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阅读《诫子书》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10读后感

请欣赏家长阅读《诫子书》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长阅读《诫子书》读后感 篇1

近日读书,读到诸葛亮的《诫子书》,给了我很多启示。

《诫子书》短短八十六字,讲透了人生的道德修养的途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其实也是对人的一生的教诲。

这段话,对我教益最深的是“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每每以它励志,就像是上火喝“苦丁茶”,苦苦地却提神醒脑、明目益思。

淡泊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们在现实中,保持平静的心态。久久凝视着这两个字,它让我们联想到大自然中,奔流不息的江水,日夜更迭地平静流淌,波澜不惊;巍峨伫立的群山,历经风雪恒久静默,逶迤四方;一切海啸山崩、灾难打击,对于它们都如过眼烟云。人生要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目标、理想而发挥自己的才干。

喝苦丁茶,一根根,墨绿色,卷成细卷,放入杯内,冲入开水,泡好的茶叶子慢慢展开,茶汤清碧,小啜一口丝丝苦味,浸入心脾。然而这种苦涩却会让你败去欲火,头脑清醒,这就是苦丁茶的弥久不绝的吸引力。淡泊于现代物质生活诱惑,如瓦屋纸窗下饮苦丁茶,于清苦中品味其中的辛甘与清亮。

说它味苦,是因为做到淡泊并不容易,能在各种职场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能在多种奢华物质影响下甘于寂寞,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

淡泊于名利是对人性的考验,不是仅有“心态”就行了,而在于行为上做到。钱钟书先生,就真正做到了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钱先生学贯中西,被誉为中国的“文化昆仑”,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80年代一节课酬金就已经1万美元,交通食宿费全包,但钱钟书谢绝了。在国内他也坚决不接受采访,各种讲演、学术讨论会甚至“国宴”,钱钟书一概坚辞。文革时钱先生一家挤住一间屋子,冬天火炉都没地方生,但他们仍然不屑于江青之类提供的大房子,坚决拒绝接受。钱先生的作为就是对淡泊名利的最好诠释!

自古至今,从孔子、老子、孟子、旬子等哲学家、教育家,到著《诫子书》的诸葛亮,均首先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高。不养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行,则难以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更不要说承担社会责任。懈怠便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便不能治理品性。居里夫人获得第一次诺贝尔奖之后,毅然将原来的100多个荣誉称号统统辞掉,专心研究,终于又荣获了第二次诺贝尔奖。这就是以淡泊而明志的又一个典范。心中无尘,志向才能明晰和坚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常在你的案头沏一杯苦茶,溶解你心中的苦楚,让淡泊常存于心,让生命更坦然、从容!

《诫子书》,也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用以自“诫”的座右铭,要经常性地自我对照检查,要善于自己发现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缺点、错误,认真反省、检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觉中放任自己的思想道德的不足之处;清心寡欲,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克服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始终不忘自己应当树立和已经树立的抱负和目标,孜孜以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不辱没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只要忠于职守、只要尽到了责任、尽到了努力,哪怕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标与结果,也无怨无悔。

家长阅读《诫子书》读后感 篇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化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的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诫子书”强调“静”与“俭”,是学习,才干和志向的基础,是自我修养,自我砥砺,自我提高的关键。那什么是真正的静呢?“静”在身体外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泰然,稳重,礼节,娴静,含蓄等等。“静”在身体内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满足,专注,快乐,充实,激情,乐观,向上等等,凡能够使身心达到积极和谐状态的一切,都应称之为“静”。

在“小窗幽记”中讲“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将影响身心达到“静”的最佳状态。

在众多名人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耐得住寂寞。盛大网络公司CEO陈天桥说过:“想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孟子也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诫子书”给了我许多启示,大家可以看一下哦!

家长阅读《诫子书》读后感 篇3

昨天我学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同。我读完后深深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这个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学的时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国》,《水浒》的影响,接触了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更是世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诫子书》的原文。

这篇文章不长,甚至很短。但只要读懂它的人一定会说“英雄所见略同”,就一定会佩服这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想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就能达到远大目标。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保全性命于乱世,他不求为诸侯做事,放弃了功名利禄。在刘备三顾草庐后,助刘备与东吴联盟共抗曹操,后又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而我也向往这种生活。

家长阅读《诫子书》读后感 篇4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这封家书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家书中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这是一位富有智慧的父亲对儿子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在这封家书中,有修身养性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修身养德的力量:“俭以养德”;有淡泊宁静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静学广才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精治性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敬业奉献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的时代,凡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宁静以致远,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人生在世,能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胜不骄,败不馁,何其难得?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活得充实、轻松。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静下心来,潜心苦学,冷静的观察世事的变化。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而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珍惜,善用每分每秒,不能蹉跎岁月!

家长阅读《诫子书》读后感 篇5

《诫子书》是我国古代三国时期蜀国的著名政治家、谋略家、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的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的《诫子书》短小精悍,区区八十六字,却深刻地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读来发人深省,使人回味无穷,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那个时代正值汉室衰微,诸侯割据,战乱不已,诸葛亮一心为国,光明磊落,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他人和自己的儿子率先垂范,显现了高尚人格,时至今日仍然让我们肃然起敬。

斗胆地说时下就算你能写出洋洋洒洒的精美小说未必就能写出上乘的类似于《诫子书》的传世名篇。君不见《诫子书》八十六字,字字珠玑,阐述了敬业精神,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虽说《诫子书》是一千多年前的诸葛亮写给其儿子诸葛瞻的,但其内容流逝至今却也不乏为我们领导干部的座右铭。

文章开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内心淡泊才能豁达雅量,内心宁静才能戒骄戒躁,心胸开阔乃能登高,登高方能望远。涵养淡泊,甘守宁静,以超然心态对待眼前一切,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公心,少一点私人,这是我们领导干部必须做到的,在其位,便要谋其政,不要忘乎所以,不计民生民本,要踏踏实实的干一番事业,才能得到百姓称赞。

古人都知道以静思来反省使自己尽善尽美,一俭朴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而我们现在有些干部却因一时的名利得失满腹牢骚,那些“翻身”者就因不善于修身养性,于是乎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让金钱、美色、私利突破了自己的道德防线,成为“糖衣炮弹”的俘虏,沦为党和人民的罪人。

社会再发展,时代再变化,人也再变,任何时候,都要静心反思才能保持平和心态是,哪怕你岗位调换,职位升迁,都要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泄气,堂堂正正为官,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踏踏实实学习,恪尽职守,不要满腹牢骚,锱铢必较,与为官之道大相径庭,才能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百姓。

家长阅读《诫子书》读后感 篇6

儿子上初一年级,周末带回老师大人布置的作业,一张4A纸的正面复印着诸葛亮寥寥百余字的传世之作《诫子书》,背面是儿子歪歪扭扭写上的“感想”两个字。并且特别说明,这是给你的作业,快点写好,我周一要交给老师。

怎么写呢,这不是出难题吗?我问儿子,幸亏你老爸还看得懂这几个常用字组成的文言文,要是有的家长看不懂,怎么写读后感?儿子说,老师给我们全都讲解了,如果老爸看不懂,可以问我们。

无言,苦思,老婆在旁边窃笑。

三国群雄逐鹿,除了曹操及其后人之大名传于后世外,其他好象没几个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例子。随便问一下,诸葛亮的儿子是谁,你知道吗?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诫子书》在当世当时也没起到多大作用,千百年后还想教育我的下一代成为风云人物?我看有点悬。

但文章不能这么做,读后感也不能这样写,何况儿子还眼巴巴的盼着老爸写好一点以便他能够在同学中出点风头挣点面子——俺老爸虽然没钱但还有点文化吧?!嘿嘿。

于是提起若干年来少有握过的钢笔,郑重写下读后感的标题——

一纸诫子书,千载为父情。

然后从做人、立志、治学等几个方面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因素,既深入又浅出的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一篇纸写完,居然有意犹未尽的意思。

儿子拿去看了半天,说我没看懂,不过老师肯定看得懂。

老婆说,你也应当能看得懂,只是你爸的字写得难看了些。

我说,老婆,你知不知道我读《诫子书》的真实感想?教育下一代这样伟大的工程,诸葛亮一百多个字就搞定了,就算翻译成白话文宣讲,也不会超过两分钟。所以说,男人一般都比较言简意赅,绝不啰嗦。

家长阅读《诫子书》读后感 篇7

《诫子书》这篇文章清新淡雅,虽不过百字,但却以一个慈父的口吻清晰的描写刻画出诸葛亮对儿子殷切的期望与谆谆教诲。文章中我了解到了宁静专一才能修养身心,保持节俭的作风才能培养美好的品德。

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也要宁静专一,保持节俭,做一个有才德的人;不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坚定志向,不是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这告诫了我们做事要有明确的志向,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才干必须静心,从学习中积累,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无法成就学业。

是的,学习、才干与明确志向,它们是互相贯通的;同时最后一句话也告诉我们,不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在少年时代就明确自己的人生志向,把自己的梦想同祖国与人民联系在一起,为美好的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诫子书》这篇文言文告诉了我们做人与学习的经验,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诲,努力去落实在每一天的中具体行动中,做更好的自己。

家长阅读《诫子书》读后感 篇8

每当背诵“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的时候。就会联想起现实中的一些事来:有的教师职称没有评上的时候,或者在单位没有评上先进的时候,或者看到别人被提拔,而自己还是原地不动的时候,就想不开,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什么呢?为什么好处总是别人的?于是就烦恼生气,甚至得病,影响身心健康。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根本的原因就是把名和利看得太重,始终放不下名和利。当你得不到的时候就烦恼,就生病,有的时候还会走极端,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如偷盗抢劫等,就是把金钱看得太重,当通过合法劳动得不到的时候,就想用非法的手段。

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开导自己,我们不能改变现状,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金钱是身外的,荣誉是过去的,地位是暂时的,只有身体是自己的。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如果我们把名和利看得淡一点,把健康快乐作为我们的最高追求,这样我们不就想开了吗?我们追求的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们追求的层次不就更高了吗?进而对工作中的名和利看得更开,不被其所困、所扰、所累。这样就会提高我们的生活境界、生活质量,我们就会得到健康快乐的人生。

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有更高的志向,把人们的共同的快乐和幸福作为个人个追求的目标,就会有持久的快乐。只有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才能对事物的规律有更清楚地认识,才能对人生有更深的领悟,才能在努力奉献的过程中少犯错误。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是不会真正地认识世界,也不会真正地领悟人生。因此,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只有宁静才能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的《诫子书》虽然短短八十六字,但阐述的却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它不但对古人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育人工作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家长阅读《诫子书》读后感 篇9

诸葛亮说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是说“君子的行为操守的养成,要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培养品德修养的高尚。”

诸葛亮给他的儿子写下的一封信,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小小的一封信里 ,我读出了: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

悟出了什么道理呢?说心里只有静,才是学习的真正态度,端正好态度,才能学好习,读好书。

“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要想成长,就必须学习,要想有所得,就必须付出

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的含义,心中有梦,信念不灭,只有沉下心来,不断提升自己,扩展自己的学习能力。

听老师讲《诫子书》,看到老师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这书那么好吗?如果你按照更深刻的意思来读,你就会领悟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悟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理。

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适用于社会发展的潮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真正的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家长阅读《诫子书》读后感 篇10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寥寥数字,融汇了一代高人的心血与智慧,是诸葛世家最精短的传家古训,也成了中华民族两千年来最著名的教子良方。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个具有雄才韬略的出色军事家,他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知天命而尽人伦,怀大志而拘小节,为后世立下“大义”的标准。综观《诫子书》,所谈无非“修养”二字。修养的对象,一则为身,一则为心,亦即修身养性之谓。修养的目标,入世则建功立业、济世利人;出世则入道得法、返璞归真。修身养性还与心性有关。现代作家于丹认为,心性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善恶成分,是判断自我与外界关系的一种综合反映。现代的人都具备了与生俱来而好利的特征,但却很少有人会与生俱来的带有一种良好的心性,这就使人的发展、人命运的改变以及幸福的追求造成了一对矛盾体。心性并不在对外部他人的影响力,而是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做事的成功与否,生活是否美满,乃至悲欢离合的遭遇,都在这个“心性”中。在当下这个数字信息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已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落,西方文化的汹涌而来,大大动摇了我们乃至我们上一辈经过数年、数十年培养、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就象封闭的房间打开的一扇窗户,吸取新鲜空气,同时空气中也夹杂着苍蝇,无情的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对于五光十色、纷繁复杂的尘世,我们更要保持一种不动摇的意念,要时时关注自己的言行,有意地修炼出一种好的心性,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类文明历史长河已经过去了七、八千年,从古至今,凡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学习,为养性修身也好,为追求个人发展也罢。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古人的教育思想、方法虽然简单,却是精辟、现实的。人生一世,何其短暂。一念之失,便入歧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穷庐”之悲,不在家徒四壁,而在心中;“将复何及”之憾,不在时光虚掷,尤其在永恒生命不得保全,而唯有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其独特的警世意义,鼓舞着我们不断向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