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09读后感

请欣赏守望的距离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篇1

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惭愧的是,我就是真的没有好好读过周国平。这次终于拜读了他的《守望的距离》。

“守望的距离”其实是说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周国平先生在这本书中,他怀着深深的对生活的爱意,谈人生谈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中,而是要追索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我们要坦然面对生活,就应坦然的对待自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呢?——百炼成钢,正因如此钢才有了韧度,人也一样,不经风雨怎能见得彩虹?

生活是美丽的,上帝让我来到这个世上就是因为这个世界很美丽。有人也许问,不是也有不和谐吗?我笑了笑说:“你见过没有瑕疵的玉吗?你见过十全十美的人吗?自然界尚且如此,又何必让生活如此完美呢?完美其实是一种悲哀。”

生活是浪漫、轻松的。他也许是月下行走的浪漫,也许是一束花的浪漫,也许是浪迹天涯的浪漫。生活的轻松是你所想不到的,但你必须先沉重。登过泰山的人都会知道:从红门向上爬,大约四个小时到南天门,再到玉皇顶。上了那里才知道什么是“一览众山小”,那才是轻松,有一种沁人心脾,飘飘欲飞的感觉。去过大海的人也知道,在海边遥望大海时,把自己寄身于海天之间,才知道什么是轻松。所以要追求轻松浪漫的生活,就要先努力奋斗才会获得。

生活中也当然会有困苦、不愉快,但这只是一次对自己的处事的考验罢了,不足挂心,总是记小事于一身的人,是总得不到快乐的,放下吧,放下就是幸福,放下就是快乐,懂得放弃的人也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想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和幸福,感受自己最美的生命。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篇2

现在的自己,感觉很虚。的确,来到大学以来,感觉没什么心情去看课外书,这份感觉很奇怪。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更深让我羞愧。“徜徉书海,快乐分享”,这种感觉很淡很淡了。可是,一次,在书店不经意间就看到一本有着清香淡雅感觉的散文集,配着一个蛮有诗意的名字——《守望的距离》。之前对作者、对内容从未了解的我,随手翻了一下就被它深深吸引,于是,我选择了它,也开始了对哲学的别样领悟的旅程。

《守望的距离》刚映入我眼帘时,看这五个字就挺好的,有守望就有期待,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找到自己的差距。翻看目录,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就引人入胜。“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命的烦恼和创造的欢欣”、“闲适:享受生命本身”。在很多言辞的背后闪烁着周国平一个哲学家的特有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书里的散文不同于当下流行的美文、文化散文,也不同于余秋雨类的散文。作者周国平教授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才是作家。他从一段段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平常小事,深化到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文章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的挚爱之情。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时间的宽度。

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人生的意义纷繁复杂,并不是我们能够说的清楚的,但是于万点丛中静觅一份安宁,在浮沉里静享一份了悟,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

作者的确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位北大哲学系出身的学者,以他特有的独思带领我们走进了人生哲学,就如他所说:“我的所想所感大多涉及人生,而许多人对于人生也是有所想有所感的,一旦因我的文字而触发了自己的所想所感,便会感觉一种共鸣的快乐。”的确,这种对人生无法言说的共鸣,让我心生敬畏,忍不住去探寻生命的秘密,揭示人生的哲理。

深深的喜欢上了作者那富含哲理的箴言,让人似有所悟,感叹于他对人生百态的超然及真切情感的再现,精辟的哲理,让人流连忘返。他或许并不像某些文人那般执着于名声,对名誉有着内心的淡然。他或许在经历苦难后并不像某些人那般苦苦呻吟,对痛苦有着人生的超脱与了悟。他敢于面对人生的问题,一路思索,找到自己认为的答案。他勇于笑谈生死,看透失去与拥有,他喜欢宁静的写作,并不孤单寂寞,因为他了解沉默的价值,寂寞的意义。

文字是感觉的保险柜,他在寻求自己的生命体证中记录人生普遍意义的真理,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番觉悟。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当他在看透人生的诸多不可能及无趣后仍能毫无保留的爱它,不去埋怨,而更懂得珍惜与感恩。也许,人生的本质或意义是什么,本身就是不重要的,而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怎样看待人生所会遭遇到的一切可能性。它会教我们怎样去解决一份实际问题,而非是苦思冥想一份巨大的虚无。有时,我们要承认精神的力量,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的内心找到一处栖息地安放自己的灵魂。

文字只是一种形式,写作仅是一种姿态,而我们能够从这形式中稍稍领悟到一点本质的东西,从这姿态中渐渐发觉出一点意义的所在,那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从周国平的文章中,有着对世态的讥讽,有着真情实感的流露,更有着劝慰来人的悟语。从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长者的感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对凡尘的一切琐事。

人生终究是美的,不管这其中夹杂着多少零乱不堪的东西,探究生活的实质,人生的意义也毕竟是太过庞大的系统,也许我们解不了那么多的人生之谜,看不透那么多的红尘世事,但终究,我们都是会成长的,而成长也必然充斥着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抑或甜蜜的回忆。从中了悟一份真谛,得一份智慧,然后始终平和而从容的走下去,一直到结束也不会害怕,这就是一份完美的世俗人生。

很多事都不重要,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只是还未能了悟,还始终看不透,道不明,我们念念不忘,我们苦苦追寻,到最后也只能留下一份了然于心,却始终无法诉之以口,言之以文,但周国平做到了,他说了我们经历过却说不出的悟,他写下了我们领悟到却言不明的理,他看到了我们或许现在还无法感受到的禅思,所以他是人生的智者,命运的代言。智者不是能够不经历苦难,而是即使很苦也能抛却眼前虚迷的疼痛,看到别人未曾发现的真切,直面人生,笑谈命运,找到支撑,所以他比别人更坚强。

我始终认为这本《守望的距离》是需要在一种相对安静的环境下慢慢品读,所以我也是每天早起晚睡才把它读完的。他的文字具有对外界喧哗热闹的抗体,具有本身宁静的淡然,一颗浮躁的心是悟不了那么细的哲思的……

读周国平会让人的思想变得清澈,对生活的理解变得轻松。他的文章都很美,既有深厚的哲理,又让人易懂,有着看过后让人必须去思考的魔力,静心想想,总有那么一两句在我的潜意识中定居。

读他的文章,我读得了“亲情似的爱情”;读得了“家是永远的岸”;读得了“教育需要回到常识”;也因此走近了“尼采”,与一个巨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位睿智博学的作者,不知不觉的,带着对人生、哲学的温情理解融入了我的生活,让我无意间也对世界改观着看待!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篇3

站在思想的山峰,目睹着秋风扫落叶,一片一片,融入生命的河流。你爱着,感受着,思考着——今天我活着,我只有一个人生。你一直在守望,寻找着生命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究竟在追求什么?追求一种人格魅力,一种人格上的独立自主,藐视世俗的舆论和功利。用一颗深刻的心灵感受悲剧的深刻。日子川流不息,每天都似水流年,你心中的那个心灵世界,珍藏着许多往事,有欢乐,也有悲伤,它们虽已逝去,却永远活在你心中,与你终身为伴。尽管它渺小得甚至连一丝微风,一缕轻烟都算不上,可是你依然十分珍惜这个小小的心灵世界。然而生命永远在未完成之中。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准备做。人的一生,思绪万千。有时惊心动魄,有时牵肠挂肚。古往今来,诗哲们关于人生虚无的感叹不绝于耳。他们的悲观,执著,超脱,那些多愁善感,那些豪迈奔放,都奏响了生命的进行曲。

人生是有意义的徒劳吗?从叔本华到海德格尔,都在寻问,生命—— 沉重的`轻?虚无与偶然?人生难免有等待,等待的滋味有千百种,最是一言难尽。回归简单的生活,就像白开水一样。如行云流水般,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文字闲人,平淡有味。自然闲人喜欢躲藏起来,是顽皮还是害羞?智慧在思考中诞生,就算是孔子也洒脱。至于爱情,那是人性的一部分。人生永远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一个人只有在临终前才知道这一生最难忘的是什么?尽管那些风风雨雨已如烟雨朦胧。一句淡然面对,把一切都轻描淡写,你的诉说谁人理解。只好笑笑,古今多少事,都傅笑谈中。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的余晖散播人间,人生的尽头桑田沧海。

依然想问守望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篇4

初识守望者一词是源于“麦田里的守望者”,脑海里出现的竟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和稻草人的意象,还觉得颇为形象和贴切,稻草人静静的驻守,遥望远方,多温暖唯美的一幅画面啊。那时的我对塞林格和他的作品甚至一无所知,莫名的就喜欢上守望者的称谓,或许就是因为这种意象吧。“守望者”在我心中是静默的,属于自然的,就如同灯塔守护归航的渔船,永远出现在画面了,浮现在漫无天际的各种想像中。

及至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初,有些失望,我对主人公的种种“劣迹”以一个乖乖女的角度去评判,真不明白作者浓彩重墨塑造这样一个角色有何用意?及至霍尔顿说出了他想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惊讶之余更多的是不解,不解主人公顽劣的脾性何以敢亵渎这神圣的梦想,穷极一个中学生的理解也觉得突兀的不真实。《麦田里的守望者》谜一样的留在心里。

后来工作了,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们并非我理想中的那般样子,有时顽劣得令人沮丧,反叛的使人气馁,“堕落"得让人绝望。但我始终补相信那是“天使”本来的面目,于是我开始读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书,迷雾慢慢剥开了,我又想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那个焦虑,困惑,被误解了的不羁少年和他那个纯真的梦想: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孩子。不禁为自己曾经对他梦想的嗤之以鼻而愧疚了。成长就是如此,我不再单以眼之所见来评判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守望者的静默中开始涌动出一种生命力量,一股温情的暗流。这股暗流深藏在卡西莫多的守护里,隐匿在杨绛《我们仨》的浓情中,身边比比皆是的守望:父母的守望,战士的守望,恋人的守望,朋友的守望,孩子的守望……

我们都是守望者,也都被守望着。这守望中蕴含着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又饱含着多少的厚望衷情。心中守望者的画面似乎又飘出舒缓而又深情的背景音。

近日读完《守望的`距离》,守望者在周先生的笔下又升华了:"一个人一旦省悟人生的底蕴和限度,他在这个浮华世界上就很难成为一个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了。不过,如果他对天下事仍有一份责任心,他在世上还是可以找到他的合适的位置的,守望者便是为他定位的一个确切名称"守望者不单单是静静的守护,守候,深情地凝望,眺望,更多了一份哲人的通透与豁达。这样的守望者是我钦佩和敬仰的,深处世事喧嚣的大众非一定的阅历是难以企及的。似乎也只有‘守望’的份了。

我更愿做一个生活的守望者,守护心中所爱之人,所衷之乐,所执之志,即便平凡但不至平庸,足矣。

每个人都是自己心中那片麦田上的守望者!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篇5

《守望的距离》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引人入胜,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散文里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如果我们自己都放弃了自己,那谁还来拯救这个“宇宙”呢?

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守望者,守望着自己的人生。人生就像一盘棋,走错了一步就会悔悟终生。但与棋唯一不一样的是:棋可以悔或重下一盘,可人生不能重来。所以,我们要认真下这盘棋。

我要做一个幸福的守望者守望着我拥有的东西,守望着我的.理想,守望着我的朋友,守望这世间美好的一切,守望幸福。

周国平先生的话总让人似有所悟,我感叹他笑谈人生的超然。他在困难过后并不像人们那般呻吟,而是敢于面对人生的问题,笑谈生死。

读《守望的距离》让我知道了“人必然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一个人如果拥有了精神家园,那他就拥有了整个宇宙!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篇6

美,源于距离。

人生,源于哲学。

或许我们不明白存在的价值;或许我们不明白人生的含义;亦或许,我们不明白渺小的自己到底有何存在的意义……

我们不过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你感叹!我们太过于渺小,所作所为不过是一些庸俗的不必,我哀怨!

读《守望的距离》,领悟人生哲学。

翻看目录,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就引人入胜。“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命的烦恼和创造的'欢欣”、“闲适:享受生命本身”。在很多言辞的背后闪烁着周国平一个哲学家的特有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说道“人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而我正是缺少这样一种独立自主,我们往往太在意旁人的想法,逐渐丧失自我,我们需在自己人生土壤中扎根。对于书名中“守望者”的含义与我之前读过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不同,对此,周国平在自序中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守望者,“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眼光”。而做一个守望者,“职责便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这样,即使到头来你在物质上一无所有,但你在精神上一定是一个富翁。这是多么深邃的思考啊。其实,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的使命不仅仅是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

切都投入到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是啊,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中,除了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更应该坚守独立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能是一种空虚无聊的生活。就像书中所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以守望的姿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守望中含着期待,而这种期待是不浮躁、是踏实、是宁静、是信心十足。读他的书,我的心变得轻松,思想变得澄澈,对生活有了更新更积极的理解……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篇7

浮生若梦,何妨当它是梦,尽情地梦它一场?世事如云,何妨就当它是云,从容地观它千变? —摘自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人生好似南柯梦,醒后方知幻境中。

一生中,你追求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总以为人生路漫漫,但仔细想来,人生不过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往事

昨天,尽是往事;往事,尽付诸流水。

其实,往事都是该被珍惜的,因为,只有珍惜往事的人才是真正在生活。

这世上什么不是往事呢?此刻我们所看到、听到、经历到的一切,无不转瞬即逝,成为往事。所以,珍惜往事的人便会满怀爱怜地注视一切,注视即将被收割的麦田,正在落叶的树,最后开放的花朵,大路上边走边衰老的行人……这种对万物的依依惜别之情是爱的至深源泉。由于这爱,一个人才会真正用心在看,在听,在生活。

然而,在这个日益匆忙的世界上,时间就是金钱,生活被简化为尽快地赚钱和花钱,人们越来越没有工夫也没有心境去怀念往事了。当我们失去了童年,我们还有童心;失去了青春,我们还有爱;失去了岁月,我们还有历史和智慧;可失去了怀念,人与木石无异!

今天·把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今天”,是最容易失去的。时间如流水,一去不返,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数不清的明天,那么,你要做的事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呢?时间不会永远停留在现在,今天迟早会变成昨天,那时,你还能像现在如此悠闲吗?

今天我们活着,就该执着生命,爱护自己,把握今天,度一个浓烈的人生。

今天我们活着,就该超脱生命,参破自我,宽容今天,度一个恬淡的人生。

明天·希望

明天永远都是一个悬念,一个谁也无法预想的未知数。但是,明天也许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如果没有明天,昨天就会成为废墟,如果没有明天,今天就成了尽头。

明天尽管是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到最后也可能如今天一样的虚空,但明天总会为今天的我们赋予希望,给我们源源不断的`透支着梦想。

你的明天,可能会晴天丽日,可能会电闪雷鸣;可能有风平浪静,也可能有惊涛骇浪。你不可能知道你的明天会如何,可是这又怎样呢?即使是未知,也无法斩断我们对明天的希望。

人生如戏,花开花落,物转星移。谁是这场戏的编剧?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谁会是最后的赢家?

人生如梦,一晃而过。谁又能把握这匆匆岁月?

人生不过如此:回忆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篇8

在我这个年纪,读周国平的文章应该不算晚吧。在看遍了郭敬明的小说,朱自清的散文,再来唨嚼下周国平的哲理也未尝不可。有人说: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带着一时的好奇,寒假的空暇时间,便着手读起他的文章。

有很多人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并不是很多,真正有独立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也并不是很多,但无疑周国平算是一位代表人文精神的学者,这位学者既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

初识他的文章是一篇名为《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文章,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眼前便一亮,感觉很新鲜,文章充满浓郁的诗意与馥郁的哲理,无一不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感悟,那是对哲理的深刻诠释。从那时起,我便记住了他的名字。或许,正如他说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此时,“周国平”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三个汉字了,他的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守望的距离》记载了作者十余年的岁月点滴,无论是对爱的理解还是人生的追求都显现了独到的见解。但作为一个哲学诗人,周国平写下的格言使我最为感同深受。何为格言?格言不过是天神们私下议论人类隐情的悄悄话,却被智者偷听到了罢了。周国平这样读解自己的格言:我从不奢望写出能被人广泛引用的格言,而只不过随手写下自己的点滴人生感想罢了。

在这里,摘录下几句我自认为不错的格言。“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只有聪明人才能写出好格言,但只读格言的人却是傻瓜”。但这并不意味他的话句句属经典。正如:“我所厌恶的人,如果不肯下地狱,就让他们上天堂吧,只要不在我眼前就行。”

我觉得讨厌一个人本身没有错,但是讨厌别人,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控制他们。你并不能要求别人为你作些什么,就算你很讨厌他,只要我们自己做的`够好,又何必去理睬那些使你难过的人呢?真正的仇人是自己,让我们少一分恨意,多一分宽容。即使那个讨厌的人纠缠着你,对你而言仍是隐形无形的。这只是我的一些不够成熟的看法,不够完善,但每个人不就是在分分秒秒的争论中长大的吗?

我相信:真正的作家,应该是为自己写作而活,如果只是贪图物质利益,那就太可悲了。因而,我很欣赏周国平说的“一个人唯有真正为自己写作,他的作品才会有比较长久的生命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