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08读后感

请欣赏傅雷家书的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1

一本好书总是能使读者受益颇丰。

我从《傅雷家书》中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父爱。那一封封家书中,最短的不过百字,最长的有几千余字,无论篇幅的长短,每一封家书都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关爱。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终为钢琴家。”在信中傅雷先生多次告诫傅聪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培养其正直、坚强等优秀品质是他的教子理念。从书中,我知道了傅雷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他对儿子悉心培养,不溺爱儿子,希望他成为一个爱国的人。傅聪这种爱国精神与傅雷对他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这样的父亲怎么会不让人敬佩呢?

傅聪在异国生活时,从父亲写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父亲傅雷在书信中常常给他指导和鼓励,让他有勇气去战胜各式各样的困难,一路前行。傅雷在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鼓励儿子多从诗歌、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唠叨。”他给儿子的书信具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虽然他平时对我很严厉,但是我知道这也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我开始慢慢理解父亲。父爱不同于母爱的温柔,父爱就像一座雄伟的高山,永远是我最坚强的依靠,也是鼓励我前进的动力。

《傅雷家书》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读物。这本书不仅能让人收获很多方面的知识,还能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值得大家细细品读。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2

第一次读《傅雷家书》,是三十年前,那时我刚上初一,囫囵吞枣看完,心里满是羡慕。羡慕傅聪,他有一个艺术家父亲——傅雷,这位伟大的父亲不但能给他艺术上的指导,而且在生活上处处关心,大到恋爱,小到生病。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从每一封信中呼之欲出。羡慕之余,黯然神伤,我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他整天忙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平日里我们的交流几乎为零,他未曾和颜悦色同我说过一句话,更别说给我写信了,而傅雷一共给儿子写了125封信,封封“亲爱的孩子”让我心生向往,何时父亲也能这样称呼我啊?

第二次读《傅雷家书》,此时的我已为人父多年,儿子昊轩的身高紧逼。我们曾并肩打球,对战俯卧撑,父子俩击掌大笑。也曾因为成绩高声呵斥,怒目而视,叛逆的他眼里有火,却一言不发,万般无奈之下想给他写一封信,提笔却无从下手,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同为人父,傅雷潇洒万言,句句真情。而我,竟和我的父亲一样——一封家书,千年难出!倒是傅雷的自省深深触动了我:我的教育不是没有缺点的,尤其所用的方式过于严厉,过于偏激。细思:我何尝不是一个同样严厉而偏激的父亲?我又何曾向儿子表达过我的爱?又何曾称呼过他为“亲爱的孩子”?

都说父爱如山,是深沉的,时过多年,回想父亲与我种种:他不善表达,却在我高中阶段迷乱之时,决然把我送进军营历练;在昊轩小学阶段,他风雨无阻接送了六年……父亲被哮喘折磨多年,几次在鬼门关门口徘徊,最后一次把瘦骨嶙峋的他从轮椅抱上病床时,眼里无泪,心里有伤。父亲走后,每每酒尽,推开他住过的房门,哀伤便排山倒海袭来,控制不住如婴儿般号啕大哭。

有些爱,来不及说出口。

生死两茫茫,自难忘……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3

别样的传教方式,先进的教育理念,铸就了著名的钢琴演奏者。对生活,傅雷对傅聪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情感傅雷也进行了教导。而最重要的、最直接让傅聪走上成功之路的,是傅雷对他读书求学路上的指引与教育。

傅聪是艺术家,傅雷便对艺术进行了深入诠释,让傅聪有了正确的认识。对艺术的认识,不仅要有感性的认识,还要有理性的认识。最终要上升为用赤子之心去体会。这样,“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才能使自己彻底融入艺术。成为一个真正懂得沉醉艺术的人。

傅聪在波兰学习一段时间后,要前往苏联学习。傅雷对比告诉傅聪,学习贵在坚持、专注,不宜来回换环境。不论哪里,不论老师、环境的好坏,学习终究还是要靠自己的。这避免了傅聪走弯路,让他又直接向成功靠近了一步。

傅雷还教育傅聪要热爱中国,热爱中国的五千年文化。它时刻督促傅聪用中文写信、写日记;他对傅聪写字中的错别字甚至笔画错误都一一指出,有一次竞指出傅聪的“心”字底写得余波太长,不符合中国书法;他还不断给傅冲寄一些中文报纸和书籍,以此来让他了解国内形势,培养爱国之情。傅雷在教育过程中,时时引用名人名言;在信中,也有好多处“音乐笔记”,这些大都是他一手翻译的,会给傅聪不一样的感受,让他领悟更深;他也没有盛气凌人之势,而是平易近人、话语亲近地和儿子“交谈”……

正是这“傅家”特有的教子之道,让傅聪在人生道路上几乎一帆风顺;让傅聪百尺竿头更进了一步,成为钢琴大家、生活强者,成为我们中国的骄傲,艺术界的自豪。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通向成功的秘诀。读书会使生活轻松,他会友爱的来帮助你了解缤纷复杂的思想,他会教导我们要尊重别人和自己。——题记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浓浓父爱的书,让我明白了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从书中就可以读出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书中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一封封信里,是傅雷教育儿子种种的结晶。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以自身人生经验来教育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无处不在的淳淳教导又何尝不是他们对我的爱呢?他们可能没有一套又一套的大道理,他们说的可能只是通俗易懂的一句话,但那句话里无不揭示了教育我们的真谛。

父母会在你伤心的时候安慰你, 犯错的时候批评你、宽慰你,高兴的时候与你一起高兴。。。。。。他们为了孩子掏心掏肺,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回报他们。

人是铁,饭是钢,读书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就像春雨滋润着我们,让我们干涩的头脑充满知识,走进知识的殿堂,无疑是走进了一间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展览厅,从中可以体会到人类用智慧酿造出来的蜜汁,领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热爱读书!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5

我读了《傅雷家书》很多章却很少有过比较深的感触,其实就是没有认真的去读这么一本好书。

谈到认真,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我学习,先说说作者的儿子。他是为了得到更专业的音乐指导才一个人前去赴波深造。我当初选择这本书就是因为他年龄与我相仿,可是我现在发现我跟他没有可比性。

第一我不如他认真,我的任务是学习,学习的内容与别人也差不多,就这样我都经常打叉,认为这一段特殊时期待在家里就可以松懈了,但是对于傅聪来说,这是他人生的最关键的时刻,这是他唯一的出路,他背负的责任比我重的多,但是他做到了兢兢业业,甚至朋友邀请他吃饭都婉拒了。我没做到,没认真的对待学习,没有认真对待读这本书,没有认真学习傅聪的优点。

第二点是自觉,我不认真的体现就在居家学习的这段时间内不够自觉,爸妈在家监督是一个样子,有事出去了又是另一个样子了,总是不能很好地自我控制自己,抵制偷懒。可是傅聪面对地偷懒机会比我更大,他一个人在国外,父母根本管不到他,就是因为这傅雷先生才频繁地写家信。全凭他的自制力,他很好地控制住了自己,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没做到,没有控制自己专注于学习。

第三点是没有目标,我不自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下定一个坚定的目标,傅聪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钢琴手,他为了这个目标自觉地做到认真,然后成功。

我也需要定一个这样的目标,我先定一个较容易实现的小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前进,否则我会觉得目标太远然后又不认真,不自觉,我觉得我先达到班级前十六,这是这周的目标,我争取像傅聪一样自觉、认真。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6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7

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有些方式则需要用心体会才可以感受到,在《傅雷家书》这本书中,傅雷则是用信来表达对儿子的爱。

在这封信中傅雷这样写道,“相信儿子一切都很客观,冷静,对别人的批评并非意气用事”,这是父亲对儿子的了解。“一个有些成就的人,即使事实上不骄傲,也容易被人认为骄傲。在外千万谨慎,说话要保留。”这是父亲在教导儿子。乍一看,好像并没有什么,但是琢磨一下,父亲对儿子的了解让他百分百的给予儿子信任,这算是爱。父亲将自己领悟过的道理告诉了儿子,为的就是让儿子在自己面对外面的世界时可以避免犯错,这也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所以爱不能只看表面,它就藏在字里行间,只有细细体会才能感受到。

这让我想起了去贵州游学时的情景。在去之前,我的父母就再三叮嘱“到机场给我们打一个电话,到地方一次,到酒店一次”“这几天照顾好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类似这样的话说了不下十遍,当时听着这一但打开就无法闭合的话匣子,实属有些厌烦。在贵州的这几天里,绝对是我离父母最远的时候。每天中午或者晚上,我的父母总会给我打电话,问问我玩儿得怎样,告诉我,由于贵州总下雨,让我小心脚下,始终未间断。回到北京,下飞机后,是我爸爸开着车来接我回家,怕我晚上在飞机上没吃饱,为我买来了我爱吃的面包。

叮嘱虽然有些厌烦,电话虽然有些无聊,面包虽然有些普通,但细细回想,那时的语气和眼神,无不是对我的爱。所以说,在表达的过程中,爱会藏在一个隐蔽的地方,请仔细体会吧!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8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好的艺术修养读物,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父母对我们孩子的苦心和呕心沥血的培养。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艺术家讨论艺术,让我做父亲的得到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给别的青年;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是做人还是其他方面。”

在那么多封家书中,我看到最多的.除了父亲对儿子傅聪的教导,还有傅雷先生在艺术、音乐方面的造诣。几乎每一封信中都向孩子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而不仅仅是希望孩子一天天没有节制的训练,而是讲究技巧,从事物中领悟情感,才能不做它们的奴隶,用心书写自己的创作。在家书中,不管是傅聪去波兰留学,还是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先生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接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这也是我要学习的,不管有什么困难,有多么艰辛,只要我有勇气、有信心,我就一定会成功的!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9

不得不说,《傅雷家书》无疑是一部极亲切、极写实的作品,无论是作为一名读者,还是对当时的傅雷一家来说,很享受其中的温馨。

品读完全部的家书,无论对谁来说,傅先生是一位十分负责,有自省能力的父亲。信中细腻入微、诚心诚意的文笔,无不充满着对孩子的爱。从开始的致歉,到后来的嘘寒问暖,他随着孩子的长大,自己也不断的改变着,这是十分难得的。你很难在一位不惑之年的老者笔下看到这些。也许是失去了,才最终大彻大悟,体验过放手,才真正的放手。

父亲在自省的同时,更多的,是给予了尊重。孩子远走高飞了,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但我们从信中却见不到任何约束,更多的是建议,更像一位朋友,这点也无不令我佩服。在这位父亲的信中,有一句令人难以忘怀,他说,人是感情动物,展示了父亲感性的一面,人就是这样的,生而为人,我们为什么特殊于其他生物?就在于我们有更多的情感。无论痛苦、快乐,这都是我们一份难能可贵的经历。为什么总那么理性呢?享受这些独特的情感,将人生变得多彩些,才不负此生!

在这些信中,看的是父亲,也不少见母亲的笔影。在文中,我发现母亲对于一些事,往往更为理性,她在文中说过:“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其实两者并不冲突,因为有父亲的感性,有母亲的理性才能造就出在这个社会上,能够立足,亦能享受生活的人。这也就是父母能带给孩子的引导与爱了。在一封封的信中,我们不乏能看出父母的关心,往往很多封的信,才能换得孩子的一件,可能是父母写多了,或是孩子写少了。

但无论如何,我很欣赏傅先生说的一句,“不能用忙字推托。”还是回到上文,人生中分秒都是一种享受,我们不要只在乎自己的快感,世上的人情事故还有很多,别荒废了。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10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父爱就是一本书,一本满含生活哲理的书!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