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12读后感

请欣赏《中国通史》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

《中国通史》作于吕思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在20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为此,本书也是其中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作者当时在这部书中总结了哪些重要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的前途作了怎样的推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叙述,着重说明了中国历代社会改革思潮的主流。他认为中国古代有两大社会改革思潮:一是儒家(主要指经今文学家)主张“三世”之说,要求从“乱世”经历“小康”而到达“大同”的“太平世”,谋求恢复井田制,平均地权;一是法家,主张节制资本,实行盐铁等大工商业官营,管理民间的商业和借贷。法家的主张,汉武帝时桑弘羊曾经实行,但只收到筹款的结果,没有取得改革社会的成效。西汉末年王莽综合儒法两家主张,进行社会改革,结果完全失败,“乃是先秦以来言社会改革者公共的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是阶级时代的产物,治者阶级总是要剥削被治者以牟利的”,因而不可能由他们来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

作者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而且认为“中国历代社会上的思想,都是主张均贫富的,这是其在近代所以易于接受社会主义的一个原因”。这是作者从我国历来社会改革思潮的主流中,说明我们所以容易接受社会主义而加以推行的原因。怎样推行社会主义呢?作者在“实业”一章中,指出农工商三者之中,“农为尤要”,在叙述农业“自粗耕进于精耕的过程”之后,接着检讨“中国农业进化的阻力”,认为主要由于土地私有和小农制,其唯一的“出路是要推行大农制”,改变生产方式,效法苏俄的集合农场,使用耕作机械,化除农民私见,因为“生活变则思想变,生产的方法变则生活变”。

秦亡后,汉朝迅起。秦在客观上为汉的统一扫清了道路。汉朝对于秦留下的东西是批判的传承的。例如秦是焚书坑儒,而汉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西汉屹立于东亚的时期,雄霸于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的骎骎东来。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际成为拥有一切大权的罗马君主。罗马的历史由共和时代转入帝国时代。在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的时期,西汉的政权逐渐落入外戚王氏手中,公元25年,刘秀即位称帝。刘秀出身汉的宗室,所建皇朝仍然称汉,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然而,历史总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21年后,统一的东汉帝国被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代替。同时,世界的另一端罗马帝国已由极盛点逐渐下落。公元一至二世纪是四大帝国并存时期。此后它们延续的时间虽然不同,但都失去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愕然发现,历史的发展有多么的相似啊!

我觉得中国通史真的很好,他并不是粗略的讲真个历史故事讲下来,而是从***,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角度来阐述,让读者看到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以此延伸到各领域。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在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中国通史》。

在漫长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中国通史》这本书追溯历史发展轨迹,触摸五千年文明的脉搏,讲述了我国五千年来的巨大变化。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帝王们的治国之道。

我发现有一些帝王深得所有人尊重与爱戴,而有一些帝王则遭到了人民的唾弃。这是为什么?我继续细读,便也明白了。前者为人民服务,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能够谦虚听取别人的建议,这样的帝王,自然深得民心;后者只知一味的向人民索取,骄奢淫逸,使民不聊生,人民必将反抗、起义。

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以最简单的来讲。一个领导如果兢兢业业、爱国爱民,努力为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他一定就会受到人民的爱戴;相反,他如果压榨人民来换取自己的“好日子”,那他一定会被人民所唾弃,总有一天他会得到应得的下场。

“民无信不立”,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而不在于帝王。我们也要多读经史,可以吸取更多的知识与营养,当我们踏上历史旅程,也许会发现更多不一样的精彩。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3

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眺,人类才得以进步。

历史的定义与价值—-摘自《中国通史》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总的来说,历史就是既定的事实,就是帮助人们寻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学科。

个人感悟

全书概括讲述了中国从上古到现代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以及现代史。上古史是秦朝以前的历史,中古史是秦朝至明清的历史,近代史则是鸦片战争以来到晚清,现代史则是自辛亥革命而始的。我最喜欢看的还是从上古史到中古史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段时间是人类发展稚嫩,纯朴又智慧的时期。人性并非自始如此复杂,人类社会也并非从来此般混乱不堪,我现在有些理解读史的悲凉了,总是像一部有着精彩过程却悲惨结局的电视剧,烂尾是每个朝代逃不了的结局。人生是否也会如此呢?一种能使人持之以恒地追求的目标和责任,大概才会使人更坚定的活,否则只是像一只一直在被压稻草的骆驼,迟早会瘫倒的。每个人都值得关心,每个人都应该有价值追求。

读通史仿佛在看心电图,跌宕变化是一个健康正常的状态。此前我偏狭的反感明清末期的闭关锁国,不思进取,以至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从而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笔。然而现在,却觉得不该如此猛烈的指摘这段历史。作为国人,固然深爱脚下的土地,不过也包容自己的同胞。华夏文明仍能存活至今,世界都允许了它个别的困顿和暂时性的衰退,这已经证明它具有最独特和顽强的生命力。社会复杂性发展必然产生负面现象,只要一个朝代的人民会反思,会进取,历史还是会前进,文化还会被源源不断的创造。

我们现在的每一刻也是历史。我们现行的各种制度,各种政策,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源头。治理疆域广大的中国,从古至今并非易事,当下西北,西南,台湾,香港出现的等等问题,外交上的争端,我们都可以翻阅历史,寻找蓝本。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不可能一概而论,然而总的方向是一定的,那就是不能在任何时刻掉以轻心。看似和平安定的年代,可能潜伏危机;看似享乐安逸的生活,可能将要与人差之千里。

《中国通史》这本书看一遍并不够,记不住,也未必都看得懂,还是要当作教科书多查找、捧读,一点点的融会贯通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4

读史可以让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读一本历史方面的书需要慢慢的品味,慢慢的研究,不可马虎大意,否则在别人面前会闹出笑话。市面上的历史书太多了,但是极品的却很少,这部《中国通史》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三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三位史学大家的史书的编写各有优点,集成一套,给读者们带来深刻轻松愉快的阅读。

张荫麟,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中国史纲》是张荫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

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最早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著有《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等。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隋唐五代史》等等。

一个民族开始有它的形成的起源,太古的社会文明开始是混乱的,在后面结合各类不同的民族的文化,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经历长久的时间,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

本书通过的各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科学,思想等等来讲述了各个朝代的精彩的社会文明,古代的强大的帝国和帝王们之间的纷争,一个朝代崛起,一个朝代的灭亡,农民的起义推翻暴政的朝代,百家争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近代史的封建社会的注定要灭亡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传承是非常悠久,历史的岁月总在不断流失,年轮刻下历史的印记,各个朝代的帝国的辉煌和腐败。这些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读史才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5

我读了《中国通史》后,我深有感触。

《中国通史》记录了从远古时期到中华民国的名人故事。从中我敬佩许名人:文天祥、孙中山、岳飞、苏轼、史可法等。从中我学到了坚贞不屈、做人要像山里的石头,不要像河里的石头。许多人生感悟。就是从这里学到的。

比如文天祥:他是一名忠臣,当宋朝被攻陷,他被俘了。有许多人来劝他投降,有权力大的马黑,有前朝的丞相赵炎。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敌人见来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对文天祥是严型烤打,文天祥在狱中1000个曰日夜夜始终没有屈服,并经常用自己写的《过零丁洋》来勉励自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元世组忽必烈对他佩服的五体头地,亲自来劝降,遭到拒绝后,第二天被杀害,年仅28岁。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先生是革命的创始人,他推翻了清朝,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把中国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统治。他先后发生了武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等多次武装暴动,虽然均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清朝腐朽统治。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悌,望大家好读书,读好书,在书里找到乐趣。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6

史诗化呈现厚实的历史“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看历史,是为了看见历史中我们的真实形象。丘吉尔说过:“那些忘记历史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牛津大学出版的《技术史》也指出:“过去的教训是将来行动的指南。”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衍进中的任何成败得失、经验教训,都是后人的财富,都值得我们借鉴。所以,对历史,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善于从历史中看成败、知兴替、鉴是非。

江河万里总有源,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通史著作不少。优秀者,往往既重史料翔实,又重文字优美。案上这套《中国通史》,就是民国公认史学大家的集大成。其中,吕思勉先生的文字中,引用的史料十分丰富,旁征博引,大气磅礴;张荫麟先生则不圄于史籍,甚至把《诗经》、《楚辞》、《论语》中的词句用得出神入化,文字十分优美;而蒋廷黻先生则是在近代史研究上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观念,倡导原始档案材料的收集。他写李鸿章,就不止是看史料,还曾亲自走访李鸿章的旧部、助手、秘书等。

历史是厚实的,正如《中国通史》一样。厚厚的上中下三册,翻起来不轻松,读起来更加意味深长。《中国通史》,不但有历史内容,还有思想深度,更有莎士比亚式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称其“以史学名著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严耕望赞吕思勉“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这也是《中国通史》的主要特色。顾颉刚评价《中国通史》“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中国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史料之翔实,观点之新颖,语言之生动,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之公正,为同类书所不及。

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东方五千年,为人类创造了灿烂不熄的伟大文明的历史,那是人类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所著《中国通史》,从“民族的形成”起笔,沿着历史的道路,回顾梳理了王朝更替、历史兴衰的来龙去脉,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封建婚姻的变迁、同族与异族的同化和异化、文化思潮的形成,以及近代政治社会对现代经济、社会、教育的影响,等等。不应忘记历史,“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通史》“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著作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休谟认为,“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吴晗说:“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它是我们存在的依据和理由,它是我们成长的沃土和甘露。说的更通俗点,《中国通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一套值得细读、深读的传世经典,所有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和考古感兴趣的人都将感激于这套书,它在相对少的篇幅里准确而富有见解的解释了中国从最早时代一直到今天。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7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题目叫《中国通史》。

一打开《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见到这么一段话: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灵有了极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时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都等着我们后人去一一品读,把这文明传承下来,俗话说的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可以把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了代呀!

《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华夏起源文明开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三国乱争——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两朝的大概的历史过程。我认为《中国通史》这本书很好,它帮助我们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它可以帮助我们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从盘古开天辟地——明清两朝这段距离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

总之一句话《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个历史的汇演!

大家都在看