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

笔构网

2025-09-07教案

请欣赏《平均数》(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数》 篇1

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要讲一段小猫钓鱼的故事。

一、小猫钓鱼认识平均数

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他们每人数了数自己的鱼,大虎钓到7条鱼,二虎也钓到6条鱼,只有小虎才钓到2条鱼,你能用圆形代替鱼,摆出他们钓鱼的条数吗?(竖排或横排摆都可以)

2、小虎一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了,于是小虎就拼命哭,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二虎突然说我有主意了,你知道二虎想出什么主意能让三个人一起去观看卡拉OK比赛呢?

3、怎样才能让每个人的鱼同样多呢?用圆片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三个人的鱼合到一起再平均分,每个人也可以得到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平均分。这种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吗?

方法二:大虎拿出两条鱼给小虎,二虎拿出1条鱼给小虎,这样每个人都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5条是大虎钓鱼的条数吗?是二虎和三虎钓鱼的条数吗?我们给他起个名字,5条就是大虎、二虎、小虎钓鱼的平均数,我们可以说他们平均每人钓了5条鱼。

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1、大虎、二虎、小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花花姐妹,原来她们也去钓鱼了,花花姐妹可是钓鱼的高手。大虎:“你们平均每个人钓了多少条鱼?”

2、这是花花姐妹钓鱼的条数,你估计一下花花姐妹平均每人大约钓到多少条鱼?

3、你能算出花花姐妹到底平均每人钓了多少条鱼呢?

三、歌唱比赛,理解平均数的必要性。

1、森领卡拉OK大赛就要开始了,许多小动物都赶着去观看比赛呢!

2、森林里好多鸟类都参加了比赛,最后的决赛是在黄鹂和百灵鸟之间进行的,让我们来看看决赛成绩。这是四位评委为黄鹂打出的分数,分别是96、85、90、93,当最后一位选手百灵鸟登台演出的时候,评委之一的猫先生因家中有急事由评委席退出,于是只剩下3位评委为百灵鸟打分,他的得分是93、89、94。 比赛结束了,组委会正在做最后的颁奖准备,

3、你知道谁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吗,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理由。

4、黄鹂是4位评委打出的分数,而百灵鸟是3位评委打出的分数,因为评委的人数不同,所以算总分是不公平的,这个时候只有算平均分才公平。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比赛是取平均分来决定比赛成绩的。

四、生活中灵活应用平均数

看完卡拉OK比赛,三位猫兄弟觉得天气太热,就派大虎到小熊冷饮店买冰糕。咦!小熊遇到什么难题了?(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雪糕呢?)

这是小熊冷饮店本周前三天卖出冰糕的情况,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

五、平均数的应用

看完卡拉OK比赛,虎虎三兄弟回到家里看电视,突然他们被一则招聘启示吸引住了,(读招聘启示)森领国王足球队可是森林里最好的足球队,作为狂热的足球爱好者,大虎、二虎和小虎当然都想加入森林国王足球队啦,这是三兄弟最近5个赛季的进球数,你认为他们当中谁更有可能被森林国王足球队选中?

《平均数》 篇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31

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知道求“平均数”的一个基本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3、知道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它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意义与方法,2、培养学生一定的估测能力,能对平均数的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3、培养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用途,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夹玻璃球的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老师这里有200个玻璃球,要平均分给我们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能分到几个玻璃球?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要用除法来做?

生:200÷5=40(个)平均分

2、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玩夹玻璃球的游戏,先听清游戏规则

(1、不能用手拿2、掉在桌上和地上的不算,时间:30秒钟。好,谁愿意来做裁判,帮大家看时间?我也加入一组玩。)

3、请小组长负责统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

按组汇报板书

【教学策略说明:从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是怎样的?

2、师:就请大家把自己这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算一算。

生:汇报各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

师:这些表示各个组平均每人夹玻璃球的个数叫作“平均数”,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

师:算出了平均数,现在可以比出夹玻璃球水平高低的名次了吗?

3、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公正的裁判,出示:

同学们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

年龄低年级组中年级组高年级组总分760588480人数865

师: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4、通过第一个游戏和为集体舞比赛排名,谁能说说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

板书:总和÷个数=平均数

5、例题教学

师:同学说得很好,现在来看看这几座大桥,你们都认识吗?

师:现在老师把五座大桥的长度告诉你们,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忙算出五座大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师:完成后翻开书P31进行校对并读一读书上是怎样介绍平均数的。

师:(媒体上)在这道算式上,括号里的一组加法运算表示的是什么?5表示什么?得到的最后结果叫什么?

师:这个平均数6584。6米又表示什么意思?那么这五座大桥的长度有没有等于这个平均数的?说明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是一个“虚拟数”。

师:再来看看我们一开始做的两组题,200÷5=40是平均分,40是一个什么数?而右边一列算出每组夹玻璃球的平均数是个什么数?

6、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知识后我们来看这道题

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

56g,55g,54g,58g,55g,53g,54g

先请同学估计一下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

生:试做并交流(56+55+54+58+55+53+54)÷7=55 (g)

师:请将平均数55与每个鸡蛋的实际重量比一比,结果怎样?这道题算出的平均数与条件中一些数据会一样,是不是平均数就变成实际数了?为什么?

师:观察平均数和每个鸡蛋的重量,你发现了什么?

7、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怎样来求平均数?还明白了哪些道理?

【教学策略说明: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引出要“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比”,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让同学们根据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来排名,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实际作用以及计算的方法:总和÷个数=平均数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1、选择题: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中是最矮的一位。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1)他的身高是160 cm 。

(2)他的身高是160 cm以下。

(3)他的身高是160 cm以上。

(4)他的'身高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2、拓展题:

有3包糖,第一包35个糖,第二包有40个糖,第三包有45个糖

有3组小朋友,第一组12人,第二组有8人,第三组有10人

怎样分糖,比较合理?

四、总结:

你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有什么不懂要问的吗?

Ⅱ:教案设计说明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平均数”安排为统计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是由平均数的认识,平均数的计算和平均数的应用三个部分组成。本课则是第1课时,让学生认识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集中趋势,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结果是不同的,要弄清“虚拟数”和“实际数”是教学的难点。

(一)从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新课

1、先让学生将200个玻璃球,要平均分给五个小组,引出200÷5=40(个)平均分的意义。

2、接着组织学生玩夹玻璃球的游戏。

3、请小组长负责统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按组汇报结果

这个开头既很快的复习了平均分的意义,又非常吸引学生,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游戏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引出问题——因为每组人数的不同,看夹球的总数比哪组夹玻璃球的水平高,有学生认为是不合理的,由此引发——“怎么比才合理”,通过学生的讨论问题最终获得解决的方法,“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比”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

2、让同学们根据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来排名,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实际作用以及计算的方法。在两个生活实例的引导下,学生就比较内容能够得出总和÷个数=平均数的结论。

3、有了上面两道题的铺垫,书上P31的例题我就让学生去体验求平均数的完整过程与方法。

4、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知识后让我让学生来看这道题“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

56g,55g,54g,58g,55g,53g,54g

先请同学估测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再计算”。这道题是例题下的试一试,因为数字比较小而且较接近,所以我利用学生估测的结果和实际的平均数引发讨论出“平均数”是个虚拟数的的意义所在之处。以实例来证明,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安排了基础题和拓展题,基本题就是选择题,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真正含义,也是检测本课知识目标是否达标的有效方法。

拓展题让学生悬念顿生,迫使他们自觉产生思维碰撞,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一般方法。

总之,这堂课力求使既定的三维目标都能达到并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初步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Ⅲ: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统计”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等。粗略地看,这部分内容好像无异于传统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但仔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知识还是这些知识,但通过这些知识所要传递的理念和思想,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平均数的教学应该呈现出新的气象。本学期,我就以“平均数的认识”开了一堂课,颇有感触。

一、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平均数是表示“集中量数”,这样的专业术语是难于理解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景:分小组在30秒内,玩夹玻璃球的游戏,然后统计每个小组夹玻璃球的总个数,最后进行比较哪组夹得多。因为我将每组的人数安排的有多有少,所以学生在比较时提出看夹球的总数比是不公平的,引起争论,为解决问题大家经过讨论想起了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来比就公平的,从而我很自然的介绍了平均每个人的夹球数又叫做“平均数”。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把握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教学情景的创设,调动了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有趣的游戏吸引了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乐在其中,整个学习活动没有一位学生是等待状态的。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对“平均数”得到多方面的感受。

二、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感受。本节课在练习设计中,我大幅删减了纯粹的技能训练,每个练习题在保证基本的双基训练功能的前提下,都力图呈现各具不同的侧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在知识技能以外的其他方面得到提升。

《平均数》 篇3

导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导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平均数教案

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测:

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

生4(预测):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我们首先回到可得开始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第一小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第二小组:(10+12+14)÷3 =12(道)答: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3、评价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xx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附:板书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 =52÷4=13(个)

5

《平均数》 篇4

从不同方向看

教案示例

平均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 、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2 、根据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方法讨论与启发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某次数学测试后,你想了解自己与班级平均成绩的比较,你先想了解该次数学成绩什么量呢?(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 、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学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各小组讨论如何求出它们的平均分:

95 、 99 、 87 、 90 、 90 、 86 、 99 、 100 、 95 、 87 、 88 、 86 、 94 、 92 、 90 、 95 、 87 、 86 、 88 、 86 、 90 、 90 、 99 、 80 、 87 、 86 、 99 、 95 、 92 、 92

甲小组:= = 91(分)

甲小组做得对吗?有不同求法吗?

乙小组:= = 91(分)

乙小组的做法可以吗?还有不同求法吗?

丙小组:先取一个数90做为基准a,则每个数分别与90的差为:5 、 9 、 3 、 0 、 0 、……、 2 、 2,求出以上新的一组数的平均数= 1,所以原数组的平均数为= +90=91

想一想,丙小组的计算对吗?

2 、议一议:问:求平均数有哪几种方法?

(1)算术平均数:= (x 1 +x 2 + …… +x n )或都利用基准求算术平均数= +a

(2)加权平均数:= (f 1 +f 2 + … +f k = n)

问:以上几种求法各有什么特点呢?

公式= (x 1 +x 2 + …… +x n )适用于数据较小,且较分散。

公式= +a适用于出现较多重复数据。

公式= (f 1 +f 2 + … +f k = n)适用于数据较为接近于某一数据。

师: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

看下面例题:

某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

(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 、 10% 、 35% 、 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

解:(1)一班的卫生成绩为:

95 × 15%+90 × 10%+90 × 35%+85 × 40% = 88.75

二班的卫生成绩为:

90 × 15%+95 × 10%+85 × 35%+90 × 40% = 88.75

三班的卫生成绩为:

85 × 15%+90 × 10%95 × 35%+90 × 40% = 91

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2)分组讨论交流

小结: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

《平均数》 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均数》 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平均数》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均数的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习小结。

四、作业

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一)平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平均数》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1、2、3

《平均数》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例2,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科书第45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提问: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要求哪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应该怎样列式?

(2)完成第2小题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题。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2、练习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