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桂花雨教案(精选1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桂花雨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溢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
考虑: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局部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身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同学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5、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桂花雨教案 篇2
课型:自主阅读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读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本课所讲的内容
2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想象课文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说说你对桂花的印象。
2 板书课题《桂花雨》,俺们学习这篇课文将对桂花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默读阅读提示,考虑:阅读提示对俺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 指人回答,明确:出示课件
4 分同桌轮读,评议
5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记述了童年时候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情)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 你喜欢哪几句话?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合作学习。
2 汇报交流:如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
3 出示课件:师范读。同学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下,俺可乐坏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俺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 默读课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怀念童年生活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
五作业
1 写一写童年的趣事。
2 画一幅表示童年生活的画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抱树 使劲摇 怀念家乡
满头满身 好香 怀念童年生活
桂花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在体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创作小诗,练习写作。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小诗创作。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小诗创作作业纸每人一份
一、谈话导入。
(课前欣赏桂花图片,吟诵描写桂花诗词)
1、刚才读了那么多的描写桂花的古诗,真让人回味无穷,这节课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著名作家琦君笔下的《桂花雨》。
2、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喜欢桂花的什么呢?(板书:桂花香、摇花乐)
3、是呀,作者喜欢桂花是因为桂花迷人的香味儿,它不与繁华斗艳,更是因为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和阵阵令人情牵梦绕的桂花雨。 “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同作者一起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感受“摇花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想从哪儿感受到作者那么地喜欢摇桂花,从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用波浪线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对于那些你感受较深的词语也可以圈圈点点,适当做些批注。
2、讨论交流(课件出示几个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讨论点:
a、“老是”“缠”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那么喜欢摇桂花,盼着摇桂花。
b、注意这句话后面的感叹号,体会作者心情的急切。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a、把握几个动词“帮着”“铺”“抱”“使劲地摇”
b、由这几个动词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呢?(说说表情和动作)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快乐、忙碌的景象读出来,读出那种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画面。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脖子里、身上,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音乐起)
b、学生漫谈各自的想象的情景与感受。
c、指导朗读。
(a)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b)现在我们大家就这样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现场作诗:摇啊摇摇落点点的金黄伸出手 接一片浓浓的香)
过渡: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兴奋快乐呢。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父母)
(4)指名读(出示课件,点击“洗净、撮”出现红色)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a、写母亲动作的词“洗净”“撮”说明什么
b、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课件单独出现父亲的诗)
c、摇桂花,摇出香,摇出乐,摇的花雨缤纷,摇的好梦连连。
过渡:摇桂花给我和我的家人带来了无穷的快乐,还有什么人也乐在其中呢? (5)指名读第4自然段,
a、 课件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再好的花儿都有谢的时候,为什么这里的桂花全年都香呢?看来不仅仅是指桂花本身的香了,那是什么的香呢?
引读:原来勤劳能干的家乡人在摇落桂花以后,全家动员,先
然后 ,再 。桂花晒干了就 。收藏好的桂花可以 ,可以 ,过年时还可以 。
b、说到这儿啊,老师又有了几句诗,你们想不想试试?
创意填空:
摇啊摇 摇啊摇
摇出 摇出
喝一口 尝一口
三、体悟“思乡情”
作者十二岁时就和母亲离开了老家,也离开了这给他带来童年快乐的.桂花树,每次作者从外地回家时,总要给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
1.[出示课件]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a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
b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思乡情)
C、故乡的桂花雨,是母亲珍爱的。现在让我们假设作者在外地打电话给母亲,他在电话里说:
(1)这里的水真甜,母亲会说——
(2)这里的人真好,母亲会说——
(3)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2、古诗词交流
a、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啊!哎,正如杜甫诗中说的那样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还知道其他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吗?
b、学生交流。
C、听了你们的朗诵,我更能体会到母亲那浓浓的思乡情了。让我们再来读读母亲的话吧。
d、我想当母亲想起家乡的桂花树,想起那勤劳纯朴的家乡人,一定会忍不住——热泪盈眶。说到这儿,我也忍不住想做一首小诗了,你想不想试试呢?
3、母亲对故乡充满了无限的怀念,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作者说——
(出示):“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耳边又会响起什么声音呢?
试着作小诗:
摇啊摇
摇出
哦
的童年时光
摇啊摇
摇出
哦
的故乡
四、评价结课。
今天我们跟着作者一同分享了芳香四溢的桂花雨,和他一起感受了童年的摇花乐,还因此作了一首不错的小诗呢!(展示全诗)
桂花雨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读着课题,浓郁的桂花香气便在鼻翼唇齿间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脑海眼前散开,引发了多少美好的遐想,读着课文,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怀念家乡的纯朴情感,留恋童年的纯真童趣,这些情感都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舒缓,在娓娓道来中透露出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情感,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和情趣熏陶。
【设计理念】
桂花是芳香的,桂花雨是美丽迷人的,而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更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虽然阵阵桂花已如雨般摇落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也已一去不复返,但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却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就让我们在作者回味摇花前的期盼,摇花时的快乐,摇花后的喜悦中,一起重温段美好的时光,体验那种美好的情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分清文章主次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或者回忆自己的儿时趣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上文,激发情感
学习了上课《梅花魂》,透过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唐诗宋词的喜爱,尤其是对一幅墨梅图的分外爱惜,以及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深深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下面,老师带来了王维的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里面也提到了梅花,它表现的又是怎样一种感情呢?
(出示诗歌)
学生自由吟诵诗歌,交流体会。
小结:
诗人漂泊他乡,通过心系家乡窗前的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在不少文章中,通过对某样事物的描写同样能传达人物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桂花雨》,聪明的同学们一定猜出了课文主要写的是──桂花,那它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结合所学课文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迁移学习方法,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并划出有关词句。
反馈交流:
1、“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2、“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3、“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4、“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从这些句子,体会到课文表现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精彩的课文是生活的缩写。对它的直接造访和叩问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学生直奔课文的思想情感,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三、赏析课文,领悟写法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相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理解全文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主要写了“摇花乐”这件事。
⑴ 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这句话说明桂花树样子很一般。)
“不开花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得仔细地从树丛里寻找那些细小的花。”(这句话描写了桂花树的叶子和花朵,表明桂花并不鲜艳,也不够明显。可是,就是这种普普通通的树,不显眼的小花,它的香气却“真是迷人”。)
⑵ 第二部分具体地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这一段文字写了四层内容:
① 桂花开放,母亲担心台风刮来。
② 桂花盛开,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的情景,可以形成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说话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爱恋。)
③ “我”帮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A、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B、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C、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D、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这些情景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如,学生可能有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还可以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④ 摇落的桂花有的可加在茶叶中泡茶,有的可用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在这一部分中,“我”对桂花的喜欢,母亲的担心,“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摇桂花时的欢乐,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比如,选择一两处作示范朗读,或者请学生范读,再作评议。
⑶ 第三部分描写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将它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相比较,再一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①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自由发言)
交流体会: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②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2、老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一篇好文章,如同一幅好画、一坛好酒,需要细品,才能品出它的美、它的味,它的情,才能真正的拍手称妙。师生共同品读、赏析、比较,想象,实现美文美读、美悟、美育。
四、感情读文,深化情感
五、句式练习,加深体会
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以便他们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扩散思维,激发情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难点的理解,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怀念童年 介绍故乡的桂花
回忆“摇花乐”的情景
思念故乡 再忆童年往事
桂花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难忘的事和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2、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回忆童年的事吗?是啊!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3、齐读课题。
4、师:这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文要求我们怎么学习?
5、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自学这篇课文。
6、师:老师已经把阅读提示细化了,请看阅读要求。(出示课件)
7、生:齐读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师: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主要写了我小时候在故乡摇桂花的乐趣。(主要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院子里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3、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三、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1、师:指名读。你喜欢哪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2、生: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师:为什么喜欢这段?这段描写了什么情景?
生:自由发言。
师:喜欢这段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适时表扬)
4、师:知道这篇文章为什么叫桂花雨了吗?
5、生:
6、师:想象一下摇桂花的情景。和我们平时看到的雨有什么不同?(老师追问)
7、生:自由发言。
8、师:同学们想象得真美。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9、生:自由发言。
10、师:大家说得真好!这篇课文通过写摇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的桂花有着多么深的感情。
四、拓展训练
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也一定有许多不能忘怀的有趣的事吧?
2、师:引导学生说说都有那些不能忘怀的有趣的事。
3、生:
4、师:大家有这么多不能忘怀的有趣的事,想不想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好!小组交流交流,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5、生:小组交流。(老师巡回参与小组交流)
6、生:全班交流。
7、师:总结发言。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一篇习作。题目:《童年趣事》
2、要求:
①写清楚时间、地点、事件的经过、有趣在什么地方。②不少于350字。
板书设计:喜欢桂花
桂花雨、怀念童年生活
摇花乐
桂花雨教案 篇6
8、岳阳楼记说课教案(第一课时)(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一、教学理念
1、倡导自主学习。
2、构建开放课堂。
3、尊重个性体验。
二、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高远。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体现其人格的魅力,仿佛一盏灯,至今仍给人以明示。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较好载体,也是适应新课改创建古文教学多样化的典范课例。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对于文学的欣赏不仅仅停留于感性体验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正是基于培养学生古文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文化品位、倡导个性分析的考虑,我选择了《岳阳楼记》这篇结构美、语言美、立意美的文章并设计了本节拓展性教学。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疑难点拔。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及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志趣。第三课时,归纳文言字词句。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情境导入: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
2、背景介绍
二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听录音朗读。要求:(1)准音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霏(fēi)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2)句读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
2学生齐读课文。
3分组合作学习。要求:(1)划出疑难语句;(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4师生互动解疑
5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板书
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三课堂小结
分组朗读2—5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品味优美的写景语句。
桂花雨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在体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创作小诗,练习写作。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小诗创作。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小诗创作作业纸每人一份
一、谈话导入。
(课前欣赏桂花图片,吟诵描写桂花诗词)
1、刚才读了那么多的描写桂花的古诗,真让人回味无穷,这节课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著名作家琦君笔下的《桂花雨》。
2、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喜欢桂花的什么呢?(板书:桂花香、摇花乐)
3、是呀,作者喜欢桂花是因为桂花迷人的香味儿,它不与繁华斗艳,更是因为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和阵阵令人情牵梦绕的桂花雨。 “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同作者一起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感受“摇花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想从哪儿感受到作者那么地喜欢摇桂花,从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用波浪线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对于那些你感受较深的词语也可以圈圈点点,适当做些批注。
2、讨论交流(课件出示几个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讨论点:
a、“老是”“缠”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那么喜欢摇桂花,盼着摇桂花。
b、注意这句话后面的感叹号,体会作者心情的急切。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a、把握几个动词“帮着”“铺”“抱”“使劲地摇”
b、由这几个动词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呢?(说说表情和动作)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快乐、忙碌的景象读出来,读出那种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画面。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脖子里、身上,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音乐起)
b、学生漫谈各自的想象的情景与感受。
c、指导朗读。
(a)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b)现在我们大家就这样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现场作诗:摇啊摇摇落点点的金黄伸出手 接一片浓浓的香)
过渡: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兴奋快乐呢。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父母)
(4)指名读(出示课件,点击“洗净、撮”出现红色)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a、写母亲动作的词“洗净”“撮”说明什么
b、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课件单独出现父亲的诗)
c、摇桂花,摇出香,摇出乐,摇的花雨缤纷,摇的好梦连连。
过渡:摇桂花给我和我的家人带来了无穷的快乐,还有什么人也乐在其中呢? (5)指名读第4自然段,
a、 课件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再好的花儿都有谢的时候,为什么这里的桂花全年都香呢?看来不仅仅是指桂花本身的香了,那是什么的香呢?
引读:原来勤劳能干的家乡人在摇落桂花以后,全家动员,先
然后 ,再 。桂花晒干了就 。收藏好的桂花可以 ,可以 ,过年时还可以 。
b、说到这儿啊,老师又有了几句诗,你们想不想试试?
创意填空:
摇啊摇 摇啊摇
摇出 摇出
喝一口 尝一口
三、体悟“思乡情”
作者十二岁时就和母亲离开了老家,也离开了这给他带来童年快乐的桂花树,每次作者从外地回家时,总要给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
1.[出示课件]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a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
b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思乡情)
C、故乡的桂花雨,是母亲珍爱的。现在让我们假设作者在外地打电话给母亲,他在电话里说:
(1)这里的水真甜,母亲会说——
(2)这里的人真好,母亲会说——
(3)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2、古诗词交流
a、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啊!哎,正如杜甫诗中说的那样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还知道其他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吗?
b、学生交流。
C、听了你们的朗诵,我更能体会到母亲那浓浓的思乡情了。让我们再来读读母亲的话吧。
d、我想当母亲想起家乡的桂花树,想起那勤劳纯朴的家乡人,一定会忍不住——热泪盈眶。说到这儿,我也忍不住想做一首小诗了,你想不想试试呢?
3、母亲对故乡充满了无限的怀念,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作者说——
(出示):“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耳边又会响起什么声音呢?
试着作小诗:
摇啊摇
摇出
哦
的童年时光
摇啊摇
摇出
哦
的故乡
四、评价结课。
今天我们跟着作者一同分享了芳香四溢的桂花雨,和他一起感受了童年的摇花乐,还因此作了一首不错的小诗呢!(展示全诗)
桂花雨教案 篇8
【教材简析】
读着课题,浓郁的桂花香气便在鼻翼唇齿间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脑海眼前散开,引发了多少美好的遐想,读着课文,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怀念家乡的纯朴情感,留恋童年的纯真童趣,这些情感都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舒缓,在娓娓道来中透露出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情感,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和情趣熏陶。
【设计理念】
桂花是芳香的,桂花雨是美丽迷人的,而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更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虽然阵阵桂花已如雨般摇落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也已一去不复返,但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却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就让我们在作者回味摇花前的期盼,摇花时的快乐,摇花后的喜悦中,一起重温段美好的时光,体验那种美好的情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分清文章主次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或者回忆自己的儿时趣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上文,激发情感
学习了上课《梅花魂》,透过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唐诗宋词的喜爱,尤其是对一幅墨梅图的分外爱惜,以及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深深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下面,老师带来了王维的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里面也提到了梅花,它表现的又是怎样一种感情呢?
(出示诗歌)
学生自由吟诵诗歌,交流体会。
小结:
诗人漂泊他乡,通过心系家乡窗前的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在不少文章中,通过对某样事物的描写同样能传达人物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桂花雨》,聪明的同学们一定猜出了课文主要写的是──桂花,那它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结合所学课文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迁移学习方法,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并划出有关词句。
反馈交流:
1、“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2、“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3、“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4、“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从这些句子,体会到课文表现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精彩的课文是生活的缩写。对它的直接造访和叩问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学生直奔课文的思想情感,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三、赏析课文,领悟写法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相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理解全文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主要写了“摇花乐”这件事。
⑴ 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这句话说明桂花树样子很一般。)
“不开花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得仔细地从树丛里寻找那些细小的花。”(这句话描写了桂花树的叶子和花朵,表明桂花并不鲜艳,也不够明显。可是,就是这种普普通通的树,不显眼的小花,它的香气却“真是迷人”。)
⑵ 第二部分具体地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这一段文字写了四层内容:
① 桂花开放,母亲担心台风刮来。
② 桂花盛开,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的情景,可以形成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说话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爱恋。)
③ “我”帮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A、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B、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C、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D、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这些情景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如,学生可能有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还可以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④ 摇落的桂花有的可加在茶叶中泡茶,有的可用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在这一部分中,“我”对桂花的喜欢,母亲的担心,“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摇桂花时的欢乐,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比如,选择一两处作示范朗读,或者请学生范读,再作评议。
⑶ 第三部分描写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将它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相比较,再一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①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自由发言)
交流体会: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②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2、老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一篇好文章,如同一幅好画、一坛好酒,需要细品,才能品出它的美、它的味,它的情,才能真正的拍手称妙。师生共同品读、赏析、比较,想象,实现美文美读、美悟、美育。
四、感情读文,深化情感
五、句式练习,加深体会
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以便他们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扩散思维,激发情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难点的理解,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怀念童年 介绍故乡的桂花
回忆“摇花乐”的情景
思念故乡 再忆童年往事
桂花雨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像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母亲的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对桂花的了解吧。
2、揭题:桂花对于本文的作者琦君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主要内容。
3、文中的`哪一段具体描写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呢?
三、自读自悟,体会“乐”
1、学生自学第5自然段,找出体现作者“乐”的词句。
2、交流:哪些词句体现了作者的“乐”?
3、看画面,想像情境,带着“乐”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4、桂花带给琦君的“乐”,又何止表现在“摇”呢?想想看,桂花还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乐趣?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桂花带来的其它乐趣。
5、汇报交流:闻花乐、送花乐和品花乐,结合指导朗读。
四、想像情境,感悟“思”。
1、琦君读中学后,搬到了杭州。杭州的桂花怎样呢?生找句子。
2、可母亲却说―――(引读)
3、母亲为什么这么说?你能想像出母亲当时的神情吗?指导朗读。
4、在母亲的眼中,杭州还有什么比不上家乡?
5、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像本文一表达了思乡之情的诗词或文章?
桂花雨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解乐悟情( 尝花乐 赠花乐 摇花乐)
1、故乡的桂花到底给母亲和童年的我带来了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个画面给我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在旁边做个记号。
我们记忆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是哪一幕??
(一)版块A:——【摇花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自由读读这些句子,你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2)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仿佛看到了树下那一张张满是笑意的脸,老汉笑了,老奶奶笑了,伙伴们笑了;不停地摇呀摇,我们还摇出了什么呢?
2、小结: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过渡:记忆中难忘的还有哪一幕?
(二)版块B:——【赠花乐】
从母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感情朗读
(2)小结:再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版块C:——【尝花乐】
过渡:摇花也乐,赠花也乐。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理解“浸”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个句子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你从浸中读到了什么?
——(沉浸、沉醉、陶醉)
指导读出“浸”的味道来——指读。
2、理解全年(琢磨“全年”)
全年是什么?(365天)(春夏秋冬)(4个季度)(12个月)
全年是一年四季呀,刚才我们说摇花、赠花都是在桂花盛开的——秋季,怎么会“浸全年”呢(指板书)?
生答后,过年了,村民们吃着带着桂花香的糕饼,浸在了桂花的香气中;新茶上市了我们喝着满溢着桂花香的茶水;浸在了桂花香气当中。
3、想象移情:
假如,你也生活在琦君的家乡,假如你也生活在这样浓香阵阵的桂花树下,你还会做哪些快乐的事情呢?
练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乐)
4、回归重点句情感朗读。
(1)我们深深地沉醉其中——谁又能说不是全年浸在其中呢?
(2)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出“浸”的味道来——齐读。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小结:第三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主题拓展一
在原文中琦君曾这样写到:——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学到这里,你觉得让琦君魂牵梦萦的还仅仅是桂花吗?
难怪她在课文中写到: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于是,她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你觉得在琦君心里的这“桂花雨”该是一场怎样的雨?
(五)主题拓展二
许多年过去了,在琦君她88岁高龄时,她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
临终前她还一再念叨: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五.结课谈话
建议大家课后去读读她的其他的怀乡思亲散文:《春酒》、《月光饼》、《水是故乡甜》、《杨梅》、《双 亲》、《母亲》、《第一次坐火车》……对她临终前的那句话——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板书设计: 闻花
桂 赠花 思
花 摇花 } 乐 乡
雨 尝花 情
桂花雨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箩、杭”;熟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学习这种感情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中句子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教学方法:
结合课件解读课文,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梅花魂》中,我们透过傲雪而立的梅花看到了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爱与眷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另一种花又寄托着怎样的情感。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我们来学习第7课——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理顺文意
让学生带问阅读,“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桂花雨’有什么寓意?”
请学生回答第一个问和第二个问。
桂花雨:文中是指摇桂花时落花纷纷,若雨一般。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家乡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三、词句解析,细品思乡情
1.“我”一开始就明说“我喜欢的是桂花”,为什么喜欢?——“桂花香气迷人”。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现桂花香的句子: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③“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第1、2句:两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第1句和第3句都说了“香飘十里”,但是,事实上,这个程度一样吗?
不一样。
2.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我们不妨再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那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样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显然,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
那,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说呢?“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3.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又”字。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也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四、总结
现在,同学们知道“桂花雨”的寓意了吗?
寓意:童年时期摇落的桂花雨,像是一笔笔珍贵的宝藏,让“我”久久难忘。那是童年回忆的重要载体,也承载着“我”和母亲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也正是因为难以回到那时,所以“桂花雨”才更加深刻地留在“我”的心中。
学完这一篇文章,有没有什么感触?同学们有什么难忘的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回忆自己童年经历的一些小故事,谈谈为什么难忘。)
桂花雨教案 篇12
【教材简析】
读着课题,浓郁的桂花香气便在鼻翼唇齿间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脑海眼前散开,引发了多少美好的遐想,读着课文,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怀念家乡的纯朴情感,留恋童年的纯真童趣,这些情感都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舒缓,在娓娓道来中透露出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情感,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和情趣熏陶。
【设计理念】
桂花是芳香的,桂花雨是美丽迷人的,而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更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虽然阵阵桂花已如雨般摇落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也已一去不复返,但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却是永远也抹不去的。就让我们在作者回味摇花前的期盼,摇花时的快乐,摇花后的喜悦中,一起重温段美好的时光,体验那种美好的情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分清文章主次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或者回忆自己的儿时趣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上文,激发情感
学习了上课《梅花魂》,透过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唐诗宋词的喜爱,尤其是对一幅墨梅图的分外爱惜,以及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深深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下面,老师带来了王维的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里面也提到了梅花,它表现的又是怎样一种感情呢?
(出示诗歌)
学生自由吟诵诗歌,交流体会。
小结:
诗人漂泊他乡,通过心系家乡窗前的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在不少文章中,通过对某样事物的描写同样能传达人物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桂花雨》,聪明的同学们一定猜出了课文主要写的是──桂花,那它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结合所学课文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迁移学习方法,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并划出有关词句。
反馈交流:
1、“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2、“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3、“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4、“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从这些句子,体会到课文表现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精彩的课文是生活的缩写。对它的直接造访和叩问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学生直奔课文的思想情感,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三、赏析课文,领悟写法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相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理解全文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主要写了“摇花乐”这件事。
⑴ 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这句话说明桂花树样子很一般。)
“不开花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得仔细地从树丛里寻找那些细小的花。”(这句话描写了桂花树的叶子和花朵,表明桂花并不鲜艳,也不够明显。可是,就是这种普普通通的树,不显眼的小花,它的香气却“真是迷人”。)
⑵ 第二部分具体地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这一段文字写了四层内容:
① 桂花开放,母亲担心台风刮来。
② 桂花盛开,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的情景,可以形成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说话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爱恋。)
③ “我”帮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A、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B、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C、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D、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这些情景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如,学生可能有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还可以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④ 摇落的桂花有的可加在茶叶中泡茶,有的可用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在这一部分中,“我”对桂花的喜欢,母亲的担心,“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摇桂花时的欢乐,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比如,选择一两处作示范朗读,或者请学生范读,再作评议。
⑶ 第三部分描写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将它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相比较,再一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①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自由发言)
交流体会: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②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2、老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一篇好文章,如同一幅好画、一坛好酒,需要细品,才能品出它的美、它的味,它的情,才能真正的拍手称妙。师生共同品读、赏析、比较,想象,实现美文美读、美悟、美育。
四、感情读文,深化情感
五、句式练习,加深体会
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以便他们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扩散思维,激发情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难点的理解,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怀念童年 介绍故乡的桂花
回忆“摇花乐”的情景
思念故乡 再忆童年往事
桂花雨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 .自学课文中的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
难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3,通过诵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练习朗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词语。
1,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经历过有趣的事吗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1,投影出示: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予以指导。
教师对学生提交的问题进行梳理,有些能交给学生自学或讨论的,放手让学生自学;有些要在下节课中解决的,可让学生在读中先自主体会。
教师可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读准字音。
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经历的趣事
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质疑
学生依据投影出示的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倡默读),思考问题,并在书上作标注。
读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2,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1)课题用"桂花雨"是因为摇桂花时,桂花纷纷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2)这篇课文主要回忆了小时候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
(3)汇报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4)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词语。
1,生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长句子。
2,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重在正音。
1,练习描红。
自由提问,产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业设计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探究解疑
三课堂总结
1,听写词语。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乐"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意思。
4,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听写词语
思考回答
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现"我"喜欢桂花的句子。
(第一自然段中介绍桂花的句子)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感情朗读课文
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思考:我为什么"乐"
感情朗读,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
("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感情朗读这一部分,加深理解感悟
讨论:这句话真的是说家乡的桂花特别香吗
(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课文中描述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良好的训练的目的。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
板书
设计
11,桂花雨
我喜欢的是桂花
摇花乐(言,行)怀念,热爱家乡
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新词。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路及主题。
2、“感悟式”教学流程,想方设法给学生学习、思考的凭借,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获得言语智慧的生长。
3、注重人文精神的教导,体会文章丰富的意蕴: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眷恋和热爱;对家乡人和年丰、四邻友好生活的热爱;对桂花质朴无华,默默奉献的赞美等,同时,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孩子们碰到好文章,学会感动;有收获的时候,学会分享等。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再现“摇桂花”的情景,感受“摇花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所说的那句话的真切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
2、了解桂花;
3、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文本,初闻桂花。
1、直接板书:桂花
问:你们知道桂花吗?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香)
2、有一位台湾女作家叫琦君,她笔下的桂花也是香气扑鼻的,请同学们赶紧打开课本,仔细、认真的读一读。注意文中的两个生字和部分新词,争取读准它们。并找一找这些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3、出示两个生字和部分新词,指名学生读一读。
二、整体感知,浸润花香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好的句子是要多读的,读着读着,就会有一些特别的字眼留在你的脑海里。现在请你们自由读读这个句子,是不是有一个特别的字眼跳入了你的脑海。
(2)“浸”本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为什么把“浸”字用在这儿呢?请你再读读句子,有什么发现?
(3)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觉?
(4)那就请同学再来读读,谁来陶醉一下。
2、过渡:是啊,桂花如此美,如此的香,但是,作者却没有把课题叫做桂花,而是桂花雨,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再次快速读课文,看看使作者最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
三、重点感悟,感受摇花乐
1、谁来说说,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什么?
2、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3、品读句子:“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1)好,现在你们就是童年的琦君,我就当“妈妈”,谁来缠缠我?
(2)你们这么缠想干什么呢?
(3)知道要提前摇桂花,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快乐、开心)
4、好,带着这样的心情,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1)指名,你在桂花树下摇得欢吗?你来喊一喊。
(2)你们想看看桂花落下的情景吗?
(3)好美的桂花雨啊,谁站起来感受感受。指名读整个句子。
(4)桂花树大,桂花又多,琦君一个人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5)此时此刻,你们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沐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们想到了什么?请拿着笔,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
(6)在学生的回答中生成朗读。能读出你的思念吗?能用朗读表达你的()情感吗?你能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读出来吗?你也试试吧……
(7)过渡:香飘十里的桂花,缤纷下落的桂花雨带给我太多的快乐了,我想这便是作者把课题称作“桂花雨”的真正原因了。(后来,作者离开故乡,到了杭州。从此,童年的摇花乐没有了,丰收的喜悦又那么遥远。一家人其乐融融摇桂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每次赏花回来,琦君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品味生活,感受乡愁
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说句实在话,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琦君院子里的桂花香?你能用文中的句子说明吗?
2、母亲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3、小结:桂花里有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4、结束语:同学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板书设计
7、桂花雨
香!乐情
课后小结:
桂花的香是作者一家人爱桂花的情感源头。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桂花的感情,才能为下文的摇桂花做好情感铺垫。所以我从引导学生体会桂花“香”入手,先让学生找到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在逐句知道学习“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等语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体会桂花的香,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从而很自然的就过渡到摇桂花的“乐”。
桂花雨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念,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
难点: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琦君,走进她的美丽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吧!
板书课题 7*桂花雨
二、 明确学习要求与方法
1指名读“阅读提示“。
2指名说。
三、 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 指名说。
四、 再读课文
1、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看看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画出有关的词句。
2、 有感情地将你找出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3、 重点品味摇花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桂花”对“我”不说是件大事?理解 “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自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
指名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
指名说说想象的情景。
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相机指导)
齐读。
五、 品读体会
1、 反复读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同桌讨论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指名说。
3、 联系整段课文,由“可是”体会到什么?
4、 浏览全文,找找理由说说,你认为家乡桂花香还是杭州桂花香?
5、 品读,体会家乡桂花的香。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哪个字突出地说明桂花的香气呢?
指名读,小组读。
6、 找出写杭州的桂花香的句子。
7、 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的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而母亲为什么还要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8、 指名说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 ,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了她全部的生活。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的什么可以替代它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9、 母亲的这种情感,这份情怀,无疑也感染了作者。体会“于是,我又想起了我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0、 小结。(板书 香 思乡浓)
六、 表达方式:叙事抒情。
七、 学生总结。(感情朗读)
八、布置作业
1、 把喜欢的句子,段落背诵,抄写下来。
2、 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可以学习这课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板书:
7*桂花雨
桂花香
思乡情
摇花乐
桂花雨教案 篇16
教学要求:
1.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的类似经历,想像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5.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6.带感情读课文,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桂花雨教案(精选9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桂花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桂花雨教案 篇17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桂花雨》教学与反思。
徒弟上《桂花雨》一课,试讲三次,加上她自己班共上了四次。其中的一个环节,让我不得其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是作者家乡的桂花。
作者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读到这里,老师问:“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孩子们非常肯定地回答:“杭州的桂花要香。因为书上说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说明它真的是香飘十里。而家乡的.桂花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说明他没有达到香飘十里。可见杭州的桂花要香。”
老师抓住时机,“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一切都非常顺畅,孩子明白了我们是用鼻子来闻的,而母亲是用情感用心来品味桂花的香味,怪不得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个环节非常成功,因此讨论时也不做修改。第二次试讲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当老师问,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有一个孩子大声说“是的”,老师让他说说想法,他说:“在母亲的心里,家乡的桂花就是要香,他们已经有了感情了。”
老师接着孩子的话说:“是呀,母亲是用感情来品味的,那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孩子依然肯定地说“是的”。
课后,我们讨论,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课上到这里似乎还没到这个程度。我们还是认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可以的,为孩子的理解呈现一个坡度,因为直接能理解的孩子毕竟不多。就是老师在抛出这个问题时又补充了一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事实上真如母亲说的那样吗?从课文中去找一找理由。”孩子的回答竟然还是那么的肯定。
既然这样,我们的设计一定有问题,否则怎么会两个班都是如出一辙呢?本想重新考虑这个环节,但徒弟对自己班似乎很有信心,认为她的班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结果她班的孩子也是如此。
我们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时,也在思考,文本中清晰地反映出杭州那一处小山上的桂花要香,为什么孩子的回答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很明显,孩子在揣靡老师,他想的是老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他该如何来迎合老师?
这不由得让我感叹,孩子,你想得太多了!
桂花雨教案 篇18
课型:
自主阅读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读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本课所讲的内容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想象课文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说说你对桂花的印象。
2、板书课题《桂花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将对桂花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默读阅读提示,思考: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3、指人回答,明确:出示课件
4、分同桌轮读,评议
5、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记述了童年时候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情)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你喜欢哪几句话?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合作学习。
2、汇报交流:如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
3、出示课件:师范读。学生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下,我可乐坏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默读课文,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怀念童年生活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
五作业。
1、写一写童年的趣事。
2、画一幅表现童年生活的画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抱树、使劲摇、怀念家乡
满头满身、好香、怀念童年生活
桂花雨教案 篇19
教学目的:
1、自学课文中的2个生字,积累词汇;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导入课题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桂花雨》。
(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自读提示,明确目标
轻声速度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向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目标?(学生小结)
点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体会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清顺序,明确内容。
(二)细读探究
1、自主读文,画出桂花给“我”带来快乐的句段,边读边在书中作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小组交流,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伴听,不懂的内容,同伴互助或做标记,集体交流。
3、代表汇报,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并恰当点拨。
学生汇报哪些内容,教师相应点击哪部分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用“读句子,想情景,谈感受”的`方法,重点交流以下内容: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偷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课件演示桂花树与梅花树的对比)
2、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得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体会馈赠的快乐,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实际谈感受。)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课件演示桂花香,课前泡一杯桂花茶,让学生闻一闻,尝一尝,体会桂花的香;感受“浸”字的恰到好处,同时进行夸张句的训练)
4、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摇花乐,这是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创设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乐。)
教师点击课件演示摇花乐的情景,把学生带进花香飘溢的桂花雨之中,体会课题的含义。
指导朗读,通过读让学生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了。
出示琦君父亲看见琦君摇花时的即兴诗: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指导朗读这首诗,通过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我”童年摇花的乐趣。
5、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体会母亲的话的含义,揭示主题——热爱家乡)
四、感情朗读,拓展升华
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了呀,同时,作者也把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童年的摇花了,体会浓浓的思乡情!
板书设计:
12桂花雨
摇花乐
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