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11读后感

请欣赏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1

鲁迅先生写的很多文章都带有讽刺意义,这篇《二十四孝图》也不例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孝”作为百善之首,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孝子的故事,而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却颇有深意,耐人寻味。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处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交替的时期,可当时的中国但凡需要变革就会有一群“正人君子”和“绅士”们跳出来抵触,“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鲁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那些企图阻止中国前进和变革的人的愤恨,他渴望中国进步,更希望中国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他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广白话文,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读到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仿佛可以体会鲁迅先生的`愤慨和期许,他想通过自己手中的笔为孩子们的未来撑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写的是《二十四孝图》,乍一看,这应该是一本颂扬孝道的书吧,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对这些所谓的孝子故事却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装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脑子里似乎也闪出了这样的画面,一个满头华发的老爷爷,却穿着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亲的怀里,母亲手上还拿着“摇咕咚”,那场景着实让人可笑。“”郭巨埋儿“就更让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为母亲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为了对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儿子,节省粮食供养母亲,当挖地三尺多时,发现了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夺,民不能取。这故事乍一看,觉得匪夷所思,为了养母亲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儿子,埋着埋着竟然还挖出坛金子,可细读后我才了解鲁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图》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颂扬孝道,劝人为善的,可实际上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会用来禁锢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者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来。”而这一禁锢就是几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让人感叹呀!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后,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虚伪凶残的本质,也给活在当下的我们予以警示。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2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轩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孝并不像鲁迅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因此原谅二十四孝吧!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3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而其中记得最深刻的便是有关郭巨埋儿的一段。

郭巨埋儿的故事是说一个孝子郭巨,家里贫穷,生了儿子之后怕养不起老母,就要把亲生儿子埋掉。我想,那些把这个故事改编润色、一代代传下去奉为典范的人们,本来是要赞扬郭巨的孝顺吧。可年幼的鲁迅读了后,竟然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的;,竟然对这些孝子们产生了抵触心理,不仅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了;。这是何等的悲哀!

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样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那些煞费苦心修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动人心的。真正能让我们这些在柴米油盐间折腾着的普通人感动的,永远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过懦弱、有过自私、有过犹豫,然而最后选取了勇敢、选取了奉献、选取了坚定的人。

那些自愿前往偏远地区的志愿者们,难道没有过后悔吗难道从没有在静夜里独自流下过泪吗难道没有抱怨过当地不可想象的艰苦条件吗难道没有在遇到挫折遇到困难时,萌生回家的念头吗我想,这些都是有过的。然而他们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温暖着那块贫瘠的土地。那些坚守操节,廉洁奉公的干部们,难道没有羡慕过别人富足的生活难道没有在贿赂面前感到一丝的犹豫应对着清苦的生活,难道没有过委屈与不甘应对妻儿亲友的抱怨,难道没有过歉疚、没有过哑口无言我想,这些都是有过的。然而他们最后还是选取了清廉,守着自己的良心,不图那个廉洁;的虚名,只求仰不愧天,俯不愧地。

那些为人们所称颂的英雄们之所以崇高,不是因为他们的完美;,而恰恰是因为他们的缺陷,以及与缺陷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正是他们的.缺陷,使他们离我们是那么近,我们不用仰视就能够看到他们的面容;而他们对自身缺陷的战胜,成就了他们的崇高。为什么总是要把人神化;呢那些高高在上的神像,真的比混迹于芸芸众生的人;更有感染力吗恐怕不见得吧。失去了真实失去了亲切的典范和偶像,立刻便敛去了那温和的笑容,换上一副拒人千里的面孔。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也出自于《朝花夕拾》。文章回忆了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

当我和鲁迅先生一样,读了那些封建孝道的故事之后,知道了封建孝道的荒谬,虚伪和残酷。在那个时代,做个"孝子”实在是太难了,还要不顾性命的感动神明。像王祥那样“卧冰求鲤”一点也不真实。我和鲁迅先生一样,最反感的就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

“老莱娱亲”讲的是一个“老莱子”躺在地上玩“摇咕咚”,这个东西是不应该拿在他的手里的,这模样,简直侮辱了孩子们的.天真浪漫的童心。"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就直接批判了“老莱娱亲”所体现的“伪”孝道。而玩“,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就值得同情。他的儿子才不到三岁,就要被埋了,但掘到三尺的时候,挖出了黄金一釜,避开了被埋的坏事。看完了《二十四孝图》之后,鲁迅先生也不想再做一个“孝子”了,却害怕自己的父亲去做了"孝子”。因为当时的家境正在慢慢地坏下去,常常听到父母愁穷。如果父亲也学起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也就是鲁迅先生,这种坏事也是没有发生的。

鲁迅先生怕看见他的白发的祖母,觉得他是与鲁迅先生不两立,对他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

《二十四孝图》原本是让“我”当个孝子的,可是当个孝子却如此的难,反映出对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愚昧。封建孝道,教育根本就是对儿童好奇心的扼杀。这也是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宣传白话文的原因。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5

我幸运地读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这本书主要技记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6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收录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叙述了自己对于《二十四孝图》中对于“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这种封建制度下变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古人讲“孝道”摆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个人品德怎么样,首先看这个人孝不孝顺,如果不孝顺,连官都做不了。自古以来流传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给人很好的教育意义。但是《二十四孝图》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们孝道的观念,鲁迅先生给与了强烈的抨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是一种封建社会畸形的孝道,为了孝道就能枉顾子女性命吗?这种低级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吗?这些都属于愚孝,这些故事遗留下来的封建孝道观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们为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要科学,而不是迷信,要观念要与时俱进,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为孝道而伤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观念的虚伪和残忍,就是要我们有意识,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鲁迅认为的那样,只要自己孝顺父母做到心中无愧就行了。

作者对于封建孝道给与了无情的批判,同时,《二十四孝图》也能让人对孝道与更深的领悟。千万不要再出现“尝粪忧心”、 “郭巨埋儿”这样的愚孝了。其实,我觉得让父母开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顺了。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7

初识《二十四孝图》原文,看到芦衣顺母,卖身葬父,鹿乳奉亲等故事,颇为感动,大概是一向喜欢听从书中所言,没有辩证想法的缘故吧,一心只想着赞美故事中的主人公,甚至考虑过如何效仿。但又因为自己孝心不足,幼时还会产生愧疚之感。读罢鲁迅先生所言,却有共鸣。

此文要引出《二十四孝图》,前面铺垫不少。鲁迅先生向来不喜欢含糊其辞,喜欢就颂扬,不喜欢就鞭挞,表达观点鲜明。于文章开头他就明确提出‘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鲁迅先生所言‘每当看到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深深地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儿童的同情,对中国儿童阅读现状的担忧。随即,鲁迅先生回忆起自己和同窗小友的童年,想到在封建教条的约束下,孩子们只能光明正大地学习‘’人之初,性本善‘’等枯燥的文字,孩子对图画的渴望被扼杀在摇篮里,现实不允许他们的渴望变为现实。

作者无奈,不过想起图画,他倒是联想到了《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和《玉历钞传》,所谓的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故事。他认为,阴间是没有所谓的"绅士"和"流言"的,确实是有比阳间更好的处所。鲁迅先生对于阴间是颂扬的,他在颂扬的同时,其实暗含着对于现实中丑恶现象的.讽刺。虽然鲁迅先生清楚地认识到"阴间,倘要稳妥,是颂扬不得的。尤其是常常好弄笔墨的人,在现在的中国,流言的治下,而又大谈‘言行一致’的时候",他还是继续写下去。鲁迅先生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有一种常人无可匹敌的勇气。

铺陈许久,终于到了鲁迅本人对《二十四孝图》的看法了。本来他对于父母是极愿意孝顺的,但阅读完二十四个故事后,他却对做孝子绝望了。鲁迅先生在这里倒叙,先讲感受,再谈理由,吸引了我的阅读兴趣。

向下读,我和鲁迅先生确实有共鸣之处。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等或许可以做到,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有点超乎寻常。我幼时读只会想是谁那么傻,这个孝顺不合乎情理。这点就是共通之处。但我却说不出个怎么个不合乎法。我只当神话故事来读,并未想太多。长大了,读书渐渐多了,才明白这是一种封建主义孝道,显示了封建社会思想的落后。我想,鲁迅先生作此文时必定包含着无尽的愤怒。

鲁迅先生在那时,对于二十四孝图很多内容着实不解。鲁迅先生有疑问必定探其究竟,他查阅古书,知老莱娱亲在原作《孝子传》中并无如此虚伪;知郭巨埋儿有所改编。也许正如相关评述者所想,本来二十四孝图里那些孝子们的故事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真实的感受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先生极力回忆幼儿时自己的所思所想,站在儿童的视角作文,以最现实最纯洁的心灵表达想法,与此同时分析儿童的心理。如,在讲述老莱娱亲故事时,先生提到:招其反感的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不愿听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长者本来赠书给先生,教其为孝,但事与愿违,先生看此书后心生芥蒂,他怕听到父母愁穷,怕白发的祖母,怕和郭巨的儿子落得一般结局。这就是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回忆之后,先生又站在成年人的视角,极力批判那些“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的道学先生,批判这种孝道在无形之中对儿童本性进行摧残和压迫。

古人言,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是千百年间华夏子孙共同尊奉的民族信条。但孝不是愚孝,不是去做常人所不能做,如卧冰求鲤。孝需要记在心里,落于行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不必轰轰烈烈,可以是对父母时常的关照,可以是做力所能及之事。我们要辩证看待古人留下的文章图画,需要有独到的现实的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必要之时,需要向鲁迅先生学习,敢质疑,敢发声,做有主见的新时代青年!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 篇8

古人造字很奇巧,“孝”字是由老人的“老”的上半部,还有一个“子”字构成的。就是做晚辈的要把老一辈的顶在头上,以示尊敬。古代的“二十四孝”把二十四个孝的故事编在一起,用来教育后辈。那古代的孝到了现在对我们有多少有效了?

鲁迅曾经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中提到,“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和“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可以看出鲁迅竟然和竟敢同传承了中华五千多年的孝道叫板。你想想这两个故事就先拿“郭巨埋儿”来说吧,

这大约讲了这么个故事:一个叫郭巨的人,因家中贫困,导致口粮供应不足,在母亲和儿子中只能保证一个人有饭吃。郭巨为了做孝子,尽孝道,便准备将儿子埋入地下,可当他掘地掘到二尺深时掘出了黄金一釜。这个故事的结尾可算是皆大欢喜,因为郭巨掘出了黄金,所以郭家便有钱了,郭巨也不必埋儿。不过,这个故事却使儿时的鲁迅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与担忧,总担心哪一日家中也没钱了,他的父亲也当一回孝子将他也埋了,然而掘出黄金的概率是几乎为零的。这种恐惧感直到鲁迅的祖母去世才消失。

我想,人们看了此文后定是会笑的,《二十四孝图》的作者本是想要传播孝道的,可他们万万不曾料到这却在童年的鲁迅身上产生了这种作用。记得我初读此文时,觉得这位鲁迅先生也太霸气了。后来,鲁迅的文章看得多了,才悟出鲁迅是在讽刺古代的`封建礼教,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在古人看来,孝是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人若没了孝,便没了道德。但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在的人们,不要说对父母不敬了,那些打骂父母者、动辄训斥父母者,不胜枚举。更有甚者,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位母亲为了让不务正业的儿子用功读书,感化儿子,竟在大街上众目睽睽之下向儿子下跪,可那不知羞耻的混账儿子不但没有向母亲认错,反而当街骂起了母亲!

从鲁迅的身上我就可以读到古“孝”对现在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二十四孝”的故事不能盲目去学习,那我们要怎么样发扬从古到今的孝道了?

读“二十四孝”不能盲目的去模仿,我们不能仿效老莱子摔倒娱亲,也不能学郭巨为母而埋儿,我们读“二十四孝”是学习做晚辈孝顺长辈的孝顺精神,学习“百行以孝为先”的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学习孝顺长辈尊重晚辈的思想。

说实话其实,孝的本意即为尊敬长辈。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我们固然做不到古人的“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但是我想,我们若能抽出点时间来关心一下父母,替他们倒杯水或是剥个橘子,也可以算是尽一点孝心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