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高中读后感(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读后感 篇1
那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无边无际,青绿渲染了整个大地,暗黄的马道上不时有肥壮的马儿飞奔而过。这晴空万里下洋溢着静美,却让我找出了一份激昂。
纵马奔驰在黄色的土道上,望着悠悠的白云,脑袋里却浮出了狼的影子。放眼四周,幻想着这里曾蛰伏着的狼的身影:灰色的毛和刚健的身躯压低了,隐匿在丛中,用十万的耐力与羊儿们的警惕对抗,脑子里也许还盘算着绝妙的计谋,泛着幽光的眼睛毫不放松地盯着羊群----这是读《狼图腾》时,脑海里浮现的场景。此刻,它却出现在我的思绪中挥之不去。
《狼图腾》中,主人公陈阵养的那只小狼与那用“绝计”突袭羊群的狼在我心中同样是那么神圣而令人琢磨不透。我敬佩它们对自由的理解与渴望,对环境的适应力,敬佩它们的团结、亲情、桀骜不驯,更令我敬佩的是狼惊人的计谋,凶悍、顽强,它们永不寄人篱下,永不屈从的性格,骨子里透着的原始的狂野。这性格,这原始,都从小狼那小小的身躯与锐利的目光中散发出来,令我折服于它。
读着《狼图腾》,就如与狼打交道,有谁不会产生敬重之情?是的,正因为如此,古时候的蒙古人才把狼作为图腾,像神般尊敬。于是,狼造就了成吉思汗那样的草原领袖,造就了蒙古马的彪悍与精壮,造就了那所向披靡的蒙古大军……
《狼图腾》第十四章中,陈阵对着那在马杆上迎风飞展的狼皮时,禁不住想起镶金狼头的蒙古军旗:“……在狼旗下冲锋陷阵的草原骑兵,全身一定都奔腾着草原狼的血液,带着从狼那里学来的勇猛,凶悍和智慧征战世界……”历史上,突厥骑兵凭着自身的狼性,在被逐出中原后打出了一片新天地,突厥的骑兵有如狼群一般,席卷了东罗马首都君士坦相堡,攻下了古埃及,统一了中亚细亚,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这是什么?这是“狼”!
同为狼,《亮剑》中李云龙也有一番理解:“……我们是狼,是一群嗷嗷叫的狼!遇敌必亮剑!亮剑必制胜!”这何尝不是狼性的又一种诠释?李云龙的狼性,是遇到强者不畏惧,勇于亮出剑来且带着必胜之心的性格。
如同草原狼结群围攻,谋划出必胜奇招,它们会积蓄力量,从不畏惧有比它们更强的对手。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座岭!是的,面对人类的追杀,狼从未俯首认输,强烈的求生欲让它们把生死追逐演绎得如此可歌可泣!可是,哪个猎手看到了狼倒下时,眼里的那份不甘与仇恨?这让我萌生一句话:狼死,狼魂不死!
细细品读姜戎带给我们对于狼的重新认识与思考,原来,狼的性格并不如一般人认为的凶残,也无狮虎般的健壮,狼之神,狼之魂,是如腾格里般的纯净与神圣。《狼图腾》中,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高超战术,以及对天、地形的利用,无不凝聚了狼的智慧,这些智慧把世界改造成如今此貌!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又让它们更团结一致。狼同时还守卫着草原。
可以说,没有狼,也许整个世界都会不一样。而如今,狼的精神在自然与人文中,处于何许位置呢?显然,听惯了《小红帽》的我们,也许会越来越淡忘了它,只余农耕民族中,龙图腾了吧?
读着《狼图腾》,我仿佛看见蜇伏在草原上盯着羊群的狼,希望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能有一双狼的眼睛!
高中读后感 篇2
一、认同的观点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态度胜于能力》。无论我们在任何岗位,都不能轻视自己的工作,而要以一个积极的态度来担负起工作的责任。能力,永远由态度来承载,虽然有时我们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但是表现出的积极工作态度,却能成就一个最不平凡的未来。
二、联系实际
常常听到有人说:"你是老师啊!不错呀!一天就那么几节课,动动嘴就行了,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的,一年还有寒暑假…"。每次听到这些,我只是一笑了之,我明白,只有从事了教师工作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辛苦。"老师吃得是良心饭!"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教师精神的实质。是啊!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我们需要英雄,但我们更需要千千万万,实实在在,脚踏实地于平凡岗位的有责任心的人。
教师,固然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艰辛,但也同样有着别人无法体会到的幸福!当毕业多年的学生还会时不时的打电话问候你,那时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衡量的,这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幸福。当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渐渐的找到目标,改变人生方向的时候,这是一种比发工资更加让人愉悦的心情。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真心付出的回报,是教师责任心的最好体现。
三、反思与重构
工作了这么多年,我也常常会用我的经验去处理一些问题。咋看之下,问题是解决了,但对自身来说,往往没有得到提高。我们经常教导学生,不要拿过去的成绩来掩盖现在,做事不能想当然,说实在,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每一届、每一个的学生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我们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就是一个真理: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唯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那就是爱!教师的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付出时,我们没有想到工资,没有想到回报,这就是一种责任的驱使。
要成为一个好教师,就要当好四种人。一是"兴趣人",要对教育工作真正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热爱之情;二是"智慧人",要对所教学科的钻研及在此基础上对相邻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把握。毕竟,只有智慧才能唤醒智慧;三是"有心人",能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有心才能用心,用心才能动情,情动然后行动;四是"榜样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
高中读后感 篇3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象话。”——《麦田守望者》
这本书我也是一口气突击完的。
但是实际上读完之后我有些失望,我本以为,书的作者同我一样有着深深的救世情结,尝试种种方法,但实际上,除了上面引用的一段之外,并没有体现出太多的“救世”理念。
对于书中的“我”,有一些可取性,比如“不跟不爱的人上床”,以及“对小朋友很有爱心”
但是很明显,“我”并不是一个很能同周围的人、同社会保持和谐关系的人。
他觉得很多人、很多事情“非常虚伪”于是很不屑。
其实我觉得该书的中心思想(对不起,小学语文课养成的归纳中心思想的习惯)句并不是仅仅上面那句,而是包括那句说“我”是个追求得不到东西的人,有时候估计自己得不到于是就没去努力。
总的来说,本书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让人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光明的未来,苦闷正如毒瘾一样挥之不去。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出现过好几位“我”的老师,不过这些老师多数乏善可陈,比较不靠普,就连“我”最信任的老师也有Gay的嫌疑。
我觉得这些老师是有所指代的,老师本应作为社会的教育者,但是他们自己的不良导致了教出来的学生是那个样子,作者无疑对于社会的教育制度也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的。
《麦田守望者》是一曲歇斯底里的救世主义者的绝望悲歌。
高中读后感 篇4
当同学在QQ群里欣喜若狂的谈论着《哈利波特》,而我却对此一无所知的时候,我清楚地认识到,我落伍了,无奈,只得狠狠的追赶潮流——去网上下载了4部《哈利波特》(本人觉得《哈利波特》的书太密密麻麻了,还是电影好!)。
一口气,连看4部,连吃饭也在电脑面前,我也不想这么疯狂啊!可我实在是停不下来了,我只能给你一个理由,太精彩了。
棕色头发,鼻梁上架着一副宽边大眼镜,黑色的巫师长袍,浓密的棕黄头发遮掩了他额头那道雷电形的伤疤的男孩,手持一根神奇的魔杖,他就是哈利波特,一个充满正义感,有勇有谋的小巫师,小勇士!
我觉得作者J·K·罗琳的写作水平并不比另外的作家高明多少,她凭借《哈利波特》一举成名的秘密是她开辟了一条新的写作思路——让我们在电影那个混乱的年代中,看到了道德的力量,故事在个人对待责任方面表现出的勇敢、忠诚和忍耐等性格进行了探索挖掘,并不失时宜地赞扬了这些优秀品质,一种正义终会战胜邪恶的思路始终贯穿着整部电影。这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是一种映射,更是一种警戒!
电影中的小哈利曾从伏地魔手中大难不死,并重伤了伏地魔,是他失去了所有法力,因此被人们当作神话人物看待。但他一直都认为自己只是个平凡的小孩儿,直到他十一岁,收到来自一个魔法学校的入取通知书,他的人生才有了巨大的转变。
哈利那种勇敢、坚强,不畏的品质令我十分钦佩。我想,有许许多多的同学都和我一样,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一点点困难就会畏难却步,遇挫则衰,总习惯父母为自己解决一切烦恼,想方设法逃避一切难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比起哈利,我真是无地自容。在姨父家,他受尽德思礼夫妇的打骂与冷嘲热讽,被比他强壮几倍的表哥欺负;在学校,被高傲的马尔福嘲笑,被不喜欢他总想让他出丑的斯内普教授刁难,被可怕、恐怖的伏地魔追逐……但他仍然鼓起勇气,勇敢地面对一切。他对待挫折的积极态度,他在困难面前的毫不气馁,让我深深为之折服。
他还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为自己的学院争光;也有着很强的正义感,喜欢打抱不平,当他为了追回朋友纳威的记忆球而跳上自己从未骑过的飞天扫帚去追马尔福时,我看到了正义在闪光……
《哈利波特》虽然是一部极尽魔幻的科幻电影,但又如此的贴近生活,与和谐社会相得相容。
我想,哈利波特将会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的不足之处,让我做到更好!
我更希望,《哈利波特》也能成为每个人的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善良,正义之心,那建设和谐社会也就不是纸上谈兵了!
高中读后感 篇5
漠漠水乡,褪去了几缕雾色,小船泊在河边,水波随着风,泛起阵阵涟漪。对岸是寂寞的旅途,依稀的背影逐渐消失:至于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是否还会回来,暂且,且随它去。
多数人从沈从文作品的只看到了清新秀丽的词藻、婉转多情的故事,却无法发觉那朴实背后隐藏的悲痛,那作者心中深深的伤痕。因为沈从文文章往往用极冷静的手法,将善恶美丑轻轻掠过,但越是轻描淡写,就越给人一种发自灵魂的压抑。无论是咬牙切齿的忿恨,或是热情激荡的快乐,在沈从文的笔下,也永远是和风细雨般的柔和。
灰蒙蒙的雨中藏着朦胧而淳朴的美感,也藏着作者无奈的悲痛。但是,对情感木然的都市人却多把沈从文的作品当作乡俗文学,因为欲望的充斥使他们无法透过薄雾看出那一缕明媚的忧伤。那一缕明媚,是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对真善美的赞扬,那一缕忧伤,更是对沉沦日下的社会沉重、伤感的批判。其写作手法将优美与悲悯恰当的融合,让美丽如水般沁透读者的心田,又让悲哀如石般压抑着人的灵魂。
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讲述的就是一个处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时代变迁,社会风气开始污浊的时候,有那样一段纯真而悲哀的爱情。大老与二老,两个朴实的青年,在金钱面前他们毅然的选择了爱情,他们不会为一间大磨房心动,宁愿为了心爱的女子痴狂的唱三年的歌。而这种形象,也正是这乡间小城最纯朴的象征,他们是这个小城的灵魂,最纯朴的灵魂。
祖父是纯朴、善良、勤俭、乐观的精神象征,是茶桐人美好品质的代表,这里的人们对这种精神的向往,就被人们对白塔的态度反映出来,白塔坍塌以后,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协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并不是还原一个样子,而是茶桐百姓对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托翠翠对爱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个心爱的人,踏踏实实的过一辈子。决不曾想过什么“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不会理解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份纯真的爱,不曾粉饰,热烈而羞涩的追求过,追求一个她爱的臂膀,直至梦的消逝……
这样的写作手法,使得读者对这段悲剧感到深深地惋惜。山竹林是翠翠的心灵之家,记得祖父与翠翠谈起终身大事时,翠翠总是变出一脸严肃或是沉吟不语的样子,使得祖父没有办法继续说下去,而一旦祖父提起了她所心爱的人时,在严肃的表情下掩藏着一种莫名的喜悦,一个羞涩而天真的小女孩,没有做作,洋溢着自然的精华,自然的秀美。景色、民俗风情,点缀上鲜活的人物,使得人仿佛置身江南小镇,亲眼目睹了一场悲剧,又怅然所失的回到现实世界,轻叹一声,久久不能忘怀。
高中读后感 篇6
夏洛蒂勃朗----《简爱》的作者特温柔,清纯,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众,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宿在舅妈的家里,从小就受尽非人的折磨,被舅妈打骂,被舅妈的儿子欺负,但却没有还手之力,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造就了她的坚韧和不屈。
她有着骨子里的傲气,即使面对着魔鬼般的舅妈也敢放下狠话,与她作对,这让我十分佩服。一个弱女孩,手无缚鸡之力,但在面对被欺凌的场景下,会勇敢地扞卫自己的尊严,为自己辩驳,为自己申诉,喊出自己的心声,实在不容易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深深爱上了她。
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虽然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但简爱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x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简?爱这位离经叛道的女性,虽然并不美丽,但富有挑战和抗争的个性,使她充满了魅力。她聪明好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她决不自甘堕落。
她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她为争取平等地位,为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抗争、奋斗。从很小的时候起,她便敢于向欺压她的人反抗,哪怕因此而招致严惩,也不畏惧。她那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使那些欺侮她的人胆战心惊。读这篇小说,真的是令我受益匪浅。简爱只是一个贫穷的小女孩的身世,她身材矮小,长相不出众,但是却有着自己的尊严。她坚强、不屈,因为人格而毅然放弃了真情,这是理智的选择;她善良、纯真,不因残疾的爱人选择放弃他,而是毅然决定与他一起生活,这是憾人肺腑的真情。她理智、她不屈、她善良、她坚强、她同时扞卫着自己的尊严和真爱,有着自己的人格和本性,她是一个平凡而不平凡的女性。从她的身上,我读懂了人生。
高中读后感 篇7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当我把《爱的教育》捧在手里细细品味的时候,被书中无数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夏先生说:“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
我在看《爱的教育》时,每每被书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感动,《扫烟窗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等和孩子有关的故事中,歌颂了儿童应该具备的纯真感情,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感到肃然起敬。
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教育的整体认识上,作为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学校教育,它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的的,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的存在和社会本身的发展,是一代代的儿童将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教育不仅仅是自由的,也是强制的。集体教学的形式一经奠定,所谓“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高中读后感 篇8
我一直觉得书的魅力在于它于总能在优美的文字中教人求真,与人为善,发现美好。每个人在阅读世界中都会遇到自己的良师益友,或浅谈,或深交,或碰撞……
同样我们人生不总是阳光明媚,也一定碰见阴霾,甚至遇到过心灵的打击,却苦苦找不到心理“诊疗室”,有的人在这种挫折中一蹶不振,但是如果换作是我,我一定会将挫折与磨难捧起来细细看,仿佛来到另一个天地,将苦难琢磨消化吸收,能做到这样的原因是我遇见了一本好书——林清玄的《以美为光》,我沉浸在书中一个个简单而又清新的小故事里,将它作为我的心灵诊疗室真是再好不过了。感谢林大师的文字为我带来了一次次心灵上的洗礼。
众所周知,林清玄笔下的文字都散发着淡雅朴素的散文清香,但写这种短小精悍的故事还是第一次。它就像一本散发着糖果香的童话故事书,书中以我们熟悉的形象展开描述:如狡猾聪明的狐狸,傻愣愣的山羊,守财如命的穷人,肆意挥霍金钱的富人……这些形象在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神采奕奕,读起来不会让人心生厌倦,反而像一首委婉动听的圆舞曲,源远流长……
现在这个时代,正是超越自我的进步时代,作为下一代的栋梁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父母的殷殷盼望下成长的呢?谈起自己的孩子都是在比学习好,比谁的孩子优秀,有前途。但在本书的《猎人的三只猎物》一文中,作者转换一个观察角度,让我们去探讨孩子眼中的父母又是如何呢?这篇文章恰好写到了当代社会最值得引人深思的问题中,如果碰到一位十分“谦虚”的父亲,结果会是怎样呢?他将自己两个美丽动人的女儿说成"质陋貌丑,不足挂齿",后来又因为他的“谦虚”让他的儿嫁给了一个粗鲁的庄稼汉,如果一味地贬抑自己来讨好别人,那么,做他的女儿也太可怜了吧!实际上,上面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并不陌生,而林清玄先生正是把它们浓缩成了一个个有趣动人的小故事并含蓄地表达其中的道理。
当然,林清玄在谈论人性时也毫不介意。你可能从未幻想过,一个叫“舒服国”的地方吧?那里的人们天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好不快活,天天无所事事,不用劳动。但是我想,“舒服国”里的人,时间一久肯定会有烦恼的,因为他们没有期待,没有未来,没有改变,更没有失败和考验,又怎么能谈得上享受生活的幸福感呢?
这些短小精焊的故事,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这本引人深思熟虑的书会带我们从生活中寻找到一些解决你迷惑人生的答案。在未来的日子里,总有一些大风大浪会阻挡我们前行,但是有了这本书的陪伴,我会在人生路上更加勇敢向前,成就一个更美丽、更自信的自己,愿这一米阳光,温暖你我,照亮前路!
高中读后感 篇9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坐在台灯下一口气看完了作家曹文轩着的《青铜葵花》。这是关于一个乡村男孩青铜和一个城市女孩葵花的故事。葵花跟随父亲到一个叫“大麦地”的小村庄去接受劳动改造,父亲在一次写生作画的归途中不幸淹死,葵花成了孤儿,这时大麦地最穷的一户人家——青铜一家收养了葵花,他们俩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粗茶淡饭的生活中,一家人为了抚养葵花用尽了心力,而青铜更是在沉默中无微不至的呵护着葵花,几乎为她奉献了一切:为了葵花上学,青铜放弃了自己的上学梦想;为了葵花晚上写作业,聪明的青铜捉来许多萤火虫做了十盏南瓜灯;为了葵花报幕时的美丽,青铜心灵手巧地做了一串冰项链……在充满了天灾人祸的岁月里,青铜一家老小相濡以沫、同心协力,艰辛却有快乐的生活着。可是在葵花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她召回了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方向,幻想着葵花能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有一天这个哑巴居然大声喊出了“葵花”的名字……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冰项链”这个情节。“冰项链”说的是葵花在学校舞跳得很好,老师让她在新年参加一个舞蹈节目,并建议她戴一条银色项链。葵花是多么希望自己能有一条漂亮的银项链呀!可是青铜家太穷了,葵花回去只跟青铜说了这件事。青铜知道了,他决心一定要让妹妹葵花成为晚会上最漂亮的小女孩。冰天雪地里晶莹的冰珠让青铜产生灵感,他用一根很结实的细线放在盘子上,然后用杯子舀一点水,把盘子端到外面,让水滴滴在线上,瞬间就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冰晶,青铜花了好长时间让水一滴滴地滴在线上,终于,一串美丽无比的在阳光下耀眼的冰项链做成了。在那天晚上葵花快表演时,青铜拿出了冰项链,葵花惊喜万分,整个晚上,葵花和她的冰项链成了人们注视的焦点。
透过书本,我好像看到了一个美丽无比、幸福无比的小姑娘,她快乐地唱着、跳着,她的哥哥——哑巴青铜在台下一直为她鼓掌,分享着葵花的快乐!我仿佛也跟着快乐起来。
我非常佩服青铜,他虽然是个哑巴,虽然没有上过一天的学,但是他能仔细地观察生活,运用智慧做出了一条美丽的冰项链。我想我们现在有很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更要勤于动脑、仔细观察,让自己每天都有一点点收获一点点进步,将来我们才有可能为他人带来快乐。
这个故事一直让我感动的是,我从故事里能体会出青铜一家给予葵花无私的爱。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充满爱心,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也许这就是作家曹文轩想让我们明白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