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1
《大秦帝国》六部十一卷正式全部看完了。在看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感触,感想。秦国,能够从一个穷苦偏僻小国,最终能够一统山东六雄。期间有商鞅变法,有张仪的连横之计,有白起的辉煌战绩,有秦皇嬴政的一统天下。通过总结秦国的成功,其中有太多震撼我的人和事迹。虽然秦国距今已经20xx多年了,但是所带来的启示依然值得我学习受用。
坚守承诺,威武不屈——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的变法指导思想,为了取信于民,在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最后他将赏金增至一百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一百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是古人高风亮节的人格,在这部书中的商鞅为了变法的实施,不畏同贵族、权势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也知道这样会得罪他们,但为了秦国的强大,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他们的威逼恐吓、甚至暗杀面前丝毫没有退缩。他所体现的对事业的忠诚,对承诺的坚守是使他的法能够最终在秦国实施并且深入人心的关键保证。我们在做事情上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能在困难和大部分人反对的'情况下就退缩。要有自己的观点立场,并且敢于担当。
不拘一格,广纳贤良——秦国历任君主
古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秦国自秦孝公的招贤令开始秦国就像大海一样的吸纳天下人才。秦国丞相商鞅、吕不韦来自卫国,张仪、范雎、李斯来自楚国,大将蒙骜来自齐国。这些人在自己国家被排挤压迫但到了秦国却都能大显身手一展胸中之志。秦国对人才的重视也得到了人才们的回报,是这些外来人才成就了大秦帝国,而这些人才得以青史永存,离不开秦国历任君主的招贤纳士。没有他们的不拘一格,广纳贤良,也就没有秦始皇的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所以秦国得以强大不是一时之功,秦国统一六国也不是秦始皇一人的功劳。对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一个单位,对一个人更是如此。作为领导,要有大气度,大胸襟,要懂得洞察他人的才华,任人唯贤。作为员工,要懂得展现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才华得以证明,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秦国的成功同样告诉我们,成功绝不是"三分钟热血"就可以得到了,要有长远眼光,以及坚持不懈的决心和毅力。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山东六国
总结秦国的成攻,就不免想到山东六国的失败,君王的昏庸无为,大臣的迂腐无能,连年的征战使得民不聊生,而此时的秦国却在悄无声息的改革军事,农业,法制最终得以一统六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懂得忧患意识。碌碌无为,也许就会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对于国家,对于企业,对于个人都是这样,唯有不断创新,提高自身水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2
这次是第二次读完这本书,却依然不能说把它完全消化了!之前曾两次去过西安看兵马俑,一次是06年去的,那时候还小,看到兵马俑时觉得不过是一些泥人而已,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秦朝历史的了解,慢慢的对秦国有了些兴趣。时隔十年,在16年第二次去了西安,在这次去西安之前,我想找一本写秦史的书再多了解了解秦朝,后来就看到了这本书,并且很耐心的看完了,不得不说我真的'被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让我看到的不再仅仅是秦朝统一六国的事,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秦国几百年的苦难前史,一部秦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也就是从看完这本书,让我对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以至于在第二次看到兵马俑,看到秦时的遗迹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震撼,是崇敬!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写的很深也很好,读了两遍依然不觉的厌烦,反而越读越喜欢,每次读完都能有所收获,也许这就是没有把它读通的证明吧,以后还会再读第三遍第四遍的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3
看小说的人给差评,看小说读历史的朋友会给好评,我这种文盲当然要读历史啦。大秦帝国的每一部都有一些缺点,比如人物刻画的比较极端,历史脉络主要是靠这一时期的几个名人撑起整个一部故事;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对这段历史不太清楚地人来说,读书一定会有思考“人物是否真的这么完美?”“历史上真的是这样?”“长平之战的地理位置真的可以这么打?”“商鞅是否真的.是极心无二虑?”“范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秦武王真的是举鼎而死?”
读者会通过一个个疑问自己去发掘这段历史背后的细节。所以对于看小说以读历史的人,这一系列的书无疑是五星的,耐看的。作者也通过一些情把一些看似不可能,但实际上发生了的事情串联起来,无关历史主线,所以读书的时候要品也要鉴,筛出自己所需要的,思考自己所可用的。大秦帝国是部有意思的书。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4
秦武王是个被观众读者误会的历史人物。现代人因为他举鼎而死,就觉得他滑稽可笑。其实,从“武”这个谥号看,当时的人对他评价还是不错的。谥号,是君王死后给他上的终身评价。
混蛋的君王真的会在死后得到一个“黑暗”“昏聩”“暴戾”这样的恶谥,比如周幽王周厉王齐湣王等。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怎么看武都是个好谥号啊。再看历史上谥号是武的其他人——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每一个都是牛哄哄的。就算是被大家公认为任性的明武宗,人家也是真的亲自带着大军跟蒙古人干过一仗的,据他自己说他还上阵亲自斩杀了一个敌人。秦武王的政绩比明武宗显然好多了,人家平定了巴蜀叛乱,又在宜阳大败韩国。
大家笑他最终举鼎而死,实在是不明白鼎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存在。鼎是天子权势的象征,天子拥有九鼎,而诸侯只能有七个。秦武王不是要作死,他拿走天子的鼎,是想要表示秦灭周取而代之的意思。如果当时不死,下一步估计就要让周天子退位了。他的死让周王室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5
利用暑假的时间,读完了在学校没读完的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1》,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便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那是一个国家齐心协力对抗外敌的决心。一个国家,有这样多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何愁不会强大。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刻薄寡恩的酷吏---法家名士商鞅,至少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这个对历史了解甚少的纯正理科生是这么认为的,读完了小说才知道,他的刻薄寡恩,是为了强大当时的秦国,是为实现他的抱负,建立一个真正的法律凌驾于任何东西之上的法家世界。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落后教条,他"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他清楚的了解到当时的秦国只有靠法家的力量才可以强大,才可以在各国诸侯中争夺一席之地,所以他变法,为知己,为理想,为国家,殚精竭虑,耗尽心血,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变法,这也是他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就像是现在日本热血动漫中的主人公一样,为知己死,为理想亡,他毫无遗憾。
在小说中,商君和孝公,是明君强臣,商君一心变法,强大秦国,坦坦荡荡,对于世族权贵从暗处放出的暗箭警觉性地下,幸而,有孝公这样睿智的主上,他善于心计,完全相信商君,负责与世族权贵斡旋,帮他抵挡下一切对变法可能有的障碍,使得变法可以顺利推广实行。事实证明商君是正确的,在变法20余年后,秦国不再弱小,秦国开始强大,以前的老弱残兵转变为新锐战士,虽然最后变法未取得成功,但不可否认它让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当时的时局下存活的下来,同时也为之后的强秦争霸做了垫脚石。
在小说的最后,商君赴死,走上邢台时,一面是恨他入骨的黑衣世族权贵,一面是前来送行一身缟素的'秦国国民。商君至始至终都是坦坦荡荡,从容不迫,早在赢驷去牢狱中看他时,他便知道结果,但是他早已把死亡置之度外,他只希望变法能继续执行下去,他可以为了嬴渠梁这个知己死,同样,他也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
看完这本小说,会哭,哭在孝公断指刻在石碑上刻下"勿忘国耻"时;哭在韩国申不害变法失败自刎而死时,哭在商鞅为变法慷慨赴死时,哭在百姓为商鞅和白雪落下衣冠冢时。
看完这本小说,会恨,恨在商君的不知变通,就这样直直落入世族圈套时;恨在公子虔的睚眦必报,由支持商鞅变成攻击商鞅时,恨在甘龙的老谋深算,恨在世族权贵的腐朽糜烂。
看完这本书会有这样多的感情,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强大,书中的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光彩夺目,嬴渠梁的睿智明礼,商鞅的执着严谨,白雪的痴情大义,荧玉的明理善良,甘龙的阴险狡猾,赢虔的固执忍辱都跃然于纸上。
虽然因为是小说的关系,书中的人物难免有虚构,但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除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更多的是一场心灵上的震撼,震撼于孝公和商君似君臣,似知己的情谊,震撼与商君和白雪纯洁无染的爱情,震撼于荧玉的无私,震撼于商君宁死也要实现理想的精神。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6
《大秦帝国》是我读过的小说中最长的。当初买这套书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因为不敢保证自己能坚持读完。
结果,没有刻意去“坚持”,自然而然地就读完了。
读这套书之前,才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不免在心里比较一下。给我感觉,《明朝那些事儿》好像是把历史当小说写,嘻嘻哈哈中讲述历史故事。而《大秦帝国》好像是把小说当史书写,一个故事呈现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帝国史。读《大秦帝国》之前,很喜欢《明朝》,但是读后,更欣赏《大秦帝国》的大气。
不过,这样长的著作,要从头到尾都引人入胜也很难。书一共六部,我感觉最精彩的还是前两部,第一部有商鞅,第二部有苏秦和张仪,而到了后面,就不再有这种偶像式的'人物了,接下来的白起、吕不韦、李斯,塑造得也很鲜明,但已经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想,作者把商鞅写得太完美了,成了秦国的神,也成了整部小说的神,以至于后面无法再超越。最不喜欢的是第三部,感觉结构有点乱。
整部小说褒扬秦人的色彩非常浓厚,有时近乎偏执,不过在作者营造的环境下,觉得褒扬得还是挺有道理的。书中描述的那个由商鞅在秦国一手缔造的“法治社会”,虽说有虚构成分,但也让人不得不改变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
大秦帝国读后感 篇7
熬夜看完《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商鞅变法。有几点收获:
1、变法的本质在于改制,提升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2、法治与人治之争。
3、任贤还是任资。
一、变法改制
变法的本质在改制,也就是重新分蛋糕。弄一套新的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打破世袭,实现让能者上位。
电视剧里面对当时的问题剖析得很好,农民耕种不能吃饱,士兵奋勇杀敌不能封爵,守富裕之地而贫穷,拥悍民而兵弱……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贵族不干活还能享受富贵,平民拼死拼活生存维艰,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各个方面的效率极其低下。所以针对这些问题重新制定规则,做到多少就能获得多少“利益”。以此来增加社会效率。
二、法治与人治之辩
剧中有一段精彩的辩论,是商鞅与秦穆公关于到底使用法治还是人治的辩论。法治,一切按法令来,不约束其心,只约束其行为。人治则考虑各种人情和现实情况做出主观判断,或“公理”决断。
法治的优点是执行要求不高,依法令即可,但缺点也明显,治其行不治其心,有时候会杀好人。
人治则相反,往往重其治心而轻其治行,比较灵活和人性化。但缺点也很明显,人治的前提是执法者要有超强的综合能力。否则让蠢和坏的人来执裁,往往会产生偏颇。各种因素综合很容易出现,“我弱我有理”“死者为大”“按闹分配”等现象。
三、任贤还是任资
商鞅变法,启用新人,用人不拘一格,唯贤唯能所用。前段时间倍受关注的90后县长被除名反映了一个社会公众的认知问题,我们暂且不论后面有没有暗香操作,首先那标题就有很明显的暗示倾向—“任资为先”。大家普遍觉得90后还没有资格。其实我想说的是,现在都9102年了,思想认知还顽固不化。周瑜6岁调兵,甘罗12岁为相,霍去病20来岁打得匈奴满地跑,秦始皇22岁统一中国。年龄是问题吗,根本不是,若要排资论辈,恐怕上述的人早熬死在了基层。今天的社会排资论辈观念居然比古代还要厉害,为什么?
有何现实意义?
商鞅变法虽在20xx多年前,但人类的本质、本性依然没有改变。无论古代思想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总会在一个限度之间徘徊。我以前在画室上班经常和我的上级领导聊天,对一些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看法,我说:特别是民营企业,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迎合老板。所有导致很多情况下没人干实事,表面风平浪静,一群人各有所图,互相推委与蛇。其根本原因就是:
1,缺乏完善的机制
招来一群新人,然后塞到个个部门就完事了。也没有一套“军功”系统。例如有些先进的企业设置技术等级岗和管理等级岗,各岗位要求条文化,明确化。晋升系统,奖励系统,薪酬体现系,绩效管理等等一套完整的`体制。让一个新人一进来就能明确清楚的知道,我要怎么做,我该怎么做,我要多久做到哪个岗位等等。让有能力的人,和真正想做事的人看的到希望,有一套标准可以做上去。而不是靠迎合决定命运的老板。
2,人治大于“机治”
民营企业基本是老板一言堂,做得好与不好,有没有效果,都是老板一人说了算。很多时候老板舒服和企业效益最大化并不是一致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另一方面,搞特权,要特殊也是一个很大的弊病,假如用“机制”取代“人治”,任何一个体系里的人应按规则来,即使老板也是一样。这对于中国人天生喜欢控制和弄权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
3,利益分配问题
在选人用人方面民营企业有较强灵活性。说说另外一个问题。纵观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无论治国还是治家(企业),既得利益者和基层员工的利益分配问题永远是个难题。既得利益者可以什么都不做还能过得很好,有心有能者死活出不了头,久而久之效率自然低下。举个例子吧,一些企业的领导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多数是“维稳”,甚至很多管理者想一劳永逸,弄套方法出来用到企业倒闭。殊不知万物变化才是根本(此处不赘述)。基层往往有许多有心做事,有心改革的人,但是改变意味着不确定性,两者相权取其轻,对于未知的,不确定性的,已经获得利益的人当然保守最好,因为已是“既得者”,何必冒风险。更何况在很多时候企业增长乏力的时候,更多的改革是重新分配利益。
管理学里面说到,管理的一大任务就是——效率。这也是管理的根本任务之一。人类进取的动力根源在于广义上的“利益”(注:这里的利益指一切能为个人带来好处的物或事,有形的无形的利),提升效率的根本在于怎么分配这个“利益”,怎么让有效率的人,有能力的人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
但论道容易,做起来可能永远无法实现,人类中有许多个人能够战胜自己,但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战胜自己,是不可能的。根据人性进行调整方法,所获得的结果也与不考虑任何变量的论道相差很远很远。世界所有的事情当中,最复杂莫过于人心,而人心,注定让很多事情无法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