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篇1
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功,每位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每个教师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学生取得喜人的成绩。可是,成长的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谈了一批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从王坚到许峰雄,从张宏江到张亚勤,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能够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能够让学生、家长和教师明白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美两国教育的比较。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它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因为它拥有最先进的教育体系:1.美国的教育是从人的角度去讲,教给你怎样做人,怎样对待别人,教给每一个公民有行使民主权利的本事,这是他们的最基本的宗旨。而中国的'教育,是从科学技术出发的,是为了培养科学家,培养人才。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孩子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叫做“优秀的代价”,结果是导致了他们的很多不优秀。2.美国的教育体系不仅仅包括那些知名的高校,也包括深藏在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头脑里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如鼓励孩子追寻爱好和梦想,倡导合作、主动、创新等等。中国的教育体系确很像一条制造工业品的流水线,大家都遵循同样的程序、同样的标准,走进去的的孩子形形色色,出来的孩子却都一模一样。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的经济体,但中国是否能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还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教育领域赶上西方。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需要不断发展、变革,中国的下一代需要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期望有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成功是一个人的目标,成长是到达目标的道路,但这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有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低下头来,也有的人能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强的信念取得了成功。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是一个多么有味道的句子,这是一个给人截然不一样的感觉的理念。在中国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要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很具有前瞻性和革命性的。
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其中记录了微软亚洲研究所30余位研究员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人才、社会的记录与总结。书中记录了一批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作者从“微软小子”的成长生活中,采撷一些平凡但隽永的小故事,他以他独特的论述,使这些小故事变得精妙独到,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欢笑、悲伤、活力、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凌志军期望借这本书,让国人改变对教育的看法,期望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在这本书的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篇2
在语文赵老师的推荐和各位读书会家长的投票下,《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拉开了我阅读成长的序幕。
本书纪录了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我看到了30个“微软小子”成长中的欢乐、悲伤、迷茫、创新;我看到这些孩子的自我约束,不断进取,不断超越,为达目的坚韧的毅力。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点拨了作为父母的我,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
我觉得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他与生俱来的一些特性,作为父母不能以过去的一些经验、一些法则、一些处事规则、甚至你的一些审美来约束孩子,鞭策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路是要他自己走的。就像我们当年一样,我们也没有走父母给我们设计的`那条路来走到今天,很多很多人都是这样。如果都是按照父母的来走的话,那些成功人士,有些圣人,或者非常智慧的人,那他们的孩子就一定是会跟他们的父辈一样吗?
所以我觉得作为父母对待孩子,不应该是设计他的人生,主导他的人生,导演他的人生,而更多的应该是陪伴、帮助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因为时代也变化,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也不一样,社会也是需要这些孩子去推动和发展的。你不能完全以你过去的经验和规则来引导未来的东西。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他犯下的一些错误,他走过的一些弯路,他受到的一些挫折,这本身就是完美人生必不可少的一些东西。所以不要试图去改变,不要试图去找一条捷径给他走。有可能你指点给他的那条捷径恰恰是弯的最远的路。
我刚刚说的父母要引导孩子的人生,为什么说是引导,而不是驾驭。因为引导其实是有要求的,引导的话,他愿意被你去牵引的。那首先我们就要走到孩子的心里,而不是说我们粗暴的去干涉,粗暴的去驾驭。让他接纳你。让他知道,你欣赏他,你认可他,你肯定他,他才会心甘情愿地去跟随你的引导,这样才会有效果。
套用书中的一句:——是做孩子喜欢的事情,不是让孩子做你喜欢的事。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篇3
有段时间迷上了看电子书,因为它携带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于是在网上下载了很多资料,有些读了一点就再也没有兴趣继续看下去了,有些总是心生挂念点灯熬油的赶出来想想却也没有什么意思,有些看了一部分觉得值得拥有一本细细品读,《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就是这样一本书,于是搜索居然评价相当不错,于是连同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收入囊中。
作者凌志军在书中记录了微软亚洲研究所30余位研究员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人才、社会的记录与总结。作者从“微软小子”的成长生活中,采撷一些平凡但隽永的小故事,以他独特的论述,使这些小故事变得精妙独到,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欢笑、悲伤、激情、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
一、让学生成为“E学生”
书中所有案例无一例外具备三个特征:很高的情商;快乐享受学习,而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优秀的自己。从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E学生:EQ(情商)、Enjoy(快乐享受学习)、Excellence(卓越)。
三个特征非常明确,看看我们的教育,就在所谓素质教育进行了十几年之后的今天,是不是还是过于注重“成绩”,期末复习的不断重复,学生在机械的训练中谈何享受学习?如果说有享受也只不过是个别孩子在享受每次检测100分的喜悦,是对结果的享受而非学习过程本身的享受。
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关注每个孩子是否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潜力,是否实现了“最好的自己”?是否在“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历练中实现自我的提升?
二、自信是成长路上的第一路标
给孩子一个自信,比给他一堆知识都重要。今年元旦联欢会上,九班的两个小男孩合唱了一首歌,崔文正落落大方,詹宇森则扭捏作态,究其原因就是自信心的问题:一个从小锻炼,登台机会数之不尽,在历练中自信心不断提升,教室内的表演如同在家练习;另一个虽然实际唱得也不错,但是几乎没有什么机会锻炼,同学面前表演简直就是一个大舞台,两个孩子站在那里,起点不同表现自然不同,看到一幕时让我回忆了两个孩子平时的表现,唱歌带给崔文正的自信延伸各个方面,无论是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课下与老师的交谈,还是让这个孩子去完成什么任务,这个孩子就没有怯场的时候;而詹宇森虽也是个聪明的小孩儿,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明显自信不足。
教育应该是个培养孩子树立自信心的过程,找到孩子身上的成长点去挖掘和培养,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不断的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从而不断的树立和积累自信心。这其中必须要做到的是不断的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既要注意进行横向的他人对比又要进行纵向的自己对比。
三、好习惯成就一个优秀的人
一个好习惯比期望值更重要。案例中无一例外的在孩子的幼年和童年阶段,父母帮助孩子养成了一些影响一生的好习惯,在习惯养成之后又将孩子放飞,让他们凭借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去生活和学习。
他们全部拥有广泛的兴趣,并且有意无意地全方位训练自己的大脑;他们的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们拥有优秀的.思维力;他们并不具备与生俱来的智慧,但是优秀的习惯使得他们不让自己的大脑闲置;他们把“聚精会神”由习惯升级为态度继而成为能力,让自己更有效地使用大脑,最大程度地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他们并没有让学习把心塞满,而是让心里有一些空间,可以想别的东西;他们全部诚实善于合作有责任心拥有健全的人格。而这所有的一切均始自于——良好的习惯。
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可以放任孩子的任何兴趣,却不能放任一个坏习惯!
四、永远的成长
成功是每个人的目标,成长是达到目标的道路,但这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有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低下头来,也有的人能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强的信念取得了成功。
只有经历了艰难痛苦的过程才会体会到收获的喜悦,那份快乐源自于经历了漫长的体验过程,而非结果本身。
在成长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来注意,成功永远不是永远的,只是暂时的,但是成长却是永远的,一直在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当人成长了,成功也就来到了。关注成长比关注成功更重要!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篇4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并不是我喜欢阅读的类型,读起来也不那么的吸引,虽然有很多的小故事,可是大凡是励志类的书籍总是有这样大同小异的故事汇集而成的。关于对这类书的好坏,我无法做出判断,只能说它对读者的启迪不在于内容、思想和语言,更重要的是读者心中一直都有的东西,或许阅读过程中没有任何想法,但是之后随着某些东西的逐渐清晰或者是一闪念的只言片语,都可能让你回想起些什么,每本书的好坏都是因人而异的,都是因读者的心态、经历、情景而异的。
纵观整本书而言对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的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在孩子幼年时期形成的行为、习惯、性格等在孩子的一生中都会起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一时期与父母的教育是非常有关的。
“没有人强迫她,她喜欢到哪里就到哪里,喜欢学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他们只是非常严格的培养我的学习习惯,而且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我的好习惯都是在我懂事之前养成的……”一个从小养成的好习惯使张黔成为最优秀的研究员,正如她所说的她的父母在他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强迫她集中注意力学习,之后成了习惯。由此可见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是很重要的。
“严格但不强迫,就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天性和尊重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习惯于一种规则,而不是就范于一种规则。”在很多成长的故事中父母都是很严格的',这种严格也是规范孩子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必须条件。
“人脑和人心一样,朝着被赞赏的方向走。”除了严格的要求,许多成为微软小子的人并不是被批评出来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书中不乏这样的例子,父母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激励自己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不是取决于这些因素,而是取决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无论是父母本身的综合素养还是教育方式只有在与孩子融洽相处时才能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
任何的成功都是无法复制的,但是我们可以借鉴。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其成长的历史时期对他的影响,而如何在这种历史大环境下,做最好的你自己,则是唯一留给我们发挥的空间。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篇5
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每个老师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学生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成长的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谈了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从王坚到许峰雄,从张宏江到张亚勤,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学生、家长和老师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
这本书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从书中体会到不仅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教育学生,而且对自身也是一种思想与心灵的提升,在阅读过程中,我总会情不自禁用自身与之对比,不经意间,便成就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与一次很好的自我反省。
在坚硬的应试教育面前,在千军万马依然热衷挤“独木桥”的今天,在更多的父母被应试的指挥棒搞得晕头转向的时候,凌志军以高度负责的使命感为我们奉献了这本书,何其难能可贵!也许他会面对很多、很大的压力,也许他会遭到质疑,甚至是否定,但字里行间,我能读出凌志军的执著与坚定,因为很明确“我们既然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说的也很实际。
通过读书,我明白了自己以后的路该怎样走:我要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审视自己、规划自己,才能不留遗憾,乐观面对人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努力做到言行如一,言出必践,不辜负别人的期望和信任。从实际出发,有明确的.高尚的理想,展示一个独特而又有内涵的自己。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精益求精,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成功不见得就必须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成就,成为众人仰慕的对象,而是要立足本职工作,爱岗精业,不懈地努力。
由于时间短,我只是粗略的把书读完了一遍,但我想我会一直思考下去,在今后的人生中,我会越活越精彩,因为我知道了,我不需要成为“最好的”,但我会成为“最好的我自己”。
最后,在和大家一块分享本书重要观点:
1、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你不需要成为“最好的”,只要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3、人的最大差别不在于聪明不聪明,而在于怎样使用自己的聪明。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篇6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徐小平、王强等成功人士分享的关于他们接受家庭教育的经历和个人成长的轨迹,以及他们对自己子女实施家庭教育的理念与具体操作经验。
俞敏洪说:“书本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培养他们美好的心境更重要。”徐小平说:“我认为可以自由选择是一个人快乐幸福的人生基础。”王强说:“没有良好的习惯就形成不了健全的人格。”——所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大概真的如俞敏洪在序言中所说并“不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更多的只是一种“真实的分享”。
正因为这是一种分享,所以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例子,很多例子得到了我们家长的.共鸣。例如:美好的心境,美好的生活。父母要培养孩子有个美好的心境,我一直觉得,对于孩子来说,书本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培养他们美好的心境更重要。什么是美好的心境呢?就是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一种情绪状态。而我们的孩子在国内应试教育制度下,学习既辛苦又忙碌,很少有真正属于自己向往的童年生活,所以我们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减负,创造条件,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多让他们的童真毫不保留的释放,使孩子过上快乐的童年。又如:快乐是快乐之母的例子,说明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和源泉。现在社会各个培训班琳琅满目,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参加课外培训,殊不知课外培训占据使孩子不少休息和玩的时间,那么孩子是否真正喜欢,是否真正觉得快乐,这是需要我们家长考虑的。
书中例子很多,作者从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和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两方面相结合进行了分享。既能看到作者那个年代的传统教育,又能看到现代教育,这是一本通过两个年代的不同教育的分享,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好书。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篇7
童年时代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习知识面,也体现在养成一种健全的人格。 ——沈向洋
三十位微软小子的成长经历,让我看到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和毅力,他们学习时的刻苦,当然也有家庭中的不幸。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们都有自信做“最好的自己”。我不禁边读边想:他们的自信和潜力,从何而来呢?
书中大量描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不管是李开复教授,还是其他人,都有一个非常好的家庭环境,这里的家庭环境不是指贫富贵贱,而是指家庭的气氛,和家长对于子女的熏陶、教育。而且他们的父母都是非常开明的,像他们说的那样,“你是属于全世界的。”而在我们身边,这种现象是很少见的。很多人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尽量满足着孩子的.一切要求,但是却没有让他们得到应有的锻炼。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在学校里,作为老师,我们如何让他们增强自信呢?
其实,一次小的进步,一次手工制作的成功,一次日记的发表,甚至对于某些孩子来说,上课举手回答一次问题后,老师的及时表扬都是提升他们自信的方法。让孩子不要跟别人比,只同自己比。试一试,在哪一件事情上,自己能不能比过去的自己更进一步,更好一些,如果能发现学生的一些,进行表扬、鼓励,那么学生就会很开心,而且会有做得更好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