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

笔构网

2025-09-08读后感

请欣赏读《道德经》有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道德经》有感 篇1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于理想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在日复一日的繁忙工作之中,我们是否有过思考:我们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幸福感”又到底有多高。通过读《老子》,领略老子的自然之道,感悟先贤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学习其通达自然的人生观,我想我们便能够在喧嚣的尘世中不至于迷失自己,更加明白所谓的顺境逆境都是心境,得意失意都是心意。也正如老子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生态智慧,也是发展智慧,更是指引着我们在新的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更好地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读《道德经》有感 篇2

道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老子就以著成《道德经》一书,并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后世的好多经典都出自或继承了《道德经》其中的主要观点,比如说,《庄子》中的逍遥游,以及后代的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并且在以后的数千年里,与儒家思想相互碰撞、辩驳,甚至其中的一些观点或认识逐渐成为中国精神的内在品质,“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

老子的一些思想在现代也有确实的反映,比如他在《道德经》中曾经说过“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他看来,世界的矛盾都是相存相依的,在激荡中求发展,在相补中求完善。爱因斯坦也曾反问过问他的人:“为什么不能是既是这样,又是那样?世界本来就是矛盾的,这样不好吗?”而在我看来,矛盾是必然要存在的,没有“有”,焉知“无”?它们本来就是相生的。这儿,我不禁想起了周末去听的西川的主题为“我的诗歌革命”讲座。他在演讲中提到了一个词——“矛盾修辞”,在某种程度上,我比较认同他对中国现状的一些认识,比如他说的“在现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矛盾修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作为一个矛盾体,它们能如同“难易相成”、“长短相生”般,互相补充自己不足的一面,推动最终的发展。

在儒家经典文化中有“以人为本”、“民贵君轻”的思想,当然在道家精神中也有一些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观点方法,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在此看来,道家文化与儒家经典在中国历史中不断激荡融合,并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内质也并非偶然了。

当然在道家文化中虽有“积极无为”,但也有一些“消极无为”的方面,“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些都和那些“富国贫民”、“强干若枝”的思想类似,一味地通过强调使民弱来相对地加强国家的富强,在我看来,这在本质上也是在破坏和谐,削弱国家。老子的精神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的慢慢体会,琢磨!

读《道德经》有感 篇3

说实话,读完道德经,最深刻的情绪体验是——很有成就感!通篇文言,读下来着实不易!但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收获还是有的。

首先是对老子的思想精华。也无非四点:无为、自知、反战以及大道。

先说无为吧!有目共睹,现今社会浮华不堪,私欲膨胀,追名逐利,这就是一种“有为”。“有为”令人们疲惫不堪,令社会千疮百孔,而“无为”就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只是我们不必如老子说的那般被动——完全去顺应自然,而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去满足我们合理的欲求。或许这样,我们的社会会更好:商人之间正当竞争,且一心为消费者着想;明星为大家树立起正确榜样,而不是一味哗众取宠;官员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力;专家教授静心于学术,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而我们自己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个人修养,而不是醉心于求田问舍。

再来说说自知。自知即自己知道自己的实力、能力,清楚的了解自己。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自知的最好诠释。不自知的品行对个人损害是十分大的,因为不自知也就是自满,而自满者根本不会有追求上进的热情,所以自满就难出成绩,难有进步,可见不自知害人不浅啊!

反战思想也是老子思想中重要的一点。老子的话语中,表面上说的是担心民生疾苦,似乎是站在人民立场上反战的,但其实不然,老子的反战思想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从他反战的目的就可以看出:他反战是怕人民在战争中受苦而起义,进而威胁到统治阶级的稳定,而不是单纯为人民着想。但不论怎样,他的反战思想在当时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在现代国际社会中,究其导向还是正确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最后要说的是大道,但不是要讲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而是“大道废,有仁义”中的大道。他看到社会上宣扬仁义,不觉欣慰,反而担心,何者?因为他知道社会宣扬什么正是因为缺失什么这个本质。老子能看到这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实在不得不佩服他极强的洞察力。他确实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事实上,这种辩证看问题的方式正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社会不断宣传仁义道德,诚实守信,这也说明我们的社会缺失了这些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时候去找回这些品质了。

除了对老子思想的了解之外,我也认识到由于时代背景,人的思想确实是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十七章。四十七章中,老子认为,人可以在家中空谈论道便可知天下百端,实在是一种单纯而美好的设想。这种唯心论,也实在怪不得老子,而是在当时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做出的谬论。从此我知道,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人类的认知是在不断加深的,我们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而且我们在接受新事物时,不能一味接受,要选择性继承,就比如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吸取进步的、正面的文化精神品质接受,而某些落后的弊习是应该果断摒弃的。

读书总是有好处的,粗略的一读道德经便有如此多的收获,以后一定多读书才是啊!

读《道德经》有感 篇4

老子对“水”的评价非常高,称之为“故几于道”,意思也就是水的境界已经接近于道。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品德和修养非常高,水善于滋养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又处于众人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水的这种道德非常高尚,是一种不争不抢、无私奉献、接近于道的境界,当然这种不争不抢和当今现在流行的佛系不一样,佛系是用佛来保护自己用佛来安慰自己,而水的这种“不争”是胸怀和境界的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因为水不和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他人的埋怨和责怪。

虽然水利万物不争,而且水是柔弱的,但是老子又说水的力量非常强大。「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就是说天下最为柔弱的事物莫过于水了,但是不能小看水外在的柔弱,它内在很强大,冲击和战胜坚韧这一方面也没有什么事物能够胜过水,水是任何物质都无法取代的。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水滴石穿”、“水淹八军”,看似坚不可摧的事物,碰到水也战胜不了,这就是水“外柔内刚、刚柔并济”的品性体现。

老子说不能小看「水」,也不能小看「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几句话非常高深、充满了哲学的道理。人出生的时候是非常柔软的,而死亡的时候却是非常坚硬的,正如新生的草木也是最为柔脆的,但却是最有生命力的时候,而枯萎的草木则干硬了。这个道理说明强硬代表的可能是死亡,柔弱代表的可能是存活。做人也一样,凡事争强好胜,永不低头反而容易受到伤害,做人有时候要能伸能屈,灵活一些反而更好;凡事谦和,看似柔弱低下,但反而活得更为长久。

《道德经》非常推崇「水」的境界,水无处不在,水看似不争不抢但却有非常大的力量和非常壮阔的存在。比如66章就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也就是说江海为什么能成为众多河流汇聚的地方,那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处在低处成就了江海的宽广、壮阔和浩瀚。

《道德经》通过水的一系列论述,告诉了我们宽容、柔弱、谦和、无私、大度、忍让等等品质背后蕴含着的强大力量,正所谓「静水流深」,水看似平静不声不响,却蕴藏着非常大的智慧。

前些天偶尔也看了下白岩松老师在全国大学生的演讲视频——《对白》,作为知名媒体人,白岩松老师也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经》,演讲中不止一次引用了《道德经》的经典原文和讲解其背后的哲学含义和道理,我觉得非常好,《道德经》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优秀结晶,是优秀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藏,值得深度和细悟。

读《道德经》有感 篇5

9月27日,在学校会议室听取了尼尔基一中范永胜老师针对《道德经》的视频讲座,受益匪浅。正如范老师所说,大道,可以说出来,就不是恒常的大道了,许多道理是用心去领会的,也就是同一本经典不同的人理解起来是不一样的,下面我就针对本次视频学习,浅谈两点体会。

一、 “无”与“有”。

第一章中有这样的内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提到了“有”与“无”,按我们正常理解有与无应该是一对反义词,但这里所说的“无”是指的大道,而“有”则是由道而产生的万物。这可以用一句成语来解释“无中生有”,也就是先“无”然后才能“有”,同时也阐明了从无到有的自然规律。“无”还是一种境界,一种虚无的境界,一种无法描绘的广阔,所以有“虚怀若谷”的成语。说到这里范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青年觉得自己很有学问“恃才放旷”。他想拜当时的一位圣贤为师,却不肯放下姿态。圣贤为其倒茶,已经溢出来了还在倒。青年人提醒“已经满了。”圣贤接过话茬:“你都已经满了,我还能教给你什么呢?”生活中,往往越浅薄的人越觉得自己了不起,而越渊博的人越觉得自己需要充实。所以我国自古就有“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名句,还有“欲速则不达”、“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阴”的至理名言。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中使我懂得,放下姿态,心胸开阔才是为人之“道”。

二、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句话13个字道出了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人离不开生活的地球,地球离不开其运转的宇宙,而宇宙是有运行规律的,这种规律是自然的,不是随意改变的。我个人理解所谓“道法自然”,就是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刻意地去改变。尊重客观比主观武断更有说服力。老子的学说主张“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是不做为,而应该是劝诫统治者顺应天道、民心。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老师,当我们面对学生时,是不是也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应以我们的主观认识去改变学生、塑造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自己的生命历程,用自己的体验去开启自己的心智,我们只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引领者,而不是指路人,我们没有权力让任何人按我们指定的路前进。

《道德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中蕴含的道理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学习。就我个人而言,很愿意深入地去解读《道德经》,它将成为我工作、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读《道德经》有感 篇6

冲,原写作沖,表示水的涌动。冲又是繁体字衝的简化字,衝字中间原来不是重,而是童,衝是形声字,行为形,童为声,表示通途、要道,引申为交叉路口。

道冲的冲应是沖,老子用水来比喻道。盈在这里是溢出的意思,《周易·坎卦》:“水流而不盈。”因而,第一句的意思是说,道无论怎么用都不会脱离自己的轨道和根基。

反过来说,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超出道的范围。因而道就如同深渊一样,深不可测,乃至可以包容万物,反过来,万物似乎都是从道里生长出来的一样,于是道就成了万物的祖宗或本源。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宗与万变相对立,因而宗就是那个相对不变的存在,换言之,宗就是主要矛盾,而相对变化的存在就是次要矛盾。区别主次的关键就在于判断在一定条件下,究竟哪方是相对不变的,哪方是相对易变的。并没有绝对的主次关系,任何主次关系都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如果不知道这个使对立双方处于主次关系的条件,那就落入相对主义的陷阱之中,就会成为诡辩家了。

正因为主要矛盾是相对不变的存在,所以是不能直观到的,也就是不在人前凸显出来的,相反,次要矛盾作为易变的存在才是可以直观到的,才是在人前凸现出来的。

所谓锋芒毕露,就是暴露了人的棱角,也就是暴露了人的行为处事的原则。之所以说锋芒毕露不是好事,那是因为人的行为处事的原则暴露后就容易被针对,所谓君子欺之以方。身弱的人更容易受欺负,身强的人也更容易受欺骗。方与圆相对立。所以处事圆滑或者说那种不僵化的人更容易做成事。

因此,老子主张人不仅要抓住主要矛盾,而且要像道那般为人处事。掩盖自己的锋芒,消除杂乱的现象;抓住主动权,和群众打成一片。道就是那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其他一切的色彩,改变了它们的特点。它可以转变为任何色彩,因而保持了最高的灵活性,自然也就牢牢抓住了主动权。当然,绝对的光明等于绝对的黑暗。所谓揭示即掩饰,遮蔽与澄明同样能够让人看不见事物的本质。

湛,在这里读chen(第二声),与沈(chen,后作沉)是古今字,本义为沉没。

老子对道的领悟完全是通过反思获得的,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因而,道对于他来说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说其存在,那是因为只有如此假设才能使现实世界的诸般矛盾获得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说其不存在,那是因为实在没有直接可以拿出来的证据证明道的存在,正因为在直观的层面无法证明,所以就显得这个理论不那么彻底,因而也就很难让人信服。

老子不知道道本身是怎么来的,但他相信在天诞生之前,道就存在了。可见,老子已经认识到天本身是有生灭变化的。这里涉及到的问题是关于存在者的存在。在老子的眼里,既然天是可以被直观到的,那么天就还是属于可以变化的东西,因而在一定条件下是作为次要矛盾存在的,那么,必然存在一个与之相对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就被命名为道。

读《道德经》有感 篇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很早之前就对《道德经》中这些句子耳熟能详,但是一直对这些话“不求甚解”,困惑不已。对《道德经》总是望而却步,只在不同的场合读过一丁点片段,只能算是惊鸿一瞥,管中窥豹,难以谈得上有什么深刻体会。上《政治学》时,楚老师为我们列的13本必读书目中,中国的经典读物有三本:《论语》、《孟子》《道德经》,这些文章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治国教材,不得不认真拜读。“明德人生导航计划”启动后,我们与人生导师张学长达成共识---集体阅读《道德经》,并将其思想和公共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道德经》内容艰深晦涩,语言精练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阅读过程中经常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道德经》流传千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处境,到现在,在国学热的大潮中,对《道德经》的研究如火如荼。文章版本可谓千奇百怪,多种多样。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周末书市上买的,和《论语》、《孟子》三本十元,买来之后,认真的看了两遍《论语》,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经》。目前看到第十九章,还不到四分之一,都好像似乎没有真正看懂。下面就简单说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中,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拿的多了装不下,差不多够了就行了;揣的东西太多凸起来,不可能长久,大家都会发现。满堂的金银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贵但却骄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祸上身,咎由自取。大功告成,全身而退,这才是天道。启示我们对待物质享受时要适可而止,秉持“中庸之道”,要懂得进退自如。这使我想起了我国政界的“59岁现象”,有一些有作为有追求的好干部,在光荣隐退之际,经不起物质诱惑,抵挡不知内心不良思想的蛊惑,廉洁一生,糊涂一时。诚然,这与我国官员的考核的激励体系有关,我国的官员体制中,有大量与职级职位匹配的福利待遇,不能随着官员退休带走。在法治建设不健全,人们思想价值体系混乱的年代,会浑水摸鱼游走于制度缺陷的人如日中天,而严格遵守规则办事的人则很难有所作为,在这种奖劣惩优的体制中,官员大多自身难保。需要有机会,同时也需要有动机,前者是制度环境,人人面对的制度约束一样,权力不同的机会就有所不同,如果你洁身自好,没有的动机,那就不会侵蚀到你,这就是为什么政亡人息的封建王朝末期,总有一些道德高尚、为民请命的清官和青天。从这个意义上讲,老祖宗已经为我们指明了道路,物质追求适可而止,进退自如才是王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