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半生缘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半生缘读后感 篇1
张爱玲的作品就像是高浓度白酒,入口是一股很明显的辛辣,甚至可以说是刻薄,但在难受之后,又有一丝空明的回甘,偏偏是这种落差感,才能让读者更容易走进她所塑造的小说世界中。满腔的温情冲不走那似是而非的失落感,青梅竹马、半生的经营却收获了一世的悲凉。沈世钧和顾曼桢挣脱不了现实的枷锁,石翠芝和许叔惠摆脱不了精神的束缚,过程不尽相同,结局却同样让人惋惜。
世钧和曼桢互生情愫,“门当户对”是横亘在他们二人之间的墙,曼桢姐姐的舞女身份便堵死了二人通向美好未来的大门,使人不免心生一缕惋惜。书中虽然提到了张豫瑾这个“第三者”的插足,将沈顾二人渐行渐远的原因归结为阶级差异隐藏了一分,然而就是这欲盖弥彰的掩饰,却更能体会到当时社会的艰辛。即使没有豫瑾,他们二人也不会走在一起,他们的性格太懦弱,不敢冒大不讳去挑战阶级,最终世钧为了父母,让理想让了步,从此远走他乡,曼桢为了生计以及对姐姐的弥补留在了上海,异地恋对于信息时代的我们而言已是煎熬,对于交通不便的从前更是感情的桎梏,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出悲剧的根源便是如此。
翠芝和叔惠一见钟情,却在等彼此开口中而错过。翠芝推掉了自己的订婚只为了叔惠能明白她的心意,但自己却终究没有主动往前踏一步;叔惠是因为内心的自卑,怕日后有人在背后嚼舌根而不敢逾雷池半步,局面就此僵持不下。人生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明知各自心意却未曾开口。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几经周转,世钧还是结婚了,只不过新娘却不是曼桢,多少的年少轻狂终究败给了现实,没能娶到最理想的她,世钧会幸福吗?这个问题多少有点童稚的小天真了,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只属于他的白月光,只是在诸多因素下不得不把它深藏,那毕竟是世钧前半生承诺非她不娶的挚爱啊。
每个人都走着独属于自己的路,遇到的人或事不尽相同,偶然一个刹那,一个人正好走进你的心里,成了你的半生缘,与他(她)执手一生固然美哉,然而大多数却是无疾而终,那些温馨的画面都会被日后的琐碎所磨灭,只有在回首往事时,才会不经意翻开这尘封许久的回忆,不觉间沙子又眯住了双眸。我们依旧可以回想当初的种种,但不论怎么努力却也捉摸不到了,就像是昨天,也像是史前。
千金难买早知道,还处于能够改变的时候,就不要一拖再拖,很多的相遇就是擦肩而过,你不把握,留待以后无疑是无稽之谈,不要做让未来遗憾的事情,即使失败了,在日后某个温暖的午后,再次打开尘封的回忆,会笑着说“嘿,那时候你真胆儿大,年轻的你可真好!”再笑着去迎接未知的明天。
半生缘读后感 篇2
读了张爱玲的《半生缘》,虽然会对沈世钧与顾曼桢这对相爱却不能结合的“半生缘”感到惋惜,但他们两人的结局却让人感到丝丝欣慰。重逢后的他们,互相倾诉往事,解开了多年以来心中的那个结,十八年的一切也将归于平淡。
突然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确,生活有时就是这样,明明是没有结果,为何又要相遇?相遇越是美好,离别也更加凄惶、无奈。而有些人注定是生命中的过客,因为,人生终究是一场错过,在错过中,我们成长;在错过中,我们更加懂得珍惜。
有时候,错过与拥有就是在一念之间。在读《半生缘》的时候,我曾一度为他们两人感到惋惜,为什么不早点结婚?为什么沈世钧攥着顾曼桢的戒指,就知道生气,将它丢弃一边,而忽略了戒指上的血迹……就这样,他们错过了,只留下那一段可望不可即的记忆,刻骨铭心,却也依旧可以再岁月的洗礼下释怀的记忆。
面对错过,难免遗憾与伤感,但依旧可以释然,也必须释然,就像《半生缘》的结局。在我看来,错过与邂逅都是美丽的。错过是一种忧伤的美,邂逅是一种快乐的美。邂逅孕育着错过,而错过又是另一场邂逅的开始……如果你因为失去太阳而落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不停邂逅,那些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有的与你结下深深的友情,成为相伴一生的好友;有的则会是你恨之入骨的“仇敌”,他曾一度使你陷入困境;有的是你相爱却不能结合的爱人;有的则是你终身的伴侣,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那是与人的邂逅,有时,与物,我们也会结下深厚的感情。偶然翻阅的一本书,改变了你的命运;一转身,微风下的柳枝,给你带去了好心情……
半生缘读后感 篇3
花了昨天晚上的大部分和今天早上的一点点时间,终于把张爱玲的《半生缘》看完了。
看完后最深的感觉是,真是环境能造就与之相应的人,也可以将之中人的生活与人生改变、偏离其预期。真是时代作弄人啊。书中的主人翁曼桢与世钧之间的爱情就是个例证。他们之间的爱情被环境中的人所破坏、阻断、淡化。面对这一切他们不能冲破环境的世俗,他们无力改变他们的环境,但他们有不愿就这样依附于周围的环境。曼桢被她姐姐关在她家,然后逃离她家,然后回来照看她自己的儿子,然后与以结婚的世均见面,已经时隔十八年了。他们以前是怎样的年轻,怎样的相互依恋啊!但现在,他们已经都是中年人,都有了小孩,都有了家庭的责任感。他们的理智已经不允许他们再来一次了。我想,他们见面的那一刻一定有恍然过世的感觉,仿佛以前美好的时光就在昨天。
小说的结尾很含蓄,但反映了主人翁那豁然大度、积极向上的精神。也许我们不能完全去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积极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
张爱玲的小说的细节写的特好,给人很深的真实感。以后要多多的拜读她的作品。呵呵。
半生缘读后感 篇4
让我们还留着尽幸存真性情的爱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
半生缘读后感 篇5
少年时,看过关于《半生缘》的影片,犹记得女主倚在男主的怀中哭得惨痛,“世钧,我们回不去了。”那年的自己还是个处事不惊的懵懂女孩,只会为不圆满的结局惋惜一番。如今,再次品读原著,张爱玲笔下的那些人儿,却越发的鲜明,每一个字似乎都在以最大的尺度彰显着那个动乱的年代中现实的再也无法现实的人生。
故事的开头无疑是美好的。因为有一天发现你所爱的人正好也爱着你,那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一对似乎早已注定的璧人从相识到相恋,从一只红色的手套到一枚红宝石戒指。他们经历着爱情本该拥有的桥段,浓情蜜意,小吵小闹,难分难舍。文中曾有这样一句:“曼桢有这么个脾气,一样的东西一旦属于她了,她总是越看越好,以为它是世界上最最好的`,他是知道的,以为他曾经是属于她的。”正因着这份美好,才会让她在遭受了姐姐的背叛,姐夫的欺凌后,在暗无天日的绝境中支撑下来。于我,我是喜欢曼桢的这份坚强以及对爱情的坚贞不移的。人总是喜欢任何一件事都有一个令人欣喜的结尾,可惜世事无常,当初爱得那么深,那么真,一方还是在无尽的猜疑隔阂中做出退让,放弃了属于他们的爱情。选择了一个不爱的人结婚生子。从那个积极向上的有志青年换做一个甘于平庸的市井小民。
如果,只是说如果,当初,世钧能够再那么多一点相信他的曼桢,能够不顾一切地再找找莫名消失的她,能够不草草地意气结婚,那么,他们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可是,在历尽人世沧桑之后,他们还回得去吗?纵使婚姻有多么的不幸,他会抛妻弃子选择与曼桢弥补缺失的遗憾?怎么可以,早已告别年少轻狂的他,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有推卸不掉的责任义务。所以即使有再多的怜惜不舍,他只能在紧紧相拥之后告诉她,“我只要你幸福”。而这份无奈的祝福对于已是人母的曼桢又何曾读不懂呢?是的,今生今世,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只好,情深缘浅,此去经年,你珍重,我亦珍重。
我想,每一个读者总会或多或少的为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悲剧找寻残忍的刽子手。怪世钧的意志不坚?怪曼璐的自私迂腐?怪祝鸿才的邪恶残暴?还是怪当时旧俗弥漫的社会?是的,在那样一个旧风气盛行、外来入侵的残酷社会中,底层人民随时都会成为它前进的牺牲品,譬如曼璐。为了养家糊口,她放弃了挚爱,在纸醉金迷的风月场里迎来送往,将本是纯真善良的一面遗失殆尽,以至于后来将自己辛苦培养保护的妹妹也无情毁掉。可怜之人自有其可恨之处,对于曼璐,不堪的时代造就了她,同时也毁了她,就像风雨飘摇中的浮萍,死死抓住唯一一根救命稻草,丧失理性,最后惨败退场。当一个人甘于弱者的时候,不幸便会席卷而来。失意窘困的时刻,不是去乞求别人的怜悯同情,而是懂得自救。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的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因着那人海茫茫中不经意地邂逅,也许注定的,要与那人在短暂的一瞬产生交集。就像两条相交的直线,经过这一个交点之后,又要各奔自己的方向,只是在互会时各自投来令人刻骨铭心的光芒。我想,多年以后,世钧再次拿出曼桢写给他的那份未断的情书,她的一颦一笑,她熟悉的字体,她温暖的话语,“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是有这么一个人。”似在耳畔娓娓道来。只是那么淡淡地回忆着,珍藏着,细数着,遗憾着,那些属于他们的点点滴滴。对于曼桢,自是孑然一身地陪伴儿子度过一生,但她应该是幸福的吧?
人生匆匆数十载,小人物的故事,字里行间却散发着最真挚的情感,任时光飞逝,岁月流觞,那种感觉经久不衰。人常说,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换来你我今世的擦肩而过。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后认真地去珍惜。一生太过于短暂,承载不了过多的遗憾,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悟又有谁愿意去共鸣?
半生缘读后感 篇6
张爱玲的《半生缘》这部小说,其实叫《十八春》。前段时间在电视里看过,不过读书更有感觉。
同情的是曼桢的苦命,埋怨的是世钧的懦弱以及对曼桢的不信任,痛恨的是曼璐和祝鸿才的自私他们不顾亲情毁了曼桢一生的幸福没想到,亲姐姐会如此荒唐,可笑。曼桢和世钧之所以会错过这段美好姻缘,不仅仅是几个主人公的原因,更是那个时代的过错。曼桢和世钧走到一起过着甜甜蜜蜜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当然果真是这样的结局就不是张爱玲的写作风格了。这么单调的剧情也就不会引起观众高度的评价。往往人们对不好的结局印象更深反而很快会忘记美好的结局
曼帧的悲剧也在于自己的懦弱。她恨祝鸿才,曾经咬牙切齿的说决不会嫁给他,结果自己仍然忍气吞声的嫁给了他。她的反抗仅限于嘴上,说实话,实在让人瞧不起。悲剧是自己直接造成的。曼路用伤害自己的妹妹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虽然是为了家人才会走上这条路,虽然会抱怨自己的命不好,虽然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家有怨气但也不会去伤害自己最亲最爱的人。想改变现状改变命运就要选择一个真确的方法而不是用这种手段去改变自己。对于祝鸿才他更不该不顾别人的意愿而满足自己感情是双方面的一厢情愿即使得到了也不会幸福,得到躯壳得不到心有何意义两情相悦那才是真正的幸福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去伤害别人的话那人和动物有何差别
世钧和曼桢这段姻缘的错别只能怨老天对命运的捉弄只能对这个时代表示遗憾。而我感到幸运的是我生活在现代我也只能用现代人的想法来剖析那个年代如果我也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话或许我会感到无奈感到悲哀。
现今社会是敢爱敢恨的世界恋人之间的分手婚外情很普遍但我不主张这些即使婚外情中有许多真情在但我想一个人除了追求自己目标的同时还要想到责任心。责任感也能体现人生价值。
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但那个时代所带给人们的伤害永远保留了下来!
半生缘读后感 篇7
可能这周工作太紧张了,从上班到下班都必须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所以天天晚上睡很少的觉,竟然也不觉得犯困。终于昨天晚上看到12点多,把张爱玲的《半生缘》看完了。
以前没怎么看过张爱玲的书——虽然她是个名家,也有很多人追捧她的文字。可是我一直觉得她的文字有点消沉阴暗,所以一直也没看过。大概是两年前借过她写的书,但是那时侯还是和同事住一个宿舍,是一边跟同事聊天,一边看电视,一边看了几篇。基本上没有印象,只是觉得她的文字很晦涩。就没再看过。前几天,我弟过来,带了本《张爱玲文集》放在了我这,因为这几天没好电视看,又是一个人闲着,就看起来。没想到这一次心态竟然是完全的不同,看起来也是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所以常常是晚上看到半夜。或许她的书就该一个人静下心来仔细的读。也可能是因为现在的我比较成熟些了,能看懂她的内心了。
《半生缘》虽然书没读过,却也看过电视剧。所以对于故事情节也大体知道一些。可是再读书,确是一点不感到厌烦,相反看了后才发现电视剧真是太肤浅了。张爱玲那细腻的描写电视剧又怎么能够诠释的了呢!不得不说张爱玲的文字真的是太细腻了。表面上看似很平静,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大的矛盾,可是在这平静下面却早已是惊涛骇浪,紧紧的抓住你的心。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大作家不是靠华丽的文字来征服读者的,当然文字和故事性是一方面,这一点张爱玲也做到了。还有一点重要的是他们能在故事里讲述一些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哲理——或者说轨迹更确切些,这才能显示出作家的智慧。张爱玲就是有着这样智慧的才女。她的思想是独特的,看问题也那么深刻,又能用一种很准确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我真遗憾现在才读她的书,但是不管怎样总还是看了。
半生缘读后感 篇8
这是一句调侃。按《半生缘》的描述,曼桢和世均的故事应该是从1931年左右开始的,一直到1946年左右才收尾。这十四年的历史里有很多事件,可真正被张爱玲提及的只有抗战——在沦陷后的上海,曼桢匆匆地看见了世均来去的影。
从另一个侧面这可以说明,抗战对中国的影响是全面的。回到故事本身,这样的一个情节匆匆闪过或许意味着: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故事也是这么演绎的。常看见有人评论:最喜欢看前半部分曼桢和世均慢慢好起来的情节,而对于后半部分的疏离则跳过为好。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似乎故事里面的情节正在现实里栩栩如生地上演着:到了一定年纪的男女都被长辈催着结婚;同样的,许许多多的人并没能坚持自己的爱与理想,而与现实选择了妥协。有时候,我们只是以为一小步的妥协,却是往现实迈进了一大步。
这并不是说向现实妥协真的就是什么坏事。只是到头来才真心发现了曼桢一句“我们回不去了”这么一般的感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实往往是国人最大的信仰。这倒可以再一次联系起抗战的话题:战争的硝烟从中国蔓延向世界,而上海和重庆依然能够车水马龙、歌舞升平。
所以,我觉得后半部分的情节更有回味的价值。曼璐也不是坏人,至少她还是曼桢的姐姐,最终还能体谅这血缘里面的情感;世均也非无情,只是在现实压下来的时候无力抗拒;至于曼桢本人,倒更是太多的感慨。她本是一个极为出色的女子,却在滚滚红尘中被风吹得飘荡,最后只留下一句“回不去了”的感慨。与之类似的还有叔惠。现实里的时间匆匆流过,没有公主王子一般的童话。
应该说,目前为止,在我读过的中国小说中,没有一本能像这本小说给予我如此的震撼。自以为可以与时事隔离的人们,以为自己可以在自己有限的世界中寻求完满,却不知道现实与世界无声无息地压过来,到头来,空留下一句感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