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笔构网

2025-09-09读后感

请欣赏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篇1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

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这个感觉还是自己写比较好吧。毕竟你都在学弟子规了,想想自己的做法是符合弟子规的要求吗。要么就不要学,不要这样流于形式。弟子规教育的是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

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昭示!助人为快乐之源!

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篇2

说起《弟子规》的风采,对于我们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很熟悉。因为在我们这个书香满溢的校园生活中,她不仅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是她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言慎行。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记得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就认识了这位特殊的“老师”,每天课前我都会摇头晃脑地读着她的“弟子规,圣人训”的话语,虽然,我还不明白她的话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从心底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她的话有了一点理解,同时我也有了很多的变化。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孝从古流传至今,可是,我们这一代人却因为父母的溺爱、呵护,忘记了孝。《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以前,妈妈叫我帮忙做一些事时,我总是慢吞吞的,非常不情愿,妈妈叫我动作快点,我还是拖拖拉拉;做作业的时候,妈妈指出了我的不足,我却是置之不理,有时还觉得很烦;犯错时,妈妈责备我,我还经常顶嘴。想想过去的自己,真是觉得非常惭愧。自从学了《弟子规》之后,我经常用里面的话来指导自己的言行。现在,妈妈叫我,我就会赶紧到妈妈身旁,并且做事也不拖拉了。妈妈教导的时候,我不敢再顶嘴了,而是低头反省,虚心接受。我的这一改变也让我尝到了甜头,不但妈妈说我懂事了,变孝顺了,而且自己的各项学习也进步了许多,这可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啊!你说她是不是我的“老师”?

说她是“老师”,却更像是我的“朋友”。现在,我每做一些事情时都会想到她的话。无论什么时候出家门时,我都会告诉爸爸妈妈,因为她告诉我:“出必告,返必面”;乘车时,每当我看到老年人没有座位时,我会主动给他让座,因为她对我说:“长者立,幼勿坐”;每当在学校时,每当我玩得很疯狂时,她就会耳边轻轻地提醒我“幼不学,老何为”,我顿时明白小时候要好好学习,否则,长大就不会有所作为。在学习方面,我想着快快写完,去看我的游戏攻略,字写得歪歪斜斜,老师批评了我。回到家我的“朋友”告诉我:“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这使我明白了学习不能浮躁不安,看对自己没有益处的书会败坏人的意志。我的这位“朋友”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教育着我,提醒着我,改变着我。

在我成长的历程中,她就像一泓清泉,清洗着我的心灵,让我变得懂事,变得慧智,她就是我喜爱的老师、朋友——《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篇3

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爸爸常常“摇头晃脑”的读《弟子规》给我听。爸爸说,那时候我经常哭闹,每当他读《弟子规》的时候,我就睁大眼睛定定看着他,仿佛很入神的样子。想来也许是爸爸摇头晃脑的样子吸引了我,小小的我听爸爸读着那朗朗上口的音律,像童谣一样好听。

在我上小学前,我已经可以完整的背诵《弟子规》了,每每家里来了客人,我就和爸爸一同“摇头晃脑”的表演起来。我们并排坐着大声诵读,脖子一会从左转到右,一会又从右转到左。因常常博得到客人的欢笑和夸奖,我对《弟子规》更加喜爱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它已在我心中悄悄的扎根结果了。

记得我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在小区里玩电动玩具车,我们都很喜欢那个玩具,不一会便争抢起来。隔壁的刚子打了我的头,我踹了楼下亮亮的屁股,我们很快就扭打在一起。旁边的大人赶忙把我们分开,又找来家长把我们分别带回家。我本以为爸爸一定会臭揍我一顿,没想到他让我站在客厅中央背十遍《弟子规》。这次,他没有和我一起“摇头晃脑”,而是很严肃的皱着眉头,不错眼珠的看着我背书。我有些害怕,老老实实的背完。爸爸严厉的问我:“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你说说是什么意思?”我低头着头,小声地说:“是说兄弟之间要和平友好,不能打架。兄弟之间和睦,就是孝顺了。”“那你为什么还打架?”爸爸脸上阴云密布,没有了往日的亲切。“可是”我小声的嘟囔着,“可是他们也不是我的弟弟呀,咱们家就我一个孩子,我没有哥哥和弟弟。”爸爸顿了许久,然后把我拉到他面前,一字一句的说:“孩子,你们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也许一直都没有兄弟姐妹。正是因为这样,才更要和小伙伴和睦相处,这样你将来就有很多兄弟,很多亲人了。”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默默把《弟子规》装到心里,不再“摇头晃脑”的到处表演了。

转眼我已经成为五年级的大孩子了,对《弟子规》已从不甚了了到渐明大义,从单纯的表演背诵到逐步理解、身体力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告诫我要尊重孝敬父母;“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让我懂得要礼让长者;“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我读书时要心到、眼到、口到,才能取得好成绩……《弟子规》伴随我的童年一起成长,让像雨露滋润我的心田,像清风爱抚我的面颊,更像爸爸的爱浓浓地裹在我身边。

在我提交这篇作文之前,我问爸爸为什么小时候要一直读《弟子规》给我听?爸爸笑笑说:“我小时候,你爷爷就是这样做的。”经典是一句一句反复诵读的,爱是一代一代浓烈传递的。我爱永不退色的经典,更爱“摇头晃脑”的亲爱的爸爸!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篇4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弟子规》,老师让我们回家背诵。同学们没有一个有怨言,因为这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名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具体列举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接待人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是启蒙养正,教育弟子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这本书是依据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谨慎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然后做到了这些还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有益的学问。

看了《弟子规》,我发现,有很多的要求我们都没有做到,出必告,反必面,现在很多学生偷偷摸摸的出门去网吧,不告诉家长,让家长非常着急。放学回来,又不和家长说一声,直接把书包一扔,就急冲冲的去写作业了。从来不守孝道,而这又违反了“斗闹场,绝勿进”的规则。所以做任何事时都要先考虑一下后果,否则会犯下大错。

其次,是信,任何事,都得以诚信为先。“诚交天下客,信从誉中来”。诚信是经商得到的基础,更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还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政治老师总是对我们说:“一个人有了信誉才能获得名誉;如果失去了信誉,也许他今天可以欺骗他人,甚至获得利益,但迟早会身败名裂!”是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一些奸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往往忽略了诚信,用尽了一切奸诈的手段,骗取了很多不该属于他的钱财。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人丢了“信”——小吃中查出了地沟油,甚至连奶粉中都有了对婴儿不利的激素……他们都忘了“信”。而世界上如果人人都少了诚信,那我们该怎么生活?那些制造奶粉的奸商有了孩子,还会放心让孩子和自己制造的奶粉吗?不会的,想都不用想,他是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喝的。因为,他已经没有了信。

一个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名誉,首先要爱惜和尊重自己的名誉,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遵守承诺。

无心非,名为惜,有心非,名为恶。知错能改,错误就能慢慢减少;若掩饰,则错上加错。希望那些“丢”了诚信的商人,吧诚信“捡”回来,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瑾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几点将铭刻我心,永远不忘!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篇5

如果说你要读儒家的经典,除了《论语》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外,还有《弟子规》也是一本很好的书。如果说《论语》等是面向所有人的,那么《弟子规》就是针对孩子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的核心,本自孔子的言论。它教导我们孩子需要讲孝悌,要谨慎诚信,要爱周围大众,亲近仁德贤人。倘若有富余精力,多读书多做学问。《弟子规》的教育观念,我是非常赞同的,它崇尚的是儒家的思想,以“仁”为本。我认为,这个世界上聪明人不多,有作为的人更少,而我们中国当前的教育是以成绩为主,恨不得大家门门优秀,个个成为大科学家。中国现在的中、高考似乎完全决定了学生一生的命运。其实不然,有消息称,中国自恢复高考的三十年来,并没有一个高考状元成为各领域工作者中的顶尖分子,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成绩不能说明一切,因为成绩只能说是理论知识掌握了,而真正的研究,实验工作等,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等都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商,包括性格脾气等等。你在工作中不能与人家良好沟通、良好合作,甚至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还能谈什么工作呢?

因此,我非常赞成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因为你做人首先得讲道理,要文明要有修养,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学识素养,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么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了。

毕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总是会有差异的,这样导致人的成绩有高低,但是,道德这方面,就拿《弟子规》来说,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时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时间,需要毅力。古时候,孩子们都学习儒家思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才会受人尊重与敬爱。那时,除了贫穷和不爱学习的孩子,大多数孩子们都努力学习,特别是隋朝开始了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有志之士就通过科举,考取进士后就可以做官,为百姓造福。因此,历史上自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除战争时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进,很繁荣。但是现在,中国都没有一个接受中国教育的人获得诺贝尔奖;还有人均经济水平实在是太低了!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人民的素质却是越来越低,导致很多人去日韩和东南亚等地旅游时,被当地人骂!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篇6

近来剧院组织学习《弟子规》,让我受益匪浅。突然醒悟,原来做人的很多规则被我们忽视,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就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现在谈一谈我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不论他们的做法、行为是不是正确的。我们做子女的吧应该和他们计较,更不应该去批评,指责、伤害他们。做子女的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规则,不要让父母感到耻辱。“子不教,父子过”,我们的行为偏离了道德规范的标准,做父母的能不感到痛苦吗。时代变了,年轻的我们与年长的父母之间难免会有隔阂,但我们应该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激,同时做一个安分守纪的人,不要让他们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顾虑。

其次是“出则弟”,教我们和他人和谐相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父母有时对子女的关怀是不够公平、公正的,但我们不应该在意,兄弟姐妹自己还是要和睦,少让父母担忧,这其实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孝道。对待朋友要真诚,“君子之交淡如水”,各自都要坚持自己各自的原则,不去做那些“拉帮结派”,为了“哥们儿”义气而去“打抱不平”的事情。这样就不会让自己受到牵连,甚至违法,让父母受到侮辱,同时因为彼此之间还存在距离别人不好意思拉拢你一起去做“坏事”从而保持住自己的“纯洁”的“品行”,使自己不被“坏的”行为所污染。古人喜欢用“香草”、“美人”来形容自己高贵的“圣洁”的声望,所以我们应该与那些为人正直、有学识、有品行的人交往,从而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抵抗各种诱惑。

再次,“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我们要遵从各种规范,时刻保持谨慎,否则容易让别人说“闲话”。生活中要与人为善、仁慈,宽容他人的过失、厚道,不要和“小人”计较,而且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告诉我们不要把精力放在“爱情”和一些小的“得失”上,不去和那些行为、举止不端、不讲诚信、心胸狭窄的人来往,更不要有“经济”上的往来。否则浪费了很多宝贵的青春年华,或者让行为受到不良影响,经济受到损失让亲人蒙羞。

最后我特别提出“忠”字。我认为一个人的所有品行中这个“忠”字是最让人受到伤害的。一旦“背叛”,从前的所有付出都付诸东流,更不用谈什么“感恩戴德”之事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心理”伤害。所以与人打交道之前一定要好好地观察别人的言行举止,从多方面去考察,不然遇到了“白眼狼”到时候就悔之晚矣。那种“自己当初瞎了眼”的话就不要去说了,那样只会让别人笑话,让自己身边的亲人受辱。

总之,《弟子规》是一本很了不起的作品,认真学习那些最实用的知识不可不谓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篇7

认真读完弟子规后,感悟颇多,从做人的根本,到为人处事等等都有讲解到,以前也接触过古文和类似的教育,但读一遍后依然能学习到一些东西,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就得有规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入则孝,父爱母爱是最伟大的,父母所说的每句话所做的每件事都是为我们好,也许有些话我们不爱听,但请不要直接顶撞,学会尊重父母,等有一天我们也成为孩子的父母时便会理解他们现在的想法,一个不尊重父母不孝的人是不值得结交和依赖的。

出则弟,一个人在外工作很不容易,茫茫人海能在一起工作也是一种缘分,与同事朋友相处更要相互尊重、理解,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换位思考,不发表主观意见,这样才能和睦相处,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帮助。

谨、信,教会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多考虑周到,每个细节每个问题都尽可能的去想到并提前做好应对方案,对不熟悉的事情,不了解的事情,不乱发表意见,一定要多观察,少说多做;做人一定要诚信,不要轻许诺言,许了就一定要做到,善意的提醒别人的缺点,一定要讲究方法及语态,别人的优点一定要学习,多听听别人对自己的建议,既使不对,但既然给了别人这样的感观,那一定是我们哪方面做的不好,学会倾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免,一定要学会反思,做好一件事情我们要总结经验,没做好一件事情,我们更好吸取教训。

泛爱众,佛曰:普渡众生,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一定要相亲相爱,在你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诚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要求付出就一定得到,不管别人怎么对你,你都认真对待他,并要学会感恩,记住每一个帮助你的人,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常思报答,这样才能得到更多,才能更多快乐,心态决定一切;

亲仁,如果有机会碰到德高望重的人,向他学习,此乃人生一大幸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和正义仁德之人接触,才能有更高的思想境界,跳开这个世界看世界,才能看到学到更多。

很多道理我们都懂,都是很基本的做人道理,一说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的又能有几个,更多的是光说不做,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学会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方法,不能要求别人去改变,先从自己做起,做好自己,每个细节。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篇8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每天的清晨,这种琅琅的读书声总能在校园的上空回荡。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全校师生共读《弟子规》的活动。每天早上,当美丽的朝阳把光辉尽情地洒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校的音乐也随之响起。这时,同学们个个捧起国学诵本,跟着音乐专心致志地大声诵读《弟子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日复一日地诵读,渐渐地,我感悟到了许多道理,学会了做人的根本,也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并下定决心把这些坏习惯改正过来。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孝从古流传至今,可是,我们这一代人却因为父母的溺爱、呵护,忘记了孝。

《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以前,妈妈叫我帮忙做一些事时,我总是慢吞吞的,非常不情愿,妈妈叫我动作快点,我还是拖拖拉拉;练琴的时候,妈妈指出了我的不足,我却是置若罔闻,还觉得很烦;犯错时,妈妈责备我,我还经常顶嘴,直到衣架在妈妈手中时,我才害怕。想想过去的自己,真是觉得非常惭愧。自从学了《弟子规》之后,我经常用里面的话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现在,妈妈叫我,我就会赶紧到妈妈身旁,并且做事也不拖拉了。妈妈教导的时候,我不敢再顶嘴了,而是低头反省,虚心接受。我的这一改变也让我尝到了甜头,不但妈妈说我懂事了,变孝顺了,而且自己的各项学习也进步了许多,这可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啊!《弟子规》中还说“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可以前的我呢?吃饭的时候,老是很慢,有时还会挑食,食量总是不多。可是,如果有一天太饿,吃了很多还觉得不饱,再吃,到了最后,感觉肚子多快要撑破了!以前的我很瘦,还经常生病。去年,我就是因为生病,所以“艺术节”的很多活动都不能参加。现在,我不断地改变自己不好的饮食习惯,努力做到《弟子规》里面的要求。渐渐地,我的身体变健康了,今年还在“校运会”上获奖了,真得感恩《弟子规》!从《弟子规》中我学会了感恩他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等许多做人的道理。

心情不好或者脾气暴躁的时候,我会想一想《弟子规》,心里自然而然就平静了许多。《弟子规》虽只是一本几百个字的小本子,却有着神奇的力量,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人生的指明灯。指导老师评语:“书香浸染气质”,在日复一日的经典诵读中,在《弟子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小作者成了一个能孝敬父母,不挑吃穿,懂得感恩的人,这就是《弟子规》的魅力之所在。文章语言真切自然,情感真挚朴实,不由让人产生共鸣。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篇9

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单在孝方面就觉得做的远远不够,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弟子规》的实质是孝在先,友爱兄弟姐妹,对己谨信,对人仁爱,有能力在学习知识。至于其中的实际做法,我们能做的,去做,不适应现在社会的方式,我们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规》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让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而是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不按照这个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难行。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是我们传统道德观。

阅读弟子规我们会一次次受到感动,使我们感悟最深的,也许就是人间的真谛。使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父母呼,应无缓;父母命,行无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不正是古今流芳百年的孝敬父母的文明行为吗?是呀!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往往在吃穿方面挑来拣去,这不正是俗话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吗?”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我们一起仰望这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我们需要更多的互动,来交流彼此的心扉。我们需要那一抹温柔的微笑,来包容对方。我们需要伸出每一双手编织美丽了未来!让爱伫立在心中,要我们拥有偕同前进的梦想,做人就是得这样,听父母的话,正所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由此,我们也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是我们的老师,教了我们许多道理,关心,照顾了我们一辈子。让我们也关心他们一点,尊敬他们一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回报父母的这份情。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篇10

《弟子规》为我国古代经典童蒙教材,是一本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怎样待人接物的儿童读物。据《弟子规》首句“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所列条文可知,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源自《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演绎而成,因而其内容也以“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几部分组成,具体论述了儿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和规范,作为一本经典的童蒙教材,对儿童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可以说是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以“孝”为先,弟子规列于首位的规范也是“入则孝”。或许今天的我们已不太赞同愚忠愚孝等保守的思想,但为人子女,如何与父母相处,如何怀有感恩之心,仍是今天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的家庭以独生子女为多,儿女在父母眼中很是宝贝,家庭教育中难免有过分宠爱之举,久而久之,子女身上就有很多毛病,如自私、霸道、脆弱等,因而培养儿童虚心、诚恳、尊重、敬老等品质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永远不会过时。

“出则悌”一则谈到了兄弟情、骨肉情及与长辈的相处之道,虽然今天的家庭以独生子女为多,兄弟姐妹等情感关系可能比较陌生,但如何与同学相处、与邻居相处、与长辈相处,仍是一项重要的生活礼仪和社会规范。今天的社会,我们总在感叹“礼”之不存,或许也与我们教育中“礼”的内容被忽视有关,让儿童知礼、懂礼、循礼而为,这既是传承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家庭、社会走向和谐的基础。

什么样的言行举止才是符合规范的?什么样的生活起居才是有规律的?“谨”这一则列举了详细的准则。如今的父母喜欢包办子女的生活起居,子女的自理能力得不到培养,造成一些孩子离开了父母便无所适从,基本的生活能力也不能打理,孩子的自我管理就更谈不上了。自理能力是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如果从小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无益的。

除此之外,弟子规引人深思的内容还有: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人、读书有法等,这些内容也是我们今天社会在大力倡导的美德和操守,这些传统美德和操守,当下仍没过时,今天的我们,完全可以取其精华,用其教育少年儿童德智双修,提升他们的品行修养,促其完善自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弟子规》全文虽只千余来字,但细读下来,满篇多有警句良言,让人深思和品味。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个人的品行修养仍是第一位的,只有不断提升人们的内涵和素质,才能让整个社会走向文明、健康与和谐。“德”乃立身处世之本,相信这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共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