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

笔构网

2025-09-11心得

请欣赏读呼兰河传有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作家萧红通过这本《呼兰河传》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居住在呼兰河小城里的所见、所闻、所做。表面上只是描写了童年的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对童年生活无限的留恋和怀念。

读着她的童年故事,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萧红是在祖父的园子里铲地、捉蛐蛐、追蝴蝶,和祖父一起玩耍。而我小时候是在爷爷家后山的竹林中留下了一串串童年的足迹……

那时,我常常提着一个小锄头和一个小竹篮,同爷爷一起去后山竹林里挖笋。我到处乱跑,一边玩一边找笋。爷爷寻了半天倒是一颗找不到,我在一堆杂草里找到了,一个尖尖的绿色的笋,虽然只是袖珍般的,但也抑制不住我的喜悦。“我找到啦!爷爷快来!”我用小锄头挖了又挖,最后还是用手把笋子给“刨”了出来,满手是黑乎乎的泥巴,爷爷哭笑不得:“这么小的`笋你咋把它挖出来了?两只手脏兮兮的快回家吧!”我嘟着嘴,皱着眉头:“不,我还要玩!”爷爷拗不过我,后来天色都暗了我才肯回家。我趴在爷爷背上呼呼大睡起来,梦里满是生活中的快乐、幸福……

是啊,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我现在上小学,也算是在童年中,但也无法回到孩童时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的天真烂漫时光了。忙碌的学习生活让我很难有时间回爷爷家的后山挖笋了……

童年一旦过了就不会再有,时间对每个人都是绝对公正公平的。但那份美好的快乐时光还在心中,无论何时忆起都是幸福的。就像萧红所说:

“只因它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2

床头撑起黄光灯,夜这样静而冷,故事又这样哀漠而凄伤。扉页上的萧红,一双静定的眼睛,看去浅澈安和,无惊无惧。深潭之下,竟沉潜着这么些不幸福的故事。

她笔下这座小小的呼兰城,亲近的贴身,平凡得怯懦,良善而无能,丑陋却堪怜。谁家大狗咬了过路的叫花子,主人开门问一声,看一眼,也就不放在心上了;一场雨,睡的屋顶上居然长出拳头大的好蘑菇来,引一院子的人艳羡不已;害了病,照例要请大神,十里八乡的人都赶过来看,好似过节班热闹喜庆。七月的火烧云一过,八月鸦群就该来了。鬼节放过河灯,野台子戏和庙会也就近了。——乡愁。不过是些念念相续的人间烟火。

书的前段,文字质地非常淳澈,嚼起来带点草根的甘甜味,又有些童稚的兴高采烈,偶尔会有那些旁枝丛生的野念头,读起来真是很讨喜。譬如:落过雨,堆在院子里的木头上长出蘑菇来,这蘑菇又吃不得,都不知道张来做什么。第一次看,忍不住笑了出来。而书的中后段,故事的框架底色打好,人情世故尽凸浮出来,早先高光亮彩的好情绪,全都不声不响地褪下去,这个故事,自比竟利得好似一枚开了刃的轻质刀片,冷,薄,浅,锋利得不着痕迹,若无其事,却又美得动魄惊心。它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依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依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萧红笔下的道人,市侩,精明,狡猾,贪婪,但这些都不过是在人世之中摸爬滚打的求生术,他无根无基,无亲无明,与呼兰城中的生存状态遥相呼应。一样的卑微而潦倒,对前途忙惑不知,无所寄望,却有未泯的善良。动人的是这种善良,与后天经验的栽植无关,它纯然是血脉相承于生命深处,平日里潜行于生活泥沙之下的,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世上走的举步维艰,这份小小的,火苗一样的良善在心里面却从来没有熄灭过。我想,萧红把这样一个轻轻的,微甜的转场,夹入一摞苦涩的`情节中间,大概是意在烘出几丝片段的暖意来吧——只是偏偏这暖,经苦水里荡几番,反倒愈发显得苦涩和悲戚了。

——是否但凡心里面有大悲戚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反都是像这样:人生为了什么,要有这样凄凉的夜。漠漠的。轻柔的,若无其事的,隔了距离的——悲働的,凄伤的,残忍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3

本文的作者萧红是一位生活艰苦的女作家,她从小父母就对2非常冷漠,祖母对她也不好,只有祖父对她非常关心,所以本文写祖父的地方最多。本书的特点就是层次清楚,分工明确。每个章节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第一章总写呼兰河这个小镇;第二章写呼兰河小镇中人们闲暇的生活;第三章写了祖母对“我”的冷漠直到她去逝为止;第四章写了祖母去逝后,“我”和祖父的自由、愉快的生活;第五章写了团圆媳妇命苦而短暂的人生及婆婆的迷信和对她的折磨;第六章写了“我”有一个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最后一章写了冯歪嘴子一家清贫的生活。

本书的重点人物祖父是一位性格和蔼、待人非常亲切的人。作者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在全家人中只有祖父对她好。祖父喜欢“我”,“我”也同样喜欢祖父,祖父和“我”的“地盘”一个不大不小的园子,它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里面有许多菜、花草和许多可爱的小昆虫们。在作者眼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乐园。

在书中,写人和事的地方很多,作者却又不盯着一个写,故事多而不辟,而且累及的人物神态动作表情都用作者那一支神奇的笔写得透澈明了。

我爱看这本书,更爱书中调皮可爱的作者和和蔼可亲的祖父。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4

《呼兰河传》是萧红所著的一本著名的小说。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五章小团圆媳妇(童养媳)的故事。在她最初来到老胡家的时候,她只有十二岁。作者是这样描写她的“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在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膝间了。她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风快。”由此可以看出小团圆媳妇是一个活泼健康的小姑娘。但因为古代重男轻女的习俗到那时还没消失,导致小团圆媳妇每天挨八顿打三场骂,很多时候只要她婆婆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打小团圆媳妇,根本不管是不是小团圆媳妇的错。小团圆媳妇在本应同父母朋友撒娇玩耍的年龄中,身上已经落下数不清的疤痕。但是邻居也觉得小团圆媳妇不像个团圆媳妇的样,该打。

作者通过描写小团圆媳妇的日常生活和她的最后结局深刻的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及旧社会对妇女的剥削。并从里到外的体现出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厌恶和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兰河传》是作者全部的童年回忆,它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记录了萧红童年的喜怒哀乐。它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反应旧社会的黑暗,成为了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历史打造和谐社会的永恒课题。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5

童年,人生难得一现,可昙花的开放也仅仅只有那么一霎那,美丽不在。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童年。

在《城南旧事》中,林海英以孩子的目光去构织故事和环境,为我们展现了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情况。在《呼兰河传》中,晓红则以大众的目光视野详细介绍了呼兰河城,以及这座小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繁琐的日常生活故事。可以说,林海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从她的文笔能看出来;萧红,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这亦能从她的文笔中能得出现这现在的'结论。

林海音写的是自传体小说,不过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写的,很自然地流露出自己自己的感受,让人更加感到了作者林海音当时的独特感受,然后然后越来越不可收拾地让读者产生对作者童年的怀念,更产生了共鸣,给人以一种孩子,天真无邪、稚拙的孩子形象,让人紧扣心弦,不禁与作者始“同甘共苦”来了,似乎自己也成为了林海音。《城南旧事》里并没有直接了当地指出善者与恶人,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真实的情感,我又玩含蓄地揭露了各界人士的人之间恶人的丑恶嘴脸。柔中有,言外有言,一语双关。

《呼兰河传》,作者并没有直接说出对呼兰河城的留恋,但读完全篇,作者借用读者的心声:箫红肯定会爱这座小城的!来明确地吐露自己的心声。作者并没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方式来写,这是尽力的写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只不过出现了一两次第一人称方式来写,想理顺读者的头绪,让人感叹:作者的思维紧密。箫红自己的作品趋于大众化,直接了当的说明了哪些人的善恶,一发揭露无遗。字里行间处处充现着刚烈的情感……

《城南旧事》、《呼兰河传》都有对童年的依恋,林海英生活温憙,萧红生活清闲,两种截然不同的童年撞在一起,迸发出同一个火花:童年,是一去不还了……

愿天下人惜今朝、昨日、易逝、现易有的童年!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6

这里的冬日里,无比寒冷;这里的晚霞,无比艳丽,这里是呼兰县——萧红的故乡。这里的生活是无比的有趣,但也有着许许多多可怜的人。

团圆媳妇就是其中的一位,因为是女性,在当时社会得不到尊重,每天被人虐待,受伤生病之后,又因为家人迷信,给她用了各种不切实际,不讲科学的方法,把团圆媳妇活活的'折磨而死。

刚读到一半,婆婆虐待团圆媳妇的时候,我又气又恨,真希望,跳入书中,阻止她的婆婆。之后,他们用各种方法来给团圆媳妇“治病”时,我又嘲笑人们的迷失和愚蠢,以及对她的同情。

当最后她被开水烫死时,我十分愤怒,也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感到庆幸。

如果当时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不迷信这些妖魔鬼怪,“火神”之类的,团圆媳妇的命运就不会这么悲惨了吧!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在我的生活中与人交往,都十分尊重别人,所以也结识了很多朋友,这更让我明白了尊重的重要。我在《呼兰河传》中,也更明白了“尊重”一词,尊重是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7

暑假里,我读了被誉为“文学洛神”的民国传奇女作者萧红在生命最后时刻完成的、也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呼兰河传》。在萧红这部自传体小说里,作者细腻传神刻画了当时东北农村的一些景物、人物和事件,读来令人触目惊心。

在书中,我看到了美丽的呼兰河,也看到了童年时期的萧红跟在祖父后面在园子里愉快的玩耍;看到了跳大神的人在那里瞎摆弄,也看到了云游真人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骗取钱财的诡计;还看到了胡家无缘无故殴打小团圆的媳妇,小团圆的.媳妇最终在滚烫的热水中被烫死-------但与其说她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书中有一个大坑让我十分难忘。作者在书中写到:不管是在晴天还是雨天,人和家蓄都会因为这个大坑遭殃,这个大坑淹死过猫、狗、鸡鸭,也淹死过猪、淹死过马,甚至有人掉进去也很难出来。但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人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什么拆墙让路啦,什么种树爬墙啦等等。但唯独没有人想到,用土石把这个大坑填上。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第一个想法难道不是把这个大坑填上吗?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人想过把这个大坑填上呢?难道仅仅就是为了不失去茶余饭后的谈资吗?

《呼兰河传》虽然具有色彩浓烈的东北风情,但却是当时旧中国乡村的一个缩影,这部作品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无奈、凄凉以及悲欢离合。它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在作者的笔下,人性的残酷与美好都展露无遗。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8

在这个特殊的寒假里,我在家里读了一本由著名作家萧红1940年在香港创作的传统小说《呼兰河传》。

在《呼兰河传》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的描写,揭示了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通过讲述作者的童年故事,以娴熟的叙事技巧、抒情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流露出作者的“孤寂与苦闷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她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萧红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阅读的过程中,一个童养媳、天真的少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谎称自己14岁,面对如此粗暴的婆婆,她最终丧命,她就是书中的团圆媳妇。还有一位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性情古怪,勤劳、倔强而又麻木的老人。她非常穷,甚至连住的地方也没有,别人常常取笑他,而且大家给他起了很多名字如“二掌柜的”、“二爷”、“二东家”,这是我在本书中认为最形象生动的人物,也是最能体现当时社会的残酷。

我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到了我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我为团圆媳妇的不幸感到愤怒、我为以前的旧中国不该有的愚昧无知而难过、我为自己现在的生活而庆幸;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做一个可以勇敢追求自己梦想的自由人!

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创建一个更美好的新世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