
2、判断:你认为下列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请用 标记
3、结合画三角形和判断三角形的过程,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要求: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
生1: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生2:图1、5、6、8都是三角形。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
刚才大家画了三角形也判断了三角形,现在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3)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你觉得他的说法对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说法不对,图二、图三都有三条边,但它们都不是三角形。
生2: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也不对,图3就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它不是三角形。
生3:我认为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理解围成的?
生:端点相连,围在一起。
师:图3算是围成吗?
生:不是,上面的.两个端点也要连在一起。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
大家的意思是说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都要相连?(是)
我们看: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连在一起,就像三条线段手拉手(围在一起)
的确,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三角形的意义解释一下为什么刚才没选的图形不是三角形。
学生用定义解释
小结:看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既要看它是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还要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在一起,也就是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是不是都相连
三、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
课件出示山羊和长颈鹿的别墅。
师:这时山羊和长颈鹿别墅。你知道哪个是山羊的家?哪个是长颈鹿的家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高的别墅是长颈鹿的,矮的别墅是山羊的。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指的是哪部分?请上来指一指。(学生上台比划三角形的高。)
师:(出示课件)老师这里有三幅图,那幅图把你心目中的高画下来了?
生:第(1)幅。
师:第二幅为什么不是?(第二幅是斜的,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那第三幅是垂直的呀?为什么也不是呢?(没有经过顶点)
2、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师:那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吗?
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
师边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边出示课件演示三角形高的画法。
板书:顶点、(画高,标直角符号)高、底。
3、动手画三角形的高。
在你画的三角形上确定一个顶点,再画出它的对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演示)
强调:其实画三角形的高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要注意的是代表高的这条线段要画成虚线段,别忘了标上直角符号。
师:为了方便表达,我们习惯用连续的三个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板书:给三角形标三个顶点标上A、B、C)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那么和A点相对应的底是哪条边?(BC)(课件同步演示)你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你画的三角形,在你的三角形中,你将哪个点定为顶点的?和它相对应的底是哪条边?(学生汇报)
师:想一想,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可以画一条高,三角形有几个顶点?(3个)那也就是说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板书:三条高)
刚才我们是从顶点A到和它相对应的底BC画出了三角形的一条高,现在我们将AC作为三角形的底来画一条高,你能找到AC这条底所对应的顶点吗?(B点)对,找到底边所对应的顶点,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了。
请你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每个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做一做)
学生画完后汇报的同时,师点击课件演示。强调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中当其中一条作为底边时,另一条就是高。
4、拓展画钝角三角形外的两条高。
学生试着画高,汇报的同时课件辅助演示画高的过程。
四、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1、联系生活,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师: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的知识。
课件出示练习十五第3题围篱笆图。
师:瞧!小兔和小猴分别在各自的菜地边围上篱笆,小兔围成的是长方形,小猴围成了三角形。
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拿出长方形框架。
师:谁想来拉一拉这个长方形的框架,你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
课件演示:如果我们在小兔的篱笆上轻轻一推,会出现什么情况?(篱笆会倒下去。)
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
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请一名学生上前演示。
师:其他同学也想体验一下吗?(学生兴趣高涨,想要动手试试。)拿出你们的学具小棒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动手感受一下。
师小结: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点击课件,小猴的篱笆上有个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
师: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小猴的篱笆更牢固了吗?
生:因为小猴的篱笆是三角形的,所以更牢固。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吗?
生: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
小结:(点击课件,物体中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等物体之所以制成三角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3、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练习十五第2题图片。
师: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看,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得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具体怎样做。
追问:为什么要在椅子的两条腿上斜斜地钉上一根木条?这样做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汇报后师小结:这样做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你还想了解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小学三角形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辨认出锐角、直角、钝角,并通过学生动手摆角,进一步体验角的特征,引出顶点与边,为学生对三角形的意义和三角形的分类等做好知识和思路方面的准备。
通过学生动手摆拼,体现三角形的形成,并通过演示,初步理解三角形意义的`内涵,即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放手给学生探索,有了角的经验,学生不难归纳出三角形的特征,有意识地与角进行对比,深化认识。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分为三层进行教学,先通过对电线杆、自行车图的观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四边形、五边形和三角形木框的实验,总结出三角形的特性,即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特性来解释上图实例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课后练习实地操作,更深层次地体会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数学源于生活。
小学三角形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木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不条、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学交警指挥交通车时的各种动作姿势。
2.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刚才所观察交警的手与手、手与身躯构成的角。
3.指名学生将角的两边上取两点,再将两点连接起来得到第三条线段,并说出是一个什么图形?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后,你想探索三角形的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板书:意义、特征、特性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学生用小棒任意摆出一个三角形。
教师出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图形:
(1)(2)(3)
学生讨论三个图形,是不是都是三角形?为什么?
刚才大家在判断上述三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时,都注意到三条线段,围成等这些重要条件(板书:三条段、围成),谁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练习
(1)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2)(3)(4)(5)
(二)探索三角形的特征
(1)虽然三角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谁能说说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分组讨论)
(2)小组指定代表说说讨论的结果。
板书: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三角形,让学生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4)学生指出三角板上的边、角、顶点。
(三)探索三角形的特性
多媒体出示电线杆、自行车、货柜架等实物图,让学生指出其中的三角形。
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分组讨论后,指定学生回答)
学生操作:用木条钉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用力拉、推,让学生观察,大家会发现什么?
这说明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稳定性)
举出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哪些部位是做成三角形的。
三、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三角形。
3.折一折:把一张纸对角对折,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再对角对折,又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呢?
4.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特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探讨了三角形的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意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特征: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特性:稳定性。
小学三角形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较多表现的是生活中找到的三角形及三角形的运用,如:船帆、三角形的地砖图案、北京故宫角楼、滑梯和埃及的金字塔等。通过学生观察和寻找周围的三角形,让他们发现生活中三角形的众多存在和作用,让学生能发现三角形的异同,比较不同形态的三角形给人不同的感受:尖头向上的三角形显得稳定、坚硬;倒立的三角形给人危险和锐利的感觉。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物体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并尝试用一种方法来表现生活中有趣的三角形物体。启发学生说说、猜猜、看看和画画,让学生找到三角形,了解三角形并巳。画画三角形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寻找、发现和观察生活中有趣的三角形物体,并发现它们的异同,体会不同三角形给人的不同感觉。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用画、剪、撕、帖、折等多种手法来表现生活中有趣的三角形物体。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和积极创造生活美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寻找、发现和观察三角形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能力。
采用不同的手法表现生活中有趣的三角形物体,并添加细节组成有趣的画面进一步来美化生活。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三角形生活用品或图片、三角形的作业纸、绳子。
学生准备:准备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A.导入
a.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三角形是什么样的吗?
b.出示三角形的纸片,教师补充三角形的特征。
c.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生活中有趣的三角形物体,并且把它们表现出来。
B.新授
启发学生了解、寻找、观察三角形:
a.教师出示不同三角形形态的'图片,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三角形。
和大师一起画三角形:米罗、毕加索。他们两个都是大画家。
b.为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教师带领他们来到操场开展活动:请学生们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或和其他同学合作表现出不同形态的三角形,由此感受不同三角形给人产生的不同感觉。
c.在学校中、教室中寻找有趣的三角形:红领巾、三角尺…
d.欣赏课本中古今中外典型的三角形物体:建筑、玩具、设施等。让学生们更进一步地发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作用,从而产生表现三角形物体的欲望。
猜猜看:滑梯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物体,尝试用多种手法来表现有趣的三角形物体。
a.出示三角形物体,尝试用多种手法来表现有趣的三角形物体。
b.教师示范:在实物投影仪上画三角形。讨论:你们还有什么手法来表现三角形的物体呢?激发学生表现的兴趣。
c.出示图片:用多种手法表现的有趣的三角形物体:色彩画、剪贴画、线条画等。
d.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什么有趣的三角形物体。
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们在三角形的作业纸上制作:剪贴或绘画等。
C.
小组合作,把三角形的作业“串”在绳上作彩旗,既展示作业又装饰教室。
小学三角形教案 篇11
教学背景: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并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获得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增强信心。
教学课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和》。
教材分析:
教材的小标题为“探索与发现”,说明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并发现有关三角形内角和性质。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习。随后教材中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情境,导入了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内角和”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学中安排了3个活动,通过这3个活动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已经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数学活动体验,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经过不断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教学方法:
渗透猜想——验证——结论——应用——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2、能力目标:通过渗透猜想--验证--结论--运用—拓展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是探索性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探索与发现(一)。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的特点。哪位同学能说说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呢?
生回答。(互相补充)
师:老师这里有个三角形,谁愿意上来指出三角形的`三个角?(课件出示)
师:这三个角,是三角形的内角,三个内角的和,就是三角形内角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有关的一些知识。
(课件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探究验证
师:下来同学们看一下对这三个不同三角形内角和的一些说法。(课件演示)我想问问同学们,他们的说法对吗?
学生各抒己见。
同学们,下来我们来研究、验证他们各自的说法。
验证一:测量(课件出示)
(1)测量,小组合作。(共同观察:一个学生测量,一个检验,一个记录,另一个学生报告结果。)
学生开始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教师选取其中几组记录单进行讲评。
(2)汇报结果(这些测量结果都在180度左右,但不是精确的180度)。
原因:
①有可能是我们在量三角形里有一些误差。
②我认为也可能是量角器出现误差了。
③或许量的时候是半度的,我们四舍五入为整数了,所以出现了误
差。
师:你们说的都有可能,但是,不管怎样,从我们的测量结果,是否能很好的说明上面3个三角形说法对与错呢?
生:不能。
师:那我们继续来验证。
验证二:撕拼。
(1)同学们取出三角形学具,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学生动手操作。(注意把三个角的顶点对在一起)
(2)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平角是多少度?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平角是180°。
说明三角形内角和刚好等于180°.(课件演示撕拼过程)
同学们,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呢?
验证三:折叠。
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叠在一起,如果能在一条线上,就可以说明它们的和是180度。
学生动手折叠,教师巡视,指名几个同学上来说一说折叠的结果。(课件展示)
师:折叠好的同学说一说。这样,是不是就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了?
生:是。(如果还有其他方法,希望同学们互相讨论,进行再一次验证)(课件展示)
师:现在,通过3种方法验证,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一样是180度,这样他们3个三角形也就没有可争执的了。那么,我们也该放松一下做些练习了。
三、解决问题
师:我们应用这个结论,来练习几个题目。(课件展示)
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