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

笔构网

2025-09-09读后感

请欣赏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精选13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 篇1

“倾城之恋”是一个浪漫而又温文尔雅的名字,情节动听而又近人情,笙箫一般吹奏出流苏与柳原之间的浪漫往事,阐述了二人心中蕴出的朦胧的爱情观,一段生动曲折的传奇经历使流苏从一个封建腐旧的家庭迈向了上层生活的台阶,就在二人的爱情愈演愈烈的时候,张爱玲将笔锋用力一转,划破了纸页上写满了二人的故事。

香港一战,人们全然忘却了那些所谓“浪漫”的往事,这犀利的一笔甩出了点滴墨水,见到窗棂上,浸破了那依旧上演着朦胧剧情的窗户纸,这薄薄的一层纸絮后,人们看到的是一对自私的情人沉溺于爱情而不顾国家安危,香港的沦陷,使流苏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爱情”、富贵、身份,但并没有使她的人格得到升华,她依旧是她,即使她认为她已是社会的上层人物,但她的思想依旧流转那个别了一把生了铜锈的锁的`腐旧屋舍内,她并没有走出来。她悄悄地燃起一息烛光,墙上的影子依旧是柳原的,她梦寐以求的那个男人,她终于得到了,虽然是被香港战乱影响后改变的柳原,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倾国倾城。

好一般生死契阔的倾城之恋!好一个旧社会的杀手作家——张爱玲!

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 篇2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流苏在这样的老钟下,本也是安安静静过活的,可惜只过也过不去,于是只好倾城…

我说,我向来景仰写字的女子,正因只有女子,才知道怎样写女子。或许雪芹是个例外,或者还有别的,但我依旧执拗地习惯从女生的文字中,去寻找属于女生的灵魂,才气,智慧,善良,包皮容,炫耀,做作…只有女生才懂女生矫情矜持的小伎俩,或是若即若离的小把戏,或是仅仅是满足一下虚荣欲|望的小动作。男生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果决到但是是眨眼间,女生心里已弯弯绕绕了不止九曲十环…

流苏与范柳原的拉锯战,赢得是流苏,赢得很险。如果不是那一次适时的`轰炸,失之毫厘,谬的也就没有了边。流苏心思细密,就算扔在大清后宫里,也是个配的上戏的主角_,可惜偏偏遇上一个耐得下性_子,陪她玩心理战的人。也是幸运,如果没有这个有意思的对手,流苏这辈子,恐怕也就遇不上什么有意思的事了。一辈子受点小气,安心被老钟敲打着,做她的碧玉去了。但恐怕她出场跳舞那一刻起,她是明白了,就连碧玉也没得做,又何妨放手一博呢。不成功,便成仁,女生的筹码,无关家国,都下在感情上了。

何况,女生的胜,即使胜了,也没有那么光明英武,胜便胜了,不必声张。日子长了,柳原也难免觉得捡了个便宜,当时是非,也便不那么重要,俏皮话自是要放到外面说,家里有个不惹人厌的贤妻,“也宜墙角也宜盆”,未必不是快意。

因此,爱玲写出的胜利,细嚼嚼,发现原来有苦涩的味道。之前不信如她这样高傲,感情看的这样透彻的人会正因胡兰成而”低到尘埃里去”,此刻信了—薇龙在对乔琪乔说:”我跟她们不是一样的吗”的时候,脸上是没有表情的。

哀莫大于心死。

就算是错觉,抓住那么一点点的期望,又何必求全责备?

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 篇3

《倾城之恋》讲述的是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一段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六小姐白流苏,曾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来回到自己家中生活的时候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因一次陪伴妹妹到香港相亲,偶然认识了妹妹的相亲对象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就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流苏。在此生死交关之时,两人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发生在战乱之际。在我看来,作者想要通过《倾城之恋》这个标题表达的是不是指他们的爱恋若非“倾城”,就难以成就了呢?流苏和柳原看似甜蜜般配,言辞嬉笑有趣,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是摇晃不定的,流苏不一定深爱柳原,柳原也不见得非她不可,他们之间的相遇,相恋,只是顺应着命运的齿轮,一步一步的嵌套而成的。若不是有了最后日军攻打香港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与流苏共度患难,从而在生死相关之际许下诺言,或许也就不能成就这一段浪漫的爱情了。

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 篇4

我们首先说说这位作者-张爱玲,她十八岁时被父亲关起来,她患了痢疾父亲见死不救。她的第一个丈夫伤了她的心,第二个丈夫在婚后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和乐趣,坚决逼她堕胎可以说,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三个男人都是对不住她的,我觉的这样一个聪明的女子不应该受到这样的亏欠和辜负。这使的我得以贴近她的思想的轨迹和文字,明白她的小说何以如此悲情,更明白为什么她最喜欢的词是荒凉。

《倾城之恋》给我们的整体的感觉是她的作品没有多少触及到社会的现实问题,或许这是她的一个弱项,又或者作为一个中国传统的女人,她是不喜欢政治的,所以在表面许多社会深度方面的东西上面,她并没有做的很好,且看《倾城之恋》中多余战争一个描写的环节给人的感觉绝对是很粗糙的,只不过我们喜欢“得鱼忘,得意忘言”的感觉,所以并不很在乎这一点,《倾城之恋》中流苏与柳原的恋情本身的完美性在我看来似乎就已经落如俗套,既然要表现人物本身的恋爱中的思考,那么为什么要到最后也是一个没有划好的圆呢?我的一个感觉是没有划好的圆比划好的更具有一种难得的吸引力,就像莎士比亚的悲剧比喜剧更具有影响力一样,但是看起来我们是无法求全责任的,更何况对于张爱玲这样的作者,我也只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根本够不上多少资格评论她的作品,只是有感而发。

翻译家傅协这样概括《倾城之恋》的故事,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人,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疯撵出娘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在泥里时一悠扬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出来,得以一个平凡的归宿,《倾城之恋》给人家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令我觉的精彩的一段是流苏到了上海之后,与柳原的那几场交锋,互相揣测对方的心意,尤其是那一夜,柳原拨了流苏房里的电话,对她说那些话及他们争吵的内容,流苏想到的是现实表达她想忽然内柳原结婚的意愿,但柳原的出发点是情感的,两方所思所想根本就是互相的,这场谈话将不欢而散,两人也因为这次的谈话了解到,流苏想柳原跟她结婚,而柳原却只想流苏做他的情夫。了解到这一点流苏激怒回上海白家,在这场比赛中,从游戏般的恋爱升华成真正的感情,并且结婚,有了完美的结局,在这纷乱的时代她没有被击倒。在风雨中立起了身子,在《倾城之恋》的爱情与我们现代的感觉不同,但又很相似,不同的是现代的女人不会像以前的人那样麻烦,那样的暧昧。相同的是现代的人一样会害怕输给他人,如果不是那场大战令双方看到自己是多么爱对方,他们的故事会怎样的,当天地都好象不再存在的时候只是对方还在,又或者连对方也不在的时候,还计较什么输赢呢?流苏是个好女人,但她在恋爱市场上却给人家低估了价,原因是她离婚,幸运的是使她正式成为了他的妻子,从婚姻的保障而得到经济上的'安全流苏从此便可笑吟吟的暂时把生命告个段落,可怜的女人。

作者把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写的是如此的动人,便是不平凡的笔伐,料想改编成剧本后仍旧动人,我曾急切地打听这个女主角是谁,据说是罗兰便觉的最合适不过了,尤其要紧的这篇文章里充满了苍凉,忧郁而哀切的情调,我希望在戏剧演出时仍旧不会失掉它,而且更加强,这是一个胆怯的女子给人家逼急了才干出来的冒险的爱情故事,不会燃起自己心中的热情,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哑的响声,使人倍觉凄凉,然而也更会激起观众的怜爱之心。

张爱玲的这篇小说无论如何是结构和语言取胜,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对于爱情的这引自《诗经》的描述:“死声契阔,于子相悦,斥子之手,于子偕老》”

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 篇5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他们不过是两个有心理障碍的可怜人罢了。不敢再剖开心胸去爱,即便是爱了,还得步步为营,玩心理战术,玩文字游戏。柳原被父母不正常的家庭压制得不失去了组织家庭的信心,看不到家庭的吸引力和依赖性,也就失去了责任心。他在家庭之外。白流苏是在家庭之中给观众演他们是如何对家庭失去信心,如何对家庭产生厌恶感。厌家实际上是厌世,对那样的社会厌倦到底。

人生是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张爱玲却在这人生舞台上远远眺望着,她不是导演,却如同解说,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的一场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诸位角色,确切地说,亦或是审美。比如,她注重介绍的是女性的角色。介绍了带有“原罪意识”的女性们是如何因袭了生理、心理的历史陈迹,一代又一代在“原罪意识”中挣扎,堕落,沾沾自喜和陈陈相袭。她是在现代的屏幕上活现了—群女的'奴隶的群像。于是张爰玲便远远有别于同时代的众多女作家,她是—个不进入角色而在台下做解说的观众。当然,观众也是一个角色,这是我们将要从她的“传奇”生涯里辨认的,但当时的张爱玲女士,以这种生态观彼时的众生,无疑将是清醒而又冷静,因而也能真实富有历史感地为我们解读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剧。

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 篇6

自秦松鹤老师推荐了“微信读书”这个APP后,我便对这个既免费又丰富的电子书库充满了好感。又因为袁一丹老师现当代经典课主讲张爱玲作品,于是我在上个星期五开始在“微信读书”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笔下,鲜少有“大女人”形象,例如女民族企业家、女英雄,多是细腻、柔软的小女子,各有各的风格,像江南的'水葱也似十一月尾天上的纤月,说是艺术品不为过,但也沾沾人气、市井气。

这一众女性角色各自承载着张爱玲的通透,从她们的嘴里所讲的话多是值得去体会的。张爱玲的通透,没有体现在广大的、辽远的、忠孝节义上,而是体现在了生命与爱情的共鸣中。从葛薇龙到白流苏,也许并没那么远。

张爱玲的话,精巧得似紫禁城的自鸣钟,让人想学、想携。但转念一想,学她的话和她的通透就像是游罢庐山后,装一坛云带走打算装点自己家的后花园。因为她的通透就是她的,谁也带不走。

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 篇7

对爱的极度渴望会衍生出对爱的极端怀疑。范柳原和白流苏其实都是看透世事的人,即便是看透,但骨子里对爱又存有侥幸,希望对方对自己是真心的,所以两个人不停地试探,总也放不下内心的不安全感。而在倾城的时刻,在这种外在的"极不安全”的客观环境下,却产生了对爱从未有过的“极安全”感,因为在这样的时刻,他们才感到真正拥有了对方,而且这种拥有和任何的外在条件无关。其实这两个人是“可怜”的.,可怜两个同样渴望爱的人,却对对方的爱如此质疑。而且,这个极端的客观环境如果又恢复了正常,那种内心的不安全感会不会又卷土重来?那么,新的一轮拉锯战是不是又要上演?真的不可知。

所以,喜剧的结局未必是真的喜剧,悲剧的结尾也未必是真的悲剧。喜剧往往蕴含悲剧的因子,平凡平淡的生活下能否不摧毁内心的爱,能否能延续彼此的真情,还是一个新的值得思索的课题。

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 篇8

那些女子穿起华美的袍子,站在旧时光的影子里轻轻地画起一道浓眉。绿色和红色交错的灯光,暗暗地洒落,幻美的生活之后,人去楼空。——题记

有人说,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她喜欢写那些旧上海的故事。红男绿女,他们以为生活会变得很好,于是做着凄苦的事情。慢慢的,时间只是成为了一种虚幻,女人开始习惯把眉毛浓黑,涂上朱红的唇膏,深色的胭脂,以为那样,就可以把眼泪掩藏。

读张爱玲的.小说,就像在听一个很近很灵动的故事,她自己是说,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她总是喜欢在作品里提到胡琴,只是某个也许只出场一次的人物,在某个角落嘶哑嘶哑地拉着它,在某个需要他的时候。就像故事的调子,没有什么起伏,却是两个相爱的人慢慢地靠近或者慢慢地疏远,回到人本身的寂寞,然后又回到模式化的生活中。

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 篇9

读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心里有点悲,让我联想到以前读过的另外一本书,王安忆的《长恨歌》,主人公同样是美人,同样是上海人,同样经历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不同的是她们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然而,给我的感觉,都是悲凉的,凄清呃的。不同的是,《倾城之恋》是一个乱世的.爱情的喜剧,而《长恨歌》则是一个人生的悲剧。

喜欢张爱玲的作品,首先是被她这个人所吸引,在我看来,她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或者说她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出身官宦世家,却擅写平民甚至小市民的苦乐,而生活与共处世之道却又全然—种不同,其生命与生涯,又何尝不是一部真实的“传奇”,读了她生命与生涯的“传奇”,就会明白为什么张爱玲能在青春年华写出空前绝后的凄艳的佳作,读张爱玲也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作家,什么是小说,什么是传世精品。

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 篇10

张爱玲的书适合一个人的时候看看品味,给自己一壶热气腾腾的茉莉花茶,在点上一盘檀香,悠悠的翻开书,一行一行的细读。

这是第一次看倾城之恋,一目十行,只略了一个大概,理顺了故事的梗概,如果你现在叫我说出个人名也许我会想很久,可你提起也许我会记得这个故事,这个主人公。

看完最后一个故事是在春分,下着雨,因为才看完的原因我现在还记得这场景,只是忘了这题目是什么了,霓喜,其实是一个很美的名字,当然女主本身应该也是一个吸引人的美人儿,只是落得最后的结局无非是为了生存,人的出生好坏无论是在以前还是在现在其实都受着不公等的对待,只不过现在没那么严重而已,霓喜也不过是为了生存,她想要的就只有一个家,一个温馨的家,从小没受过家的温暖,但内心却无比向往着一个家,老公,孩子,一家子的其乐融融。可正因为身份,是她无法有一个安定的家,男人只当她是一个被买来的小丫头,说情,也许动过,可收了受了身份的隔阂,终究无法娶她,一个女人,如果生了孩子没有一个光明的身份,难免不了受到外人的斜眼,这才导致了霓喜悲哀的`一生。

也许有些人觉得霓喜前后跟了几个男人,会很荡。可是每一段情她也都有过真情的时候呀,只不过这真情最后都被金钱的诱惑所打压,好的生活好的坏境谁不喜欢,只不过太痴迷于金钱也不会过的太好,因为你的眼里除了金钱就没有任何东西,包括最开始的向往与幸福。

倾城之恋的每一篇都不是完美的结局,也许跟她自身的经历有关,可正因为这不完美才使我们这些读者看着心疼,但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现实,现实不过如此。

一盏茶的时间很快,但这一本书,是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悟出更多的道理。

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 篇11

再去读《倾城之恋》,觉得行文真是美极了,伴着柳原犹犹豫豫的真心,流苏犹犹豫豫的分寸,像是摇碎在桨声灯影里的旧时月色。

流苏一直记得浅水湾饭店的那灰砖砌成的墙,那个晚上他们两个靠在墙上讲话。范柳原真假莫辨说着胡话,流苏轻轻巧巧说着场面话。

不过在这之前,范柳原说,我们到那边去走走。流苏不做声,他走,她就缓缓的跟了过去。

我之前一直不相信张爱玲是红楼梦迷,我觉得她一点不古典。可是这样的轻巧一笔,流苏什么主动的表示也没有,可是她的自矜,她的试探,全都无声胜有声了。

在范柳原和白流苏的对话里,范柳原是声色,是拨开虚空的墨色,他总是絮絮叨叨的表白,动作,而白流苏是墨色中的留白,要么就是一两句场面话,引出范柳原更多真假莫辨的剖白,要嘛就是忽然的动作,打破絮叨粘腻的局面,好像一折戏落幕,短暂黑暗之后,才又粉末登场。

那堵墙让范柳原想到了地老天荒,他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堵墙跟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这已经是表白表进了死胡同,要换个功力差点的三流小说家,白流苏烫手山芋接在手上要么吃要么扔,所差不过是吃或者扔的姿势。可张爱玲的白流苏还能闲闲宕开一笔说你自己承认你爱假装,可别拉扯上我。你几时捉出我说谎来着?于是范柳原的戏码便唱不下去了,只好接着流苏的新折子唱新戏。

这就是谈恋爱了。像是一个迷宫,却并不等走到绝路再回头,更像小径分叉的花园吧,每一句都引出这个人不为人知的一面。不过他们俩都太想表现了,所以被后来香港的倾覆搞到灰头土脸却能在半夜抱在一起的时候,要自嘲,之前花了太多时间在谈恋爱。

我想了想,小时候不喜欢倾城之恋的原因大约是因为这两个人都那么不纯粹,他们的苦衷都在相遇之前,都不是小姑娘喜欢的纯情清白的少男少女,所以当我看见自己说更喜欢十八春的时候,就会心一笑顾曼桢和沈世钧是相反的那类,在故事展开的时候,他们还清清白白,而后我们看见他们怎样被风尘染色,自然心有戚戚。

只是流苏和柳原都是冰山底下潜流之中的`人,脸上云遮雾绕,难免让人敬谢不敏这样的人,当是没有真心的吧流苏觉得柳原要图新鲜,而柳原知道流苏是要长期饭票。哪怕是真的心动,真真假假,说不定连自己都骗过去了。可是他们庸俗可恨吗?也并没有,并不只有白纸一样的人才有资格动心啊。一点心动不能承诺一生一世的,可是没有一辈子的忠诚也不能证明当时的心动是假的。

那天晚上,范柳原的自己剖白直白到有点可怜。张爱并没有说范柳原的期期艾艾。可是她这样写,你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当然示弱装可怜也是范柳原讨女人喜欢的技巧,可演技太好,也许自己都入了戏。白流苏冰山之下的苦衷在开场二十个人的大家族里暗无天日的生存斗争,无所不在的挤兑,而范柳原的冰山漂浮在真真假假的表白之时,偶尔掀起一角。所以他风流有心计,可也并不讨厌。

她也没有写什么动心,她只写月亮。

那天晚上柳原给住在隔壁房间的流苏打电话,给她念了诗经上的那句话,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流苏不懂,或者装不懂,只是逼婚。而范柳原怒了,好像一腔热情被冷落了似的刺激了流苏一下,说她根本以为婚姻就是长期。

柳原在外面总是俏皮话,在流苏面前又正经,而这一次脱口而出有点恶毒的比喻,倒是很可爱我在讲心里话呢,你却不懂我。

却并没有完。而后他又给她电话,他也没有再说情爱,只说了月亮,可却像一首情诗,于是白流苏真的手足无措了。

他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枝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

白流苏哽咽起来。

生存的孤独,淡薄的一点情意,处处收束,都是无可奈何。不管她装不懂还是真不懂诗经里那些晦涩的句子,但月亮她是懂了的。

不是诗人才能写诗,不是文化人才有诗意。范柳原要白流苏懂他,他引经据典,自己剖白,她都不能放下心防来懂他。只有当他指向他们共同面对的凉薄人生的时候,一个不被父族接受的私生子,和一个在娘家寄人篱下的失婚女才是沦落一处天涯的。

佛家有个公案,说以手指月并非月。

张爱玲让范柳原指了一回月亮,可他让她看得也并非仅只是那个月亮。她让我们看的是他们谈论月亮时候吊下的那枝藤花。

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 篇12

我想许多女人都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吧。走进她的文字,如同进入千年古井。幽深,宁静,只是深井冷清,寒意太盛,悲凉得让靠近的读者都不禁沉重。

高中时有一阵,隔壁文科班的女同学每次见了面都问:最近看了张爱玲的书没有?好奇之余,去书店买了两厚本。文字确有大家之风,简炼,华美,冷静的张扬,浸透骨子里的悲凉。十多年下来,时常翻着却一直没有看完,也惧于这种悲凉不想看完。

张爱玲的文字总是于鲜活华丽中透着悲凉,她笔下的生活有时是一袭华美却爬满虱子的衣袍,有时如同她笔下的茉莉香片,鲜活的冒着阵阵热气,热闹的飘着淡淡香气,喝下一口却是浓浓的苦涩。而倾城之恋,该是这众多苦涩的茶中较可口的一杯,或许更像红茶,有着浓浓的香味,少了铁观音的.苦味,香醇无涩,在寒冷的冬日是可以暖胃暖心的。

这一篇是张爱玲的小说中为数不多的以喜剧结尾的爱情故事,虽然透着苍凉的质疑和无奈的唏吁。

倾城之恋的读书心得 篇13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他们不过是两个有心理障碍的可怜人罢了,不敢再剖开心胸去爱,即便是爱了,还得步步为营,玩心理战术,玩文字游戏。柳原被父母不正常的家庭压制得不失去了组织家庭的信心,看不到家庭的吸引力和依赖性,也就失去了责任心。他们给观众演他们是如何对家庭失去信心,如何对家庭产生厌恶感。厌家实际上是厌世,对那样的社会厌倦到底。

人生是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张爱玲却在这人生舞台上远远眺望着,她不是导演,却如同解说,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的一场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诸位角色,确切地说,亦或是审美。比如,她注重介绍的是女性的角色。介绍了带有“原罪意识”的女性们是如何因袭了生理、心理的历史陈迹,一代又一代在“原罪意识”中挣扎,堕落,沾沾自喜和陈陈相袭。她是在现代的屏幕上活现了一群女/奴的.群像。于是张爰玲便远远有别于同时代的众多女作家,她是一个不进入角色而在台下做解说的观众。当然观众也是一个角色,这是我们将要从她的传奇生涯里辨认的,但当时的张爱玲女士,以这种生态观彼时的众生,无疑将是清醒而又冷静,因而也能真实富有历史感地为我们解读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